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以及座椅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758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减速装置以及座椅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装置以及座椅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减速装置具备能够基于被输入的驱动扭矩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的凸轮机构的情况。第一齿轮的齿数与第二齿轮的齿数不同。内齿齿轮以及外齿齿轮的一方为第一齿轮,另一方为第二齿轮。凸轮机构配置为与第一齿轮同轴,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齿轮。凸轮机构使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在偏心状态下啮合,并且能够基于被输入的驱动扭矩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

上述的减速装置在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时,能够利用上述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相对旋转,以较高的减速比对输入该凸轮机构的驱动旋转进行减速。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驱动装置使上述的减速装置夹设于椅垫与椅背之间,从而作为能够对该椅背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放倒装置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该座椅驱动装置中,形成放倒装置的减速装置例如构成为,将具备作为该第一齿轮的内齿齿轮的第一部件固定于椅背侧,将具备作为第二齿轮的外齿齿轮的第二部件固定于椅垫侧。另外,上述的放倒装置在多数情况下设置于该椅背的宽度方向各侧。在这两个放倒装置中,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轴,将设置为与该内齿齿轮(第一齿轮)同轴的凸轮机构彼此之间连结。

另外,该以往的座椅驱动装置具备对作为驱动源的马达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其输出的促动器装置。例如,该促动器装置固定于椅垫的侧方,该减速齿轮配置为与形成上述放倒装置的减速装置的外齿齿轮(第二齿轮)同轴。在该减速齿轮的从其旋转中心分离的偏心位置设置有相对于上述连结轴的连结孔。

即,形成各放倒装置的减速装置在以其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中的一方为基准的情况下,另一方以在表观上具有设定于两齿轮之间的规定的偏心量的方式摆动旋转。

基于该点,在上述以往的座椅驱动装置中,预先在与上述偏心量相当的规定的偏心位置形成有连结孔,上述连结轴连结于作为被输入驱动扭矩的旋转体的减速齿轮。由此,使连结轴围绕该旋转体的旋转轴旋转,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顺利地将设置于该无法旋转的椅垫侧的促动器装置的驱动扭矩传递至与椅背一同进行摆动旋转的各放倒装置的凸轮机构。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19554号说明书

然而,实际上,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偏心量未必是恒定的。例如以作为形成减速装置的各部件的制造以及组装的误差、或者老化引起的磨损等为重要因素,偏心量与该构成部件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对应地变动。因此,在上述以往的座椅驱动装置中,存在在其实际的偏心量与设定于减速齿轮的连结孔的偏心位置之间产生差异的可能性。这存在妨碍顺利的动作的担忧,因此在该点,留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顺利地动作的减速装置以及座椅驱动装置。

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提供减速装置。减速装置具备:第一齿轮,其具备具有第一齿数的内齿以及外齿中的一方;第二齿轮,其具备具有与第一齿数不同的第二齿数的内齿以及外齿中的另一方。减速装置进一步具备与上述第一齿轮同轴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一齿轮的凸轮机构。凸轮机构构成为使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在偏心状态下啮合,并且通过驱动扭矩的输入使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减速装置进一步具备配置为与上述第一齿轮同轴并连结于上述凸轮机构的连结轴以及配置为与上述第二齿轮同轴并连结于上述连结轴的旋转体。该旋转体构成为能够经由上述连结轴向上述凸轮机构输入上述驱动扭矩。上述旋转体构成为具有通过旋转中心沿 径向延伸的第一长孔,在该第一长孔内插入有上述连结轴。当在该第一长孔内插入有上述连结轴时,上述旋转体在与设定于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之间的偏心量相当的偏心位置连结于上述连结轴。上述第一长孔的长径被设定为允许沿着该第一长孔的长边方向的上述旋转体与上述连结轴的相对移动。

在上述的减速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旋转体具备能够在上述第一长孔内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插入体,并经由该插入体连结于上述连结轴。

在上述的减速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插入体具有沿与上述第一长孔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上述连结轴以能够沿着上述第二长孔的长边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长孔相对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该第二长孔内。

