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16603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三角形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是关于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三角形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已知的支架具有第一侧面C型槽件、第二侧面C型槽件及一个中间C型槽件。第一侧面C型槽件及第二侧面C型槽件是通过中间C型槽件并互相夹挚角度而结合在一起。亦即,第一侧面C型槽件的中段连接于中间C型槽件的最左段,第一侧面C型槽件的右段连接于中间C型槽件的偏左上段,第二侧面C型槽件的中段连接于中间C型槽件的最右段,第二侧面C型槽件的左段连接于中间C型槽件的偏右上段,据此形成四点连接的梯形结构。且第一侧面C型槽件、第二侧面C型槽件及一个中间C型槽件各自的C型槽面皆朝相同方向。然,于已知的支架中,由于第一侧面C型槽件及第二侧面C型槽件之间是通过中间C型槽件结合。因此,第一侧面C型槽件及第二侧面C型槽件之间会形成空隙而非直接结合。由于第一侧面C型槽件及第二侧面C型槽件非直接结合,此空隙之间容易产生应力且发生应变,而令支架的整体结构较不强固。故,有必要提供解决方案来改善已知的支架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以下介绍本新型的简单内容以提供本新型的一些态样的基本理解。本新型内容非本新型的详细概观。其非意图识别本新型的关键或紧要组件或划定本新型的范畴。其唯一目的是以简单形式的一些概念介绍作为随后论述的更详细叙述的序言。
[0004]为了达成一个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三角形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状支撑件,具有第一中心轴向线,该第一直线状支撑件包括:第一板体,沿着该第一中心轴向线延伸,该第一板体包括第一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底面;第一壁体,从该第一板体的一边弯折且沿着该第一中心轴向线延伸而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以及第一檐体,从该第一壁体的一边弯折且沿着该第一中心轴向线延伸而位于该第一表面上方,该第一檐体、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一板体在该第一直线状支撑件的径向上形成L形截面;第二直线状支撑件,具有交错于该第一中心轴向线的第二中心轴向线,该第二直线状支撑件包括:第二板体,沿着该第二中心轴向线延伸,该第二板体包括第二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底面,该第二底面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一端处的区段层叠在该第一表面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一端处的区段上;第二前壁体及第二后壁体,分别从该第二板体的两边弯折且沿着该第二中心轴向线延伸而形成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二前壁体位于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二后壁体之间;以及第二前檐体及第二后檐体,分别从该第二前壁体的一边及该第二后壁体的一边朝向彼此弯折且沿着该第二中心轴向线延伸而位于该第二表面上方,该第二前檐体、该第二前壁体、该第二板体、该第二后壁体、及该第二后檐体在该第二直线状支撑件的径向上形成C形截面;以及第三直线状支撑件,具有交错于该第一中心轴向线及该第二中心轴向线的第三中心轴向线,该第三直线状支撑件包括:第三板体,沿着该第三中心轴向线延伸,该第三板体包括第三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第三底面,该第三底面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一端及另一端处的区段分别层叠在该第二表面位于该第二板体的另一端处的区段及该第一表面位于该第一板体的另一端处的区段上;第三前壁体及第三后壁体,分别从该第三板体的两边弯折且沿着该第三中心轴向线延伸而形成于该第三表面上,该第三前壁体位于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三后壁体之间;以及第三前檐体及第三后檐体,分别从该第三前壁体的一边及该第三后壁体的一边朝向彼此弯折且沿着该第三中心轴向线延伸而位于该第三表面上方,该第三前檐体、该第三前壁体、该第三板体、该第三后壁体、及该第三后檐体在该第三直线状支撑件的径向上形成C形截面。
[0005]据此,由于该第一直线状支撑件、该第二直线状支撑件及该第三直线状支撑件是以三点连接方式形成三角形结构,且该第二直线状支撑件及该第三直线状支撑件是直接连接而其之间并未具有任何空隙,因此能消除任何潜在的应力及应变,使得整体结构较为强固。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组合立体透视图;
[0007]图2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分解立体透视图;
[0008]图3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组合俯视图;
[0009]图4为沿着图3的A-A线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组合剖视图;
[0010]图5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分解俯视图;
[0011]图6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第二直线状支撑件或第三直线状支撑件或第五直线状支撑件或第六直线状支撑件的径向剖视图;
[0012]图7为根据本新型的一种态样的第一直线状支撑件或第四直线状支撑件的径向剖视图;
[0013]图8为根据本新型的另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组合剖视图;
[0014]图9为根据本新型的另一种态样的三角形支撑组件的分解俯视图。
[0015]【符号说明】
[0016]1:三角形支撑组件
[0017]100:第一直线状支撑件
[0018]110:第一中心轴向线
[0019]120:第一板体
[0020]121:第一表面
[0021]122:第一底面
[0022]123:第一主通孔
[0023]124:第一次通孔
[0024]130:第一壁体
[0025]140:第一檐体
[0026]200:第二直线状支撑件
[0027]210:第二中心轴向线
[0028]220:第二板体
[0029]221:第二表面
[0030]222:第二底面
[0031]223:第二主通孔
[0032]224:第二次通孔
[0033]230:第二前壁体
[0034]240:第二后壁体
[0035]250:第二前檐体
[0036]260:第二后檐体
[0037]300:第三直线状支撑件
[0038]310:第三中心轴向线
[0039]320:第三板体
[0040]321:第三表面
[0041]322:第三底面
[0042]323:第三主通孔
[0043]324:第三次通孔
[0044]330:第三前壁体
[0045]340:第三后壁体
[0046]350:第三前檐体
[0047]360:第三后檐体
[0048]400:第四直线状支撑件
[0049]410:第四中心轴向线
[0050]420:第四板体
[0051]421:第四表面
[0052]422:第四底面
[0053]423:第四主通孔
[0054]424:第四次通孔
[0055]430:第四壁体
[0056]440:第四檐体
[0057]500:第五直线状支撑件
[0058]510:第五中心轴向线
[0059]520:第五板体
[0060]521:第五表面
[0061]522:第五底面
[0062]523:第五主通孔
[0063]524:第五次通孔
[0064]530:第五前壁体
[0065]540:第五后壁体
[0066]550:第五前檐体
[0067]560:第五后檐体
[0068]600:第六直线状支撑件
[0069]610:第六中心轴向线
[0070]620:第六板体
[0071]621:第六表面
[0072]622:第六底面
[0073]623:第六主通孔
[0074]624:第六次通孔
[0075]630:第六前壁体
[0076]640:第六后壁体
[0077]650:第六前檐体
[0078]660:第六后檐体
[0079]700:第一锁定件
[0080]800:第二锁定件
[0081]900:第三锁定件
[0082]L1、L2、L3、L4、L5、L6: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83]现在将参考附加图式对本新型作说明。各种结构、系统及装置是示意性地描绘在图示中仅用于说明目的,不会因相同技术领域中具有已知技艺的人士所熟知的细节而模糊本新型。不过,仍包含附加图式以叙述及说明本新型的实施例。此处所使用的文字及词组应被理解及阐释成具有与相同技术领域中具有已知技艺的人士所了解的文字及词组是为一致的涵义。在此处一贯使用的术语及词组并无意图去影射术语或词组的特定定义,即不同于相同技术领域中具有已知技艺的人士所了解的一般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