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87137阅读:来源:国知局
,将依据所附图式之实施例予以说明。
[009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请参阅图1、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组合与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3A、图3B ;该对接式水冷装置I具有至少一栗浦单元11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12,并将所述该栗浦单元11及热交换单元12设计成模块化设计,令该热交换单元12相对接或可自由拆卸该对应该栗浦单元11。并该栗浦单元11包含一栗壳体111与一栗浦112,该栗壳体111具有一栗室1111、一入口 1112、一第一出口 1113及一第一顶板1116,该第一顶板1116形成在该栗壳体111的一顶边,该第一顶板1116在本实施表示跟栗壳体111为分离元件,跟该栗壳体111结合构成该栗壳体111的一部分,结合方式可以例如嵌接、螺锁、黏接或焊接等。并所述第一顶板1116与该栗壳体111之间具有一用以防止该栗室1111内冷却液体渗漏之第一垫圈1117。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一顶板1116也可选择一体成型的成为该栗壳体111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省略垫圈的设置。
[0092]并前述入口 1112与该第一出口 1113连通该栗室1111,于该实施例之入口 1112与第一出口 1113分别为一凹口,且该入口 1112与第一出口 1113分别凹设形成在该栗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上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该入口 1112与第一出口 1113亦可改设计为凸口,即该入口 1112与第一出口 1113分别从该栗壳体11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并该栗室1111供一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栗浦112容设且浸泡于该栗室1111内,其用以循环于该栗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并栗浦112具有一定子1121、一转子1122与一推动器1123,该转子1122连接该推动器1123,该推动器1123暴露在该栗室1111的冷却液体中,并该定子1121被包覆在一隔离外壳1124内防止栗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接触该定子1121,藉此该定子1121隔着该隔离外壳1124对应该转子1122,以驱动该转子1122带动该推动器1123转动。所以当推动器1123转动进而扰动该栗室1111内的冷却液体,令该入口 1112的冷却液体被朝该第一出口 1113方向带动,然后从该第一出口 1113流出进入到该热交换单元12内。
[0093]另,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栗壳体111的出口(即出水口)数量可以事先根据对欲解热源之解热需求设计,调整该栗壳体111的出口多寡,如该栗壳体111有四个侧边,其中一侧边向外凸设连通栗室1111的入口 1112,而其余三个侧边向外凸伸连通该栗室1111的3个出口,并该栗壳体111的出口数量匹配对应该热交换单元12的数量,如栗壳体111有3个出口则分别对接3个热交换单元。故可透过本实用新型之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为模块化相组接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设计,使得可因应一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数量多寡而多元灵活组接搭配前述热交换单元的数量多寡,例如电子装置内需解热源有2个,分别为一中央处理器(CPU)与另一图形处理器(GPU),而该栗浦单元的2个出口各对接I个热交换单元12,以使2个热交换单元分别贴设在对应的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上来散热,因此使得可藉由欲解热源之需求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有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或增减的效果。
[0094]再者,前述定子1121电性连接一包含有复数电子元件之电路板113,该电路板113于该实施例以设置该隔离外壳1124内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且该电路板113的电线穿过该隔离外壳1124与栗壳体111连接外在电源(无图示),以获取产生磁场的电能。于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该电路板113可选择设置在该栗壳体111外侧上,然后透过电路板113的电线贯穿该栗壳体111与隔离外壳1124连接定子1121 (无图示)。此外,前述隔离外壳1124与栗壳体111被贯穿会被密封起来,以防止冷却液体流入隔离外壳1124内及防止渗漏。
[0095]而前述热交换单元12与对应该栗浦单元11的一侧边可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且该热交换单元12与该栗浦单元11呈水平设置,并该热交换单元12设有一储液壳体121与一散热件123,该储液壳体121具有一热交换腔室1211、一进水口 1212、一出水口 1213及一第二顶板1215,该第二顶板1215形成在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顶边,该第二顶板1215在本实施表示跟储液壳体121为分离元件,跟该储液壳体121结合构成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部分,结合方式可以例如嵌接、螺锁、黏接或焊接等。并所述第二顶板1215与储液壳体121之间具有一用以防止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冷却液体渗漏之第二垫圈1216。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二顶板1215也可选择一体成型的成为该储液壳体121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省略垫圈的设置。
