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28309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作例如汽车的无级变速器或助力转向装置的驱动源的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种现有的栗装置,公知以下的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栗装置。
[0003]该栗装置具备:栗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栗元件收纳部;栗元件,其由发动机驱动旋转,将工作液吸入和排出;排出通路,其将该栗元件排出的工作液导向供给目标;测流口,其设在该排出通路的途中;流量控制阀,其对所述栗元件的工作油的排出量进行控制。
[0004]所述栗元件具有:转子,其设成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多个叶片,其进出自如地设在该转子的外周;凸轮环,其设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并设成在相对于该转子增减偏心量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所述栗元件被设定成所述凸轮环的偏心量越大而栗排出量越多。
[0005]所述流量控制阀具备:圆柱状的阀收纳孔;滑阀,其滑动自如地收纳在该阀收纳孔的内部;第一压力室,其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的滑阀的一端侧,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上游压;第二压力室,其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的滑阀的另一端侧,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下游压。
[0006]另外,在所述流量控制阀中设有将用于所述凸轮环的偏心量控制的工作油导出的连通路,并且根据基于所述第一、第二压力室的压差沿轴向移动的所述滑阀的设置位置,将所述第一压力室或第二压力室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抽出,并将其用于所述凸轮环的偏心量控制,由此对栗排出量进行控制。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7777号公报
[0008]然而,如上所述,所述现有的栗装置将所述第一压力室或第二压力室内的工作液的一部分用于所述凸轮环的偏心量控制,因此频繁地产生所述第一压力室或第二压力室内的压力变动,随之所述滑阀的位置控制变得不稳定。其结果为,基于所述滑阀的设置位置控制的所述凸轮环的偏心量也变得不稳定,有可能在栗排出量上产生波动。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栗装置,该栗装置通过提高滑阀的位置控制精度,而能够实现栗排出量的稳定化。
[0010]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栗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栗元件收纳部;驱动轴,其插入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内,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所述栗外壳;转子,其设在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在圆周方向上具有多个槽;多个叶片,它们进出自如地设于所述槽;环状的凸轮环,其能够移动地设在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内,并在内周侧和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栗室;吸入口,其形成于所述栗外壳,并向所述多个栗室中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栗外壳,并向所述多个栗室中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容积减少的排出区域开口 ;排出通路,其与该排出口连接;测流口,其设在该排出通路的途中;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它们分别形成在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和所述凸轮环之间,该第一液压室设在该凸轮环向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移动时容积减少的一侧,该第二液压室设在容积增大的一侧;控制阀收纳孔,其形成于所述栗外壳;滑阀,其能够移动地设在该控制阀收纳孔内;第一脊部,其形成于所述滑阀的轴向一端侧;第二脊部,其形成于轴向另一端侧;第三脊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一脊部和所述第二脊部之间;第一压力室,其设于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比所述第一脊部更靠向轴向一端侦U,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上游压;第二压力室,其设于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比所述第二脊部更靠向轴向另一端侧,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下游压;第三压力室,其设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所述第一脊部和所述第三脊部之间,并导入所述排出通路的压力;第四压力室,其设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所述第二脊部和所述第三脊部之间,并导入低压;第一液压室侧连通路,其设于所述栗外壳,一端部与所述控制阀收纳孔连通,另一方面,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液压室连通,随着所述滑阀的移动而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三压力室和所述第四压力室的压力导入所述第一液压室。
[001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滑阀的位置控制精度,其结果为,能够实现栗排出量的稳定化。
[0012]第一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0013]栗外壳,其具有栗元件收纳部;
[0014]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栗外壳;
[0015]转子,其设在所述栗外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槽;
[0016]多个叶片,它们进出自如地设于所述槽;
[0017]凸轮环,其设成能够在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内移动,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侧和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栗室;
[0018]吸入口,其形成于所述栗外壳,并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所述多个栗室中容积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0019]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栗外壳,并向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所述多个栗室中容积减少的排出区域开口;
[0020]排出通路,其与所述排出口连接;
[0021]测流口,其设在所述排出通路的途中;
[0022]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它们是在所述栗元件收纳部和所述凸轮环之间形成的一对空间,该第一液压室设在当向所述凸轮环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一侧移动时容积减少的一侧;该第二液压室设在当向所述凸轮环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偏心量增大的一侧移动时容积增大的一侧;
[0023]控制阀收纳孔,其设于所述栗外壳;
[0024]滑阀,其能够移动地设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
[0025]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于所述滑阀的一端侧的第一脊部、设于另一端侧的第二脊部、以及设在所述第一脊部和所述第二脊部之间的第三脊部;
[0026]第一高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空间,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于比所述第一脊部更靠向一端侧,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上游压;
[0027]第二高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空间,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在所述第一脊部和所述第三脊部之间,并导入所述排出通路的压力;
[0028]中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空间,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于比所述第二脊部更靠向另一端侧,并导入所述测流口的下游压;
[0029]低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空间,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在所述第二脊部和所述第三脊部之间,并导入吸入压;
[0030]第一液压室侧连通路,其为设于所述栗外壳的通路,一端侧向所述阀收纳孔开口,另一端侧向所述第一液压室开口,并且随着所述滑阀的移动,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高压室和所述低压室的压力导入所述第一液压室。
[0031]其作用效果为:通过利用用于滑阀的位置控制的第一脊部和用于第一液压室的压力控制的第三脊部使功能分离,能够提高滑阀的控制精度。
[0032]第二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第四脊部,其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在所述第二脊部和所述第三脊部之间;
[0033]第三高压室,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阀收纳孔内的空间,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设在所述第二脊部和所述第四脊部之间,并导入所述排出通路的压力;
[0034]第二液压室侧连通路,其为设于所述栗外壳的通路,一端侧向所述阀收纳孔开口,另一端侧向所述第二液压室开口,并且随着所述滑阀的移动,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三高压室和所述低压室的压力导入所述第二液压室;
[0035]所述低压室在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三脊部和所述第四脊部之间。
[0036]其作用效果为:在对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双方的压力进行控制的系统中,通过使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的压力控制与滑阀的控制功能分离,能够提高滑阀的控制精度。
[0037]第三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滑阀形成为,在与所述滑阀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脊部及所述第二脊部与所述控制阀收纳孔之间的间隙,比所述第三脊部及所述第四脊部与所述控制阀收纳孔之间的间隙小。
[0038]其作用效果为:由于在第一、第二脊部各自的两侧作用的压力的差比较小,所以工作液中的污垢进入第一、第二脊部的风险小,因此与第三、第四脊部相比能够减小间隙。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滑阀的倾倒,能够提高滑阀的控制精度。
[0039]第四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栗装置向无级变速器供给工作液。
[0040]其作用效果为:无级变速器的工作液的污垢比较多,因此需要增大滑阀的间隙,存在因滑阀倾倒而滑阀的控制精度恶化的问题,但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无级变速器用栗装置中的上述问题。
[0041]第五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压室和所述第三高压室相对于所述测流口从相同侧导入所述排出通路的压力。
[0042]其作用效果为:能够抑制第一、第二液压室的压力控制中的测流口的前后压差的变动的影响。
[0043]第六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压室和所述第三高压室从所述测流口的上游侧导入所述排出通路的压力。
[0044]其作用效果为:测量通过流量和排出流量均同样受到向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的出入流量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测量通过流量和排出流量的差。其结果为,能够提高滑阀控制的控制性。
[0045]第七方面的栗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