在上述的减速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凸轮机构具备:配置为与上述第二齿轮同轴并被与该第二齿轮一体设置的周壁部包围的凸轮部件、配置于上述凸轮部件与周壁部之间的一对按压部件、以及对上述两按压部件沿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而按压于上述周壁部的弹簧部件。

在上述的减速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连结轴具备具有平行的两平面的对边宽度部。

在上述的减速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长孔的长径比上述对边宽度部的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长度长。

在其它的方式中,提供具备上述减速装置的座椅驱动装置。上述减速装置夹设于两个座椅部件之间。

在上述的座椅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两个座椅部件中的第一座椅部件固定有上述第一齿轮,并且在第二座椅部件以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有上述第二齿轮。

在上述的座椅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二座椅部件,并配置为与上述第二齿轮同轴,且将上述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座椅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座椅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与连结轴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3A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放倒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放倒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放倒装置的简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蜗轮与连结轴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2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与连结轴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关于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减速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具备椅垫2与椅背3。椅垫2以及椅背3为座椅部件。椅背3设置于椅垫2的后端部。在车辆的地板部F设 置有左右一对下导轨5。在各下导轨5安装有在该下导轨5上相对移动的上导轨6。座椅1支承于上述上导轨6上。

由设置为能够相对移动的上述下导轨5以及上导轨6形成座椅滑动装置7。车辆的乘客利用该座椅滑动装置7的功能,从而能够对车辆前后方向的座椅位置进行调整。

在椅垫2与椅背3之间设置有放倒装置10。放倒装置10能够限制以及允许椅背3相对于椅垫2的相对转动。车辆的乘客利用该放倒装置10的功能,从而能够对该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若详细叙述,则如图2以及图3A所示,一对下臂11位于椅垫2的两侧方,支承板12从各下臂11的后端部11a向上方延伸。椅背3配置于椅垫2的后端部,并夹设于上述支承板12之间。在椅背3的宽度方向各侧配置有椅背框架13。放倒装置10夹设于该椅背框架13与上述各支承板12之间。

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4~图7所示,放倒装置10具备: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和使上述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在偏心状态下啮合的凸轮机构18。内齿齿轮15的齿数与外齿齿轮16的齿数不同。上述构成部件形成减速装置20。放倒装置10是利用减速装置20的功能而能够对该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的所谓Taumel(タウメル)型的放倒装置。

具体而言,放倒装置10具备作为内齿侧斜倚板的第一部件21与作为外齿侧斜倚板的第二部件22。在第一部件21一体地形成有作为第一齿轮的上述内齿齿轮15,在第二部件22一体地形成有作为第二齿轮的上述外齿齿轮16。

上述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均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外形。在上述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的径向外侧安装有圆环状的保持部件23。以下,将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的径向仅称为径向。第一部件21的对置面21s与第二部件22的对置面22s对置。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并列配置为能够相对旋转。在第一部件21的对置面21s设置有圆形凹部25。内齿齿轮15刻设于圆形凹部25的内周。在第二部件 22的对置面22s设置有圆环突起部26。外齿齿轮16刻设于圆环突起部26的外周。

在第一部件21的中心部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贯通该第一部件21的圆孔27。在该圆孔27的周缘部设置有与圆孔27连续的圆筒状的筒状部28。筒状部28具有与上述圆形凹部25的深度相当的轴长。另外,在第二部件22的中心部设置有沿厚度方向(相同地,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贯通该第二部件22的圆孔30。圆孔30与上述圆环突起部26的内周连续。凸轮机构18设置于该圆孔30内。

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在第二部件22的圆孔30内嵌合有大致圆环状的衬套31。凸轮机构18具备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筒状部32a的凸轮部件32以及配置于上述衬套31的内周面31s与上述凸轮部件32之间的一对斜楔部35。凸轮部件32插入于上述第一部件21的圆孔27内,并被第一部件21支承。凸轮部件32配置为与内齿齿轮15同轴,并能够相对于内齿齿轮15旋转。

