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4590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



背景技术:

化油器作为一种精密机械装置,利用吸入空气流的动能实现汽油的雾化,具体是一种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它对发动机的重要作用可以称之为发动机的"心脏"。化油器会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需求,通过机械调试配比出相应的浓度,输出相应的量的混合气。

目前三轮电瓶车增程提供动力主要为二或四冲发电机动力,而与之相匹配的化油器大都为传统的浮子式化油器,是通过浮子室里的浮子利用浮面(油面)高度精确的控制着进油量的平衡,但三轮电瓶车在驾驶时,路面不平坦易造成电瓶车的振动导致浮子室油面波动,带动浮子振动,从而降低化油器进油量的控制精度,同时浮子室内阀针组件因振动易造成范卡,形成关闭不严易出现满油现象、熄火造成发动机无法工作,同时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通过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负压来控制化油器的供油量,保证三轮电瓶车在路面不平坦时,也能精确控制供油量,即使化油器被360°翻转都能很好解决满油或漏油的问题,并使发动机平稳的工作的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安装在化油器本体上的用于控制进油量的负压调节装置,所述化油器本体内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内沿进气方向依次设有可转动以调节进气量的阻风门板、用于加速空气流动速度的喉管以及可转动以调节进气量的节气门板,所述进气通道内位于喉管处设置有用于向喉管内喷油的主喷嘴;

所述负压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固定于化油器本体旁侧的内壳体、安装固定于内壳体外侧的外壳体,内壳体与化油器本体间夹设有负压弹膜,负压弹膜外侧面与内壳体之间设有位于内壳体内的大气压腔,所述大气压腔内设有与外界大气压连通的气压孔,负压弹膜的内侧面与化油器本体之间设有位于化油器本体内的油腔;

所述化油器本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油腔与主喷嘴的油道、用于进油到油腔内的油路,所述油腔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油路通断的阀针式进油机构,油路与油腔的相交处为油口,所述阀针式进油机构包括用于封堵或开启油口的阀针以及通过负压弹膜所受负压作用来控制阀针上下移动以封堵或开启油口的摇臂。

为了使膜片受到压力差;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间夹设有膜片,膜片的外侧面与外壳体之间设有位于外壳体内的储油腔,膜片的内侧面与内壳体之间设有位于内壳体内的负压腔,所述负压腔通过设置在化油器本体内的负压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以使负压腔产生负压;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用于向储油腔内进油的第一油孔、位于第一油孔旁侧的第二油孔以及第三油孔,内壳体上设有连通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第一油槽、连通第三油孔和位于化油器本体内的油路的第二油槽,所述储油腔内设有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连通至第二油孔,所述出油孔连接至第三油孔;所述膜片上在位于第一油孔、第二油孔处设有用于同时连通第一油孔、第二油孔及第一油槽的第一通孔以及设于第一通孔内的第一活动膜瓣,膜片上在位于第三油孔处设有用于连通第三油孔和第二油槽的第二通孔以及设于第二通孔内的第二活动膜瓣。

为了保证膜片受到压力差影响时,能控制燃油进油到储油腔以及控制储油腔与油路间的导通闭合;所述膜片在不受负压状态下与储油腔密封接触以使储油腔形成一密封腔,此时所述第一活动瓣膜与第一油孔密封接触以封堵第一油孔,第二活动瓣膜与第三油孔密封接触以封堵第三油孔;所述膜片受负压腔的负压作用时产生移动,带动所述第一活动瓣膜向负压一侧运动进而打开第一油孔,同时所述第二活动瓣膜向负压一侧运动打开第三油孔,所述进油腔与储油腔以及油路连通。

为了提供第一活动瓣膜、第二活动瓣膜的活动空间;所述内壳体与膜片之间设置有用于保证内壳体与膜片间的气密性的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形状相适应的活动孔。

为了从油箱进油到发动机,并且,使进入到进油腔的燃油具有一定初速度;所述外壳体上安装有进油盖,进油盖与外壳体之间设置有油封,所述外壳体上位于进油盖一侧设置有进油腔,进油腔内设置有用于将进油腔分隔成第一进油腔和第二进油腔的用于过滤燃油的过滤网,第一进油腔通过孔道与位于进油盖外侧的供油装置连通,第二进油腔内倾斜设置有与第一油孔连通的进油孔道,所述进油孔道的轴心线与进油腔底面形成的角度为45°,倾斜的进油孔道便于使燃油具有初速度,加快进油速度。

