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用滚子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490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用滚子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用滚子链,尤其涉及适于实现轻量化的驱动用滚 子链。
背景技术
在曰本特开2006-064049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滚子链,其具有链 节板,该链节板的从联接销的销孔向前端侧的外形为,从销孔的中心 看,以在从中心线偏45。的方向上为最大的方式一致地平滑鼓出。使 用该滚子链的链节板可以减少重量的增加并增大滚子链的强度。
此外,在日本特开平4-210144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无声链的导向 链节板,其可以通过使与负载相应的变形量与链节板相同来降低对联 接销的应力。在该导向链节板上,除供联接销穿过的销孔之外,还形 成有开口或狭缝。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64049号7>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10144号7>才艮
专利文献l中记载的滚子链,虽然鼓出部较小但由于其形成有鼓 出部,所以重量的减轻存在极限。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 无声链节板中,由于具有开口或狭缝,所以能够达到 一定程度的轻量 化。但是,仅以使变形量与链节板相同的方式来决定导向链节板的形 状,而没有提供能同时满足维持强度来抑制与负载相应的变形且实现 轻量化的形状。而且,以往没有对链节板积极地进行轻量化的研究, 例如,在对搭载于车辆中用于传递动力的驱动用滚子链的开发中,不 降低强度而实现轻量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用滚子链,可以对负载具有足 够的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在由连接部件将多个链节板相互连 接而成的驱动用滚子链中,其第l特征在于,在上述链节板上设置嵌
插上述连接部件的2个连接用孔、和形成在该2个连接用孔之间的矩形窗。
特别是, 一种驱动用滚子链,包括具有一对联接销孔的外链节板、 和具有一对轴衬孔的内链节板,通过两端嵌合在上述内链节板的轴村
孔中的轴衬、和插通在该轴衬中且两端与上述联接销孔嵌合的联接 销,使上述外链节板及内链节板相互连接,其第2特征在于,上述外 链节板具有形成在上述一对联接销孔之间的外窗;上述内链节板具有 形成在上述一对轴衬孔之间的内窗。
此外,本发明的第3个特征在于,上述外窗的外链节板宽度方向 尺寸与上述联接销孔的直径大致相等,上述内窗的内链节板宽度方向 尺寸与上述轴衬孔的直径大致相等。
此外,本发明的第4个特征在于,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在 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均形成为对称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第5个特征在于,上述内窗及外窗为大致矩形; 其第6个特征在于,上述外窗及内窗的角部倒有圆角。
此外,本发明的第7个特征在于,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的外 形,由其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圆弧部分,和从该圆弧部分朝向长度方向 中央、且朝向该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直线的边 而形成,上述边被设定为,相对于上述外链节板的上述圓弧部分的端 部切线方向朝向内侧。
进一步,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的外 形及上述外窗和内窗的形状,基于应变能量的面方向分布的分析结果 -波确定。
根据第1~第4特征,通过在外链节板及内链节板上打开窗,来 实现驱动用滚子链的轻量化。
根据第5及第6特征,与圆形的窗相比轻量化效果较大。根据第 6特征,通过窗的角部的圆角,可在扩大窗的同时并回避应力集中。
根据第7特征,采用从外链节板及内链节板的各自的两端部的圓 弧部分向宽度方向扩大的形状,并使与圆弧部分相连的边为大致直
线,^v而可以形成尽可能小的形状。
根据第8特征,通过分析应变能量的面方向分布,可区别传递较 大的力的部分和其他部分,并能可靠地删除无用部分并实现轻量化。


图1是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用滚子链的内链节板的 主视图。
图2是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用滚子链的外链节板的 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驱动用滚子链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驱动用滚子链的俯视图。 图5是外链节板的形状确定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作为相位最优化对象的滚子链模型涉及的密度的网格 数据的图。
图7是表示形状的拓朴图。
图8是表示进行形状最优化而移动控制点后的结果的网格数据的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外板的米泽斯应力的图。 符号说明
