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347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集成芯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



背景技术:

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源管理芯片在电子设备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其性能的优劣对整个电路的能耗有直接的影响。而电源管理芯片的种类比较多,其中线性稳压器、开关稳压器(dc/dc)、驱动芯片以及电源管理单元占据了大半江山。而在这几个主要种类中,线性稳压器又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简称ldo(lowdropoutvoltage),由于其转换效率高、体积小、低噪声、外接元件少、价格低的特点,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源管理芯片。对于智能手机、pda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来说,续航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为了尽可能延长电子产品的续航能力,就需要使电路中的静态功耗尽量降低,即尽量降低电路中的静态电流。但是一味的降低静态电流,又会造成电路的瞬时响应变差,且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ldo电路静态电流较高、在降低静态电流时瞬时响应变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和误差放大器电路,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为误差放大器电路提供基准电压,所述误差放大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缓冲级电路、过温保护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缓冲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功率管,所述功率管的输出端连接反馈电阻网络和负载,所述误差放大器电路接收反馈电阻网络的反馈电压。

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其中,vref为基准电压产生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基准电压vref,源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和启动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反馈电阻网络提供的反馈电压vfb;所述启动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压v3,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三mos管源极和第五mos管的漏极以及第四mos管的源极、第六mos管的漏极和弥勒电容的一端,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的栅极相连且源极均接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栅极相连且漏极分别连接第七mos管和第八mos管的漏极;第七mos管和第八mos管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七mos管的漏极,两者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九mos管、第十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压v3且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十mos管、第十四mos管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十三mos管的漏极、第十四mos管的漏极、第十五mos管的源极第十六mos管的漏极和功率管的栅极,两者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九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十mos管的漏极、第十二mos管的栅极以及第十一mos管的栅极和漏极;第十一mos管、第十二mos管的源极均接地;第十五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mos管的漏极且其漏极连接第十二mos管的漏极和第十六mos管的栅极,第十六mos管的源极接地;功率管源极连接电源电压,漏极为输出端vout且连接电阻反馈网络的一端、弥勒电容的另一端和外接电容的一端;电阻反馈网络另一端接地,其包括两个串联电阻,两个电阻中间的电压为反馈电压vfb,外接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启动mos管、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三mos管、第十四mos管、第十五mos管为p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十一mos管、第十二mos管、第十六mos管为nmos管。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ldo电路静态电流较高、在降低静态电流时瞬时响应变差的问题,在传统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有高稳定性和较低静态电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的核心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在不同负载下的静态电流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说明书附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总体结构示意图。如1图所示,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和误差放大器电路,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为误差放大器电路提供基准电压,所述误差放大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缓冲级电路、过温保护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缓冲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功率管,所述功率管的输出端连接反馈电阻网络和负载,所述误差放大器电路接收反馈电阻网络的反馈电压。

说明书附图2给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集成芯片的ldo电路的核心电路结构示意图(由于基准电压产生电路、过温保护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不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现有技术中获得,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做为重点阐述),其中,vref为基准电压产生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第二mos管m2的栅极连接电压vref,源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源极和启动mos管m0的漏极,所述第一mos管m1的栅极连接反馈电阻网络提供的反馈电压vfb;所述启动mos管m0的栅极连接控制电压v3,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三mos管m3源极和第五mos管m5的漏极以及第四mos管m4的源极、第六mos管m6的漏极和弥勒电容cc的一端,第五mos管m5和第六mos管m6的栅极相连且源极均接地;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的栅极相连且漏极分别连接第七mos管m7和第八mos管m8的漏极;第七mos管m7和第八mos管m8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两者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九mos管m9、第十三mos管m13的栅极连接控制电压v3且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十mos管m10、第十四mos管m14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十三mos管m13的漏极、第十四mos管m14的漏极、第十五mos管m15的源极第十六mos管m16的漏极和功率管的栅极,两者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第九mos管m9的漏极连接第十mos管m10的漏极、第十二mos管m12的栅极以及第十一mos管m11的栅极和漏极;第十一mos管m11、第十二mos管m12的源极均接地;第十五mos管m15的栅极连接第八mos管m8的漏极且其漏极连接第十二mos管m12的漏极和第十六mos管m16的栅极,第十六mos管m16的源极接地;功率管源极连接电源电压,漏极为输出端vout且连接电阻反馈网络的一端、弥勒电容cc的另一端和外接电容cl的一端;电阻反馈网络另一端接地,其包括两个串联电阻,两个电阻中间的电压为反馈电压vfb,外接电容cl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启动mos管m0、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七mos管m7、第八mos管m8、第九mos管m9、第十mos管m10、第十三mos管m13、第十四mos管m14、第十五mos管m15为pmos管,所述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十一mos管m11、第十二mos管m12、第十六mos管m16为nmos管。

在上述电路启动后,随着输入电压的升高,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当输出即将达到规定值时,由分压反馈电路产生反馈电压也接近于基准电压,误差放大器将反馈电压与基准电压之间的误差进行放大,再经过功率管放大到输出端,从而形成负反馈,保证了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值。本发明在传统的ldo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缓冲级电路,改变了输出极点,从而改善瞬时响应,并且不增加ldo电路的静态电流;采用弥勒电容cc降低了输出极点频率,通过合理设定第九mos管m9和第十三mos管m13以及第十mos管m10和第十四mos管m14的宽长比,可保证第十五mos管m15和第十六mos管m16的电流比始终相同,从而在系统静态电流不增加的情况下,使系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图3是本发明在不同负载状态下的静态电流曲线。对于cmos电路来说,ldo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轻负载状态或者空载状态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静态电流指标上具有较好的优势。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