具体而言,各斜楔部35为具有弯曲的按压面35s的弧状部件。上述衬套31的内周面31s配置为与外齿齿轮16同轴,并与外齿齿轮16设置为一体,作为周壁部发挥功能。各斜楔部35的按压面35s能够与衬套31的内周面31s抵接。各斜楔部35在相互对置的周向端部(接近端部35a)彼此接近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筒状部32a的径向外侧,详细而言设置于供该筒状部32a插入的第一部件21的圆孔27的周缘的筒状部28的径向外侧。

另外,凸轮机构18具备对上述两斜楔部35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并按压于衬套31的内周面31s的弹簧36。作为该弹簧部件的弹簧36具有在上述凸轮部件3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即绕过凸轮部件32的大致环状。另外,弹簧36的一对端部连结于配置于如上述那样相互接近的位置的一对斜楔部35的接近端部35a。当在上述衬套31内配置有斜楔部35时,弹簧36的环状挠曲,由此产生弹簧力(弹性复原力)。基于该弹簧力,凸轮机构18相对于位于径向外侧的衬套31的内周面31s按压各斜楔部35。

凸轮部件32具备从上述筒状部32a的轴向一端向筒状部32a的径 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2b。该凸缘部32b具有大致圆板形状,在切口部分38沿周向切开周缘部的一部分。在各斜楔部35具备限制突起部39。限制突起部39配置于切口部分38内并与该切口部分38的周向端部抵接,由此能够对两斜楔部35沿周向相互分离的动作进行限制。在凸轮机构18中,基于该弹簧36的弹簧力,使各斜楔部35沿径向移动。

即,作为按压部件的各斜楔部35如上述那样,在径向配置于凸轮部件32与衬套31的内周面31s之间。凸轮部件32设置为与内齿齿轮15(中心位置N1)同轴,内周面31s设置为与外齿齿轮16(中心位置N2)同轴。因此,上述各斜楔部35对衬套31的内周面31s进行按压,由此在第一部件21与第二部件22之间产生使该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沿径向相对移动的力。由此,凸轮机构18能够使设置于第一部件21的内齿齿轮15与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以偏心状态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凸轮部件32在其筒内具备具有大致六边形形状的剖面的连结孔(六角孔)40。另外,在该连结孔40内插入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轴41(参照图2)。此外,该连结轴41也是具有与上述连结孔40的六边形形状对应的剖面形状的六角轴。如上述那样,设置于椅背3的宽度方向各侧的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彼此经由该连结轴41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该连结轴41向各凸轮机构18的凸轮部件32输入驱动扭矩。在凸轮机构18中,基于该输入的驱动扭矩,使设置于第一部件21的内齿齿轮15与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凸轮机构18中,若将使凸轮部件32以上述连结轴41为中心旋转的驱动扭矩输入凸轮部件32,则插入该凸轮部件32的切口部分38内的斜楔部35中的第一斜楔部35的限制突起部39被设置于上述凸轮部件32的凸缘部32b的切口部分38的周向端部按压。另外,将该第一斜楔部35向周向按压的力经由弹簧36被传递至第二斜楔部35。由此,该各斜楔部35以及弹簧36在绕连结轴41连动的方式下,与凸轮部件32一体地旋转。

另外,此时,将该各斜楔部35按压于与外齿齿轮16同轴设置的衬套31的内周面31s的按压力的方向(按压方向),绕成为凸轮部件32的旋转中心的连结轴41旋转。本实施方式的凸轮机构18构成为基于该按压方向的变化,使设置于第一部件21的内齿齿轮15与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向与该凸轮部件32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凸轮机构18构成为在输入有使该凸轮部件32与连结轴41一体地绕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参照图7)旋转的驱动扭矩时,使该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

