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设备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8470388阅读:来源:国知局
165]随后,从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外周面在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所述另一端侧(远端侧)处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弹性突出部91被定位于输出齿轮6的通孔55的插入侧开口 58,特别地,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远端表面被定位于输出齿轮6的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的起点A (第二步骤)。
[0166]接下来,输出齿轮6的第一反向部被朝向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52推进,使得弹性突出部91在凹陷凹槽81中从起点A平滑地移至中间点B。
[0167]随后,弹性突出部91通过应力施加部82从中间点B到达端点C。在通过应力施加部82时,弹性突出部91在凹陷凹槽81处接触应力施加部82 (锥形凹槽下表面)(与应力施加部82干涉)。因此,在通过应力施加部82时弹性突出部91被应力施加部82沿径向向内推动。藉此,弹性突出部91被插入(前进)至邻近于通孔55的突出侧开口 59的位置(即凹陷凹槽81的深度侧),同时当在通过应力施加部82时一旦从应力施加部82接收预定弹性范围内的应力则弹性突出部91沿垂直于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转动轴线方向的径向弹性地向内变形。
[0168]随后,在通过凹陷凹槽81之后一旦弹性突出部91移至凹陷凹槽81的端点C则弹性突出部91从通孔55的突出侧开口 59轴向突出的状态下,也就是在从通孔55的所述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穿过通孔55之后弹性突出部91弹性地向外复位的状态下,在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外周面在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所述另一端侧处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弹性突出部91的台阶92接合通孔55的在通孔55的所述另一端侧处的开口侧端面(接合部87),如图6B所示。藉此,弹性突出部91以下述方式被通孔55的开口侧端面(接合部87)维持(即止挡),即,在橡胶缓冲器8被夹在输出齿轮6的第一反向部51与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52之间的状态下限制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输出齿轮6的通孔55的移除。
[0169]藉此,在把作为耦连单元(输出齿轮组件)功能部件的输出齿轮6、耦连器7和橡胶缓冲器8组装于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之前,这些部件被组装在一起(第三步骤)。
[0170]接下来,耦连单元被安装于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特别地,阀轴4的接合轴部24的远端被相对于接合孔65定位,接合孔65在耦连器7的圆筒形管状轴部63的端面处开口。
[0171]随后,耦连器7的圆筒形管状轴部63被推动以将阀轴4的接合轴部24朝接合孔65的深度侧插入耦连器7的接合孔65。压配合孔形成于接合孔65的一部分中或接合孔65的整个延伸长度中,并且阀轴4的接合轴部24被压配合入接合孔65,从而限制了阀轴4的接合轴部24从耦连器7的接合孔65的移除。
[0172]这样,完成了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与耦连单元(输出齿轮组件)的组装(第四步骤)。
[0173]此处,应注意到在将输出齿轮6、耦连器7和橡胶缓冲器8组装在一起之前,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可被组装于耦连器7以便使阀轴4和耦连器7能一体地旋转。此外,在耦连器7的厚块部62和圆筒形管状轴部63的材料为合成树脂的情形下,阀轴4的接合轴部24可被嵌件成型在耦连器7的厚块部62和圆筒形管状轴部63中。
[0174]现在,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优点。
[0175]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致动器包括耦连单元,其将马达M的转矩传递至翻转控制阀的阀轴4。
[0176]该耦连单元包括:输出齿轮6,输出齿轮6由合成树脂制成且通过减速机构的与输出齿轮6啮合的小齿轮16旋转;親连器7,耦连器7由合成树脂制成且耦连于输出齿轮6从而使得耦连器7和输出齿轮6能够一体旋转;以及橡胶缓冲器8,橡胶缓冲器8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制成且吸收被传导至输出齿轮6或耦连器7的冲击(负载)转矩。
[0177]输出齿轮6和親连器7分别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反向部51和第二反向部52,同时缓冲容纳室49位于第一反向部51与第二反向部52之间。
[0178]输出齿轮6包括第一可旋转轴部54,其被构造为中空圆筒形管状形式且在第一反向部51的中部处沿输出齿轮6的转动轴线方向从一端侧突出至另一端侧。此外,突出轴部57从第一可旋转轴部54朝所述另一端侧突出。
[0179]通孔55贯穿第一可旋转轴部54,并且,从通孔55延续的通孔88贯穿突出轴部57从而能够将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通孔55的所述一端侧(插入侧)插入通孔55至所述另一端侧。被构造为弓形形式的接合部87形成于位于通孔55的所述另一端侧处的开口端面内,并且弹性突出部91的台阶92接合于接合部87从而限制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通孔55的移除。
[0180]此外,耦连器7包括第二可旋转轴部61,其被构造为中空圆筒形管状形式且在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52的中部处沿耦连器7的转动轴线方向朝所述远端侧(与所述一端侧相反的所述另一端侧)突出。
[0181]第二可旋转轴部61包括弹性突出部91。当弹性突出部91在凹陷凹槽81内从通孔55的一端侧朝另一端侧移动时,弹性突出部91在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的深度侧处沿垂直于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转动轴线方向的径向弹性地向内变形。此后,在穿过通孔55后弹性突出部91被弹性地向外复位并且接合于输出齿轮6的接合部87。
