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761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气压控制传感器、储气罐、储气罐开关阀、储气罐安全阀、缓冲罐、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热交换器、单片机程控器;所述减压阀表总进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接通,该减压阀表总成的出气口与缓冲罐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罐出气口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流量表和气体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较低、发动机续航能力强等优点。本实用新型无需外部辅助加气站设备加气,储气罐体积小,完全靠自助动力控制系统,循环往复的给发动机供气,解决了空气发动机续航能力,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及为广泛,并可适用于各种机动车辆,取代现有耗能污染的燃油发动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专利说明】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气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动机是人们不可缺少动力机械,尤其是燃油发动机动力机械最为成熟,最为普及广泛,的确燃油发动机动力机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但燃油发动机动力机械在作功完成后,所产生废气排放到大气中,这给环境造成污染,又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面对自然燃料能源的大量消耗面临枯竭,紧缺的情况下,对于燃油发动机动力机械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促使世界各国的科学界对新能源,新动力的研究探讨,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等,最为关注的是压缩空气储能,它最具有发展推广应用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环保能源,所有用燃油发动机的动力机械,在社会发展时代不论怎样“细水长流”,自然能源石油煤炭早晚都会用完的。最终会成为永不动的机器。
[0003]现有国内外的空气发动机,所用的储气罐体积庞大,续航能力低,当气体消耗压力较低时,需要在加气站等待加足气方可再工作,其效率低,储气罐占用空间大等,功能和效率的欠佳。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成本较高、发动机续航能力差等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气压控制传感器、储气罐、储气罐开关阀、储气罐安全阀、减压阀表总成、缓冲罐、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热交换器、单片机程控器、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气管三通接头、气体管路、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所述储气罐设有加气阀接口、储气罐开关阀,该储气罐开关阀和减压阀表总成之间设有储气罐安全阀;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连通处设有气压控制传感器;所述减压阀表总进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接通,该减压阀表总成的出气口与缓冲罐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罐出气口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流量表和气体热交换器;所述气体热交换器的出气口通过气体电磁阀总阀连接到气管三通接头的进气口,其中气管三通接头的出气口通过分支气缸气体管路分别与空气能发动机机体的四个进气腔连通。
[0006]作为优选,所述储气罐通过加气阀接口与储气罐充气装置连通,该储气罐充气装置为高压空气压缩机。
[0007]作为优选,所述减压阀表总成设有高压表、减压调节阀、低压表,其中高压表检测储气罐内的额定压力,减压调节阀用于将高压气压调节到2.5?3.5Mpa的工作气压范围内。
[0008]作为优选,所述缓冲罐设置有缓冲罐低压表、缓冲罐安全阀,缓冲罐低压表是观察减压调节阀调节工作气压压力,缓冲罐安全阀是控制减压调节阀压力调节的过高时排放气压。
[0009]作为优选,所述单片机程控器分别与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气压控制传感器连接。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较低、发动机续航能力强等优点。利用空气介质来源方便,清洁,安全,易取,价廉。采用了电子程序控制系统和器件的结构优化,其结构新颖、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无需外部辅助加气站设备加气,储气罐体积小,完全靠自助动力控制系统,循环往复的给发动机供气,解决了空气发动机续航能力,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及为广泛,并可适用于各种机动车辆,取代现有耗能污染的燃油发动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能发动机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中:1、储气罐,2、空气压缩机,3、加气阀接口,4、储气罐开关阀,5、气压控制传感器,6、储气罐安全阀,7、减压阀总成,8、高压表,9、减压调节阀,10、低压表,11、缓冲罐,12、缓冲罐低压表,13、缓冲罐安全阀,14、气体流量控制阀,15、气体流量表,16、气体流量表总成,17、气体热交换器,18、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9、气管三通接头,20、电磁阀控制电线,21气体管路,22、气缸控制电磁阀,23、空气能循环发动机机体,24、单片机程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能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可知,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2、气压控制传感器5、储气罐1、储气罐开关阀4、储气罐安全阀
