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96727阅读:来源:国知局
致圆柱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行星轴部件43的中心轴线称为“行星轴线J2”。并且,将行星轴线J2所朝向的方向称为“行星轴向”。上述的“沿中心轴线Jl的方向”指的是与中心轴线Jl所朝向的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不必是严格意义上的与轴向平行。也就是说,各行星轴部件43的行星轴线J2既可与中心轴线Jl平行,也可仅以较小的角度相对于中心轴线Jl倾斜。多个行星轴部件43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而且尺寸相同。优选多个行星轴部件43均相对于中心轴线Jl倾斜,且随着远离行星架42的行星支承部422而朝向径向外侧。各行星轴部件43的行星轴线J2与中心轴线Jl形成的角度例如为0.5度,也就是说,包含行星轴线J2以及中心轴线Jl的假想面中的该角度例如为0.5度。
[0028]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中,在行星支承部422的上表面设置有朝向下方的多个孔。通过使行星轴部件43的下部插入到行星支承部422的各孔中,多个行星轴部件43与行星支承部422连接。各行星轴部件43不能旋转地固定于行星支承部422。各行星轴部件43的从行星支承部422朝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在轴向上位于与太阳辊33大致相同的位置。
[0029]多个行星辊44在外壳2内分别借助于多个行星轴部件43而被支承。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三个行星辊44借助于三个行星轴部件43而被支承。各行星辊44为位于行星轴部件43的周围的大致圆筒状。多个行星辊44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而且尺寸相同。在行星辊44的内周面与行星轴部件43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行星轴承机构45。行星轴承机构45例如为滚针轴承。也可利用除滚针轴承之外的各种轴承机构作为行星轴承机构45。各行星辊44借助行星轴承机构45被行星轴部件43支承为能够以行星轴部件43为大致中心旋转。
[0030]多个行星辊44的外周面分别与太阳辊33的外周面接触。详细地说,在各行星辊44与太阳辊33之间存在有微小间隙,并在该微小间隙中存在有填充到外壳2内的润滑油。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隔着润滑油的油膜与太阳辊33的外周面间接接触。
[0031]内环5为中心轴线Jl位于其中心的环状的部件。内环5在第二旋转组装体4的径向外侧与外壳2连接。内环5在轴向上位于与多个行星辊44的上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内环5位于多个行星辊44的上部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由于内环5被夹持在第一外壳21与第二外壳22之间,因此内环5不能旋转地固定于外壳2。详细地说,通过紧固将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相互固定的螺栓23,第一外壳21与第二外壳22之间的距离变小,从而内环5被夹持固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
[0032]优选内环5包括内周部51和两个支承部52。内周部51为中心轴线Jl位于其中心的环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内周部51为中心轴线Jl位于其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两个支承部52分别为中心轴线Jl位于它们的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两个支承部52从内周部51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大致垂直于中心轴线Jl地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换言之,在通过包含中心轴线Jl的面截取的截面中,两个支承部52从内周部5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上侧的支承部52与第一外壳21接触,下侧的支承部52与第二外壳22接触。
[0033]多个行星辊44的外周面分别与内环5的内周面接触。详细地说,在存在于各行星辊44与内环5之间的微小间隙中存在有填充在外壳2内的润滑油。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隔着润滑油的油膜与内环5的内周部51间接接触。内环5的内周部51具有与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周面。
[0034]利用内环5朝向径向的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44被朝向太阳辊33按压。详细地说,由于内环5的两个支承部52被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22夹持,因此在轴向上相互靠近。由此,在内环5安装于外壳2的状态下,内环5的内周部51朝向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像这样,由于内环5的内径因弹性变形而缩小,因此与内环5接触的多个行星辊44被朝向径向内侧的太阳辊33按压。
[0035]在图1中,用实心圆表示各行星辊44与内环5的接触部即第一接触点61以及各行星辊44与太阳辊33的接触部即第二接触点62。并且,用箭头表示第一按压力矢量Vl和第二按压力矢量V2,所述第一按压力矢量Vl表示在第一接触点61处从内环5作用到行星辊44的第一按压力;所述第二按压力矢量V2表示在第二接触点62处从太阳辊33作用于行星辊44的第二按压力。