[0096]而该进水口 1212连通该热交换腔室1211与出水口 1213及栗壳体111之第一出口 1113,令该栗壳体111内的冷却液体由该第一出口 1113流出经过该储液壳体121的进水口 1212,然后从该进水口 1212流入热交换腔室1211内并流经该散热件123,再藉由该第一出水口 1213流出,且于该实施例之进水口 1212与出水口 1213分别为一凸口,该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 1213分别从该储液壳体121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并前述进水口 1212与对应该第一出口 1113呈可相对接或可自由拆卸分离,换言之,就是将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 二者设计成模块化,使该热交换单元12的进水口1212可嵌入(或插入)至对应该栗浦单元11的第一出口 1113内相结合,令该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组接结合构成所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或是该热交换单元12朝远离该栗浦单元11的方向拔出,令热交换单元12与栗浦单元11拆开而分离,所以藉由前述两个单元(即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设计成模块化可灵活插拔组合搭配的设计,使得若其中任一单元(即如栗浦单元11)损坏时,可迅速直接将损坏的栗浦单元11拆卸下来后,立即更换一新的栗浦单元11与原先未损坏的热交换单元12相嵌接结合一起构成前述对接式水冷装置1,因此使得不需更换整个水冷装置,只需更换损坏的任一单元,以有效达到降低成本,且还能达到模组化更换及快速组卸的效果。
[0097]此外,于具体实施时,前述进水口 1212与出水口 1213亦可改设计为凹口,即进水口 1212与出水口 1213分别凹设形成在该储液壳体121的两侧对侧边上,并该进水口 1212匹配对应可对接或可拆卸分离的第一出口 1113,换言之,就是若该进水口 1212设计为凹口,则第一出口 1113便设计为凸口,以嵌接至相对进水口 1212内相结合。并该进水口 1212与第一出口 1113之间具有一第一防漏垫圈1217,该第一防漏垫圈1217用以防止该栗室1111与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冷却液体渗漏。
[0098]续参阅图1、图3A,前述热交换腔室1211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容设有该散热件123,该散热件123以金属材质所构成(如铜或铝材质),且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231,该等散热鳍片1231以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该储液壳体121之底部上,藉以大幅增加热交换面积。并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外侧形成有一热接触面,该热接触面与一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接触,令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将吸收到对应该发热源的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1211的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以透过冷却液体与该等散热鳍片1231进行热交换后,使该冷却液体将该等散热鳍片1231其上热量带离并从该出水口 1213流出,藉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0099]此外,前述该等散热鳍片1231在图1表示每一散热鳍片1231分别具有不同高度。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每一散热鳍片1231也可设计为具有相同高度的设计,合先陈明。
[0100]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设计成模块化组接结合构成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设计,使得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及达到快速组卸的效果,进而还能有效达到模组化更换与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
[0101]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两者呈水平设置可组接结合或拆卸,使得能大幅降低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整体的高度,以有效达到薄型化的效果。
[0102]请参阅图4、图5,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与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3A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栗浦单元11的栗壳体111之入口 1112改设计为一凸口且设置在该栗壳体111的顶面上,亦即该凸口(即入口 1112)从该栗壳体111的顶面向上凸设构成,并该第一出口 1113为一凹口,其凹设形成在该栗壳体111的一侧边上,该进水口1212与出水口 1213分别为一凸口,且其分别从该储液壳体121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并该进水口 1212与对应该第一出口 1113相嵌接或可拆卸分离。
[0103]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均设计成模块化组接结合构成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设计,使得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及可达到快速组卸的效果,以及达到模组化更换与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
[0104]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之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7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与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具有复数穿孔1232,该等穿孔1232连通该热交换腔室1211,且该等穿孔1232从该等散热鳍片1231的一端面贯通至相对该等散热鳍片1231的另一端面,且该每一散热鳍片1231的复数穿孔1232彼此相连通,所以藉由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的复数穿孔1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