为了控制油腔的进油;所述摇臂通过旋转轴铰接在化油器本体上,阀针安装于摇臂的一端,摇臂另一端的上方设有位于负压弹膜上的顶块,当负压弹膜上方受大气压,负压弹膜下方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时,负压弹膜向摇臂一端移动带动顶块顶在摇臂上,阀针上移,油口打开,所述摇臂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复位摇臂的复位弹簧。

为了控制化油器根据发动机的不同运行情况进行供油;所述进气通道内还设有位于节气门板内侧的二级怠速喷嘴和位于节气门板外侧的一级怠速喷嘴,所述油腔内设有分别与主喷嘴、一级怠速喷嘴和二级怠速喷嘴连通的高速油孔、一级怠速油孔和二级怠速油孔,所述化油器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主喷嘴喷油量的高速调节螺钉、用于调节一级怠速喷嘴和二级怠速喷嘴喷油量的低速调节螺钉。

为了控制化油器的进气量、喷油量;所述节气门板上固定安装有节气门杆,节气门杆转动安装在化油器本体内且节气门杆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体外并安装有调节块,调节块上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块旁侧设置有铰接在化油器本体上的调节柄,调节柄上延伸有与调节槽配合的用于调整节气门板开度的调节轴;所述阻风门板上固定安装有阻风门杆,阻风门杆转动安装在化油器本体内且阻风门杆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体外并安装有旋转块,旋转块上设置有一凸块,所述凸块旁侧设置有用于推顶凸块以带动旋转块旋转进而调整阻风门板开度的调整螺钉,所述调整螺钉安装在化油器本体上,调整螺钉上套设有弹簧。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有活动瓣膜的膜片,以便于膜片上下侧所受的压强不同时产生的压力差能带动活动瓣膜活动,密封垫的活动孔为活动瓣膜提供活动空间,实现膜片不受负压时活动瓣膜封堵外壳体燃油的流动,膜片受负压时,活动膜瓣移动开,外壳体放入燃油顺利流动到内壳体进而流到油路内;

(2)本实用新型采用负压弹膜配合阀针式进油机构,通过负压弹膜上侧受大气压,下侧压强小于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差来带动负压弹膜移动,进而顶触在摇臂上,带动阀针上移打开油口,完成进油;

(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高速调节螺钉和低速调节螺钉,可根据情况调节喷油量,并且设置有高速喷嘴与怠速进油过渡孔,可提供不同发动机工况下的供油量,确保发动机工作更加稳定;

(4)本实用新型采用负压调节装置进行供油,因该化油器没有存油的浮子室以及浮子、阀针联动油面平衡控制机构;通过发动机工作时提供的负压持续作用于阀针组件,从而打开阀针组件而进油使发动机工作,反之若没有发动机负压则阀针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化油器永远不进油;避免采用传统的浮子式化油器因路面不平造成的进油量控制精度不高、满油、漏油安全性能不足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剖视图;

图5是图2中C-C剖视图;

图6是化油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外壳体、膜片以及密封垫的结构爆炸图;

图8是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化油器本体;11-油腔;12-一级怠速油孔;13-二级怠速油孔;14-高速油孔;15-负压通道;16-进气通道;161-喉管;162-一级怠速喷嘴;163-二级怠速喷嘴;164-主喷嘴;17-油路;2-负压调节装置;21-内壳体;211-负压腔;212-负压孔;213-大气压腔;2131-气压孔;214-第一油槽;215-第二油槽;22-外壳体;221-进油腔;2211-进油孔道;2212-第一进油腔;2213-第二进油腔;222-储油腔;2221-进油孔;2222-出油孔;223-第二油孔;224-第三油孔;225-第一油孔;23-进油盖;231-油封;232-过滤网;24-膜片;241-第一活动瓣膜;242-第二活动瓣膜;243-第一通孔;244-第二通孔;25-负压弹膜;251-顶块;26-密封垫;261-活动孔;3-低速调节螺钉;4-阻风门板;41-旋转块;411-凸块;42-调整螺钉;43-阻风门杆;5-高速调节螺钉;6-节气门板;61-调节柄;611-调节轴;62-调节块;621-调节槽;63-节气门杆;7-阀针式进油机构;71-摇臂;72-阀针;73-复位弹簧;74-旋转轴;O-燃油;G-空气;M-油气混合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瓶车增程发电动力新型膜片式化油器,包括化油器本体1、安装在化油器本体1上的用于控制进油量的负压调节装置2,所述化油器本体1内设置有进气通道16,所述进气通道16内沿进气方向依次设有可转动以调节进气量的阻风门板4、用于加速空气流动速度的喉管161以及可转动以调节进气量的节气门板6,所述进气通道16内位于喉管161处设置有用于向喉管161内喷油的主喷嘴164;