即,在该情况下,将位于该凸轮部件32的旋转方向的一对斜楔部35按压于衬套31的内周面31s的按压力在第一斜楔部35增强,在第二斜楔部35减弱。然而,在上述两个斜楔部35产生的按压力之间的差异通过凸轮部件32基于对该斜楔部35彼此进行连结的弹簧36的弹簧力以连结轴41为中心旋转而被消除。各斜楔部35的按压方向变化,从而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向凸轮部件32的旋转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放倒装置10中,能够基于经由上述的连结轴41的相对于凸轮机构18的驱动扭矩的输入与因该驱动扭矩的输入而产生的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的变化,对该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即,在不存在相对于凸轮机构18的驱动扭矩的输入的情况下,各斜楔部35基于弹簧36的弹簧力对衬套31的内周面31s进行按压。由此,能够保持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与设置于第一部件21的内齿齿轮15之间的啮合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放倒装置10中,限制固定于椅背3侧的第一部件21与固定于椅垫2侧的第二部件22的相对旋转,从而能够对该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保持。

另一方面,在经由连结轴41向凸轮机构18输入驱动扭矩的情况下,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由此,设置有内齿齿轮15的第一部件21与设置有外齿齿轮16的第二部件22之间的相对的旋转位置变化。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放倒装置10中,能够变更该椅 背3的倾倒角度。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椅垫2侧的外齿齿轮16为无法旋转的固定元件。因此,如参照图7那样,固定于椅背3侧的第一部件21以具有设定于该内齿齿轮15(中心位置N1)与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中心位置N2)之间的规定的偏心量δ的方式进行摆动旋转。

另外,此时,经由连结轴41输入凸轮机构18的驱动扭矩带来的驱动旋转以基于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齿数区别(齿数差)的减速比进行减速。即,具备上述内齿齿轮15、外齿齿轮16以及凸轮机构18而形成的减速装置20构成为:针对凸轮机构18的一圈,使内齿齿轮15相对于外齿齿轮16相对旋转与该齿数差(例如,1或者2)相当的角度。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放倒装置10中,即便在其输入的驱动扭矩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变更椅背3的倾倒角度。

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设置有以马达45为驱动源的促动器装置46。座椅驱动装置50将该促动器装置46输出的驱动扭矩经由上述连结轴41传递至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由此能够通过马达驱动对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如图4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装置46具备:连结于马达轴45a并与该马达轴45a一体地旋转的蜗杆51、啮合于该蜗杆51的蜗轮52、将上述蜗杆51以及蜗轮52收容为能够自如旋转的壳体53。壳体53配置于椅垫2的侧方,从而紧固于上述支承板12的外侧面12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的壳体53组装沿着蜗杆51的轴线被分割的第一收容部件53a以及第二收容部件53b而被形成。另外,在上述第一收容部件53a以及第二收容部件53b分别形成有供蜗轮52的旋转轴52a插入的圆孔54、55。在本实施方式中,蜗轮52收容于壳体53,壳体53能够将蜗轮52轴支为能够自如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固定有促动器装置46的支承板12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该支承板12的贯通孔56。在该贯通孔56插入有将各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之间连结的上述连结轴41的第一 轴端。促动器装置46构成为将蜗轮52设为连接部,经由该贯通孔56连结于从支承板12的外侧面12a突出的连结轴41的第一轴端。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促动器装置46的蜗轮52作为能够经由连结轴41向各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输入驱动扭矩的旋转体发挥功能。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能够基于该促动器装置46输出的驱动扭矩,使设置于椅背3的宽度方向各侧的放倒装置10同步地动作。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装置46以配置于与在该支承板12的内侧面12b侧配置的放倒装置10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支承板12的外侧面12a。详细而言,促动器装置46的蜗轮52配置为与固定于支承板12的第二部件22的外齿齿轮16同轴。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设定于内齿齿轮15(中心位置N1)与外齿齿轮16(中心位置N2)之间的偏心量δ相当的偏心位置P,在该蜗轮52连结有连结轴41。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连结于连结轴41的凸轮机构18的凸轮部件32使作为旋转体的蜗轮52旋转,由此绕位于与该蜗轮52同轴的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旋转。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能够基于从该蜗轮52经由连结轴41传递至各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的驱动扭矩,对椅背3相对于椅垫2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2~图4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蜗轮52形成有沿厚度方向(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贯通该蜗轮52的长孔57。长孔57通过配置为与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同轴的旋转中心N3并沿径向(在该图中,为上下方向)延伸。蜗轮52在该长孔57内插入有连结轴41,从而在与上述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偏心量δ相当的偏心位置P连结于连结轴41。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孔57内设置有能够在该长孔57内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插入体(衬套)58。该插入体58具有剖面大致椭圆形或者跑道形的轴形状。在该插入体58形成有沿轴向贯通该插入体58的连结孔59。此外,该连结孔59也与设置于上述凸轮部件32的连结孔40相同地,呈具有与连结轴41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大致六边形形状的剖面的六角孔(参照图5以及图6)。本实施方式的蜗轮52在该连结孔59内插入有连结轴41,从而经由配置于该长孔57内的插入体58连 结于连结轴41。

