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4222发布日期:2018-09-08 00:2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逐渐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穿戴设备等装置的显示面板普遍采用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依感应技术不同可区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音波式四种,其中,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可采用自电容式触控技术或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在自电容式触控技术中,触控电极与地分别作为自电容的两极,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手指的电容会增加到自电容上,因此自电容的电容量增加并产生触控信号,在检测触控信号时,触控显示面板依次从横向与纵向检测自电容的电容量,根据触摸前后电容量的变化,分别确定触控位点的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

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中,触控电极包括横向触控电极与纵向触控电极,它与自电容式触控技术的区别在于,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互电容,也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互电容的两个极板。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互电容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触控位点时,向横向的触控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触控电极同时接收检测信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触控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摸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从而确定触控位点。

由于在用户进行多点触控操作时,自电容触控技术会检测到“鬼点”,即无法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控,因此越来越多的触控显示面板生产厂商选择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

在用户使用电容式触控面板时,一般使用手指在触控面板上点击或者滑动的方式对电子设备输入指令,电子设备接收到指令后再做出相应的反馈,当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较差或灵敏度较低时,将导致反馈错误甚至不反馈,降低用户体验,而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灵敏度越高,用户的体验越好。

因此,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触控灵敏度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触控灵敏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层;

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基板层的一侧;

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层一侧;

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层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绝缘设置;

第一扩展电极,位于所述基板层靠近所述第一绝缘层一侧,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绝缘非同层设置;

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扩展电极具有与其互相对应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扩展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电极为任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为任一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相邻。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出的任一项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非同层的第一扩展电极,并将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作为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沿切线aa’的切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5为图4区域b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沿切线bb’的切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沿切线cc’的切面图;

图9为图7中沿切线dd’的切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0中沿切线ee’的切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2中区域p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4中沿切线ff’的切面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16中沿切线gg’的切面图;

图18为图16中沿切线hh’的切面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9中区域q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图21中沿切线jj’的切面图;

图23为图21中沿切线kk’的切面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5为图24中沿切线ll’的切面图;

图26为图24中区域t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图24中沿切线mm’的切面图;

图28为图24中沿切线nn’的切面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例如带有触控功能的手机和平板,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区11和非触控区12,触控电极设置在触控区11。

发明人发现,对于采用互电容触控技术制备的触控显示装置,位于触控区11的边缘、异形区和开口等位置的触控性能,往往低于触控区11中心位置的触控性能。例如图1中的区域a,如图1所示,区域a位于触控区11的一角,发明人发现,区域a的触控性能低于触控显示装置中心位置的触控性能。

发明人在发现上述问题后,尝试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研究,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图,图3为图2中沿切线aa’的切面图,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第一触控电极21与第二触控电极22呈陈列排布,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层24、绝缘层25和电极层26,请参考图2和图3,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位于电极层26,在第一方向a上,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通过导电部28彼此电连接,形成触控电极行,在第二方向b上,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彼此通过跨桥部27电连接,形成触控电极列。在图2中,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为菱形,当用户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按压操作时,触控显示面板依次向各个触控电极行发送传输信号,即确定触控位点的横坐标,同时检测各个触控电极列的接收信号,即确定触控位点的纵坐标,从而确定触控位点,触控电极行和触控电极列交汇处形成互电容,对于任意一个交汇处的互电容,该互电容的一个极板是第一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互电容的另一个极板是第二方向b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而对于位于触控区边缘的触控电极,可以参考图2最下方的触控电极行,由于边缘区域没有铺满触控电极,留有多个空白区29,对该触控电极行与触控电极列的交汇处所形成的互电容而言,互电容的一个极板是第一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而另一个极板仅由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组成,即与中心区域的互电容相比,该互电容的两个极板间的相对面积减小,因为互电容的电容值正比于两个极板相对面积的大小,所以触控区边缘处互电容的电容值,小于中心处的互电容的电容值。互电容的电容值正比于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所以边缘处的触控性能较差,触控区的边缘、异形区和开口处均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人在分析了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异形区和开口等位置触控性能降低的原因之后,经进一步思考认为,触控性能降低是因为互电容两个极板间相对面积减小,如果能够增加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电极相对面积大小,就能增加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触控性能。但是,触控显示装置的面积是一定的,增加其中一个触控电极的尺寸必然会减小其他触控电极的尺寸,发明人进一步思考,如果增加的触控电极不是位于电极层26,例如在基板层24与绝缘层25之间增设扩展电极作为第一触控电极21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一部分,就可以增加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互电容的电容值,从容提高触控性能。