1:驱动用滚子链、2:内链节、3:外链节、4:内板、5:轴衬 孔、6:轴衬、7:外板、8:销孔、9:联接销、10:内窗、11:外窗 12:有限元模型、13:对称边界、42、 72:边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本发 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用滚子链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4是其 俯视图。该驱动用滚子链例如在摩托车中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动力传 递给驱动轮。将内链节2和外链节3依次连接,形成为所需长度的驱 动滚子链1。内链节2由一对内链节板(以下仅称为"内板")4和 嵌插到在该内板4上形成的轴衬孔5中的轴衬6构成。另一方面,外 链节3由一对外链节板(以下仅称为"外板")7和嵌插到在该外板 7上形成的销孔8中的联接销9构成。
在内板4上除具有2个一对的轴衬孔5之外,还具有位于该轴衬 孔5之间的矩形开口 (以下称为"内窗")10。同样,在外板7上除 具有2个一对的销孔8之外,还具有位于该销孔8之间的矩形开口(以 下称为"外窗")11。
在组装时,将轴衬6嵌插到内板4的轴衬孔5中而形成内链节2。 并且,将联接销9的一端预先嵌插到1片外板7的销孔8中。而后, 将嵌插到外板7的联接销9的前端靠在内链节2的一侧面上,并将联 接销9插通并间隙配合在轴衬6内。然后,使贯通轴衬6并向相反侧 突出的该联接销9的另一端嵌插到另一片外板7的销孔8中。这样即 组装成1组驱动用滚子链1。
另外,轴衬6以失见定的过盈量在塑性变形范围内^皮压入轴衬孔5, 联接销9以规定的过盈量在塑性变形范围内被压入销孔8。并且,上 述组装顺序是一个例子,还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进一步说明内板4及外板7的形状。图1是内板4的主视图,图 2是外板7的主视图,都以l/4倍模型表示。即,内板4及外板7在 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都形成为对称形状。
如在图1中可了解到的,内窗10在与内板4的长度方向(连接 轴衬孔5、 5的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尺寸hl与 轴衬孔5的直径dl大致相等。
同样,在图2中,外窗11在与外板7的长度方向(连接销孔8、 8的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尺寸h2与销孔8的直
径d2大致相等。
此外,在长度方向形成内板4及外板7两端的部分圓41、 71的 圆弧角otl、 oc2设定为比现有的内板和外板的圆弧角小。为了比较, 在图中用点划线表示现有的内板和外板的外形和端部圆弧角(使用符 号ocl-0、 a2-0)。即,本实施方式的内板4及外板7设定成,使现 有的设定得较大的端部部分圆的面积变小,并且使内板4及外板7的 宽度方向的外形部分(边)42、 72大致形成为直线,并从端部部分圆 的切线方向T向内侧延长。
另外,外板4的边42相比内板7的边72,其直线度稍低而成弧 状。这是因为,对于外板7来说,当使边42从端部圆弧部分直线地 伸长时,轴衬孔5的缘与边42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过短,不能传递足 够的负载。通过使边42稍微向外侧鼓出使其可以承受足够的负载。 为了使边42成为与边72相同的直线性的形状,将圆弧角al设定得 比圆弧角a2稍大即可。由此,可以充分地确保轴衬孔5和边42的缘 之间的距离。
内窗IO及外窗11不限于矩形,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在外板7 及内板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使宽度稍稍收紧的形状。并且,内窗IO 和外窗11的角部优选进行倒圆角(取所谓的r),以回避应力集中。
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用滚子链1在内板4及外板7上分 别设置内窗IO及外窗11,并且使端部部分圆41、 71为其圆弧角较小 的部分而减小面积,所以与现有产品相比,可实现大幅度的轻量化。 例如,图1、图2所示的滚子链,能够实现大约23%的轻量化。
接着,对上述轻量化的内板4及外板7的形状确定的步骤进行说 明。图5是表示形状确定步骤的流程图。该形状确定步骤中包括相位 最优化、形状最优化及应力比较。
首先在步骤S1中,使设计变量为外板的1/4倍模型的整个区域内 的网格密度、目标函数为刚性最大化以及制约条件为重量缩减30%, 以此来进行相位最优化。
相位最优化采用密度法进行。在密度法中,假定外板7的材料的
纵向弹性系数E与密度p的N次幂成比例(E=pNE0),将各网格
的密度比作为设计变量求取最优相位。E0为设定的纵向弹性系数。
通过使各网格的密度p在0.0~ 1.0间变化,以使在相位最优化的计算
中使用的纵向弹性系数E变动为0.0~E0。在最优化计算中,将模型
12的整个区域的各网格作为设计变量,为了使该设计变量满足使重量
缩减30%的制约条件的同时,为实现作为目标函数的刚性最大化,反
复进行计算以求取最优解。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或有限元模型制 作程序等现有的方法来求取最优解。
图6是表示作为相位最优化对象的滚子链模型的网格密度的图。 有限元模型12是适用于现有的滚子链的外板的1/4倍模型。分析是在 以下情况下进行的,约束模型12的对称边界13、 14,并对销孔8赋 予作用于箭头15方向的负载P。另外,对分割网格省略图示。
图6的浓淡图案是表示基于相位最优化计算的、作为最优解的密 度分布。图案浓的部分是比淡的部分密度大的区域,在该区域中,通 过外板做功来传递更大的力。也就是说,作为滚子链的外板,浓度高 的部分是用于传递能量的重要的部分,浓度低的部分则是不十分重要 的部分。特别是,模型12中,以涂白表示的区域16、 17、 18等对于 滚子链的外板来说几乎不具有重要性,可删除。
