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带缓冲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991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带缓冲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壳体与转子之间填充有流体的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带缓冲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壳体与转子之间填充有流体的流体缓冲装置中,在有底圆筒状的壳体的内侧配置有转子的旋转轴,在该旋转轴配置有阀体。在此,在旋转轴形成有与壳体的底壁在轴线方向上对置的凸缘部,在底壁与凸缘部之间划分的缓冲室中配置有油等流体。并且,在壳体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在旋转轴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保持阀体的阀体保持用凸部。因此,由于当旋转轴沿第一方向旋转,阀体呈关闭状态时,流体在阀体保持用凸部与分隔用凸部之间被压缩,所以对旋转轴施加负荷。与此相对,当旋转轴朝第二方向反转,阀体保持用凸部与分隔用凸部分离从而阀体呈开放状态时,流体通过,所以不对旋转轴施加负荷(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1306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流体缓冲装置中,当旋转轴沿第一方向旋转时,若流体不小心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则不能获得充分的负荷。因此,需要提高壳体和旋转轴的尺寸精度,以防止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但是从壳体和旋转轴的尺寸精度以及组装时的精度的角度来看,在轴线方向上将壳体与转子之间充分地靠紧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具有该流体缓冲装置的带缓冲的设备,所述流体缓冲装置能够容易地抑制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之间漏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缓冲装置包括:壳体,其呈筒状,并且在轴线方向的一侧具有底壁;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和阀体,其中,所述旋转轴具有凸缘部,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底壁对置,并且在与所述底壁之间划分缓冲室,所述阀体保持于所述旋转轴;以及流体,其填充于所述缓冲室,所述壳体具有从该壳体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分隔用凸部,所述转子具有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保持所述阀体的阀体保持用凸部,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至少一个肋,其中,所述第一肋从所述旋转轴的在所述一侧与所述底壁对置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壁突出并沿径向延伸,所述第二肋从所述分隔用凸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在本发明中,在旋转轴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至少一个肋,其中,所述第一肋从旋转轴的在所述一侧与底壁对置的部分朝向底壁突出并沿径向延伸,所述第二肋从分隔用凸部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凸缘部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因此,能够在轴线方向上使壳体与转子之间充分地靠紧。并且,即使在肋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肋被压扁,从而肋也能成为适当的高度(突出尺寸)。因此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能够容易地抑制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分隔用凸部以及所述阀体保持用凸部分别在周向上设置有相同的个数,并且设置于在周向上隔着相等的角度间隔的多个部位。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缓冲室被划分为多个,因此能够产生较大的负荷。另一方面,若将缓冲室划分为多个,则流体欲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的部位就相应地增加,但是通过本发明,能够容易地抑制流体漏出,因此能够消除将缓冲室划分为多个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本发明中,优选形成有所述第一肋以及所述第二肋双方。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分隔用凸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底壁相连,所述阀体保持用凸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凸缘部相连。通过这种结构,不会发生流体从分隔用凸部的一侧的端部与底壁之间漏出的情况和流体从阀体保持用凸部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凸缘部之间漏出的情况。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肋的突出方向上,所述肋的末端侧为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也就是说,优选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肋容易被压扁。通过这种结构,由于肋变为适当的高度(突出尺寸),因此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能够可靠地抑制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肋的突出方向上,所述肋的根部的宽度比末端侧的宽度宽。通过这种结构,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肋容易被压扁。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肋从所述旋转轴的在所述一侧与所述底壁对置的部分中的所述阀体保持用凸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底壁突出。