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09680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腔体内并与前盖板120、后盖板121配合形成多个流体通道122a,各个流体通道122a分别与位于腔体外圆周上的叶轮甩出口 121a连通,高效地将换热流体甩出,以提升换热流体的动能。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还包括过渡部件5,所述过渡部件5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泵吸入口 110、流体出口 23连通的过渡孔50,所述过渡部件5 —端与泵体11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渡部件5另一端与箱体2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泵体11上设有第一法兰13,所述箱体20上设有第二法兰26,所述过渡部件5 —端的第五法兰51与第一法兰13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过渡部件5另一端的第六法兰52与第二法兰26通过螺栓固定,通过过渡部件5将泵I固定在热交换器2上,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泵I的维修和安装。泵I在拆卸时,过渡孔50可避免换热流体从流体出口 23中直接流出,另外泵I与热交换器2之间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形式。
[0029]所述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叶轮12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3,所述后盖板121上设有安装孔121b,所述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套在所述安装孔121b内,通过驱动电机3带动叶轮12进行转动。当然,驱动电机3和叶轮12之间还可以采用间接传动的方式,如链传动、皮带传动等。驱动电机3也可以为原动机或柴油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它形式的电机。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21为多个U形管,各个U形管的一端嵌装在箱体20上形成换热入口区24,各个U形管的另一端嵌装在箱体20上形成换热出口区25,所述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还包括与箱体20可拆卸连接的分区盖板4,所述分区盖板4设有工质输入室40、工质输出室40,所述工质输入室40与换热入口区24连通,所述工质输出室40与换热出口区25连通。U形管能增大换热流体与工质之间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分区盖板4划分出工质输入室40、工质输出室40,需要进行换热的工质从工质输入室40到达换热入口区24后,进入各个U形管中进行热交换,最后从换热出口区25进入工质输出室40中,使整个换热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21设置在流体入口 22与流体出口 23之间,使得换热流体能够尽量流过换热管21的外侧,以提高传热效率。
[0031 ] 优选的,所述箱体20上设有第三法兰27,所述分区盖板4上设有与第三法兰27匹配的第四法兰42,所述第三法兰27与第四法兰42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螺栓将第三法兰27和第四法兰42固定在一起,以达到将分区盖板4固定在热交换器2上的目的,方便其维修与安装,分区盖板4和热交换器2之间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形式。
[0032]实施例二
[0033]实施例二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与实施例一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区别在于:实施例二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省却了过渡部件5,第一法兰13与第二法兰26直接连接,减少了装置的体积,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3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泵、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箱体、换热管,所述箱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换热管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箱体上分别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所述泵上设有泵吸入口与泵排放口,所述泵吸入口与流体出口连通,所述泵排放口与泵吸入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包括压盖、泵体,所述泵吸入口及泵排放口均设置在所述泵体上,所述压盖与泵体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涡壳室,所述涡壳室内设有叶轮,所述叶轮上设有叶轮吸入口以及与叶轮吸入口连通的多个叶轮甩出口,所述叶轮吸入口与泵吸入口连通,所述叶轮甩出口与泵排放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叶片,所述叶轮吸入口设置在前盖板的轴心位置处,所述前盖板与后盖板相扣合形成腔体,所述叶片设置在腔体内并与前盖板、后盖板配合形成多个流体通道,各个流体通道分别与位于腔体外圆周上的叶轮甩出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部件,所述过渡部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泵吸入口、流体出口连通的过渡孔,所述过渡部件一端与泵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渡部件另一端与箱体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叶轮驱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所述后盖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套在所述安装孔内。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多个U形管,各个U形管的一端嵌装在箱体上形成换热入口区,各个U形管的另一端嵌装在箱体上形成换热出口区。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箱体可拆卸连接的分区盖板,所述分区盖板设有工质输入室、工质输出室,所述工质输入室与换热入口区连通,所述工质输出室与换热出口区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箱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包括泵、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箱体、换热管,所述箱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换热管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箱体上分别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所述泵上设有泵吸入口与泵排放口,所述泵吸入口与流体出口连通,所述泵排放口与泵吸入口连通。上述高效动力式换热装置,泵和热交换器之间形成一体,换热流体从流体入口进入容纳腔中并与换热管中的工质发生热交换,泵吸入口能将换热流体从流体出口直接抽出,经过泵升压后由泵排出口排出,由于无需通过管道实现泵与热交换器之间的连接,进而减少了换热流体的能量损失,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免去管道的设计使得泵的功率降低,节约了能源。
【IPC分类】F04D13/06, F04D29/42, F28D7/00, F04D29/22
【公开号】CN204663904
【申请号】CN201520230835
【发明人】苏宇贵
【申请人】苏宇贵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