所述负压调节装置2包括安装固定于化油器本体1旁侧的内壳体21、安装固定于内壳体21外侧的外壳体22,内壳体21与化油器本体1间夹设有负压弹膜25,负压弹膜25外侧面与内壳体21之间设有位于内壳体21内的大气压腔213,所述大气压腔213内设有与外界大气压连通的气压孔2131,负压弹膜25的内侧面与化油器本体1之间设有位于化油器本体1内的油腔11;

所述化油器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连通油腔11与主喷嘴164的油道、用于进油到油腔11内的油路17,所述油腔1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油路通断的阀针式进油机构7,油路17与油腔11的相交处为油口,所述阀针式进油机构7包括用于封堵或开启油口的阀针72以及通过负压弹膜25所受负压作用来控制阀针72上下移动以封堵或开启油口的摇臂71。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膜片24受压力差;所述外壳体22与内壳体21间夹设有膜片24,膜片24的外侧面与外壳体22之间设有位于外壳体22内的储油腔222,膜片24的内侧面与内壳体21之间设有位于内壳体21内的负压腔211,所述负压腔211通过负压孔212、设置在化油器本体1内的负压空气通道15与进气通道16连通以使负压腔211产生负压;

如图7、8、9所示,所述外壳体22上设有用于向储油腔进油的第一油孔225、位于第一油孔225旁侧的第二油孔223以及第三油孔224,内壳体21上设有连通第一油孔225和第二油孔223的第一油槽214、连通第三油孔224和位于化油器本体1内的油路的第二油槽215,所述储油腔222内设有进油孔2221、出油孔2222,所述进油孔2221连通至第二油孔223,所述出油孔2222连接至第三油孔224;所述膜片24上在位于第一油孔225、第二油孔223处设有用于同时连通第一油孔225、第二油孔223及第一油槽214的第一通孔243以及设于第一通孔243内的第一活动膜瓣241,膜片24上在位于第三油孔224处设有用于连通第三油孔224和第二油槽215的第二通孔244以及设于第二通孔244内的第二活动膜瓣24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膜片24的活动,膜瓣在压力差作用下活动打开,从而使燃油流通;所述膜片24在不受负压状态下与储油腔222密封接触以使储油腔222形成一密封腔,此时所述第一活动瓣膜241与第一油孔225密封接触以封堵第一油孔225,第二活动瓣膜242与第三油孔224密封接触以封堵第三油孔224;所述膜片24受负压腔211的负压作用时产生移动,带动所述第一活动瓣膜241向负压一侧运动进而打开第一油孔225,同时所述第二活动瓣膜242向负压一侧运动打开第三油孔224。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21与膜片24之间设置有用于保证内壳体21与膜片24间的气密性的密封垫26,所述密封垫26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243、第二通孔244形状相适应的活动孔261,以保证第一活动瓣膜241、第二活动瓣膜242受到不同压力时能在活动孔261内摆动来控制油孔的通堵。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从油箱进油到发动机;所述外壳体22上安装有进油盖23,进油盖23与外壳体22之间设置有油封231,所述外壳体22上位于进油盖23一侧设置有进油腔221,进油腔221内设置有用于将进油腔221分隔成第一进油腔2212和第二进油腔2213的用于过滤燃油的过滤网232,第一进油腔2212通过孔道与外部的供油装置连通,即进油盖23与汽车油箱连接,第二进油腔2213内倾斜设置有与第一油孔225连通的进油孔道2211,所述进油孔道2211的轴心线与进油腔221底面形成的角度为45°,倾斜的进油孔道2211便于使燃油具有初速度,加快进油速度。

如图3、6所示,为了控制油腔进油;所述摇臂71通过旋转轴铰接在化油器本体1上,阀针72安装于摇臂71的一端,摇臂71另一端的上方设有位于负压弹膜25上的顶块251,当负压弹膜25上方受大气压,负压弹膜25下方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时,负压弹膜25向摇臂71一端移动带动顶块251顶在摇臂71上,阀针72上移,油口打开,所述摇臂71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复位摇臂71的复位弹簧73。

