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6783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地向右斜下方穿设。
[0068]另外,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的曲轴30的轴线上(参照图4)设置有油过滤器轴承部62,在油过滤器轴承部62上,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从内侧面44a呈直线状地向右方穿设。
[0069]并且,中部油过滤器油路61b从鼓出部45的下侧面45c穿过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的右端部呈直线状地朝向上部油过滤器油路61a的下端部向斜前上方穿设,其下端部6Id通过液密地嵌合安装栓6Id而形成。
[0070]该上述油过滤器油路61a、中部油过滤器油路61b和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构成油过滤器油路61。
[0071]如图6所示,在位于散热片46上部的鼓出部45的上侧面45b设置有安装有油位计63的油位计安装孔63a。通过将该油位计63安装于该位置,能够利用设置于鼓出部45和油位计63的前方下部的散热片46避免飞石撞向油位计63。
[0072]图11表示从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侧透过右曲轴箱罩44看到右曲轴箱41的右轴承壁44a时的油路。形成于曲轴箱21下部的油积存部47所积存的油中的杂质经由油过滤网被除去之后,该油通过油吸入油路49被吸入到油泵51的吸入端口 51e。被吸入到吸入端口 51e的油利用油泵51的旋转驱动,被送向设置于右曲轴箱21a上的排出端口 51f。
[0073]如图11和12所示,被送向排出端口 51f的油经由排出口 52流经向斜下方延伸的排出油路53,经由连结油路54被送向右曲轴箱罩44,在右曲轴箱罩44内被送向指向上方的油冷却通路55。
[0074]在油冷却油路55中,因为内部的油利用散热片46与行驶风有效地进行热交换,所以被冷却。
[0075]在油冷却油路55中被冷却的油流过从油冷却油路55向左斜上方稍偏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方油路56被送向分支部57。
[0076]如图11所示,分支部57通过将分别设置于右曲轴箱41和右曲轴箱罩44的上方的右分支凹部57b和左分支凹部57a组合,朝向稍斜后方形成多条油路(油冷却油路55,气门系油路59,油过滤器油路61,后部连通油路71)连通的结构。
[0077]从分支部57的中段朝向油过滤器轴承部62形成油过滤器油路61,油过滤器油路61向安装在曲轴30的右轴端部的油过滤器3连接。
[0078]油过滤器37是与指向鼓出部45的曲轴30的右轴端部结合的离心过滤器,右方的过滤器轴37a与设置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的油过滤器轴承部62嵌合。
[0079]如图4所示,在过滤器轴37a的内部设置有与油过滤器油路61连接的过滤器轴内油路37b,过滤器轴内油路37b与向曲轴30的右轴端部开口的曲轴轴内油路30c连接。向油过滤器37内供给的油中的杂质利用高速旋转的指向放射方向的放射状片而收集在油过滤器37的外周部,从而仅将滤净的油供给到曲轴30的润滑部。这样,从曲轴30向其他润滑系供给的油最终向设置于曲轴箱21的下部的油积存部37返回并经由油过滤网48向油泵51循环。
[0080]如图11所示,在分支部57的上段,与气缸体22连通的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形成在右曲轴箱41上,设置在右曲轴箱41内的气门系油路59从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向曲轴向21上方延伸,经由形成在气缸体22中的油路(未图示)向气门机构36供给油,气门机构36利用油冷却,并且滑动接触部分被润滑。
[0081]另外,后部连通油路71从设置在分支部57的上段的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的后方向后方连接,其前端与后部连通孔60a连通。
[0082]后部连通孔60a与未图示的变速器的主轴38和副轴39的轴支部连接,从而能够利用被供给的油使主轴38和副轴39顺畅地旋转。
[0083]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如下效果。
[0084](I)吹向前进的自动二轮车的行驶风不会被下框架4、安装托架19及排气管28阻挡,能够在多个散热片46之间以不产生乱流的方式顺畅地流动,该多个散热片46在倾斜的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沿上下方向每隔一定间隔指向水平方向排列。
[0085](2)油冷却油路55形成在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因此油流过油冷却油路55有效地被冷却,从而无需额外地设置油冷却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地冷却油。
[0086](3)油冷却油路55是分支前的油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一次性地对向各分支部59,61,71分支的油有效地进行冷却。
[0087](4)在接近油过滤器37的罩部件42上设有包含油冷却油路55的主油路的一部分和向油过滤器37连接的油过滤器油路61,能够使从油泵51向油过滤器37连接的油过滤器油路61较短地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0088](5)在散热片46的上部安装有油位计63,从而利用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和散热片46,阻止飞石等撞向油位计63端部。
[0089](6)散热片46相对于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I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因此在车体框架I与散热片46之间不存在障碍物,从而能够有效地将行使风送向散热片46。
[0090](7)在安装托架18与排气管28之间通过的行驶风能够流向车体右方而通过散热片46之间,因此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充分地冷却油。
【主权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在搭载于鞍乘型车辆的该内燃机(20)的左右具有罩部件(42),该油冷却装置(50)设置在该内燃机(20)的任一方的罩部件(42)上,该油冷却装置(50)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42)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45); 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 在该前方侧面(45a)上,多个散热片(46)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 在该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5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却油路(55)构成主油路的一部分,该主油路连接油泵(51)的排出口(52)和向所述内燃机(20)的壁内的多条油路(59,61,71)分支的分支部(5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51)配置在所述内燃机(20)所具有的曲轴(30)的下部; 在所述曲轴(30)的内部形成有曲轴内油路(30c); 在指向所述鼓出部(45)的一侧的所述曲轴(30)的轴端部上设置有油过滤器(37);在所述罩部件(42)上形成有油过滤器油路(61),该油过滤器油路¢1)从所述分支部(57)分支并与所述油过滤器(37)连接; 从所述油泵(51)排出的油经由所述油过滤器油路¢1)向所述油过滤器(37)供给。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片(46)的上部设置有油位计安装孔(63a)。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46)相对于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I)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46)相对于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I)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该油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循环油的冷却。搭载在鞍乘型车辆上的内燃机(20)的左右具有罩部件(42),该油冷却装置(50)设置在该内燃机(20)的任一方的罩部件(42)上,在罩部件(42)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45),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该前方侧面(45a)上,多个散热片(46)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在该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55)。
【IPC分类】F01M1-02, F01M1-06, F01M5-00, F01M11-03
【公开号】CN204386696
【申请号】CN201420814577
【发明人】山西辉英, 渡边觉, 高桥一仁, 小笠原诚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8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