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70388阅读:来源:国知局
D)的转换并且被供至微型电子计算机。
[0090]接下来,将参照图1-10B简要地描述减速机构的细节。
[0091]减速机构包括蜗轮14、螺旋齿轮15、小齿轮16和输出齿轮6。蜗轮14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固定于马达M的马达轴5的外周面。螺旋齿轮15与蜗轮14接合并且被蜗轮14所旋转。小齿轮16直接结合于螺旋齿轮15。输出齿轮6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与小齿轮16啮合,因此输出齿轮6被小齿轮16所旋转。
[0092]螺旋齿轮15和小齿轮16由位于壳体31的第一反向部与第二反向部之间的齿轮轴(减速机构的支承轴)20的外周面可旋转地支承。
[0093]组成减速机构的部件的输出齿轮6、蜗轮14、螺旋齿轮15和小齿轮16被容纳和保持在壳体31的容纳室中。
[0094]蜗轮14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蜗轮14是被马达M的旋转驱动力(转矩)旋转的输入齿轮。蜗轮14包括圆筒形凸台部,圆筒形凸台部例如通过压配合固定于马达M的马达轴5的外周面。可与螺旋齿轮15接合的蜗轮齿在圆筒形凸台部的外周面中螺旋形地延伸。
[0095]螺旋齿轮15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螺旋齿轮15包括周向地环绕齿轮轴20并且被齿轮轴20的外周面可旋转地支承的圆筒形管状凸台部。可与蜗轮14的蜗轮齿接合的螺旋齿轮齿沿螺旋齿轮15的圆筒形凸台部的整个外周面沿沿周向依次设置。
[0096]小齿轮16用作本发明的马达侧齿轮。小齿轮16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此外,小齿轮16具有小于螺旋齿轮15外径的外径,并且小齿轮16直接结合于螺旋齿轮15的端面。可选地,小齿轮16可通过树脂成型工艺与螺旋齿轮15 —体地和无缝地形成。换句话说,小齿轮16和螺旋齿轮15可由树脂无缝和连续地形成在一起。此外,小齿轮16是通过马达M的驱动力(转矩)与螺旋齿轮15—体地旋转的中间齿轮。小齿轮16包括沿周向环绕齿轮轴20的圆筒形管状凸台部。能与输出齿轮6接合的小齿轮齿通过小齿轮16的圆筒形凸台部的整个外周面沿周向依次形成。
[0097]齿轮轴20沿垂直于马达轴5的轴向(转动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齿轮轴20的一端部牢固地压配合在形成于壳体31底部中的第一接合凹陷(未示出)中。齿轮轴20的与齿轮轴20的所述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适配在形成于盖33的盖板部43中的第二接合凹陷(未示出)中。
[0098]耦连单元形成驱动力传递设备,其通过橡胶缓冲器8将马达M的转矩从减速机构的输出齿轮6传递至翻转阀3的阀轴4。
[0099]输出齿轮6和耦连器7均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此外,输出齿轮6包括第一反向部51,并且耦连器7包括第二反向部52。输出齿轮6的第一反向部与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相对使得容纳橡胶缓冲器8的缓冲器容纳室49介于第一反向部51与第二反向部52之间。第一反向部51的反向表面与第二反向部52的反向表面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预定距离(轴向)。
[0100]输出齿轮6用作本发明的第一可旋转构件。输出齿轮6包括输出齿轮齿形成部(或仅称为齿轮齿形成部)53、第一可旋转轴部(或仅称为第一轴部)54和通孔55。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能与小齿轮16接合,小齿轮16为当接收到马达M的转矩时旋转的马达侧齿轮。第一可旋转轴部54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此外,第一可旋转轴部54位于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径向内侧上并且沿输出齿轮6的轴向(输出齿轮6的转动轴线方向)延伸。通孔55贯穿第一可旋转轴部54从而在输出齿轮6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沿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中心轴线在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一端面与另一端面之间连通。
[0101]缓冲容纳室49形成于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内部(径向内侧)。此外,多个输出齿轮齿56沿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整个外周面在周向上依次设置从而与小齿轮16的小齿轮齿接合。
[0102]第一可旋转轴部54与第一反向部51的所述反向表面的中部一体地形成以便从第一反向部51的所述反向表面朝第二反向部52突出。换句话说,第一可旋转轴部54无缝和连续地从第一反向部51的反向表面的中部朝第二反向部52延伸。
[0103]第一可旋转轴部54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环绕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也称为第二轴部)61。第一反向部51和第一可旋转轴部54可旋转地适配于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第二轴部)61的外周面。具有圆形截面的通孔55形成于第一反向部51和第一可旋转轴部54中。
[0104]第一可旋转轴部54形成第一接合部(管状部),第一接合部适配于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第二轴部)61的外周面。突出轴部57与第一可旋转轴部54—体地形成(即突出轴部57与第一可旋转轴部54无缝和连续地形成)。突出轴部57被构造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从第一反向部51的外表面(端面)沿轴向朝输出齿轮6的另一端侧(例如图5中的上侧)突出。