6、减压阀表总成7、缓冲罐11、气体流量控制阀14、气体流量表总成16、气体热交换器17、单片机程控器24、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8、气管三通接头19、气体管路21、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22等组成;所述储气罐I设有加气阀接口 3、储气罐开关阀4,该储气罐开关阀4和减压阀表总成7之间设有储气罐安全阀6,储气罐I通过加气阀接口 3与高压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图中未画出)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2的出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6连通处设有气压控制传感器5。单片机程控器24分别与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8、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22、气压控制传感器5连接。
[0015]减压阀表总成7进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6接通,该减压阀表总成7的出气口与缓冲罐11的进气口连接,减压阀表总6成设有高压表8、减压调节阀9、低压表10,其中高压表8检测储气罐I内的额定压力,减压调节阀9用于将高压气压调节到2.5?3.5Mpa的工作气压范围内。
[0016]缓冲罐11设置有缓冲罐低压表12、缓冲罐安全阀13,缓冲罐低压表12是观察减压调节阀9调节工作气压压力,缓冲罐安全阀13是控制减压调节阀9压力调节的过高时排放气压。缓冲罐11出气口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气体流量控制阀14、气体流量表总成16、气体流量表15和气体热交换器17 ;所述气体热交换器17的出气口通过气体电磁阀总阀18连接到气管三通接头19的进气口,其中气管三通接头19的出气口通过分支气缸气体管路21分别与四缸空气能发动机机体23的四个进气腔连通。[0017]工作过程:
[0018]储气罐I通过加气阀接口 3连接高压空气压缩机,高压空气压缩机向储气罐I加压达到20Mpa的压缩空气,储气罐开关阀4接头管件经储气罐安全阀6与减压阀表总成7接通高压表8,当高压压缩机对储气罐I加压达到高压表8额定压力20Mpa时,关闭加气阀接口 3和储气罐开关阀4及高压压缩机,当高压压缩机加气压力超过储气罐安全阀6设定压力值时,储气罐安全阀6就会自行排气,为防止储气罐I意外受到撞击发生爆炸,储气罐I采用的是玻璃纤维气罐。储气罐开关阀4接头管件经储气罐安全阀6与减压阀表总成7接通,减压阀表总成7它是把高压气压经减压调节阀9调节到工作气压3Mpa范围内,气压流入缓冲罐11使气压保持稳定,没有波动,再调节气体流量控制阀14经气体流量表总成16和气体流量表15,调节到所需要的工作流量,再经空气热交换器17使换热后的空气输入到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8。
[0019]安装在空气能发动机机体23上的气缸控制电磁阀22由单片机程控器24控制程序工作。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8和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22,通过单片机程控器24对空气能发动机23的气缸分别逐级循环进行供气,气管三通接头19是连接进气和分支气缸气体管路21连接接头,电磁阀控制电线20是连接单片机程控器24、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18和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22之间的控制线。
【权利要求】
1.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气压控制传感器、储气罐、储气罐开关阀、储气罐安全阀、减压阀表总成、缓冲罐、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热交换器、单片机程控器、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气管三通接头、气体管路、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其特征是,所述储气罐设有加气阀接口、储气罐开关阀,该储气罐开关阀和减压阀表总成之间设有储气罐安全阀;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连通处设有气压控制传感器;所述减压阀表总进气口与储气罐安全阀接通,该减压阀表总成的出气口与缓冲罐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罐出气口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气体流量控制阀、气体流量表总成、气体流量表和气体热交换器;所述气体热交换器的出气口通过气体电磁阀总阀连接到气管三通接头的进气口,其中气管三通接头的出气口通过分支气缸气体管路分别与空气能发动机机体的四个进气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减压阀表总成设有高压表、减压调节阀、低压表,其中高压表检测储气罐内的额定压力,减压调节阀用于将高压气压调节到2.5?3.5Mpa的工作气压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罐设置有缓冲罐低压表、缓冲罐安全阀,缓冲罐低压表是观察减压调节阀调节工作气压压力,缓冲罐安全阀是控制减压调节阀压力调节的过高时排放气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发动机供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单片机程控器分别与气体控制电磁阀总阀、气缸进气控制电磁阀、气压控制传感器连接。
【文档编号】F17C13/02GK203442476SQ201320474825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齐东才, 朱红锋 申请人:深圳市品川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