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51151阅读:来源:国知局
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3的外径3毫米至4毫米,以保证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3相接触,能密封所述过油通道46。
[0035]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与抽油泵所在油管的配合为间隙密封配合。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最大外径小于抽油泵所在油管的内径的I毫米以内。
[0036]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段41、第二轴段42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轴段47,所述第三轴段47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41而小于所述第二轴段42,所述第三轴段47与所述第一轴段41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48,所述第三轴段47与所述第二轴段42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49,所述第一斜面48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49的位置设置所述侧向开口 45。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最大外径位于所述第二轴段42上,其与抽油泵所在油管之间的配合为间隙密封配合,当所述侧向开口 45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48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49的位置上时,有利于井内油液顺利从所述过油通道46流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向开口 45的个数为多个,沿着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多个侧向开口 45有利于增加抽油杆助抽装置的过油流量,增强助抽效果。
[0037]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材质为塑料。例如可以为塑料中的尼龙。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材质为塑料时,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当与抽油泵所在的刚性的油管接触时,能够保护抽油泵的抽油杆不易被磨损。
[0038]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第一轴段41所在的位置与所述芯杆I之间为间隙密封配合。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阶梯型通孔40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芯杆I外径I毫米以内,以保证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与所述芯杆I配合处的密封性。
[0039]实际使用时,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通过所述上接箍2、下接箍3分别和抽油杆连接,并沿着抽油管柱延伸的方向分布多个。例如,本实用新型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油井出砂和抽油杆与油管的磨损情况,将抽油杆助抽装置按着一定数量均匀连接在抽油杆柱中。
[0040]请参阅图4,为当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状态示意图。
[0041]当所述抽油杆5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A的挡砂出油滑套4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3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46,所述抽油杆5带动柱塞6向上运动,此时柱塞6与油管9之间的腔室体积增大,压力减小,压差作用下导致固定阀球8打开,游动阀球9关闭,液体进入到腔室,井下液体完成进泵的过程。
[0042]由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最大外径略小于油管9的内径、其最大内径小于下接箍3外径3毫米至4毫米,在上行程时,通过挡砂出油滑套4与下接箍3端面密封以及挡砂出油滑套4与油管9形成间隙密封,使抽油杆助抽装置A具有抽油泵柱塞的抽吸作用,这样可以提高每冲次的产液量,达到助抽的目的。特别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与油管9间隙密封的第二轴段42为圆柱型,其与油管9在径向上的配合面积大,使其在实现助抽的基本功能时,可以达到漏失小,助抽力大的较佳助抽效果。
[0043]请参阅图5,为当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状态示意图。
[0044]当所述抽油杆5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抽油杆5带动柱塞6向下运动,柱塞6压缩腔室内的液体,腔室内压力增大,导致固定阀球8关闭,游动阀7球开启,液体又从抽油泵腔室进入到柱塞6,通过柱塞6上端的出油孔进入到油管9中,此时,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A的挡砂出油滑套4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3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46打开,井下油液能够通过所述过油通道46向上流动,被抽到地面。
[0045]当所述抽油泵停抽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落在下接箍3上,将管柱中的液柱分若干段,砂粒下落将被若干个抽油杆助抽装置A分段挡住,减少了砂粒的下沉量,从而减轻或避免了砂卡泵、砂埋泵柱塞事故的发生,实现了挡砂功能,同时相应地也延长了含砂井的检泵周期,降低了采油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与油管9间隙密封的第二轴段42为圆柱型,其与油管9在径向上的配合面积大,更利于其实现挡砂功能,减少砂粒下沉量。
[0046]此外,所述挡砂出油滑套3的外径略小于油管9内径,在抽油过程中,有效的扶正了抽油杆柱,特别是对于斜井,可以防止或减轻抽油杆柱与油管9的磨损,延长了抽油杆5的寿命。
[00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具有较佳的助抽、扶正、挡砂功能,且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实现零件的通用化,降低生产成本。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芯杆,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 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打开,井下油液能够通过所述过油通道向上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3毫米至4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外径小于抽油泵所在油管的内径的I毫米以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第二轴段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而小于所述第二轴段,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一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的位置设置所述侧向开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开口的个数为多个,沿着周向均勾分布。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材质为塑料。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型通孔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芯杆外径I毫米以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通过所述上接箍、下接箍分别和抽油杆连接,并沿着抽油管柱延伸的方向分布多个。9.一种挡砂出油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用于套设在芯杆上,所述芯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上接箍,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接箍,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当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当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打开,井下油液能够依次通过所述过油通道向上流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砂出油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第二轴段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而小于所述第二轴段,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一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的位置设置所述侧向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芯杆,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本实用新型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其能够同时实现助抽、挡砂、扶正功能,且结构简单。
【IPC分类】E21B43/00, E21B34/14, E21B17/10
【公开号】CN204703859
【申请号】CN201520279036
【发明人】徐兆强, 黄小钊, 徐岩松, 王文钢, 仇志宁, 孟月月, 王力, 曲明艺, 于淑荣, 周翔, 袁鸣, 闫海峰, 李佳男, 陈伟, 姜雷, 高超勇, 胡胜勇, 吴小艳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