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解决触控区边缘、异形区和开口等区域触控性能较低的问题,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4只作为一种可选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例,并不对本发明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做任何限定,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触控区11和非触控区12,区域b为位于触控区边缘的矩形区域,图5为图4中区域b的放大图,图6为图5中沿切线bb’的切面图,请参考图5和图6,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层30、第一绝缘层40、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和第一扩展电极53。

基板层30,可以使用金属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可以是导电材料、也可以是非导电材料,可以是具有较强刚度的材料,也可以是柔性材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备要求选择,可选的,基板层30可以由具有柔性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基板层30可以由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甲酸乙二醇酯、多芳基化合物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聚合物材料形成。

请参考图6,第一绝缘层40,位于基板层30的一侧,采用绝缘材料制备,可选的,第一绝缘层40覆盖基板层30的整个上表面,第一绝缘层40可以由从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的无机材料制备,或者由压克力、聚酰亚胺或聚酯等有机材料中选择的材料制备,第一绝缘层40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第一绝缘层40可以阻挡氧气、水分子和杂质向基板层30扩散,并且在基板层30的上表面上提供平坦的表面。可选的,第一绝缘层40采用具有韧性良好的绝缘材料制备。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均位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一侧,且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绝缘设置,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采用导电材料制备,例如可以采用氧化铟锡或金属制备,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如图5所示呈阵列排布,均匀分布在显示面板上,可选的,在第一方向a上,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触控电极51可以互相电连接,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沿第二方向b排布的触控电极行,在第二方向b上,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互相电连接,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沿第一方向a排布的触控电极列,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显示面板向各个触控电极行依次释放传输信号,即确定触控位点的横向坐标,各个触控电极列同时接受检测信号并确定互电容值发生改变的触控电极列,即确定触控位点的纵向坐标,从而确定用户进行触控操作的具体位点。本发明所提出上述检测触控位点的方法仅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中检测触控位点的方法做任何限定。此外,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方式设置在同一层,也可以不设置在同一层,图6中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只作为一种示例,并不对本发明中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做任何限定。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一扩展电极53位于基板层30靠近第一绝缘层40一侧,任一第一扩展电极53具有与其互相对应的第一电极51a,第一电极51a为任一第一触控电极51,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一触控电极51绝缘非同层设置,并且第一扩展电极53在基板层30的投影和第一电极51a在基板层30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同时,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第二电极52a为任一第二触控电极52,并且第一电极51a在基板层30的投影与第二电极52a在基板层30的投影相邻,即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成一个整体,两者组成一个比第二电极52a尺寸更大的第二触控电极,第一电极51a与第二电极52a之间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正比于两者之间的相对面积,通过增加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的第一扩展电极53,从而增加了第二电极52a与第一电极51a的相对面积,即提高了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触控性能,可选的,第一电极51a和/或第二电极52a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异形区和开口等位置,这些位置互电容的电容值往往小于触控显示面板中心区域互电容的电容值,导致触控显示面板各个区域的触控性能不一致,将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提高互电容的电容值,可以优化触控性能的均匀性,减小触控显示面板上不同位点的触控性能差异,从而提高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扩展电极53还可以位于第一触控电极51远离基板层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绝缘非同层设置,任一第一扩展电极具有与其互相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一扩展电极在基板层的投影和第一电极在基板层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电极为任一第一触控电极;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为任一第二触控电极,第一电极在基板层的投影与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相邻。在增加第二电极52a与第一电极51a的相对面积,即提高了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触控性能的同时,降低第一扩展电极和其他电极之间的耦合,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51a非同层的第一扩展电极53,并将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53作为第二电极52a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一电极51a与第二电极52a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沿切线cc’的切面图,图9为图7中沿切线dd’的切面图,请参考图7、图8和图9,在本实施示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扩展电极54。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二触控电极52绝缘非同层设置,并与第一电极51a电连接,第二扩展电极54在基板层30的投影和第二电极52a在基板层30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一电极51a电连接,因此用于表征触控信号的互电容包括:第一电极51a与第二电极52a之间的电容、第一电极51a与第一扩展电极53之间的电容、第二电极与第二扩展电极54之间的电容,以及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扩展电极54之间的电容。在未设置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之前,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2a形成互电容的两个极板,通过设置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增加了互电容两个基板之间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互电容的电容值,进一步改善了触控性能,提高了触控灵敏度。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不设置在同一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也可以不设置在同一层,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10中沿切线ee’的切面图,请参考图10和图11,第一电极51a和第二扩展电极54设置在同一层,位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的一侧,在第一电极51a和第二扩展电极54远离基板层30一侧设置第二绝缘层40’,在第二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的一侧设置第二电极52a和第一扩展电极53,采用图11所示的设置方法,将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2a分别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0’的两侧,在采用光刻掩膜工艺制备时,减小了设计掩膜图形的难度,因为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位于第二绝缘层40’两侧,所以无需担心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扩展电极54的绝缘问题,两者不易发生短路。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图12中区域p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均为网格电极,例如,可采用金属制备形成金属网格电极,将网格电极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靠近用户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网格形状和大小仅用于示意性的给出网格电极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其中,第一电极51a为任意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a上,第二电极52a与第一电极51a相邻,在垂直于基板层的方向上,也即第三方向c上,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一电极51a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扩展电极54和第二电极52a至少部分重叠,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一电极51a电连接。