如图4、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化油器根据发动机的不同运行工况情况进行供油;所述进气通道内还设有位于节气门板6内侧的二级怠速喷嘴163和位于节气门板6外侧的一级怠速喷嘴162,所述油腔11内设有分别与主喷嘴164、一级怠速喷嘴162和二级怠速喷嘴163连通的高速油孔14、一级怠速油孔12和二级怠速油孔13,所述化油器本体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主喷嘴164喷油量的高速调节螺钉5、用于调节一级怠速喷嘴162和二级怠速喷嘴163喷油量的低速调节螺钉3。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化油器的进气量;所述节气门板6上固定安装有节气门杆63,节气门杆63转动安装在化油器本体1内且节气门杆63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体1外并安装有调节块62,调节块上开设有调节槽621,所述调节块62旁侧设置有铰接在化油器本体1上的调节柄61,调节柄61上延伸有与调节槽621配合的用于调整节气门板6开度的调节轴611;所述阻风门板4上固定安装有阻风门杆43,阻风门杆43转动安装在化油器本体1内且阻风门杆43的另一端延伸到化油器本体1外并安装有旋转块41,旋转块41上设置有一凸块,所述凸块旁侧设置有用于推顶凸块以带动旋转块41旋转进而调整阻风门板4开度的调整螺钉42,所述调整螺钉42安装在化油器本体1上,调整螺钉42上套设有弹簧。

本实施例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一次供油:发动机工作时,进气通道16内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产生真空,经设于化油器本体1内的负压空气通道15使一膜片24的一侧受到负压作用,膜片24上设有的用于封堵油孔的第一活动瓣膜241和第二活动瓣膜242受负压移动,从而打开油孔,燃油流通;

(2)二次供油:发动机工作时,油腔11的燃油被抽吸到进气通道16内,使油腔11内产生真空,带动油腔11上的负压弹膜25向油腔11一侧运动,油腔11内设置的用于阻挡燃油进入油腔的阀针式进油机构7被触发,使燃油进入油腔11;

(3)高速喷油:发动机高速运转时,进气通道16内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油腔11内的真空度越大,越多的燃油从喷嘴被喷射出,经高速流动的空气分散成油雾,最终流进发动机内进行燃烧;

(4)怠速喷油: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进气通道16内空气流动速度缓慢,油腔11内较小的真空度带动较少的燃油从油腔11经喷嘴喷出,经流动的空气分散成油雾,最终流进发动机内进行燃烧。

在本实施例中,需求的燃油量大小,可以根据所产生的真空度大小来调整,需求燃油量越大时,进气通道16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就越大、真空度就越大,膜片24上下侧受到的压力差、负压弹膜25上下侧受到的压力差就越大,第一活动瓣膜241和第二活动瓣膜242移动的幅度加大,从外壳体22流动到内壳体21的燃油就增多;同时,负压弹膜25移动的幅度也加大,摇臂71移动带动阀针72上移的距离增加,油腔11内进油量就多,主喷嘴164、二级怠速喷嘴163和一级怠速喷嘴162喷出的油量也随之增加。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主喷嘴164、二级怠速喷嘴163和一级怠速喷嘴162喷出的油量可以通过高速调节螺钉5和低速调节螺钉3,高速调节螺钉5和低速调节螺钉3的末端设置的锥度结构,配合与油道形成的间隙调整油量。

具体实施过程:发动机工作时,燃油O由进油盖23到进油腔221,进气通道16内空气流动速度加快,经负压空气通道15将负压腔211内空气抽吸,使负压腔211产生低于膜片24另一侧的压强,膜片24在负压的作用下向负压腔211方向移动,瓣膜打开,燃油O经进油孔道2211-第一油孔225-第一油槽214-第二油孔223-进油孔2221-储油腔11-出油孔2222-第三油孔224-第二油槽215,最后流到油路内;此时阀针72将油口封堵,当油腔11内燃油被喷射出去,油腔11内压强降低,而负压弹膜25上方的气压经气压孔2131与外界相通从而保持与大气压相同,负压弹膜25上下方产生压力差,使负压弹膜25向下移动,带动顶块251顶触在摇臂71上将摇臂71一端下压,摇臂71另一端的阀针72向上移动,油口打开,燃油流到油腔11内。

发动机启动时,阻风门关闭或者开度较小,进气通道16内的油气浓度较大,保证了发动机启动的高浓度油气的要求,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油腔11内的燃油从主喷嘴164、二级怠速喷嘴163和一级怠速喷嘴162喷出,空气G经进气通道16的喉口,流动速度加快,将喷出的燃油分散成油气混合雾M,最终流进发动机内进行燃烧;发动机怠速运转时,油腔11内的燃油O从二级怠速喷嘴163和一级怠速喷嘴162喷出,进气通道16的空气经过喉管161,流动速度加快,将喷出的燃油分散成油气混合雾M,最终流进发动机内进行燃烧,当发动机需要更低的运转速度时,可以将阻风门板4、节气门板6关闭,较少的燃油O从节气门板6外侧的一级怠速喷嘴162喷出,提供较少的油气混合雾M。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