如图3B所示,长孔57的短径D1为与插入体58的剖面形状,即大致椭圆形或者跑道形的短边方向长度L1大致相等的值(D1≈L1)。长孔57的长径D2相同地为比插入体58的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长度L2长的值(D2>L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蜗轮52允许长孔57的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于连结轴41。

接下来,对上述的座椅驱动装置50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装置46通过该蜗杆51以及蜗轮52对成为驱动源的马达45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其输出。连结轴41在与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偏心量δ相当的偏心位置P连结于蜗轮52。凸轮机构18的凸轮部件32配置为与内齿齿轮15同轴。外齿齿轮16配置为与蜗轮52同轴。连结轴41使上述蜗轮52旋转,由此与凸轮部件32一体地在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周围旋转。另外,由此,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具有外齿齿轮16的第二部件22固定于椅垫2,另一方面,具有内齿齿轮15的第一部件21固定于椅背3。第一部件21相对于第二部件22摆动旋转。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能够基于减速装置20的减速比,对椅背3的倾倒角度进行调整。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优点。

(1)减速装置20夹设于椅垫2与椅背3之间,并作为放倒装置10发挥功能。减速装置20具备内齿齿轮15、外齿齿轮16和使上述内齿齿轮15(第一齿轮)以及外齿齿轮16(第二齿轮)以偏心状态啮合的凸轮机构18。内齿齿轮15的齿数与外齿齿轮16的齿数不同。该减速装置20具备连结轴41与蜗轮52。连结轴41连结于凸轮机构18,并配置为与内齿齿轮15同轴。蜗轮52作为能够将使上述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的驱动扭矩经由连结轴41输入凸轮机构18的旋转体发挥功能。蜗轮52的长孔57通过配置为与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同轴的旋转中心N3沿径向延伸。蜗轮52在该长孔57内插入有连结轴41,从而在与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偏心量δ相当的偏心位置P连结于连结轴41。该长孔57的长径D2被设定为允 许沿着其长边方向的蜗轮52与连结轴41的相对移动。

上述的减速装置20在以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中的第一齿轮为基准的情况下,第二齿轮以在表观上具有设定于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规定的偏心量δ的方式进行摆动旋转。连结轴41连结于凸轮机构18,并配置为与内齿齿轮15同轴。因此,外齿齿轮16为固定元件,由此,连结轴41在绕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旋转的方式下,与成为输出元件的内齿齿轮15一体地进行摆动旋转。

然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蜗轮52的长孔57内插入连结轴41,由此能够容易地在与该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偏心量δ相当的偏心位置P将蜗轮52连结于连结轴41。由此,能够从固定有外齿齿轮16的一侧(椅垫2侧)高效地相对于凸轮机构18传递驱动扭矩。

另外,允许沿着长孔57的长边方向的蜗轮52与连结轴41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连结轴41相对于设置为与外齿齿轮16(中心位置N2)同轴的蜗轮52(旋转中心N3)的偏心位置P被使该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啮合的凸轮机构18自动地调整。由此,吸收因制造以及组装的误差,或者老化引起的磨损等而产生的上述偏心量δ的变动,从而能够确保更加顺利的动作。

(2)在长孔57内设置有能够在该长孔57内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插入体(衬套)58。蜗轮52经由该插入体58连结于连结轴41。

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加顺利地沿着该长孔57的长边方向,使蜗轮52与连结轴41相对移动。其结果,能够确保更加顺利的减速装置20的动作。