采用该实施例,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2a,通过增加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在第三方向c上,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一电极51a形成互电容,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二电极52a形成互电容,相当于增加了互容触控电极之间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触控灵敏度,改善了用户体验;第二方面,网格电极在基板层的投影面积小,不会对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量造成明显影响;第三方面,金属网格电极负载小,利于提高触控检测信号的灵敏度;第四方面,在第三方向c上,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小,也即在第三方向c上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一电极51a之间的耦合电容小,在第三方向c上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扩展电极54和第二电极52a之间的耦合电容小,提升触控性能。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是块状电极,例如,可采用氧化铟锡制备块状电极,此时可以采用外挂式工艺,分别制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的和阵列基板,再将触控电极外挂在阵列基板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对于外挂式工艺还是内嵌式工艺不做限定。

对于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扩展电极和第二扩展电极是块状电极的触控显示面板,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5为图14中沿切线ff’的切面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电极51a内部设有第一开口55,第一开口55在基板层30的投影,覆盖第一扩展电极53在基板层30的投影。对于块状电极来说,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一电极51a之间除了形成互电容外,还会形成耦合电容,耦合电容将干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在垂直于基板层30方向上,也即第三方向c上,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一电极51a的重叠面积,正比于耦合电容的电容值,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51a内部设置第一开口55,并且第一开口55在垂直于基板层30的方向上覆盖第一扩展电极53,从而减小了耦合电容的电容值,即减小了耦合电容对触控性能的干扰,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7为图16中沿切线gg’的切面图,图18为图16中沿切线hh’的切面图。请参考图16、图17和图1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a内部设置有第一开口55,第二电极52a内部设有第二开口56,第一开口55在基板层30的投影覆盖第一扩展电极53在基板层30的投影,第二开口56在基板层30的投影覆盖第二扩展电极54在基板层30的投影。在减小第一电极51a与第一扩展电极53之间耦合电容的同时,减小第二电极52a与第二扩展电极54之间的耦合电容,从而进一步降低耦合电容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20为图19中区域q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19和图20,第一开口55内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57,第一辅助电极57与第一触控电极51同层绝缘设置,第二开口56内设置有第二辅助电极58,第二辅助电极58与第二触控电极52同层绝缘设置。

