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428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减振器。



背景技术:

为保证轨道车辆安全、平稳地运行,现有的轨道车辆,即高速动车组、机车车辆、轻轨、地铁等都在转向架一系垂向位置上广泛采用油压减振器进行减振。油压减振器的主要作用是减小车辆在运行中由于车轮与轨道接触而引起的振动和冲击,从而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经济性和旅客的舒适性。

油压减振器的基本原理是:减振器在工作时,活塞在内油缸中往复运动,液压油在油缸中流动时经阻尼阀而产生减振阻尼,同时,减振器将系统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而消散。

已有减振器结构复杂,主要有底阀部件、活塞部件、导向密封部件、活塞杆、储油缸部件、内油缸、保护外罩部件和两端连接机构组成,其中活塞部件、底阀部件多采用多套阀系控制阻尼力,阻尼力调整不方便,后期可维修性差及漏油现象多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减振器,该垂向油压减振器包括:

储油缸,储油缸的底部连接到用于与外部机构相连接的底部连接机构;

内油缸,内油缸嵌套在储油缸内部;

底阀部件,底阀部件设置在内油缸的底部且与储油缸的底部相连接,并且底阀部件具有用于连通储油缸和内油缸的多个底阀通油孔和多个底阀阻尼阀,其中多个底阀阻尼阀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和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

活塞部件,活塞部件设置在内油缸内,且活塞部件包括:

活塞,活塞沿内油缸的横截面设置在内油缸内部且能够沿着内油缸的轴向滑动,且活塞具有用于连通活塞的上部空间与活塞的下部空间的多个活塞通油孔和多个活塞阻尼阀,其中多个活塞阻尼阀包括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和至少一个逆向活塞阻尼阀;以及

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到活塞、另一端连接到用于与外部部件相连接的顶部连接机构;和

导向密封部件,导向密封部件设置在储油缸和内油缸的顶部以密封储油缸和内油缸,其中活塞杆穿过导向密封部件连接到顶部连接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阀部件还包括:

底阀体,底阀体设置在内油缸底部,且沿底阀体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底阀通油孔和多个底阀阻尼阀;

底阀挡圈,底阀挡圈设置在底阀体的上侧,并且在底阀挡圈与底阀体之间沿着底阀体的圆周方向设置弹簧;

底阀垫圈,底阀垫圈设置在底阀体的下侧;和

底阀连接件,底阀连接件穿过底阀垫圈和底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内油缸流向储油缸,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储油缸流向内油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活塞包括:

活塞体,活塞体沿着内油缸的横截面设置在内油缸内部,并且多个活塞通油孔和多个活塞阻尼阀环向设置在活塞体内;和

活塞连接件,活塞连接件穿过活塞体与活塞杆相连接,并且活塞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活塞挡圈、第一活塞垫片、活塞体、第二活塞垫片和第二活塞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活塞体的上部空间流动到活塞体的下部空间,至少一个逆向活塞阻尼阀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活塞体的下部空间流动到活塞体的上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密封部件包括:

导向座,导向座设置在储油缸和内油缸的顶部以密封储油缸和内油缸;

密封圈,密封圈设置在导向座与内油缸和储油缸的连接处;

油封,油封围绕活塞杆设置在导向座的上侧,并且在油封与导向座之间设置油封垫圈;和

压紧螺母,压紧螺母设置在导向座的上侧,以将油封和油封垫圈压紧在导向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垂向油压减振器还包括筒状防尘罩,筒状防尘罩具有一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其中筒状防尘罩的非开口端与活塞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储油缸被嵌套在筒形结构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垂向油压减振器还包括波状防尘罩,波状防尘罩具有外壁为波纹状的柱形结构,其中波状防尘罩的一端与筒状防尘罩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油缸相连接以将部分筒状防尘罩和储油缸封闭在波状防尘罩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垂向油压减振器结构简单,通过增加或减少正向底阀阻尼阀、逆向底阀阻尼阀、正向活塞阻尼阀以及逆向活塞阻尼阀的数量可以实现阻尼力的有级调节,并且方便检修、提高了减振器的可维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阻尼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非限制性实施例,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减振器进行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垂向油压减振器包括储油缸1、内油缸2、底阀部件、活塞部件和导向密封部件,其中底阀部件设置在内油缸2底部,内油缸2嵌套在储油缸1内部,活塞部件设置在内油缸2内部并能沿着内油缸2的长度方向滑动,导向密封部件分别与储油缸1和内油缸2相连接以密封储油缸1和内油缸2。

储油缸1为外层油缸,在活塞部件压缩过程中,储油缸1储存从内油缸2流动出的液压油;在活塞部件拉伸过程中,储油缸1内的液压油补充进入内油缸2。同时,储油缸1的底部连接到用于与外部机构相连接的底部连接机构11。

内油缸2嵌套在储油缸1内部,活塞部件可以在内油缸2内部滑动以适应外部机构作用在活塞杆40的拉伸或压缩动作。

底阀部件设置在内油缸2的底部且与储油缸1的底部相连接。底阀部件具有用于连通储油缸1和内油缸2的多个底阀通油孔和多个底阀阻尼阀。底阀部件将内油缸2与储油缸1隔离开来,使液压油仅能通过底阀部件中的多个底阀阻尼阀以及多个底阀通油孔在内油缸2与储油缸1之间流动。这样,通过改变底阀部件中的底阀通油孔和底阀阻尼阀的数量即可改变内油缸2与储油缸1之间的液压油流量,即,调节阻尼力的大小。该技术方案容易实现,且更加便于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多个底阀阻尼阀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31和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32。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31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内油缸2流向储油缸1,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32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储油缸1流向内油缸2。