[0182]藉此,根据本实施例,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输出齿轮6的通孔55的移除能被消除或减少。此外,耦连器7的弹性突出部91从输出齿轮6的接合部87的移除能被消除或减少。此外,由于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刚性不足而导致的输出齿轮6相对于小齿轮16的啮合表面的倾斜能被消除或减少。因此,甚至在当操作电致动器时橡胶缓冲器8扭曲的状态下停止发动机之后由于橡胶缓冲器8被置于寒冷环境下而导致橡胶缓冲器8硬化的情形下,仍能限制在启动发动机时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而导致的弹性突出部91从接合部87的移除。
[0183]因此,由于弹性突出部91被移入至通孔55中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小齿轮16的小齿轮齿与输出齿轮6的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输出齿轮齿56之间的接合状态不会改变(甚至在例如数月或数年后也不改变)。因此,限制了过量应力施加于输出齿轮6的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并且由此能限制输出齿轮齿形成部53的输出齿轮齿56的断裂和输出齿轮6寿命的减少而不增加成本。
[0184]此外,弹性突出部91维持如图5、6A-6B、9和10A-B所示的半球形形式的形状,只要在组装时弹性变形产生的应力处于其弹性范围内即可。
[0185]此外,当弹性突出部91的构造被制成例如第一实施例的半球形形式或第三实施例的锥形形式时,可简化需要芯模具的模具装置的结构。此外,因为能改进耦连器7的成型性(moldability),移除能减少成本。此外,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设备的情形下,嵌入式模具(芯模具)需要沿三个方向移动。因此,与第二现有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设备相比,可减少制造成本。
[0186]此外,输出齿轮6的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的凹槽构造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形状,例如锥形形式、半圆形形式、线状形式、曲线形式或螺旋形形式,只要在输出齿轮6的第一可旋转轴部54和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适配在一起时在输出齿轮6的凹陷凹槽81和耦连器7的弹性突出部91中产生的应力处于弹性范围的范围内即可。
[0187]此外,在输出齿轮6的第一可旋转轴部54和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适配在一起时,能减少在输出齿轮6的凹陷凹槽81和耦连器7的弹性突出部91中产生的应力。藉此,能减少所需的碳纤维的数量和所需玻璃纤维的数量,和/或能将基础材料改为具有更低成本和更低强度的其它材料。这样,可减少制造成本。特别地,用作第一现有技术和第二现有技术中输出齿轮和耦连器的成型树脂材料的具有玻璃纤维(30%重量比)的聚酰胺树脂(PA)可改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醋(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BT),其用作成型树脂材料并且与聚酰胺树脂(PA)相比不那么昂贵。因此,第一现有技术和第二现有技术中的制造成本可被减少。
[0188](第二实施例)
[0189]图11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设备的耦连单元。
[0190]第二实施例是对第一实施例的改进。在下文的描述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且为了简便期间不再赘述。
[0191]本实施例的耦连单元包括输出齿轮6、耦连器7和橡胶缓冲器8。输出齿轮6由合成树脂制成且与减速机构的小齿轮16啮合,使得输出齿轮6被小齿轮16所旋转。耦连器7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耦连器7,由合成树脂制成且耦连于输出齿轮6从而与输出齿轮6 —体地旋转。橡胶缓冲器8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橡胶缓冲器8,被保持在形成于输出齿轮6的第一反向部51与耦连器7的第二反向部52之间的缓冲容纳室49中。
[0192]本实施例的输出齿轮6包括第一可旋转轴部54,第一可旋转轴部54被构造为中空圆筒形管状形式并且在第一反向部51的中部处沿输出齿轮6的转动轴线方向从所述一端侧突出至所述另一端侧。此外,第一可旋转轴部54与被构造为中空圆筒形管状形式且从第一可旋转轴部54朝所述另一端侧延伸的突出轴部57 —体地形成。通孔55贯穿第一可旋转轴部54,并且,与通孔55连通的通孔88贯穿突出轴部57从而能够将耦连器7的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通孔55的所述一端侧(插入侧)插入通孔55至另一端侧。
[0193]通孔55包括凹陷凹槽81。凹陷凹槽81在通孔55的位于沿轴向的一端侧处的开口端面中开口并且沿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中心轴线方向(转动轴线方向)从插入侧开口58朝深度侧(另一端侧)延伸。
[0194]被构造为弓形形式的接合部87形成于通孔55的沿轴向位于另一端侧处的开口端面中。当弹性突出部91的台阶92接合于接合部87时,限制了第二可旋转轴部61从通孔55的移除。
[0195]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沿第一可旋转轴部54的转动轴线方向延伸。
[0196]凹陷凹槽81具有凹槽下表面,其具有沿径向测量的槽深并且从凹陷凹槽81的插入侧开口 58至深度侧(另一端侧)是恒定的。凹陷凹槽81从凹陷凹槽81的插入侧开口58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即至突出侧开口 59或邻近于突出侧开口 59的位置或在突出侧开口59之前紧邻突出侧开口 59的位置。
[0197]此外,应力施加部82形成于通孔55中。应力施加部82将应力施加于预定弹性范围内的弹性突出部91。也就是说,应力施加部82将应力施加于弹性突出部91从而令弹性突出部91弹性地变形。
[0198]应力施加部82从起点A(凹陷凹槽81的插入侧开口 58)或邻近于起点A的位置延伸至端点C(突出侧开口 59)或邻近于端点C的位置。也就是说,应力施加部82延伸穿过该部段(点A至点C)。特别地,当耦连器7的弹性突出部91穿过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的该部段(从点A至点C)时,弹性突出部91沿第二可旋转轴部61的径向向内弹性变形。此后,当穿过部段(A-C)之后弹性突出部91从通孔55的凹陷凹槽81突出时,在穿过通孔55后弹性突出部91被弹性地向外复位并且接合于接合部87。
[0199]如上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