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78371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的后支架6支承座椅导轨5。
[0037]前叉7以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被头管2枢轴支承,在前叉7的下端,前轮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前叉7的上端一体地结合有转向用操纵手柄8。在设置于主框架3下部的枢轴10上后叉11被支承为其前端能够上下倾动,该后叉11向后方延伸,在后叉11的后端,后轮12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后叉11的中央部与后支架6的中央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件13。
[0038]燃料箱14以横跨左右的方式架设在主框架3的上,座椅15以支承于座椅导轨5的方式设置在燃料箱14的后方。
[0039]内燃机20通过使曲轴箱21的后部利用上下两处的螺栓11安装在主陡倾斜部3a下部的安装托架16上,并且使曲轴箱21的前部利用上下两处的螺栓19安装在附设于下框架4下端部的安装托架18上,从而支承在车体框架I上。
[0040]自动二轮车O的动力单元即内燃机20是在曲轴箱21上依次向前方倾斜地重叠配置气缸体22、气缸盖23、气缸盖罩24且内燃机20的前后左右四个部位被分别沿上下贯穿的未图示的四根双头螺栓一体结合而成的SOHC型单缸四冲程循环内燃机。
[0041]在气缸盖23的后方连接有进气管25,进气管25经由汽化器26与空气滤清器27连接,该空气滤清器27在侧视图中位于由主框架3、座椅导轨5及后支架6围成的空间内。
[0042]如图1和图3所示,从气缸盖23向前方延伸的排气管28向下方弯曲,进一步向后方弯曲并沿着曲轴箱21的下表面靠近后方且右侧,与配置于后轮12右侧的消音器29连接。
[0043]如图4所示,曲轴箱21由被通过气缸体22的中心且与前后方向平行的面左右分割的左曲轴箱40与右曲轴箱41构成。气缸体22的气缸套22a嵌入形成在左右曲轴箱40,41上部的开口部。
[0044]在左右曲轴箱40,41上分别设置有左右轴承壁40a,41a以及向包围左右轴承壁40a, 41a的周缘的外侧延伸的左右外周壁40b,41b。由左轴承壁40a和左曲轴箱罩43形成左侧收纳室21a,由右轴承壁41a和右曲轴箱罩44形成右侧收纳室21b。
[0045]在左右曲轴箱40,41的左右轴承壁40a,41上,在前方部经由左右一对曲轴轴承30a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有指向车宽方向的曲轴30,在曲轴30的后方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指向车宽方向的主轴38和副轴39,该主轴38和副轴39是未图示的变速器的变速齿轮轴(参照图5)。
[004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安装于气缸体22的缸孔22b的活塞31及枢轴支承于齿轮箱21的曲轴30经由连杆32连结,从而使曲轴30与活塞31的上下运动联动地旋转。
[0047]由气缸盖23的下方空间和活塞31的上表面构成燃烧室33,在该燃烧室33的后方延伸出未图示的进气端口,在燃烧室33的前方延伸出未图示的排气端口,在燃烧室33的顶壁上安装有点火栓34,该点火栓34以前端面向燃烧室33的方式安装。
[0048]在气缸盖23上配置有气门机构36,该气门机构36经由曲轴30和链轮机构35被旋转驱动,被空气滤清器27过滤的进气在进气管25的汽化器26中与燃料混合,该混合气体利用气门机构36在所希望的时刻流入燃烧室33内,利用点火栓34点燃混合气,从而使内燃机20处于运转状态。
[0049]在所述主轴38和所述副轴39上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变速齿轮,从而构成未图示的齿轮变速装置,如图1所示,在一体设置于所述副轴39的左端的驱动链轮72和一体设置于后轮12的左端的从动链路73上架设有环状链条74,从而在驱动链轮72旋转时,后轮12经由驱动链轮72、环状链条74、从动链轮73被旋转驱动。
[0050]如图5所示,在右曲轴箱41的右轴承壁41a上,在右侧收纳室21b内的曲轴30的下方设置有油泵51。
[0051]如图4、图5及图12所示,油泵51由内齿51a和外齿51b构成,内齿51a的齿顶及齿底构成缓和曲面,外齿51b的齿数比内齿51a的齿数多一个,并且内齿51a与外齿51b彼此嗤合。内齿51 —体地嵌合于泵轴51c上,一体地与该泵轴51c嵌合安装的泵从动齿轮51d与通过键结合嵌合在曲轴30上的油泵驱动齿轮30b啮合(参照图11),从而在曲轴30旋转时,内齿51a和外齿51b经由曲轴30的油泵驱动齿轮30b、油泵51的泵从动齿轮51d、泵轴51c被旋转驱动。
[0052]如图4、图5及图11所示,在右曲轴箱41的下方形成有油积存部47,该油积存部47经由油过滤网48和油吸入油路49与油泵51的吸入端口 51e连接。
[0053]油吸入油路49从右曲轴箱41的油积存部47的底部向吸入端口 51e沿稍前斜上方呈直线状地穿设,油积存部47底部的开口部49a利用栓49b液密地嵌合安装而形成。
[0054]如图5、图11及图12所示,油泵51的排出端口 51f经由排出口 52与形成在右曲轴箱41上的排出油路53连接。