此外,代替插入体58而插入于无法在长孔57内移动的第二插入体(适配器),从而存在能够容易地将蜗轮52同轴地连结于连结轴41的优点。即,仅通过更换相对于该长孔57的插入体,不施加较大的变更,能够应用于从固定有内齿齿轮15的一侧向凸轮机构18传递驱动扭矩的构成,换句话说在椅背3侧设置有促动器装置的构成。此外,在该情况下,将适配器的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长度设定为与长孔57的长径D2 大致相等,从而也可以在与蜗轮52的旋转中心N3对应的位置形成用于将蜗轮52连结于连结轴41的连结孔59。由此,针对驱动源的配置不同的多个制品,能够推进部件的共用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其制造成本的减少。

(3)凸轮机构18具备凸轮部件32与一对斜楔部35。凸轮部件32配置为与外齿齿轮16同轴,并配置于设置为与外齿齿轮16一体的衬套31的内周面31s的内侧。即,凸轮部件32被内周面31s包围。一对斜楔部35配置于该凸轮部件32与衬套31的内周面31s之间。凸轮机构18进一步具备对上述两斜楔部35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而按压于衬套31的内周面31s的弹簧36。

在该情况下,基于该弹簧36的弹簧力,能够使内齿齿轮15以及外齿齿轮16在偏心状态下啮合。基于输入该凸轮部件32的驱动扭矩,能够使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另外,即便在不存在相对于凸轮机构18的驱动扭矩的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该弹簧36的弹簧力,对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的相对的旋转位置进行保持。因此,将上述的构成应用于放倒装置10,从而能够形成能量效率优越的座椅驱动装置50。

(4)放倒装置10具备具有内齿齿轮15并固定于椅背3侧的第一部件21以及具有外齿齿轮16并固定于椅垫2侧的第二部件22。另外,在椅垫2的侧方设置有通过蜗杆51以及蜗轮52对马达45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其输出的促动器装置46。该促动器装置46具备配置为与固定于椅垫2侧的支承板12的外齿齿轮16同轴,并将蜗轮52支承为能够自如旋转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壳体53。

在该情况下,能够从固定有成为无法旋转的固定元件的外齿齿轮16的椅垫2侧,相对于与该内齿齿轮15一同摆动旋转的作为输入元件的凸轮机构18高效地传递驱动扭矩。将马达45配置于椅垫2侧,从而其配置自由度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关于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减速装置的 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A以及10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B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相同地,基于固定于椅垫2的侧方的促动器装置46输出的驱动扭矩,使设置于该椅背3的宽度方向各侧的放倒装置10同步地动作。

此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对各放倒装置10(的凸轮机构18)之间进行连结的连结轴41B的第一轴端形成有具有平行的两平面60s的对边宽度部60。详细而言,第一轴端是插入固定有促动器装置46的支承板12的贯通孔56,从而从该支承板12的外侧面12a突出的轴端。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52相同地,第二实施方式的蜗轮52B也具有通过配置为与外齿齿轮16的中心位置N2同轴的旋转中心N3并沿径向延伸的长孔57B。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该长孔57B的短径D3是与设置于该连结轴41B的第一轴端的对边宽度部60的剖面形状的短边方向长度L3大致相等的值(D3≈L3)。

即,在减速装置20B中,设置于连结轴41B的第一轴端的对边宽度部60直接插入作为旋转体的蜗轮52B的长孔57B。

另外,长孔57B的长径D4被设定为比对边宽度部60的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长度L4长的值(D4>L4)。由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蜗轮52B仍允许长孔57B的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于连结轴41B。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B,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相同的优点。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中,取消插入体58(参照图3),由此使构成简化,因此能够实现其制造成本的减少。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关于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驱动装置的减速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以及图12A以及12B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C中,作为放倒装置10发挥功能的减速装置20C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相同地具备插入体(衬套)58C。插入体58C插入形成于蜗轮52的长孔57内,能够在该长孔57内沿长边方向移动。另外,在连结轴41C的第一轴端形成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轴41B相同的对边宽度部60。在上述插入体58C形成有沿轴向贯通该插入体58C并供对边宽度部60插入的第二长孔61。

