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8859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星齿轮减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



背景技术:

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应用广泛,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858793U公开了一种紧凑型榨汁机,包括机座、电机以及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的的减速器,减速器分为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分别与壳体内壁设置的内圈1和内圈2啮合,能够有效减少榨汁机的横向尺寸及整体体积。但是这种行星减速机构行星架与齿轮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动,进而产生噪音,而且整体强度不高。

因此,现有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存在强度不高、噪音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存在强度不高、噪音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包括:

减速器壳体,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行星架和两者之间的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行星架分别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通过螺钉锁固,

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第二行星架和相对应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的一端伸出有输出轴,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齿轮之间通过螺钉锁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具有以下优点:行星架和齿轮之间均由螺钉锁固成整体,有效提高强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错动产生的噪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器壳体内部依次设有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齿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圈的直径。由于第一齿圈的直径大于第二齿圈的直径,因此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的直径,使得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具有不同的模数和齿数,更方便地调整减速比,同等性能要求下可以使减速器体积更小,强度更高,噪音更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采用塑胶材质,所述第二齿轮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减速器壳体均采用塑料材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采用不同的材质,在减轻噪音的同时增加了整体的强度,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和减速器壳体均采用塑料材质,使输入端和输出轴绝缘,满足很多电器的电气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器壳体的输出端设有滚动轴承,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滚动轴承。输出轴由滚动轴承支承,提升输出轴的稳固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速器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胶行星齿轮减速器,包括减速器壳体3和设置在减速器壳体3内的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用于实现多级减速的功能。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行星架11和两者之间的第一齿轮1,第一齿轮安装在两个第一行星架11上,且两个第一行星架11分别和第一齿轮1之间通过螺钉锁固,使得一级行星减速机构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整体的强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错动产生的噪音。

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第二行星架21和相对应的第二齿轮2,第二齿轮2安装在第二行星架21上,第二齿轮2与第一齿轮1之间通过传动轴12连接,实现运动的传递,第二行星架21的一端伸出有输出轴22,输出轴22穿出减速器壳体3,减速器壳体3的输出端设有滚动轴承33,输出轴22穿过滚动轴承33,输出轴22由滚动轴承33支承,提升输出轴22的稳固性和强度。

第二行星架21和第二齿轮2之间通过螺钉锁固,使得二级行星减速机构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整体的强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错动产生的噪音。

具体的,减速器壳体3内部依次设有第一齿圈31和第二齿圈32,第一齿圈31与第一齿轮1啮合传动,第二齿圈32与所述第二齿轮2啮合传动。第一齿圈31的直径大于第二齿圈32的直径,因此第一齿轮1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2的直径,使得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具有不同的模数和齿数,更方便地调整减速比,同等性能要求下可以使减速器体积更小,强度更高,噪音更低。

第一齿轮1采用塑胶材质,第二齿轮2为金属材质。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采用不同的材质,在减轻噪音的同时增加了整体的强度,第一行星架11、第二行星架21和减速器壳体3均采用塑料材质,使输入端和输出轴22绝缘,满足很多电器的电气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行星架和齿轮之间由螺钉锁固成整体,有效提高强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错动产生的噪音,结构合理、制造成本低、安全可靠,方便安装和拆卸,简单可靠,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