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8822发布日期:2020-10-30 21:0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音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风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因而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或生活环境,现有的室内风机消音器存在着要靠动力支撑、操作复杂、体型巨大等缺点,因而不能长久地进行有效消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消音效果好的风机消音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机消音装置,设置在风机与排风管之间,其中,包括: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与所述风机的排风口连通;

消音前箱,所述消音前箱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前开口,所述第一前开口的侧壁上连接有筒体,所述筒体与所述通风管连通,所述消音前箱的后端上开设有后开口;

消音后箱,所述消音后箱设置在所述消音前箱的后端上,所述消音后箱的前端开设有第二前开口,所述第二前开口与所述后开口连通,所述消音后箱的后端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消音桶,所述消音桶包括依次相连的直桶部和锥桶部,所述直桶部的前端与所述消音后箱相连通,所述直桶部的后端与所述锥桶部的大端相连,所述锥桶部的小端与所述排风管的进风端相连。

较佳地,所述通风管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粘结有消音棉。

较佳地,所述消音前箱内设有浮动件,所述浮动件包括一对u形板,所述u形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筒体的后方,且所述u形板的底部通过弹簧与所述消音前箱的后底壁相连,所述u形板的内臂位于所述筒体内,且一对u形板的内臂通过一平板相连,所述u形板的底部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短通道,所述u形板的内臂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内通道,且一对u形板的内臂之间形成长通道,所述u形板的外臂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外通道。

较佳地,所述后开口内设有第一网板,所述第二前开口内设有第二网板。

较佳地,所述消音后箱内设有内箱,所述内箱的前端为敞口,所述内箱与所述第二前开口连通,所述内箱的侧壁和底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方孔。

较佳地,所述消音后箱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倾斜齿。

较佳地,所述直桶部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悬臂端向所述直桶部的中心延伸。

较佳地,若干个弹性臂包括若干列沿所述直桶部的内壁环形分布的弹性臂,每列弹性臂中,靠近所述直桶部的后端的弹性臂的长度大于靠近所述直桶部的前端的弹性臂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包括消音桶,消音桶包括直桶部和锥桶部,因而当气流通过消音桶时,由于锥桶部的内径一直发生着变化,因而利用管道的截面突变,即声阻抗的变化使沿锥桶部传播的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向生源方向反射回去,起到消音效果;

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通风管的内壁上设有消音棉,当由于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波通过通风管时,声波将激发多孔消音棉中无数小孔内空气分子的振动,一部分声能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和粘滞力,而变为热能,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消音前箱内设有浮动件,因而当气体通过消音前箱内时,会使浮动件移动,压缩弹簧,从而使得流动的气体所具有的一部分动能、由于气体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会转化为浮动件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

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直桶部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弹性臂,因而当气体经过直桶部时,会使弹性臂发生形变,使得流动的气体所具有的一部分动能、由于气体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会转化为弹性臂的弹性势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流走向图。

其中,图中标记为:

