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70388阅读:来源:国知局
明第三实施例的耦连器的横截面图;并且
[0044]图13是第一和第二现有技术中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局部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0046](第一实施例)
[0047]图1-10B示出齿轮轴耦连单元,其中应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设备。在下文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与上述图13的第一和第二现有技术相同的部件将用与图13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出。
[0048]本实施例的致动器是具有接收于被固定在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外壳中的功能部件,支承部2为驱动车辆(例如汽车)的内燃发动机的固定构件。
[0049]电致动器包括电动机(以下仅称为马达)M、减速机构和齿轮耦连单元(以下仅称为耦连单元)。马达M产生旋转驱动力(转矩),其驱动翻转控制阀(特别是翻转控制阀的翻转阀3和阀轴4)以旋转翻转控制阀。减速机构降低从马达M的马达轴5传递的转速。耦连单元通过减速机构将马达M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翻转阀3的阀轴4。
[0050]产生相对于阀轴4沿全开方向(或全闭方向)推动翻转阀3的弹簧力(弹力)的复位弹簧(未不出)被容纳于进气歧管I的内部或电致动器外壳的内部。
[0051]此外,耦连单元用作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设备并且是输出齿轮6与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之间耦连的耦连机构,输出齿轮6是减速机构的输出部。
[0052]耦连单元包括输出齿轮6、齿轮轴耦连器(以下称为耦连器)7和橡胶缓冲器(用作减振构件)8。输出齿轮6被构造为双圆筒管状形式并且与减速机构的小齿轮16接合或啮合,从而由小齿轮16旋转输出齿轮6。耦连器7在阀轴4与输出齿轮6之间耦连从而使得阀轴4和输出齿轮6能够一体旋转。橡胶缓冲器8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弹性体)制成并且被置于输出齿轮6与耦连器7之间。
[0053]发动机包括多个汽缸并且形成为多汽缸汽油发动机(直列四缸发动机),其通过被空气净化器过滤的清洁空气(吸入空气)与从喷射器(燃油喷射阀)喷射出的燃料的气体混合物在每个汽缸的燃烧室内燃烧获得的热能产生输出驱动力。这里,应注意到本发明的发动机不局限于多汽缸汽油发动机并且可选地为多汽缸柴油机。
[0054]进气歧管I连接于发动机的每个汽缸的进气口。其中形成进气通道的进气管道连接于进气歧管I的上游端。
[0055]排气歧管(未示出)连接于每个汽缸的排气口。其中形成排气通道的排气管道连接于排气歧管的下游端。
[0056]进气歧管I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进气歧管I包括支承部(紧固部)2,电动机M通过多个螺杆(螺钉)21固定于支承部2。多个螺母22嵌件成型在该支承部2中。
[0057]连接端面形成于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致动器侧表面中,并且容纳电致动器的每个功能部件的外壳连接于进气歧管I的该连接端面。进气歧管I的连接端面是与外壳的连接端面相对的平坦表面,使得在进气歧管I的连接端面与外壳的连接端面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此外,被构造为圆形的开口 23形成于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中。开口 23在进气歧管I的内部与进气歧管I的外部之间连通。
[0058]进气歧管I包括稳压罐和多个进气支管管道。稳压罐降低或限制了穿过节流阀体(未示出)的吸入空气的压力脉动,所述阀体以能够开启和关闭节流阀的方式容纳节流阀。进气支管管道彼此平行并且沿汽缸列的方向依次设置。
[0059]进气支管流动通道形成于每个进气支管管道中并且与发动机的相应汽缸的燃烧室和进气口相连通。进气支管流动通道在位于进气歧管I上游端处的进气支管部(稳压罐)处分支并且分别连接于各个汽缸。
[0060]在每个进气支管管道的内部,设置分隔件(分隔部)13例如分隔壁以便将进气支管管道的进气支管流道分为两个进气支管流动通道,即第一进气支管流道11和第二进气支管流道12 (参见图13)。
[0061]翻转控制阀包括多个翻转阀3和阀轴4。每个翻转阀3开启和关闭相应进气支管管道的第一进气支管流道11。阀轴4由金属制成并且沿翻转阀3的转动轴线方向延伸。
[0062]翻转阀3用作本发明的被驱动体。翻转阀3是可旋转的蝴蝶阀(板阀),它们依次设置并且通过贯穿翻转阀3的单个阀轴4耦连在一起(参见图13)。
[0063]当翻转控制阀完全关闭时,每个进气支管管道的第一进气支管流道11被关闭。此时,吸入空气仅穿过在每个进气支管管道的进气支管流道中开启的第二进气支管流道12,因此吸入空气流被偏压至进气支管流道的上部,并且由此翻转流在相应汽缸的燃烧室中绕着垂直于汽缸轴线的轴线环流。
[0064]当翻转控制阀完全开启时,每个进气支管管道的进气支管流道被完全地开启。
[0065]此时,应注意到翻转控制阀的每个翻转阀3可被设定为具有中间开度,其中翻转阀3被保持在中间操作位置并且由此半开。
[0066]阀轴4用作本发明的被驱动体的轴。阀轴4是可旋转的轴(电致动器的输出轴),沿垂直于进气歧管I处每个进气歧管流动管道的进气支管流道中的吸入空气流向的方向延伸。阀轴4沿阀轴4的平行于进气支管流道列方向(即发动机汽缸列方向)的转动轴线方向直线地延伸。
[0067]阀轴4是贯穿翻转阀3的单个驱动轴,使得阀轴4耦连所有的翻转阀3从而一体地旋转各个翻转阀3。
[0068]在电致动器中,转矩传递机构(耦连单元)介于阀轴4与减速机构的输出部之间。转矩传递机构(耦连单元)将马达M的转矩从减速机构的输出部传递至阀轴4。