若详细叙述,则上述第二长孔61沿着下述方向延伸,即:沿着与供具有该第二长孔61的插入体58C插入的长孔57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详细而言是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长孔61的短径D5是与插入该第二长孔61内的对边宽度部60的剖面形状的短边方向长度L5大致相等的值(D5≈L5)。另外,第二长孔61的长径D6是比对边宽度部60的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长度L6长的值(D6>L6)。由此,插入该第二长孔61内的连结轴41C能够沿着该第二长孔61的长边方向相对移动。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允许沿着该长孔57的长边方向的蜗轮52与插入体58C的相对移动,以及允许沿着该第二长孔61的长边方向的插入体58C与连结轴41C的相对移动。由此,形成简易的十字头联轴节。由此,减速装置20C能够更加柔软地对连结轴41相对于设置为与该外齿齿轮16(中心位置N2)同轴的蜗轮52(旋转中心N3)的偏心位置P进行调整。

以上,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C,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相同的优点。通过该优越的偏心位置调整功能,能够确保更加顺利的动作。另外,不论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相对的旋转位置如何,均能够在该凸轮机构18连结连结轴41C。特别地,在座椅驱动装置50C中,在组装作业时,能够省去使椅背3的倾倒角度与规定位置一致的工序。由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该作业效率的提高。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凸轮机构18具备凸轮部件32、作为按压部 件的一对斜楔部35以及作为弹簧部件的弹簧36。但是,不限定于此,凸轮机构18只要能够配置为与内齿齿轮15同轴,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内齿齿轮15,使该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以偏心状态啮合,并且通过驱动扭矩的输入使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啮合位置移动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按压作为按压部件的各斜楔部35的周壁部通过在设置于第二部件22的圆孔30内嵌合形成大致圆环状的衬套31而被形成。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相对于圆孔30的内周面直接按压各斜楔部35等的周壁部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15与外齿齿轮16之间的齿数的差被设定为1或者2。然而,该齿数的差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能够经由连结轴41(41B、41C)向凸轮机构18输入驱动扭矩的旋转体为促动器装置46的蜗轮52(52B)。但是,不限定于此,旋转体也可以为其他的减速齿轮。该旋转体也可以与促动器装置46分体地设置。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座椅驱动装置50(50B、50C)基于设置于椅垫2的侧方的促动器装置46输出的驱动扭矩,使作为放倒装置10发挥功能的减速装置20(20B、20C)动作。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脚凳装置、座椅倾斜装置等夹设于两个座椅部件之间的减速装置20,基于该促动器装置输出的驱动扭矩,变更两座椅部件之间的相对的旋转位置(转动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比较小的驱动扭矩,顺利地在两个座椅部件之间相对旋转。也可以为通过一个促动器装置使多个可动部位动作的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化以及空间的有效利用。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轴41的剖面形状以及设置于蜗轮52的连结孔59均呈六边形形状。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将连结轴41连接于蜗轮52,则剖面形状例如也可以呈四边形、十二角等六角以外形状。另外,也可以通过锯齿嵌合等将连结轴41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蜗轮52。相同地,供连结轴41插入的凸轮部件32的连结孔40的形状也可以与连结轴41的剖面形状一致地任意 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齿齿轮16为固定元件,内齿齿轮15为输出元件,但也可以相反,内齿齿轮15为固定元件,外齿齿轮16为输出元件。即,具有内齿齿轮15的第一部件21固定于椅垫2侧,具有外齿齿轮16的第二部件22固定于椅背3侧。也可以在该椅背3侧设置有促动器装置4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件21设置有具有内齿的第一齿轮(内齿齿轮15),在第二部件22设置有具有外齿的第二齿轮(外齿轮16)。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一部件21设置有具有外齿的第一齿轮,在第二部件22设置有具有内齿的第二齿轮。

即,位于与凸轮机构18(凸轮部件32)以及连结轴41(41B、41C)同轴的第一齿轮可以为外齿齿轮,位于与作为周壁部的衬套31以及作为旋转体的蜗轮52(52B)同轴的第二齿轮也可以为内齿齿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