活塞部件设置在内油缸2内,且活塞部件包括活塞和活塞杆40。活塞沿着内油缸2的横截面设置在内油缸2内部且可以沿着内油缸2的轴向滑动。活塞还具有用于连通活塞的上部空间与活塞的下部空间的多个活塞通油孔42和多个活塞阻尼阀。这样,通过改变活塞通油孔42和活塞阻尼阀的数量即可改变液压油在活塞的上部空间和活塞的下部空间之间的液压油的流量,即,调节阻尼力的大小。该技术方案容易实现,并且更加便于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多个活塞阻尼阀包括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47和至少一个逆向活塞阻尼阀46。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47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活塞体43的上部空间流动到活塞体43的下部空间,至少一个逆向活塞阻尼阀46中的每一个允许液压油从活塞体43的下部空间流动到活塞体43的上部空间。活塞杆40的一端连接到活塞体43、另一端连接到用于与外部部件相连接的顶部连接机构12。外部部件例如可以是车轴等。

导向密封部件设置在储油缸1和内油缸2的顶部,用以密封储油缸1和内油缸2。同时,活塞杆40穿过导向密封部件连接到顶部连接机构12,因此导向密封部件同时对活塞杆40起到导向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阀部件还包括底阀体35、底阀挡圈33、底阀垫圈36和底阀连接件37。底阀体35设置在内油缸2底部,并且底阀体35与储油缸1的底部相连接。沿底阀体35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底阀通油孔及多个底阀阻尼阀,用以允许液压油的流量并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底阀挡圈33设置在底阀体35的上侧,并且在底阀挡圈33与底阀体35之间沿着底阀体35的圆周方向设置弹簧34。底阀垫圈36设置在底阀体35的下侧。底阀连接件37穿过底阀垫圈36和底阀体35。在一个实施例中,底阀连接件37为螺钉。

在一个实施例中,活塞包括活塞体43和活塞连接件49。活塞体43沿着内油缸2的横截面设置在内油缸2内部,并且多个活塞通油孔42和多个活塞阻尼阀环向设置在活塞体43内。活塞连接件49穿过活塞体43与活塞杆40相连接,并且活塞连接件49依次穿过第一活塞挡圈48、第一活塞垫片44、活塞体43、第二活塞垫片41和第二活塞挡圈45。通过使用第一活塞挡圈48、第一活塞垫片44、活塞体43、第二活塞垫片41和第二活塞挡圈45可以保证,在多个活塞阻尼阀关闭的情况下,活塞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之间的密封。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密封部件包括导向座54、密封圈55、油封51和多个压紧螺母53。导向座54设置在储油缸1和内油缸2的顶部,用以密封储油缸1和内油缸2。密封圈55设置在导向座54与内油缸2和储油缸1的连接处。油封51围绕活塞杆40设置在导向座54的上侧,并且在油封51与导向座54之间设置油封垫圈52。压紧螺母53设置在导向座54的上侧,用以将油封51和油封垫圈52压紧在导向座54上。

参照图1,垂向油压减振器还包括筒状防尘罩6,用于避免活塞杆40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有灰尘落入储油缸1和导向密封部件的表面。筒状防尘罩6具有一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其中筒状防尘罩6的非开口端与活塞杆40的另一端相连接,储油缸1被嵌套在筒形结构的内部。进一步地,该垂向油压减振器还包括波状防尘罩7,用于进一步防止灰尘及杂物进入油封51与活塞杆40结合部位,降低了密封损坏几率。波状防尘罩7具有外壁为波纹状的柱形结构,其中波状防尘罩7的一端与筒状防尘罩6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油缸1相连接以将部分筒状防尘罩6和储油缸1封闭在波状防尘罩7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垂向油压减振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当顶部连接机构12和底部连接机构11被拉伸时,活塞杆40被拉伸并向上运动(如图1中所示的上部);活塞杆40带动活塞在内油缸2内向上滑动,使得内油缸2内活塞的上部空间的液压油穿过活塞中的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47及通油孔流动到内油缸2内活塞的下部空间;由于活塞杆40向上运动且占有一部分活塞的上部空间,需要通过储油缸1向内油缸2补充液压油,因此储油缸1内的液压油通过底阀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32打开,使储油缸1内的液压油通过至少一个逆向底阀阻尼阀32和多个底阀通油孔流动到内油缸2内活塞的下部空间。当顶部连接机构12和底部连接机构11被压缩时,活塞杆40被压缩并向下运动(如图1中所示的下部);活塞杆40带动活塞在内油缸2内向下滑动,使内油缸2内活塞的下部空间的液压油穿过活塞中的至少一个逆向活塞阻尼阀46及多个活塞通油孔42流动到内油缸2的活塞的上部空间;同时内油缸2的活塞的下部空间被压缩,从而将底阀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31打开,使内油缸2内活塞的下部空间的液压油通过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31和多个底阀通油孔流动到储油缸1。这样,通过改变活塞中至少一个正向活塞阻尼阀47的数量和底阀部件中至少一个正向底阀阻尼阀31的数量即可调节油压减振器的阻尼力。由上述说明可以知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轨道车辆用垂向油压减振器通过在底阀部件和活塞部件中设置不同数量的阻尼阀的方式改变油压减振器的阻尼力,可以实现阻尼力的多级调节,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