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809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降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设计合理,结构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强,运行稳定可靠,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传热系数大,热传导效率高的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1018590.7,公开了一种氧化槽用冷却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氧化槽、冷却机组、冷却塔、缓冲槽和换热器,所述氧化槽内的电解液经管路连通至构成冷却机组的蒸发器的进液口,电解液经蒸发器的出液口后通过缓冲槽返流至缓冲槽内;构成冷却机组的冷凝器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分别连通至冷却塔的出口和进口;所述换热器与冷却机组相并联连接。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670611.2,公开了一种氧化槽液一次冷却自动控温系统,包括氧化槽、交换器、水池、plc自动控制装置、凉水塔,所述氧化槽设有槽液输出管和回液管,所述交换器一端设有槽液进口、槽液出口,另一端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氧化槽的槽液输出管上设有槽液循环泵并与交换器槽液进口连接,回液管和交换器槽液出口连接,所述交换器的冷却水进口与水池底部的出水口由进水管连接,进水管上设有冷却水循环泵,所述交换器的冷却水出口与水池的上口和凉水塔由出水管连接,出水管上设有电动阀门,水池上方设有凉水塔,凉水塔上口设有冷却风机、四周均匀密布出水小孔,所述plc自动控制装置通过热电阻补偿线连接PT100p防水热电阻,通过导线连接冷却风机和电动阀门,所述PT100p防水热电阻放置在水池中。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089413.6,公开了硫酸生产中浓硫酸冷却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两端依次设管板、水箱和封头,壳体上设进、出酸口,水箱上设冷却水进口和出口,壳体内设折流板和换热管,所述进酸口路径上设水平旋转的叶轮,所述进酸口存在一部形成同轴设置的内外层双层结构,内层和外层之间形成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的环形夹层,所述夹层处于叶轮下方。

上述发明创造结构复杂,冷却装置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加工步骤不连续,生产成本高,可靠性差,传热系数低,占地面积大,操作环境恶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强,使用寿命长,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传热系数大,热传导效率高的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包括呈圆筒形的氧化槽循环泵体,所述氧化槽循环泵体内设有至少一热交换冷却管,在氧化槽循环泵体除顶部以外的外表面上包覆有冷却隔层,热交换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液,热交换冷却管的入液端、出液端分别连通有流入管、流出管,热交换冷却管包括流入管与流出管之间连接的冷却弧管,冷却弧管呈弧状,冷却弧管的内弧壁连通有由若干纵向冷却导管组成的冷却管束。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所述流入管及流出管为折弯管,流入管及流出管从氧化槽循环泵体内穿过氧化槽循环泵体内的外壳上端。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所述流入管、流出管的管路中分别设有有流入控制阀、流出控制阀。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所述流入控制阀、流出控制阀位于氧化槽循环泵体外。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所述流入管、流出管与氧化槽循环泵体的外壳之间均分别套设有衬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通过待冷却流体流入氧化槽循环泵体内,打开位于流入管中的流入控制阀,冷却液通过流入管进入氧化槽循环泵体内的热交换冷却管中,冷却液在热交换冷却管中的流动步骤为:先进入冷却弧管,然后流入若干纵向冷却导管中,冷却液在若干纵向冷却导管中从左往右流动,从而实现冷却液遍布热交换冷却管中,此时,流出管上的流出控制阀为关闭状态,冷却液在热交换冷却管及包覆氧化槽循环泵体外的冷却隔层中协同对待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处理,最大程度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等待冷却流体的温度降至设定值时或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设定值时,打开流出管上的流出控制阀;当需进一步提高对待冷却流体的冷却效率时,可同步开启流入控制阀及流出控制阀,加速冷却液的换热速度,可对需在氧化槽循环泵体内冷却的流体进行连续的冷却操作,热交换冷却管及冷却隔层采用石墨材料,结构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强,使用寿命长,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的侧视结构实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所述的热交换冷却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氧化槽循环泵降温装置,包括呈圆筒形的氧化槽循环泵体1,所述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设有一热交换冷却管2,在氧化槽循环泵体1除顶部以外的外表面上包覆有冷却隔层3,热交换冷却管2内通有冷却液,热交换冷却管2的入液端、出液端分别连通有流入管21、流出管22,热交换冷却管2包括流入管21与流出管22之间连接的冷却弧管23,冷却弧管23呈弧状,冷却弧管23的内弧壁连通有由若干纵向冷却导管24组成的冷却管束20。

具体的,冷却隔层3呈U形槽状,该呈U形槽状的冷却隔层3的内凹面与氧化槽循环泵体1的中部及下部完全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管21及流出管22为折弯管,流入管21及流出管22的上端为横向管,横向管以下的为纵向管,流入管21及流出管22从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穿过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的外壳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管21、流出管22的管路中分别设有有流入控制阀31、流出控制阀32。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控制阀31、流出控制阀32位于氧化槽循环泵体1外。

具体的,所述流入控制阀31、流出控制阀32设于流入管21、流出管22的纵向管上。

具体的,流入控制阀31、流出控制阀32设于纵向管的位于氧化槽循环泵体1外的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管21、流出管22与氧化槽循环泵体1的外壳之间均分别套设有衬套(附图未示)。

本实施例中,待冷却流体10流入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打开位于流入管21中的流入控制阀31,冷却液通过流入管21进入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的热交换冷却管2中,冷却液在热交换冷却管2中的流动步骤为:先进入冷却弧管23,然后流入若干纵向冷却导管24中,冷却液在若干纵向冷却导管24中从左往右流动,从而实现冷却液遍布热交换冷却管2中,此时,流出管22上的流出控制阀32为关闭状态,冷却液在热交换冷却管2及包覆氧化槽循环泵体1外的冷却隔层3中协同对待冷却流体10进行热交换处理,最大程度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等待冷却流体的温度降至设定值时或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设定值时,打开流出管22上的流出控制阀32;当需进一步提高对待冷却流体的冷却效率时,可同步开启流入控制阀31及流出控制阀32,加速冷却液的换热速度,可对需在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冷却的流体进行连续的冷却操作,热交换冷却管2及冷却隔层3采用石墨材料,结构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强,使用寿命长,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便,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应当指出的是,氧化槽循环泵体1内的热交换冷却管2的数量能根据氧化槽循环泵体1的容量大小及对待冷却流体3的冷却效率进行增减,待冷却流体3的液面低于流入管21、流出管22的两个衬套的水平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实施例。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能做出若干的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