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在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2a上设置开口,能够减小第一电极51a与之间的耦合电容,但是,设置开口后,由于开口位置少一层电极材料,显示装置经由开口位置和非开口位置出射的光线的光通量,影响显示装置显示的均一性,通过在开口内设置第一辅助电极57和第二辅助电极58,对开口位置缺少电极材料进行了补充,使得显示装置经由开口位置和非开口位置出射的光线的光通量一致,能够提升显示装置显示的均一性,而将第一扩展电极53设置在第一辅助电极57之下,第二扩展电极54设置在第二辅助电极58之下,由于第一辅助电极57和第二辅助电极58上没有信号传递,所以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一辅助电极57之间不会产生耦合电容,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二辅助电极58之间也不会产生耦合电容,从而进一步降低耦合电容对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22为图21中沿切线jj’的切面图,图23为图22中沿切线kk’的切面图,请参考图21、图22和图23,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位于第一导电层50,第一导电层50位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一侧,即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位于同一层,可选的,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位于第二导电层60,第二导电层60位于基板层30和第一绝缘层40之间。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25为图24中沿切线ll’的切面图,图26为图24中区域t的立体示意图,图27为图24中沿切线mm’的切面图,图28为图24中沿切线nn’的切面图,请参考图24至图26,第一触控电极51内部设置多个第一开口55,在每个第一开口55内均设置第一辅助电极57。第二触控电极52内部设置多个第二开口56,在每个第二开口56内均设置第二辅助电极5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55和第二开口56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的大小和形状进行设定,例如,该实施例的图24中,第一触控电极51内部设置4个正方形的第一开口55,第二触控电极52内部设置4个正方形的第二开口56,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附图仅用于示意性的描述发明思想。

在第一方向a上,位于同一行的第一触控电极51彼此电连接,形成触控电极行,触控电极行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可以如图24所示,通过导电部591电连接,导电部591可以采用和第一触控电极51相同的材料制备。在第二方向b上,位于同一列的第二触控电极52彼此电连接,形成触控电极列,请参考图25,触控电极列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52通过跨桥部592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均位于第一导电层50,触控电极行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且在第二方向b上排列,触控电极列在第二方向b上延伸且在第一方向a上排列的。跨桥部592位于第二导电层60,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交叉,且均平行于第一导电层50所在的平面。

其中,第一电极51a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区边缘、异形区或临近开口区等区域内的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a上,第二电极52a与第一电极51a相邻,在垂直于基板层的方向上,也即第三方向c上,第一扩展电极53由多个块状电极连接而成,每个块状电极与第一电极51a的一个第一开口55内的第一辅助电极57重叠,在第一扩展电极53的各个块状电极中,与第二扩展电极54相邻的一个块状电极与第二电极52a电连接;第二扩展电极54由多个块状电极连接而成,每个块状电极与第二电极52a的一个第二开口56内的第二辅助电极58重叠,在第二扩展电极54的各个块状电极中,与第一扩展电极53相邻的一个块状电极与第一电极51a电连接。

可选的,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29,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可以只在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2a内部设置开口,在其他触控电极被不设置开口,简化工艺,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是菱形电极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电极,或者是金属网格电极,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出的任意一项触控显示面板。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图,请参考图30,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可选的,是柔性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层30,薄膜晶体管70、有机发光二极管80、封装层90、第二导电层60、第一绝缘层40、第一导电层50。在图30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为on-cell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薄膜晶体管70的源极与数据线相连接,栅极与扫描线相连接,漏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80的阳极相连接,薄膜晶体管70是有机发光二极管80的开关,用于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80是否发光以及亮度的大小。有机发光二极管80可以是白光二极管,配合彩膜基板实现彩色显示,也可以是彩色二极管,直接实现彩色显示,在有机发光二极管远离基板层30的一侧设置封装层90,封装层90可以包括交错堆叠的无机层和有机层,用于保护其他膜层,防止被氧气和水腐蚀。第二导电层60用于设置跨桥部,第一导电层50用于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扩展电极53还可以位于第一触控电极远离基板层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绝缘非同层设置,使得在增加第二电极52a与第一电极51a的相对面积,即提高了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触控性能的同时,使得电极离薄膜晶体管70的距离较远,降低薄膜晶体管中的源极、漏极等电极对触控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触控灵敏度。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非同层的第一扩展电极,并将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作为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