在图5的步骤S2中,进行形状拓朴的确定。在步骤S2中,根据 在相位最优化中得到的重要部分及非重要部分,抽取出所希望的外板 7的形状。也就是说,分析者判断出可分担从图6的图案的浓淡所能 判断出的应变能量的最优形状,由人手操作来决定控制点。
图7是表示被确定的形状的拓朴图,符号18表示控制点。也就 是说,控制点18是将含有图6所示的浓度高的部分的区域作为特征 点,根据该控制点18进行定义,来确定外板7的形状。销孔8的形 状以半径来定义。
若确定了形状的拓朴,则在步骤S3中进行形状最优化。在步骤 S2中,由于只确定了外板7的特征点,所以在步骤S3中,进行对此 赋予尺寸的计算。计算使用用于形状最优化的现有的程序。在形状最
优化中,目标函数为刚性最大化,设计变量为控制点的移动量,制约
条件为重量缩减30%。图8是表示进行了形状最优化并移动了控制点 后的结果的网格数据的图。
图5的步骤S4中,进行由步骤S1 S3确定形状后的外板7和现 有形状的外板之间的、根据CAE的应力比较。应力的评价通过计算 米泽斯应力而进行。米泽斯应力的计算可以通过通用的构造分析程序 而执行。另外,应力的评价不限定于通过米泽斯应力的计算而进行的 方法。
图9是表示现有的外板的米泽斯应力的图,图IO是表示由本实 施方式的上述步骤所确定的外板7的米泽斯应力的图。在这些图中, 应力大的部分20、 21都位于销孔8的周边附近,并分布在外板7的 除了外窗ll之外的区域。由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外4反7的形状为, 在现有的外板上删除了应力小的部分,留下了应力大的部分。也就是 说,本实施方式的外板7相当于删除了现有品的无用的部分后的部件, 并通过相位最优化及形状最优化方法达成了重量的最小化。
另外,与根据计算的应力分析一起,通过对现有品的外板的销孔 向外板长度外周方向施加负载来进行拉伸试验,制作在销孔周围的4 个位置的应力-应变线图。结果,在销孔周边,伴随应力的增大,在 外板的长度方向的应变极小,可认为这部分对刚性是无用的区域。其 结果与上述米泽斯应力的分布相符合。
通过上述的相位最优化、形状最优化、应力比较以及拉伸试验等 来确定最优轻量化后的外板7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 内板4的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用滚子链,包括具有一对联接销孔的外链节板、和具有一对轴衬孔的内链节板,通过两端嵌合在上述内链节板的轴衬孔中的轴衬、和插通在该轴衬中且两端与上述联接销孔嵌合的联接销,使上述外链节板及内链节板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链节板具有形成在上述一对联接销孔之间的外窗;上述内链节板具有形成在上述一对轴衬孔之间的内窗。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窗的外链节板宽度方向尺寸与上述联接销孔的直径大致相等;上述内窗的内链节板宽度方向尺寸与上述轴衬孔的直径大致相等。
3、 如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在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均形成为对称形状。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 于,上述内窗和外窗为大致矩形。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窗 和内窗的角部倒有圆角。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的外形,由其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圓弧部 分,和从该圆弧部分朝向长度方向中央、且朝向该外链节々反和内链节 板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直线的边而形成,上述边被设定为,相对于上述外链节板的上述圆弧部分的端部切 线方向朝向内侧。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用滚子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链节板和内链节板的外形及上述外窗和内窗的形状,基于 应变能量的面方向分布的分析结果确定为与该应变能量较小的部位 大致一致。
8、 一种驱动用滚子链,由连接部件将多个链节板相互连接而成,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链节板上设置有嵌插上述连接部件的2个连接用孔、和形 成在该2个连接用孔之间的矩形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量的驱动用滚子链,最优化链节板的形状并实现重量的最小化。外板(7)具有形成在1对联接销孔(8)之间的外窗(11);内板(4)具有形成在1对轴衬孔(5)之间的内窗(10)。外窗和内窗的角部倒有圆角。外板(7)和内板(4)的外形由其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圆弧部分(41)、(71),和从该圆弧部分(41)、(71)朝向长度方向中央、并朝向该外板及内板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直线的边(42)、(72)形成。边(72)被设定为,相对于外板(7)的圆弧部分(71)的端部切线方向朝向内侧。
文档编号F16G13/06GK101105208SQ20071012821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3日
发明者伊藤未丈, 佐佐木畅, 前田和寿, 本间秀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