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将所述转子旋转时产生负荷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将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一侧作为第二方向时,所述阀体保持用凸部具有:第一凸部,其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凸部,其在与所述第一凸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支承所述阀体,所述第一肋形成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中的周向宽度较宽的凸部。通过这种结构,在压扁第一肋时,阀体保持用凸部不易变形。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二凸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第一凸部的周向宽度宽。根据这种结构,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凸部承受较大的负荷,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凸部变形。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凸部的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凸部的末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阀体具有:基部,其以能够绕与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以及末端部,其从所述基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并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一凸部。通过这种结构,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第一方向旋转时,阀体受到流体压容易向关闭方向位移。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阀体保持用凸部的径向内侧的周向宽度比径向外侧的周向宽度窄。通过这种结构,阀体保持用凸部不易与分隔用凸部的根部(径向内侧)抵接。因此,能够扩展转子能够旋转的角度。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二肋从所述分隔用凸部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在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缓冲装置的带缓冲的设备中,盖通过所述流体缓冲装置安装于设备主体。在本发明中,在旋转轴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肋和第二肋中的至少一个肋,其中,所述第一肋从旋转轴的在一侧与底壁对置的部分朝向底壁突出并沿径向延伸,所述第二肋从分隔用凸部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凸缘部突出并沿径向延伸,因此在轴线方向上能够充分地将壳体与转子之间靠紧。并且,即使在肋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时,肋被压扁,肋变为适当的高度(突出尺寸)。因此,在使旋转轴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能够容易地抑制流体从壳体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装设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西式马桶的西式马桶单元的说明图。图2(a)、图2(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立体图。图3(a)、图3(b)、图3(c)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a)、图4(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剖视图。图5(a)、图5(b)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图6(a)、图6(b)、图6(c)、图6(d)是形成于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的旋转轴的第一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转子30中,将旋转轴40的中心轴线所延伸的方向作为轴线L方向,在轴线L方向中,将壳体20所在的一侧作为一侧L1,将与壳体20的所在侧相反的一侧(旋转轴40突出的一侧)作为另一侧L2来进行说明。(带缓冲的设备以及流体缓冲装置10的整体结构)图1是具有装设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西式马桶1的西式马桶单元100的说明图。图2(a)、图2(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立体图,图2(a)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立体图,图2(b)是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观察到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西式马桶单元100具有西式马桶1(带缓冲的设备)以及水槽3。西式马桶1具有座马桶主体2、树脂制的马桶座5(盖部件)、树脂制的马桶盖6(盖部件)以及单元罩7等。在单元罩7的内部内置有后述流体缓冲装置用于马桶座以及马桶盖,马桶座5以及马桶盖6分别通过流体缓冲装置与座马桶主体2相连。如图2(a)、图2(b)所示,流体缓冲装置10在一侧L1具有圆柱状的流体缓冲装置主体10a。轴状的连接部10b从流体缓冲装置主体10a朝向另一侧L2突出,连接部10b与马桶座5或者马桶盖6相连。该流体缓冲装置10在立起的马桶座5或者马桶盖6以覆盖座马桶主体2的方式倒下时,产生抵抗该倒下的力(负荷),从而降低马桶座5或者马桶盖6的倒下速度。在此,连接部10b的相互对置的面为平坦面10c,通过该平坦面10c防止马桶座5以及马桶盖6相对于连接部10b空转。(流体缓冲装置10的结构)图3(a)、图3(b)以及图3(c)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将转子30等从壳体20拆卸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将阀体50从转子30的旋转轴40拆卸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c)是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观察到的将转子30等从壳体20拆卸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a)、图4(b)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剖视图,图4(a)是将流体缓冲装置10沿轴线L切断时的剖视图、图4(b)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将流体缓冲装置10的缓冲室11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切断的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a)、图5(b)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图5(a)是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观察到的转子30的立体图,图5(b)是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观察到的壳体20的立体图。