风机-1、排风管-200、通风管-10、消音前箱-20、第一前开口-21、后开口-22、后轴-23、筒体-30、消音后箱-40、第二前开口-41、通气孔-42、消音桶-50、直桶部-51、锥桶部-52、消音棉-60、浮动件-70、u形板-71、前轴-711、平板-72、内通道-80、外通道-90、短通道-100、长通道-110、弹簧-120、第一网板-130、第二网板-140、内箱-150、方孔-151、倾斜齿-160、弹性臂-17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考图1至图3,如图1所示的一种风机消音装置,设置在风机1与排风管200之间,包括通风管10、消音前箱20、消音后箱40和消音桶50,所述通风管10与所述风机1的排风口连通,所述消音前箱20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前开口21,所述第一前开口21的侧壁上连接有筒体30,所述筒体30与所述通风管10连通,所述消音前箱20的后端上开设有后开口22,所述消音后箱40设置在所述消音前箱20的后端上,所述消音后箱40的前端开设有第二前开口41,所述第二前开口41与所述后开口22连通,所述消音后箱40的后端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42,所述消音桶50包括依次相连的直桶部51和锥桶部52,所述直桶部51的前端与所述消音后箱40相连通,所述直桶部51的后端与所述锥桶部52的大端相连,所述锥桶部52的小端与所述排风管200的进风端相连,由于锥桶部52的内径一直发生着变化,因而利用管道的截面突变,即声阻抗的变化使沿锥桶部52传播的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向生源方向反射回去,起到消音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通风管10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槽11,所述环形槽11内粘结有消音棉60,当由于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波通过通风管10时,声波将激发多孔消音棉60中无数小孔内空气分子的振动,一部分声能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和粘滞力,而变为热能,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消音前箱20内设有浮动件70,所述浮动件70包括一对u形板71,所述u形板71的底部位于所述筒体30的后方,且所述u形板71的底部通过弹簧120与所述消音前箱20的后底壁相连,如图2所示,所述弹簧120的一端套设在位于所述u形板71底部上的前轴711上,所述弹簧120的另一端套设在位于所述消音前箱20底壁上的后轴23上,所述u形板71的内臂位于所述筒体30内,且一对u形板71的内臂通过一平板72相连,所述u形板71的底部与所述筒体30之间形成短通道100,所述u形板71的内臂与所述筒体30之间形成内通道80,且一对u形板71的内臂之间形成长通道110,所述u形板71的外臂与所述筒体30之间形成外通道90,当气体通过消音前箱20内时,会使浮动件70移动,压缩弹簧120,从而使得流动的气体所具有的一部分动能、由于气体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会转化为浮动件70的动能和弹簧120的弹性势能,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开口22内设有第一网板130,所述第二前开口41内设有第二网板1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后箱40内设有内箱150,所述内箱150的前端为敞口,所述内箱150与所述第二前开口41连通,所述内箱150的侧壁和底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方孔15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42、所述第一网板130上的网孔、第二网板140上的网孔以及所述方孔151的内径均小于小于1mm,当气体从通气孔42、第一网板130上的网孔、第二网板140上的网孔以及方孔151流过后的过程中,由于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依赖于空气在微孔中的摩擦损失,摩擦损失取决于消音后箱40、第一网板130、第二网板140和内箱150的声阻大小,声阻越大,摩擦损失越大,声阻又与孔径的平方成反比,当孔径小于1mm时,声阻与一般的穿孔件(孔径在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之间)相比,大大增加了,因而使得消音后箱40、第一网板130、第二网板140和内箱150的吸声性能增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后箱40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倾斜齿160,因而当气流流过消音后箱40时,倾斜齿160会对气体的流动产生阻碍作用,从而减小气体的流速,减小了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齿160向所述消音后箱40的后端延伸。

优选地,所述倾斜齿160与所述消音后箱4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20°~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齿160与所述消音后箱4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30°,此时,倾斜齿160不但能对气体的流动产生阻碍作用,而且能保证风机1排出的风量不受影响。

如图1所示,所述直桶部51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弹性臂170,所述弹性臂170的悬臂端向所述直桶部51的中心延伸,当气体经过直桶部51时,会使弹性臂170发生形变,使得流动的气体所具有的一部分动能、由于气体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会转化为弹性臂170的弹性势能,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若干个弹性臂170包括若干列沿所述直桶部51的内壁环形分布的弹性臂170,每列弹性臂170中,靠近所述直桶部51的后端的弹性臂170的长度大于靠近所述直桶部51的前端的弹性臂170的长度。

如图3所示,从风机1排出的风,先进入通风管10中,随后,进入筒体30中,之后,气体会通过内通道80、短通道100和外通道90,之后,气体会分为两部分流动,一部分气体会通过第一网板130和第二网板140流至内箱150中,另一部分气体会流入、长通道110后再折返通过第一网板130和第二网板140流至内箱150中,流入内箱150中的气体会通过若干个方孔151流入消音后箱40内,之后通过若干个通气孔42进入消音桶50中,最后从排风管200中排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