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296727阅读:来源:国知局
套到多个行星辊44、44a上。在这种情况下,内环5、5a中的与多个行星辊44、44a接触的部位发生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44、44a被朝向太阳辊33按压。像这样,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1、Ia中,利用内环5、5a朝向径向的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44、44a被朝向太阳辊33按压。
[0062]图6为表示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其他优选例的剖视图。图6所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b包括形状与图1所示的内环5不同的内环5b。内环5b包括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55和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的圆环板部56。圆环板部56从圆筒部55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内侧扩展。圆筒部55的下部和圆环板部56固定于第二外壳22。并且,利用圆筒部55的上部朝向径向的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44被朝向太阳辊33按压。
[0063]图7以及图8为表示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其他优选例的剖视图。在图7以及图8中,省略外壳的图示。与图1所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相同,图7所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c以及图8所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d中,各行星辊44、44b的第一接触点61与第二接触点62也在行星轴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接触点61在轴向上比第二接触点62靠近行星架42。在图8所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d中,行星辊44b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外径随着远离行星辊44b的行星轴向的中心而逐渐变小。因此,在行星辊44b的包含行星轴线J2的截面中,行星辊44b上部的外侧面以及行星辊44b下部的外侧面为相对于行星轴线J2倾斜的倾斜面。在行星辊44b中,第一接触点61以及第二接触点62位于该倾斜面上。
[0064]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lc、ld中,在行星辊44、44b的通过包含行星轴线J2、第一接触点61以及第二接触点62的面截取的截面中,第一按压力矢量Vl相对于连接第一接触点61和第二接触点62的假想的直线LI朝向一侧倾斜。并且,该截面中的第二按压力矢量V2在该截面中相对于上述直线LI朝向另一侧倾斜。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按压力矢量Vl相对于直线LI朝向下侧倾斜,第二按压力矢量V2相对于直线LI朝向上侧倾斜。第一按压力矢量Vl与第二按压力矢量V2大致平行。
[0065]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lc、ld中,与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相同,由于行星辊44、44b相对于行星轴部件43倾斜,因此能够减小行星轴部件43与自转中的行星辊44、44b之间的背隙。并且,能够高效地利用第一按压力以及第二按压力使行星辊44、44b倾斜。
[0066]在上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旋转轴部件31以及第二旋转轴部件41也可配置在外壳2内。第一旋转轴部件31与第二旋转轴部件41不必一定从外壳2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突出,例如,也可第一旋转轴部件31以及第二旋转轴部件41中的一个部件为空心,且另一个部件位于该一个部件的径向内侧。
[0067]在第一旋转组装体3中,除了第一连接部32之外的部位,例如第一旋转轴部件31也可借助第一轴承机构24被外壳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组装体4中,除了行星架42之外的部位,例如第二旋转轴部件41也可借助第二轴承机构25被外壳2支承为能够旋转。
[0068]在第二旋转组装体4中,也可将行星辊44固定于行星轴部件43,在行星轴部件43与行星架42之间设置行星轴承机构45。换言之,行星辊44借助行星轴部件43以及行星轴承机构45,被行星架42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44与行星轴部件43—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星辊44在行星轴承机构45所在的范围内与行星轴部件43 —起倾斜,因此能够减小行星架42与自转中的行星轴部件43之间的背隙以及行星架42与行星辊44之间的背隙。
[0069]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可以适当地组合。
[0070]本发明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在精密加工设备或3D测量装置等各种装置中用作减速器或增速器。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也能够用于其他用途。
【主权项】
1.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该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夕卜壳; 第一旋转组装体,所述第一旋转组装体被所述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第二旋转组装体,所述第二旋转组装体被所述外壳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且在所述第二旋转组装体与所述第一旋转组装体之间进行利用摩擦的动力传递;以及 环状的内环,所述环状的内环在所述第二旋转组装体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壳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组装体具有: 第一旋转轴部件,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轴部件的中心;以及 太阳辊,所述太阳辊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第一旋转轴部件一同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组装体具有: 多个行星轴部件,所述多个行星轴部件在所述外壳内沿周向配置在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侧,并且各行星轴部件朝向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 多个行星辊,所述多个行星辊在所述外壳内借助所述多个行星轴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各行星辊的外周面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 行星架,所述行星架支承所述多个行星轴部件;以及 第二旋转轴部件,所述第二旋转轴部件与所述行星架连接,且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旋转轴部件的中心, 利用所述内环朝向径向的弹性变形,所述多个行星辊被朝向所述太阳辊按压,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各行星辊与所述内环的第一接触点以及所述各行星辊与所述太阳辊的第二接触点在行星轴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所述行星轴向是支承所述各行星辊的行星轴部件的中心轴线即行星轴线所朝向的方向, 关于所述各行星辊,在通过包含所述行星轴线、所述第一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接触点的面截取的截面中,表示从所述内环作用于所述各行星辊的第一按压力的第一按压力矢量相对于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接触点的直线朝向一侧倾斜,表示从所述太阳辊作用于所述各行星辊的第二按压力的第二按压力矢量相对于所述直线朝向另一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力矢量的所述行星轴向上的分量与所述第二按压力矢量的所述行星轴向上的分量朝向相反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力矢量与所述第二按压力矢量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行星辊能够相对于所述行星轴部件在所述行星轴向上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行星辊的所述第一接触点处,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中,所述各行星辊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呈凸状,或者所述内环的所述内周面的截面形状呈凸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行星辊的所述第二接触点处,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中,所述各行星辊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呈凸状,或者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呈凸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具有: 环状的内周部,所述环状的内周部具有与所述各行星辊接触的所述内周面;以及两个支承部,在通过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截取的截面中,所述两个支承部从所述内周部的轴向两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在所述内环安装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使得所述两个支承部在轴向上靠近,由此,所述内周部朝向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行星轴部件分别随着远离所述行星架而朝向径向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点在轴向上比所述第一接触点靠近所述行星架。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点处的所述各行星辊的外径比所述第二接触点处的所述各行星辊的外径小。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该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内环、太阳辊、多个行星轴部件、借助多个行星轴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多个行星辊、以及行星架,各行星辊与内环的第一接触点以及各行星辊与太阳辊的第二接触点在行星轴部件的中心轴线即行星轴线所朝向的行星轴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并且,表示从内环作用于各行星辊的第一按压力的第一按压力矢量相对于连接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的直线朝向一侧倾斜,表示从太阳辊作用于各行星辊的第二按压力的第二按压力矢量相对于该直线朝向另一侧倾斜。
【IPC分类】F16H13-08
【公开号】CN104613148
【申请号】CN201410601814
【发明人】今村正
【申请人】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31日
【公告号】CN204213283U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