另外,图5(b)还示出了两个阀体50。如图3(a)、图3(b)、图3(c)以及图4(a)、图4(b)所示,流体缓冲装置10包括在一侧L1具有底壁21的筒状的壳体20、一侧L1配置在壳体20的内侧的转子30以及在另一侧L2封闭壳体20的开口29的环状的外罩60。外罩60为树脂制,并且具有圆环部61和从圆环部61的内侧朝向一侧L1突出的圆筒部62。在图3(a)、图3(b)、图3(c),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中,壳体20为树脂制,并且具有从底壁21的外周缘朝向另一侧L2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22。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中的位于另一侧L2的部分228的内径比位于一侧L1的部分229的内径稍大。在壳体20的底壁21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10,所述圆形的凹部210朝向一侧L1凹陷,并且将转子30的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部49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相对于该凹部2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一侧L1凹陷的两个圆弧状的凹部211。两个凹部211形成于在周向上偏离180度的角度位置。在周向上分别与两个凹部211偏离的位置,两个分隔用凸部23从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两个分隔用凸部23形成于在周向上偏离180度的角度位置。在本方式中,两个分隔用凸部23中的任意一个的一侧L1的端部均与底壁21相连。在本方式中,分隔用凸部23的截面呈梯形,并且周向尺寸(厚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变小。转子30具有轴线L方向的一侧L1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的旋转轴40和保持于旋转轴40的阀体50。旋转轴40为树脂制,并且具有位于壳体20的内侧的第一轴部41和在比第一轴部41靠另一侧L2的位置延伸的第二轴部42。第一轴部41的外径比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部49的外径大,第二轴部42的外径比第一轴部41的外径大。在本方式中,端部49形成为圆筒状,并成为对树脂成型时的缩孔进行缓和的结构。另外,第二轴部42的外径也可比第一轴部41的外径小。在旋转轴40上的第一轴部41与第二轴部42之间形成有圆形的第一凸缘部43和圆形的第二凸缘部44,其中,所述圆形的第一凸缘部43在另一侧L2与第一轴部41相邻,所述圆形的第二凸缘部44在另一侧L2与第一凸缘部43隔着指定的间隔对置。因此,在第一凸缘部43与第二凸缘部44之间形成有环状的槽45。因此,若将O形环70装配于槽45并将旋转轴40的第一轴部41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则O形环70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中的位于一侧L1的部分229抵接,由壳体20与旋转轴40所夹持的空间被密闭。并且,由壳体20的底壁21和第一凸缘部43划分的空间被密闭以作为缓冲室11,该第一凸缘部43在另一侧L2与第一轴部41对置。此时,在缓冲室11中填充有油等流体12(粘接流体)。然后,将外罩60的圆筒部62插入到旋转轴40的第二轴部42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之间,通过焊接等方法将外罩60固定,则构成流体缓冲装置10。在该状态下,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部49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20的底部21的凹部210,且第二轴部42在外罩60的圆筒部62的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二轴部42的一部分贯通外罩60,以构成连接部10b。(缓冲室11内的详细结构)如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所示,在缓冲室11中,壳体20的两个分隔用凸部23的径向内侧端部231与旋转轴40的第一轴部41的外周面410接触。并且,在旋转轴40的第一轴部41的外轴面410形成有两个阀体支承用凸部46,所述两个阀体支承用凸部46从在周向上偏离180度的角度位置朝向径向外侧,在这两个阀体支承用凸部46分别支承有阀体50。在此,两个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中的任意一个都以从位于与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部49起距离规定尺寸的量的另一侧L2的部分为起点,沿轴线L方向延伸至第一凸缘部43,两个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中的任意一个的另一侧L2的端部都与第一凸缘部43相连。在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部461和第二凸部462,该第二凸部462在第二方向B上与第一凸部461相邻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第一凸部461与第二凸部462之间形成有槽460。第一凸部461与第二凸部462中的任意一个的另一侧L2的端部都与第一凸缘部43相连。槽460的内周面呈在大约180度以上的范围内弯曲的圆弧状,在槽460支承有阀体50。在本方式中,第二凸部462的周向宽度比第一凸部461的周向宽度宽。并且,第一凸部461的末端部位于比第二凸部462的末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径向内侧的周向宽度比径向外侧的周向宽度窄。阀体50包括基部51和末端部52,所述基部51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并且基部51以能够绕与轴线L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凸部461与第二凸部462之间的槽460,所述末端部52的截面呈凸状,并且从基部5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以覆盖第一凸部461的方式朝向第一方向A倾斜,末端部5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缓冲室11内的轴线L方向的密闭结构)与阀体支承用凸部46相同,阀体50也沿轴线L方向延伸,阀体50的另一侧L2的端部56与第一凸缘部43接触。