[0069]阀轴4由金属制成并且如此为使得阀轴4的横截面区域被构造为圆形(但阀轴4的一部分具有多边形横截面)。阀轴4包括第一突出轴部和第二突出轴部,它们分别位于阀轴4沿转动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阀保持部被放置在阀轴4中的第一突出轴部与第二突出轴部之间,并且翻转阀3通过压配合被固定于阀保持部。
[0070]第一突出轴部是位于阀保持部的沿转动轴线方向一端侧上的突出部并且具有构造为圆形的横截面。第一突出轴部可旋转地容纳于进气歧管I的第一轴承支承部的第一轴承孔中。
[0071]第二突出轴部是位于阀保持部的沿转动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上的突出部并且具有构造为圆形的横截面。第二突出轴部可旋转地容纳于进气歧管I的第二轴承支承部的第二轴承孔中。
[0072]阀轴4从第二突出轴部沿所述转动轴线方向朝所述另一端侧延伸的延伸部(接合轴部24)具有构造为多边形的横截面并且从第二轴承支承部向外突出。延伸部(接合轴部24)耦连于电致动器。
[0073]电致动器包括功能部件,它们容纳在固定于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外壳中。
[0074]外壳包括致动器壳体(以下称为壳体)31、马达盖(以下称为盖)33和衬垫35。壳体31被构造为杯形并且容纳马达M、减速机构、耦连单元和复位弹簧(用作功能部件)。盖33包括多个锁定臂32,所述多个锁定臂32通过卡扣配合分别接合于壳体31的多个接合突出部(未示出)。弹性构件34被构造为长方体形式并且在壳体31与盖33之间的位置处弹性地支承马达M0衬垫35被构造为环形且气密地密封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与壳体31之间的微小间隙。
[0075]由具有介电性质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壳体31。壳体31包括位于壳体31与盖33之间的凹陷,所述凹陷容纳电致动器的功能部件。
[0076]壳体31包括周向壁部36、两个开口 37、38以及开口周缘部39。周向壁部36构造为管状形式并且围绕电致动器的功能部件。开口 37、38在周向壁部的一端侧处开口以便在组装时将马达M、减速机构和耦连单元容纳于壳体31的容纳室中。周缘部39被构造为环形并且周向地环绕开口 37、38。
[0077]开口 37、38之一,更具体地说是开口 37被盖33关闭。开口 38与开口 23同轴,开口 23在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连接端面(安装座面)中开口。
[0078]壳体31包括多个安装凸起部41和连接器42。凸起部41用于将外壳、更具体地说是壳体31固定于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连接器42被设置为进行外部电联接。特别地,连接器42在马达M与外部回路之间连接。
[0079]壳体31的开口周缘部39和每个安装凸起部41的端面(平坦表面)形成连接部(壳体31的安装表面),所述连接部通过多个螺杆/螺钉21结合于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连接端面。
[0080]盖33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盖33包括盖板部43,其关闭壳体31的开口 37。
[0081]盖33包括锁定臂32,每个锁定臂32从盖板部43朝壳体31的底部侧突出并且形成为沿锁定臂32的厚度方向可弹性变形(弹性地柔性)的弹性接合件。接合突出部44形成于每个锁定臂32中。接合突出部44与壳体31的形成于壳体31的周向壁部36的内表面中的接合突出部通过卡扣配合接合。
[0082]衬垫35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弹性体)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衬垫35安装于壳体31的开口周缘部39的安装凹槽45。衬垫35形成气密部,其紧密地接触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安装座面并且气密地密封进气歧管I的支承部2的安装座面与盖33的盖板部43的相对端面之间的微小间隙。
[0083]形成于壳体31与盖33之间的容纳室,特别是容纳马达M的容纳室,具备被构造为薄板形且限制马达M振动的减振弹簧(片簧)46。
[0084]马达M被容纳和保持在壳体31的容纳室中。马达M是电刷直流马达,包括旋转地置于外部定子的径向内侧上的内部转子。特别地,马达M包括电枢、定子、刷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刷。电枢包括沿马达轴5的转动轴线直线地延伸的马达轴5。定子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且沿周向方向(马达的周向)环绕电枢。刷握固定于定子。第一和第二电刷被刷握支承并且被推动抵靠在电枢的换向器上以将电能供至电枢线圈。
[0085]第一电刷通过包括第一电刷终端47以及连接器42的被设置为形成外部电接头的第一马达终端(未示出)的供电电源线连接于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中的外部电源(电池)的阴极(正极)。第二电刷通过包括第二电刷终端47以及连接器42的第二马达终端(未示出)的电力供应线连接于外部电源(电池)的阳极。
[0086]作为电致动器的驱动源的马达M通过马达驱动电路电连接于外部电源(电池),外部电源受到也被称为电子控制装置的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电子控制。
[0087]E⑶具有至少包括CPU、ROM和RAM的微型计算机。
[0088]当打开车辆的点火开关(IG打开)时,E⑶控制供应至马达M的电力,马达M基于存储在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器(例如ROM)中的控制程序驱动翻转控制阀。
[0089]在E⑶处,从空气流量计、曲柄角度传感器、加速器开度传感器(acceleratoropening degree sensor)、油门开度传感器(throttle opening degree sensor)、进气温度传感器、冷却剂温度传感器和排气传感器(空燃比传感器、氧浓度传感器)收到的传感器信号通过A/D转换器进行模拟至数字(A/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