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187137阅读:来源:国知局
装置I与散热器21连接构成对接式水冷系统2,亦即所述对接式水冷系统2包括一对接式水冷装置I与一散热器21,该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结构及连结关系与其功效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I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而该散热器21远离该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且该散热器21透过复数管体3连接对应该栗浦单元11之入口 1112与该热交换单元12之出水口 1213,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并前述该等管体3于该较佳实施以2只可绕管做说明,亦即该等管体3具有一第一可绕管31与一第二可绕管32,该第一可绕管31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出口 212,其另一端则连接相对该栗浦单元11之入口 1112,该第二可绕管32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入口,其另一端连接该热交换单元12之出水口 1213,并透过该栗浦单元11带动该冷却液体在该栗浦单元11与该热交换单兀12及该散热器21内循环流动散热。
[0120]另,散热器21可连接一风扇5帮助该散热器21快速散热。当该储液壳体121的底部将吸收到对应一发热元件4 (即发热源)的热量传导至热交换腔室1211的该等散热鳍片1231上,以透过该热交换腔室1211内的冷却液体与该等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后,令冷却液体便从该出水口 1213排出后经由该第二可绕管32流至散热器21,然后通过散热器21散热后,从散热器出口 212经过该第一可绕管31,接着从该入口 1112流入栗壳体111的栗室1111内,同时于栗室1111内的推动器1123扰动冷却液体由该第一出口 1113流出经过该储液壳体121的第一进水口 1212,并由该第一进水口 1212流入热交换腔室1211内。藉由冷却液体这样的循环已对发热元件4散热。
[0121]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对接式水冷系统2的设计,使得该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13均设计成模块化可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因应该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进行散热,藉以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且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与可达到快速组卸及模组化更换的效果。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两者呈水平设置结合设计,使得能大幅降低栗浦单元11与热交换单元12整体的高度,以有效达到薄型化的效果。
[0122]请参阅图17、图18,本实用新型之第八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2、图14 ;该本实施例主要是前述第六较佳实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I与散热器21连接构成对接式水冷系统2,亦即所述对接式水冷系统2包括一对接式水冷装置I与一散热器21,该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结构及连结关系与其功效与前述第六实施例之对接式水冷装置I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而该散热器21远离该对接式水冷装置I的栗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且该散热器21透过复数管体3连接对应该栗浦单元11之入口1112与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之第一、二出水口 1213、1313,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
[0123]并复数管体3于该较佳实施以4只可绕管做说明,亦即复数管体3具有一第一可绕管31、一第二可绕管32、一第三可绕管33与一第四可绕管34,该第一可绕管31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出口 212,其另一端则连接相对该栗浦单元11之入口 1112,该第二可绕管32的一端连接该散热器21具有的一散热器入口,其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且连通至一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一端1341,第三可绕管33的一端连接且连通相对第一热交换单元12之第一出水口 1213,其另一端则连接且连通该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二端1342,该第四可绕管34的一端连接且连通相对该分接头134具有的一第三端1343,其另一端则连接且连通该第二热交换单元13之第二出水口 1313,并透过该栗浦单元11带动该冷却液体在该栗浦单元11与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及该散热器21内循环流动散热。
[0124]并在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前述散热器21也可改设计为有两个散热器入口,让该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直接透过二只可绕管分别连接且连通相对该两个散热器入口,这样可以省略分接头与一只可绕管的设置。
[0125]另,散热器21可连接风扇5帮助该散热器21快速散热。在第一、二热交换腔室1211、1311内的冷却液体会分别与各自该等散热鳍片1231、1331进行热交换后,冷却液体便各自从该第一出水口 1213与第二出水口 1313排出后经过该第三、四可绕管33、34,从该分接头134的第二、三端1342、1343流入汇集后而由该分接头134的第一端1341流出,并经过该第二可绕管32,接着由该散热器入口 211流入并通过散热器21散热后,从散热器出口 212经过该第一可绕管31,然后从该入口 1112流入栗壳体111的栗室1111内,同时于栗室1111内的推动器1123扰动冷却液体分别由该第一、二出口 1113、1114流出经过该第一、二储液壳体121、131的第一、二进水口 1212、1312,并由各自该第一、二进水口 1212、1312流入第一、二热交换腔室1211、1311内。藉由冷却液体这样的循环已对发热元件4散热。
[0126]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之对接式水冷系统2的设计,使得该栗浦单元11与第一、二热交换单元12、13均设计成模块化可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来因应该电子装置(如电脑;图中未示)内想解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进行散热,藉以达到弹性模组化扩充的效果,且于组装或拆卸上方便性佳与可达到快速组卸及模组化更换的效果。
[0127]惟以上所述,仅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之实施例而已,举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之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之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案之权利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栗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该栗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栗浦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栗浦单元,包含一栗壳体与一栗浦,该栗壳体具有一栗室、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栗室,且该栗室供一冷却液体通过其内,并该栗浦容设且浸泡于该栗室内,其用以循环于该栗室内的冷却液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单元与该栗浦单元呈水平设置,并该热交换单元设有一储液壳体与一散热件,该储液壳体具有一热交换腔室、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该进水口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与该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其内容设有该散热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栗浦具有一定子与一转子,该转子连接一推动器,该推动器暴露在该栗室的冷却液体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上具有复数连通该热交换腔室之穿孔,该穿孔从该散热鳍片的一端面贯通至相对该散热鳍片的另一端面,且该每一散热鳍片的复数穿孔彼此相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具有复数散热柱,该散热柱呈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储液壳体之底部上。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一体设于该热交换腔室内的该进水口与该出水口之间,以形成一横向弯沿之流道,该流道用以将该冷却液体由该进水口引导至该出水口外。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栗浦单元更包含一第二出口,该第二出口连通该入口与该第一出口及该栗室,并该对接式水冷装置包含复数热交换单元,该热交换单元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单元与一第二热交换单元,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栗浦单元设计成模块化,令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后对应该栗浦单元,且该第一热交换单元、该第二热交换单元与该栗浦单元呈水平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一储液壳体与一第一散热件,该第二热交换单元设有一第二储液壳体与一第二散热件,该第一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一热交换腔室、一第一进水口及一第一出水口,该第一进水口连通该第一热交换腔室与该第一出水口及该第一出口,且该第一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一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该第一热交换腔室用以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一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一散热件,并该第二储液壳体具有一第二热交换腔室、一第二进水口及一第二出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连通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且该第二进水口与对应该第二出口相对接或可拆卸分离,并该第二热交换腔室供该冷却液体通过其内,且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容设有该第二散热件。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各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第一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的复数散热鳍片呈间隔排列各自设置在该第一热交换腔室、该第二热交换腔室内的该第一储液壳体、该第二储液壳体之底部上。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式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透过复数管体连接对应该栗浦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以令该冷却液体散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主要将至少一泵浦单元与至少一热交换单元均设计成模块化,以使该泵浦单元相对接或可拆卸该热交换单元,藉以对欲解热源的需求可以具有多元灵活组接搭配使用之特性。
【IPC分类】G06F1/20
【公开号】CN204856348
【申请号】CN201520431809
【发明人】殷建武, 张荣显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