[0036]各行星辊44的第一接触点61与第二接触点62在支承各行星辊44的行星轴部件43的中心轴线方向即行星轴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接触点62在轴向上比第一接触点61靠近行星架42。并且,第二接触点62在行星轴向上也比第一接触点61靠近行星架42。第二接触点62在行星轴向上位于行星辊44的行星轴向上的中心与行星辊44的下端之间。第一接触点61在行星轴向上位于行星辊44的行星轴向上的中心与行星辊44的上端之间。
[0037]在包含中心轴线Jl的面中,在各行星辊44的第一接触点61以及第二接触点62处,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为凸状。换言之,在各行星辊44中,在包含第一接触点61和中心轴线Jl的面中,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在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上朝向外侧凸出。并且,在包含第二接触点62和中心轴线Jl的面中,所述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在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上朝向外侧凸出。
[0038]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包含行星轴线J2的面中,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行星辊44的外径在行星辊44的行星轴向上的大致中心最大。行星辊44的外径为在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上各行星辊44的外周面与行星轴线J2之间的距离。行星辊44的外径随着远离行星辊44的行星轴向上的大致中心而逐渐变小。
[0039]当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用作减速器时,第一连接部32以及太阳辊33与为高速轴的第一旋转轴部件31 —同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换言之,第一旋转组装体3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由于太阳辊33旋转而在存在于太阳辊33与各行星辊44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润滑油产生摩擦。各行星辊44利用该摩擦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旋转。由于各行星辊44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旋转,因此在存在于各行星辊44与内环5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润滑油产生摩擦。由于内环5固定于外壳2,因此多个行星辊44利用该摩擦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4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行星辊44的以行星轴线J2为中心的旋转称为“自转”,将多个行星辊44的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旋转称为“公转”。如上文所述,行星架42借助多个行星轴部件43与多个行星辊44连接,为低速轴的第二旋转轴部件41与行星架42连接。因此,随着多个行星辊44的公转,行星架42以及第二旋转轴部件41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也就是说,第二旋转组装体4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41]当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用作增速器时,与用作减速器时相反,第二旋转组装体4的第二旋转轴部件41、行星架42以及多个行星辊44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各行星辊44利用公转时与内环5之间产生的摩擦而自转。由于各行星辊44的自转,因此在各行星辊44与太阳辊33之间产生摩擦。并且,第一旋转组装体3的太阳辊33、第一连接部32以及第一旋转轴部件31利用该摩擦而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42]像这样,无论是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用作减速器时还是用作增速器时,都会在第一旋转组装体3与第二旋转组装体4之间进行利用摩擦的动力传递。
[0043]图2为放大表示一个行星辊44以及该行星辊44的附近的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3以及图4为放大表示一个行星辊44以及该行星辊44的附近的部位的横向剖视图。在图2中,将行星轴线J2相对于中心轴线Jl的倾斜度绘制得比实际的大。并且,在图3以及图4中,只对行星辊44以及行星轴部件43附加平行斜线。
[0044]如图2所示,各行星辊44的第一接触点61与第二接触点62在行星轴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由此,各行星辊44的中心轴线J3相对于行星轴部件43的中心轴线即行星轴线J2倾斜。其结果是,行星辊44的内周面上的上端部441以及下端部442中的一方隔着行星轴承机构45被朝向行星轴部件43的外周面中的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的部位按压。并且,行星辊44的内周面的上端部441以及下端部442中的另一方隔着行星轴承机构45被朝向行星轴部件43的外周面中的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的内侧的部位按压。
[0045]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行星辊44的内周面的上端部441隔着行星轴承机构45被朝向行星轴部件43的外周面中的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的部位按压。并且,如图4所示,行星辊44的内周面的下端部442隔着行星轴承机构45被朝向行星轴部件43的外周面中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