因此,在阀体50与第一凸缘部43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因此,流体12不会从阀体50和第一凸缘部43之间通过。与此相对,阀体50的一侧L1的端部57位于比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部稍微靠近另一侧L2的位置。因此,在相对于阀体50靠一侧L1的位置,在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G0。因此,流体能够经由间隙GO稍微地通过。虽然在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部467与壳体20的底壁21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但是形成于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部467的第一肋(在图4(a)中未图示)与壳体20的底壁21接触。因此,流体12不从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与底壁21之间、和阀体支承用46的一侧L1的端面417与底壁21之间通过。关于该第一肋,在后文中参照图6等进行叙述。虽然在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面236与旋转轴40的第一凸缘部43之间存在有微小的间隙,但是形成于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面236的第二肋(在图4(a)中未图示)与第一凸缘部43接触。因此,流体12不从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面236与第一凸缘部43之间通过。关于该第二肋,在后文中参照图6等进行叙述。(动作)在这样构成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若转子30(旋转轴40)绕轴线L朝第一方向A旋转,则阀体50受到流体压并旋转,末端部52朝向第二凸部462侧移动。其结果是,末端部52的径向外侧部分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抵接。因此,在阀体50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中,阻止了流体朝向第二方向B移动,其结果是,对转子30(旋转轴40)施加负荷(阻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比阀体50靠一侧L1的位置,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的内周面220之间空有微小的间隙G0。因此,在阀体50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中,允许流体稍微向第二方向B移动。因此,虽然对转子30(旋转轴40)施加负荷,但是允许转子30(旋转轴40)以较低速度朝向第一方向A旋转。与此相对,若转子30(旋转轴40)绕轴线L朝第二方向B旋转,则阀体50受到流体压并旋转,末端部52朝向第一凸部461侧移动。其结果是,在末端部5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壳体20的主体部2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阀体50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中,允许流体朝向第一方向A移动,其结果是,不对转子30(旋转轴40)施加负荷。(肋的结构)图6(a)、图6(b)、图6(c)、图6(d)是形成于应用了本发明的流体缓冲装置10的旋转轴40的第一肋16的说明图,图6(a)是将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部放大表示的说明图,图6(b)是表示旋转轴40的一侧L1的端面的后视图,图6(c)是表示压扁前的第一肋16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图6(d)是表示压扁后的第一肋16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如图5(a)以及图6(a)、图6(b)所示,在本方式中,在缓冲室11内,为了限制流体12在旋转轴40与底壁21之间通过而形成了第一肋16,所述第一肋16从底壁21和旋转轴40的在一侧L1与底壁21对置的部分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沿径向延伸。在本方式中,第一肋16形成于旋转轴40的在一侧L1与底壁21对置的部分。更加具体地说,如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图6(c)、图6(d)所示,在旋转轴40的在一侧L1与底壁21对置的部分中的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以及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部467处形成有朝向底壁21突出的第一肋16,第一肋16从与端部49的外周面相连的位置沿径向延伸至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第一肋16形成于第二凸部462的一侧L1的端面,所述第二凸部462在形成于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中,所述第二凸部462的周向宽度比第一凸部461的周向宽度宽并且延伸至径向外侧。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而将旋转轴40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时,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肋16与底壁21抵接。并且,在第一肋16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第一肋16在底壁21与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之间以及底壁21与阀体保持用凸部46之间被压扁。在本方式中,第一肋16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底壁21接触。因此,流体12不从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与底壁21之间以及阀体支承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面417与底壁21之间通过。在此,如图6(c)所示,压扁前的第一肋16的截面呈三角形。因此,在第一肋16的突出方向上,第一肋16的根部161的宽度比末端侧162的宽度宽。并且,如图6(d)所示,压扁后的第一肋16的截面呈梯形,在第一肋16的突出方向上,压扁后的第一肋16的根部161的宽度比末端侧163的宽度宽。并且,第一肋16的突出方向上的末端侧163为相对于轴线L方向正交的面。并且,在本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部236以及第一凸缘部43的一侧L1的端面436中的一方形成有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沿径向延伸的第二肋17。