[0055]如图5所示,排出油路53从右曲轴箱41的底部向稍后斜方呈直线状地穿设,在设置于底部的开口部53a嵌合安装栓53b而形成。
[0056]从排出油路53的下端部向右曲轴箱41的右方延伸出左连结油路54a。左连结油路54a在右曲轴箱41成型时与右曲轴箱一体地形成。
[0057]在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内的前方上方形成有左分支凹部57a。另外,在同一对合面41c内的中央上方,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设置成向气门系油路59连通,该气门系油路59在右曲轴箱41的上表面从上方向下方呈直线状地穿设。
[0058]并且,在对合面41c上形成有从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向后方延伸的油路形成槽60,油路形成槽60的前端与后部连通孔60a连通,该后部连通孔60a与向左曲轴箱40连接的未图示的油路连通。油路形成槽60通过与抵接于右曲轴箱41的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组合,形成如图11所示的后部连通油路71。
[0059]如图4和图6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上形成有鼓出部45,该鼓出部45从基端部向外端部呈前端变细的圆锥台状鼓出。如图8所示,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倾斜地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向车体侧方靠近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横剖图中形成前方具有斜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厚壁部。
[0060]如图6所示,在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上,指向前方水平方向的多个散热片46隔开一定间隔沿上下方向排列。散热片46以使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与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相连的方式排列,其外侧缘形成为沿前方侧面45a的表面的形状(参照图8)。
[0061]如图3所示,鼓出部45和散热片46在车辆主视图中相对于位于车体框架I的最前方的下框架4和排气管28的位置位于车体后方且车辆外侧方,设置成向右侧面侧稍微突出。因此,在行驶时,下框架4和排气管28不会影响行驶风吹到散热片46上,从而在与散热片46抵接的前方侧面45a的内部形成的油冷却油路55能够利用散热片46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从而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0062]如图7和图9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油连结油路54b位于能够与右曲轴箱41的左连结油路54接合成同一面的部位,形成为朝向右曲轴箱41的外侧面。
[0063]如图9所示,右连结油路54b在右曲轴箱罩44成型时与右曲轴箱罩44 一体地形成,通过使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与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对合而与左连结油路54a连通,由左右连结油路54a,54b形成连结油路54。
[0064]如图6、图7及图9所示,在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的内部,油冷却油路55从与散热片46的基部邻接的鼓出部45的下侧面45c沿稍斜前上方呈直线状地穿设,该油冷却油路55的下端部55a通过液密地嵌合安装栓55b而形成。
[0065]如图7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内的前方上方,一部分与左分支凹部57a相对的右分支凹部57b指向稍斜后方形成,该左分支凹部57a形成在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内的前方上方。因此,通过使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与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对合而形成如图11所示的分支部57。
[0066]如图7和图9所示,上方油路56从右分支凹部57b的前方端向油冷却油路55的上端沿斜右下方呈直线状地穿设,与油冷却油路55连通。因此,如图9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部,右连结油路54b、油冷却油路55、上方油路56依次连通,并且与油曲轴箱41的排出口 52、排出油路53、左连结油路54a —起形成没有分支部的主油路。
[0067]如图7和图10所示,上部油过滤器油路61a从右分支凹部57b的中段呈直线状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