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8864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稳试验,对汽车操稳性能进行验证。在操稳试验中,需要用陀螺仪测量汽车的速度、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侧倾角等参数,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来实现陀螺仪的固定。在试验过程中,需将陀螺仪支撑装置安装在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之间,且在汽车纵向轴线的位置上,并使陀螺仪支撑装置的一端与汽车地板抵触,另一端与汽车车顶抵触。当汽车车顶上方具有天窗时,若直接使陀螺仪支撑装置与天窗抵触,则会易造成天窗玻璃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汽车车顶具有天窗时,使用陀螺仪支撑装置易造成天窗玻璃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能够沿轴向方向伸长或缩短;

用于固定陀螺仪的至少一个卡具,所述卡具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

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设置有一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所述支撑杆垂直设置,所述支撑管的一端的管口中插设有可拆卸的第一支撑板,另一端的管口中插设有可拆卸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方向上的最高高度相同,且均高于所述支撑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能够沿所述支撑管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未插入所述支撑管的一端沿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所述支撑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支撑板未插入所述支撑管的一端沿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所述支撑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台面高度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方向上的最高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开设有减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第二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

固定杆,所述卡具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

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插设于所述固定杆中,能够沿所述固定杆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并通过第三固定螺栓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具包括:

用于固定陀螺仪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陀螺仪之间通过第四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一卡脚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二卡脚,所述第一卡脚与所述第二卡脚相对设置,一安装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卡脚和所述第二卡脚,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卡脚、所述安装螺栓、所述第二卡脚以及所述第一固定部围设形成的环形结构中。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圆台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考虑到汽车车顶存在天窗的情况,在陀螺仪支撑装置上增加与支撑杆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天窗周围的汽车车顶部分进行抵触支撑,从而为避免陀螺仪支撑装置对天窗玻璃的损坏。当汽车车顶没有天窗时,可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拆卸掉,由支撑管与汽车车顶进行抵触支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能够满足多种使用需求,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杆;2、卡具;3、支撑管;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减重槽;7、第一固定螺栓;8、第二固定螺栓;9、底座;10、陀螺仪;101、固定杆;102、伸缩杆;103、第三固定螺栓;201、第一固定部;202、第四固定螺栓;203、第二固定部;2031、第一卡脚;2032、第二卡脚;2033、安装螺栓;401、第一凸台;501、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陀螺仪支撑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杆1和用于固定陀螺仪10的至少一个卡具2,该卡具2设置于支撑杆1上。

其中,为了适应不同汽车的车顶与地板之间的高度,该支撑杆1能够沿轴向方向伸长或缩短,以便在测试过程中支撑杆1能够稳固的树立在汽车车顶和汽车地板之间。

其中,支撑杆1的第一端设置有一支撑管3,该支撑管3与支撑杆1垂直设置。该支撑管3的一端的管口中插设有可拆卸的第一支撑板4,另一端的管口中插设有可拆卸的第二支撑板5。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在支撑杆1的轴向方向上的最高高度相同,且均高于支撑管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汽车车顶没有天窗时,拆卸掉插设在支撑管3中的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使支撑管3与汽车车顶相抵触。为了抵触牢固,一般将支撑管3与汽车车顶抵触的部分设计为平面结构,以增大与汽车车顶的受力面积,例如将支撑管3设计为方形管,此时支撑管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支撑管3设计为其他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汽车车顶具有天窗时,将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分别插设于支撑管3两端的管口中,通过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在支撑杆1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最高的部位,与天窗周围的汽车车顶部分抵触。由于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高度最高的部位高于支撑管3的高度,因此此时支撑管3不会与汽车车顶接触,从而避免支撑管3对天窗玻璃造成损坏。一般,第一支撑板4高度最高的部分位于未插入支撑管3的一端的末端,第二支撑板5高度最高的部分位于未插入支撑管3的一端的末端,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保证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高度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

其中,为了适应不同天窗的大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高度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可调。调整方式:一是设计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自身为可伸缩结构;二是,设计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可沿支撑管3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即能够插入支撑管3部分长度或从支撑管3中抽出部分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板4未插入支撑管3的一端沿支撑杆1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支撑杆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台401,使第一支撑板4形成类似躺着的“L”形结构。第二支撑板5未插入支撑管3的一端沿支撑杆1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支撑杆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台501,使第二支撑板5形成类似躺着的“L”形结构。第一凸台401与第二凸台501的台面高度分别构成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在支撑杆1的轴向方向上的最高高度,这样能够保证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与汽车车顶的受力面积,提高陀螺仪支撑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上均开设有减重槽6,这样能够减轻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的重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可以理解是,还可采用其他减重方式进行减重,如开设减重孔等。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使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牢固的插设于支撑管3中,第一支撑板4与支撑管3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螺栓7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5通过第二固定螺栓8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支撑杆1包括:固定杆101和伸缩杆102。

其中,卡具2设置在固定杆101上。伸缩杆102插设于固定杆101中,且能够沿固定杆101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以实现支撑杆1的伸长和缩短功能。为了保证使用时伸缩杆102和固定杆101之间的稳定性,伸缩杆102与固定杆101之间通过第三固定螺栓10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支撑杆1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底座9,这样能够增大陀螺仪支撑装置与汽车地板的受力面积,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优选地,底座9为圆台状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卡具2包括:用于固定陀螺仪10的第一固定部201和与支撑杆1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203。

其中,第一固定部201与陀螺仪10之间通过第四固定螺栓202固定连接。一般,第一固定部201为一U型结构,陀螺仪10设置在U型槽中,两个第四固定螺栓202相对设置,分别穿过U型槽的两侧壁,与陀螺仪10抵接,将陀螺仪10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1上。

其中,第二固定部203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部201上的第一卡脚2031和设置在第一固定部201上的第二卡脚2032。第一卡脚2031与第二卡脚2032相对设置,一安装螺栓2033依次穿过第一卡脚2031和第二卡脚2032,支撑杆1设置于第一卡脚2031、安装螺栓2033、第二卡脚2032以及第一固定部201围设形成的环形结构中,通过调节安装螺栓2033,可调整卡具2在支撑杆1上的松紧度,进而调整卡具2在支撑杆1的位置或是固定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具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这样在保证一定的生产成本时,能够达到更好的固定陀螺仪10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陀螺仪支撑装置,考虑到汽车车顶存在天窗的情况,在陀螺仪支撑装置上增加与支撑杆1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通过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与天窗周围的汽车车顶部分进行抵触支撑,从而为避免支撑装置对天窗玻璃的损坏,当汽车车顶没有天窗时,可将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拆卸掉,由支撑管3与汽车车顶进行抵触支撑。该陀螺仪支撑装置能够满足了多种使用需求,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