在本方式中,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部236形成有朝向第一凸缘部43的一侧L1的端面436突出并且沿径向延伸的第二肋17。在此,第二肋17形成于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部236的整个径向上。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而将旋转轴40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时,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肋17与第一凸缘部43接触。并且,在第二肋17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第二肋17在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部236与第一凸缘部43之间被压扁。在本方式中,第二肋17在被压扁的状态下与第一凸缘部43接触。因此,流体12不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另一侧L2的端部236与第一凸缘部43之间通过。在此,与第一肋16相同,如图6(c)所示,压扁前的第二肋17的截面呈三角形。因此,在第二肋17的突出方向上,第二肋17的根部171的宽度比末端侧172的宽度宽。并且,与第一肋16相同,如图6(d)所示,压扁后的第二肋17的截面呈梯形,在第二肋17的突出方向上,压扁后的第二肋17的根部171的宽度比末端侧173的宽度宽。并且,与第一肋16相同,第二肋17的突出方向上的末端侧173为相对于轴线L方向正交的面。(本方式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说明,在本方式的流体缓冲装置10中,在转子30的旋转轴40与壳体20之间,在旋转轴40的在一侧L1与壳体20的底壁21对置的部分(第一轴部41的一侧L1的端面417以及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一侧L1的端部467)形成有朝向底壁21突出的第一肋16,因此,能够使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L方向之间充分地靠紧。并且,即使在第一肋16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第一肋16被压扁,因此第一肋16变为合适的高度(突出尺寸)。所以,即使旋转轴40、壳体20的精度以及组装精度不是极端高,在使旋转轴40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也能够容易地抑制流体从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L方向的间隙漏出。因此,由于缓冲室11的密封状态稳定,所以能够稳定马桶座6和马桶盖5倒下时的时间。并且,由于将粘度较低的流体12用作流体12,因此能够减小对阀体50等施加的负荷。并且,由于粘度较低的流体12的价格比较低廉,因此能够降低流体缓冲装置10的成本。并且,在转子30的旋转轴40与壳体20之间,在壳体20的分隔用凸部23的在另一侧L2与旋转轴40的第一凸缘部43对置的端部236形成有朝向第一凸缘部43突出的第二肋17,因此,能够使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L方向之间充分靠紧。并且,即使在第二肋17的高度(突出尺寸)过高的情况下,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第二肋17也被压扁,以使第二肋17变为适当的高度(突出尺寸)。因此,即使旋转轴40、壳体20的精度以及组装精度不是极端高,在使旋转轴40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也能够容易地抑制流体从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L方向的间隙漏出。因此,由于缓冲室11的密封状态稳定,所以能够稳定马桶座6和马桶盖5倒下时的时间。并且,由于将粘度较低的流体12作用流体12,因此能够减少对阀体50等施加的负荷。并且,由于粘度较低的流体12的价格比较低廉,因此能够降低流体缓冲装置10的成本。并且,第一肋16的末端侧163以及第二肋17的末端侧173为相对于轴线L方向正交的面。也就是说,在组装流体缓冲装置10时,第一肋16以及第二肋17被压扁。因此,由于第一肋16以及第二肋17成为适当的高度(突出尺寸),因此在使旋转轴40沿产生负荷的方向旋转时,能够可靠地抑制流体从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L方向的间隙漏出。并且,由于第一肋16的根部161以及第二肋17的根部171的宽度比第一肋16的末端侧162、163和第二肋17的末端侧172、173的宽度宽,因此在组装缓冲装置10时,第一肋16以及第二肋17容易被压扁。在此,分隔用凸部23以及阀体保持用凸部46分别在周向上设置有相同的个数,并且设置于在周向上隔着相等的角度间隔的多个部位(两个部位)。因此由于缓冲室11被划分为多个(两个),因此能够产生较大的负荷。另一方面,若将缓冲室11划分,则流体欲从壳体20与转子30的轴线方向的间隙漏出的部位就相应地增加。但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形成第一肋16以及第二肋17能够抑制流体漏出,因此能够消除将缓冲室11划分为多个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在壳体20中,分隔用凸部23的一侧L1的端部与底壁21相连,在旋转轴40中,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另一侧L2的端部与第一凸缘部43相连,因此,不会发生流体从分隔用凸部23的一侧L1的端部与底壁21之间漏出的情况以及流体从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另一侧L2的端部与第一凸缘部43之间漏出的情况。在此,第一肋16形成于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第一凸部461与第二凸部462中的周向宽度较宽的第二凸部462。因此,在压扁第一肋16时,阀体保持用凸部不易变形。并且,由于第一凸部461以及第二凸部462中的位于第二方向B的第二凸部462的周向宽度比第一凸部461的周向宽度宽,因此在使旋转轴40沿产生负荷的第一方向A旋转时,即使第二凸部462承受较大的负荷,也能够抑制第二凸部462的变形或者破损。并且,第一凸部161的末端部位于比第二凸部462的末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阀体50中,末端部52从基部5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朝向第一方向A倾斜并且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凸部461。因此,在使旋转轴40沿产生负荷的第一方向A旋转时,阀体50容易受到流体压而向关闭方向位移。并且,由于阀体保持用凸部46的径向内侧的周向宽度比径向外侧的周向宽度窄,因此阀体保持凸部46不易与分隔用凸部23的径向内侧部分(根部)接触。因此,能够扩展转子30能够旋转的角度。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轴40和壳体20为树脂制,但是旋转轴40和壳体20也可为金属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