[0105]通孔55沿耦连单元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直线地贯穿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中部。通孔55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容纳孔。通孔55在通孔55的一端侧处的开口 58 (以下称为插入侧开口,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通过其插入通孔55)与通孔55的另一端侧处的开口 59 (以下称为突出侧开口,其与插入侧开口 58相反并且被设置为令第二可旋转轴部61穿过所述突出侧开口突出)之间直线地连接。
[0106]在图3所示的输出齿轮6中,为简便起见未示出突出轴部57。
[0107]耦连器7用作本发明的第二可旋转构件。耦连器7通过轴承10被形成为邻近于进气歧管I开口 23的轴承支承部(轴承保持架)可旋转地支承。
[0108]耦连器7包括第二反向部52、第二可旋转轴部61、厚块部(厚壁部)62和圆筒形管状轴部63。第二反向部52被构造为圆盘形并且形成在第二反向部52的反向表面与第一反向部51的反向表面之间的缓冲容纳室49。第二可旋转轴部61被构造为空心管形并且从第二反向部52的中部朝上侧(耦连器7沿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突出,例如如图4所示。厚块部62形成于第二反向部52的下侧(耦连器7沿轴向的所述一侧)上,例如如图4所示。圆筒形管状轴部63从厚块部62的中部朝下侧(耦连器7沿轴向的所述一侧)突出,例如如图4所示。圆筒形管状轴部63具有大于第二可旋转轴部61外径的外径。
[0109]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通孔55的所述一端侧(所述插入侧)被插入通孔55至通孔55的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插入侧相反的突出侧)。第二可旋转轴部61是适配于输出齿轮6的第一可旋转轴部54内周面的第二接合部(第二轴部)。
[0110]厚块部62包括沿径向从厚块部62的外周面向外突出的多个突出壁64。
[0111]具有多边形横截面(更具体地说是矩形横截面)的接合孔(盲孔)65形成于厚块部62和圆筒形管状轴部63中。阀轴4的接合轴部24可从耦连器7的所述一侧朝深侧(即耦连器7的所述另一侧)插入接合孔65。在接合孔65的一部分中或接合孔65的整个范围中形成压配合孔,阀轴4的接合轴部24压配合于所述压配合孔中。
[0112]在如图3所示的耦连器7中,为简便起见未示出厚块部62和突出壁64。此外,如图3所示,代替厚块部62和突出壁64,可在耦连器7的圆筒形管状轴部63的外周面中形成多个凸肋66。每个凸肋66是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被构造为具有三角形横截面且从第二反向部52的下表面延伸至圆筒形管状轴部63的所述一端的外表面。
[0113]输出齿轮6包括多个(该实施例中为两个)主阻隔壁(分隔件)67,并且耦连器7包括多个(该实施例中为两个)次阻隔壁(分隔件)68。主阻隔壁67和次阻隔壁68沿耦连单元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
[0114]主阻隔壁67从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内周面朝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外周面径向突出。也就是说,主阻隔壁67从径向外侧至径向内侧向内突出。主阻隔壁67为从第一反向部51的反向表面朝第二反向部52(附图中的下侧)突出的分隔件。
[0115]在每个主阻隔壁67的一端侧(附图中的下侧)中形成壁面,所述壁面限制橡胶缓冲器8的相应桥接部73的凹陷(弹性变形)。
[0116]主阻隔壁67沿输出齿轮6的周向以预定间隔(例如180度的间隔)依次设置。每个主阻隔壁67介于相邻的相应两个次阻隔壁68之间。
[0117]随后将描述输出齿轮6的细节。
[0118]次阻隔壁68是从第二反向部52的反向表面朝第一反向部51侧(附图中的上侧)突出的分隔壁。每个次阻隔壁68是被构造为弓形的隆起部。次阻隔壁68沿周向局部地形成在第二反向部52中。
[0119]如图3所示,在耦连器7中,次阻隔壁68可从与第二反向部52中第二可旋转轴部61径向向外间隔开的位置朝径向外侧径向突出。
[0120]次阻隔壁68沿耦连器7的周向以预定间隔(例如180度的间隔)依次设置。每个次阻隔壁68被置于相邻的相应两个主阻隔壁67之间。
[0121]这样,缓冲容纳室49的一部分(主空间部)形成于每个主阻隔壁67与周向地相邻的其中一个次阻隔壁68之间,所述一个次阻隔壁68在主阻隔壁67的一个周向侧上周向地邻近主阻隔壁67。此外,缓冲容纳室49的其余部分(次空间部)形成于每个主阻隔壁67与周向地相邻的另一个次阻隔壁68之间,所述另一个次阻隔壁68在主阻隔壁67的相反周向侧上周向地邻近主阻隔壁67。藉此,形成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次空间部。
[0122]随后将描述耦连器7的细节。
[0123]橡胶缓冲器8是环形弹性构件并且用作本发明的减振构件。橡胶缓冲器8吸收传导至输出齿轮6或親连器7的冲击(负载)转矩。
[0124]橡胶缓冲器8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弹性体)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即无缝和连续地形成)。形成橡胶缓冲器8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弹性体)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材料,只要橡胶缓冲器8具有预定弹性范围中的弹性即可。例如,橡胶状弹性材料可为合成橡胶(例如氢化腈基丁二烯橡胶(HNBR)、硅橡胶、或氟橡胶胶粘剂(FPM))、或者是聚丙烯(PP)和乙烯丙烯橡胶(EPDM)的混合物的热塑性弹性体。
[0125]可选地,橡胶状弹性材料可为混合材料,其中多种类型的合成橡胶和/或天然橡胶被混合。橡胶缓冲器8的外部形状或截面形状可根据形成于输出齿轮6的第一反向部51与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52之间的缓冲容纳室49的形状(空间形状)自由地变化。
[0126]橡胶缓冲器8包括多个弹性体71 (该实施例中为两个)、多个弹性体72 (该实施例中为两个)、多个桥接部73 (该实施例中为两个)以及多个桥接部74 (该实施例中为两个)。每个弹性体71被插入在相应的主阻隔壁67与位于图4中相应主阻隔壁67的逆时针方向侧上的相邻次阻隔壁68之间。每个弹性体72被插入在相应的主阻隔壁67与位于图4中相应主阻隔壁67的顺时针方向侧上相应次阻隔壁68之间。因此,弹性体71和弹性体72沿周向依次交替地设置。每个桥接部73位于所述一端侧(第二反向部52侧)上并且在相应的一个弹性体71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