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792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CD或DVD等盘状存储介质(以下,称为盘)输送到装置内,安装到盘记录再生位置,进行信息存储和读出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不使用托盘将盘装载到盘装置内的机构,吸入式装载机构已经众所周知了。该机构,是将被插入盘装置的盘的一部分,由长的橡胶辊和被设置在与橡胶辊相对位置的引导构件弹性的夹持,在此状态下,通过旋转橡胶辊将盘吸入装置内部,放置到盘记录再生位置的机构。在这样的吸入式装载机构的以往例子,有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0850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特开2003-059151号公报)所公开。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设置在盘插入口附近的、与橡胶辊协同运动的、引导盘的输送方向的移动(插入和退出)的盘导杆,由比盘更柔软的合成树脂(例如塑胶)形成,如专利文献1的图16、图17所示,由金属板保持,保持刚性。作为形成该盘导杆的合成树脂的例子,例举了如专利文献3(特开2005-050440号公报)中公开的、具有难以对盘产生损伤结构的聚乙烯树脂组合物。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装置中使用的盘导杆,不是树脂,如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具有由于向外侧以靠近橡胶辊,多个突出为山形的突状引导部(连接成直线状的突起)的方式形成的金属板构成。由此,能够实现薄型化,减少零件数量。
在专利文献2装置中,由于盘导杆由金属板形成,有可能损伤盘导杆抵接的盘的、与记录面相反侧的面,即标签面。尤其是在CD等标签印刷得薄的盘中,由于在标签面侧有存储的凹坑,如果损伤深,增大了错误几率,对读出产生坏的影响。
作为防止盘损伤的方法,例如,考虑对盘实施涂布或者涂层等的方法。可是,如果对盘实施涂布或者涂层等,提高了盘的摩擦系数,产生难以传递橡胶辊盘输送力的故障。为了提高橡胶辊的盘输送力,如果橡胶辊提高将盘按压到盘导杆上的推压力,由于盘变得更容易蹭盘导杆,容易产生损伤。最终,由上述方法不能对盘难以产生损伤。
另外,由于使用者将盘的记录面和标签面弄反插入等误操作,有可能对盘产生损伤。并且,近年,两面具有记录面的盘也在增加。因此,作为盘导杆材质,适合使用如专利文献1和3所示,具有难以对盘产生损伤的结构的聚缩醛等合成树脂。
可是,即使盘导杆使用了比盘更柔软的材质,如果盘导杆和盘接触,在此间隙中,夹带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由于静电气粘附在盘上的尘埃,或者成形时形成在盘外周的毛边掉落的颗粒等比盘硬的或者相同硬度的物质,也有可能损伤盘。因此,需要将盘导杆和盘记录面或者标签面(以下,称为盘内侧)的间隙确保在某种程度。由于如果该间隙过大,装置会大型化,通常,该间隙最好通过使盘导杆相对于盘倾斜1度程度(相对于5mm距离为90μm)形成。因此,如专利文献2的装置,考虑通过设置以随着向外侧靠近橡胶辊的方式突出为山形的突状引导部,形成上述倾斜角。可是,如果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盘导杆设置上述突状引导部,由于设置上述突状引导部的部分的壁厚增加,在盘导杆成形时容易产生收缩等变形,另一方面盘自身,由于来自设置上述突状引导部的部分推压力而变形,容易在靠近盘导杆的方向产生翘曲。另外,相反盘导杆的中央侧,由于壁厚变薄,容易产生翘曲,易于产生浮动。另外,盘导杆具有与规格直径12cm盘(以下,称为大直径盘)同等程度的长度,由于是比较的长的构件,容易产生翘曲或者由翘曲产生的浮动。因此,难以确保盘导杆和盘内侧的间隙,防止盘内侧的损伤很困难。
另外,通过将盘导杆与固定构件相接合固定时,在盘导杆的配合部和固定构件之间需要某种程度的间隙。可是,如果盘导杆的配合部和固定构件之间设置间隙,由于此间隙,盘导杆变为以与固定构件以带有槽的状态固定。因此,由于由读或者写过程中盘的旋转产生的振动,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即提供一种在不使用托盘将盘装载到装置内的吸入式装载机构中,由向装置内引导盘的盘导杆,不使盘的内侧产生损伤的同时,将盘导杆在不带有槽(印花)的情况下固定的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如以下。
通过本发明第1方式,提供一种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其在一侧面形成插入盘的盘插入口;盘导杆,其配设在上述框体内,与从上述盘插入口插入的上述盘相抵接,引导上述盘在盘插入方向上的移动;盘输送装置,其配设在上述框体内,与上述盘导杆协同运动,将上述盘输送到上述框体内的对着盘记录再生位置的盘安装准备位置;盘夹持装置,其配设在上述框体内,将输送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的上述盘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和记录再生装置,其配设在上述框体内,对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的上述盘进行再生或者、记录及再生,上述盘导杆具备板状引导构件,其具有在相对于上述盘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可以与插入时的上述盘抵接的盘抵接面,通过上述盘抵接面引导上述盘在上述盘插入方向的移动;凸起部,其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的与上述盘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并且设置在延伸方向的各自的端部附近;和配合部,其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的与上述盘抵接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并且设置在上述延伸方向上的与上述凸起部相比靠近中央部一侧的位置,该盘导杆通过在以沿上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上述框体内的板状盘导杆固定构件上配合固定上述配合部并抵接上述凸起部,使得随着从上述引导构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各自的端部靠近,一边在远离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的方向上增加倾斜角度且一边倾斜,进而使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仅可以与插入时的上述盘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通过本发明第2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上述盘导杆的上述引导构件由单一的板状构件构成,上述盘导杆的上述配合部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和上述凸起部之间。
通过本发明第3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盘装置,其中,上述盘导杆的上述引导构件由配设在与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两侧的2个板状构件构成,上述盘导杆除了上述配合部之外,还在上述引导构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各自的端部具备第2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和上述第2配合部配合到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上,上述盘导杆被固定到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上。
通过本发明第4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替代上述盘导杆的上述凸起部,在与上述凸起部相同的位置,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在安装上述盘导杆的一侧的面具备凸起部,通过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的上述盘导杆安装侧一面被配合固定到上述盘导杆的上述配合部的同时,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的上述凸起部与上述盘导杆的上述引导构件抵接,使得上述引导构件随着从上述引导构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各自的端部靠近,向远离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的方向倾斜,进而仅由插入时的上述盘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通过本发明第5方式,提供第1~第4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中,上述盘夹持装置,具备夹持部,其与被输送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的上述盘抵接,将上述盘按压到转台面的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夹持单元,其具备以在上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的同时,以上述盘插入口侧作为旋转中心自由旋转地固定在上述框体上的、并且在支撑上述夹持部的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和驱动机构,其在由上述盘输送装置进行上述盘的输送时,将上述夹持部退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可以与从上述盘插入口插入的上述盘抵接,在安装上述盘时,以使上述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的方式旋转上述夹持单元,使得从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退出上述盘,上述盘导杆的上述引导构件,在上述延伸方向的各自端部附近具有随着向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盘插入方向的下游侧靠近,上述盘抵接面向靠近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在上述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上述盘被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时,在该盘相对于上述转台面大致平行地保持的状态下,处于脱离该盘的面的同时相对于该盘的面倾斜状态,而在上述盘从与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抵接的状态浮起而处于相对上述转台面倾斜的状态下,与该盘面大致平行或者只抵接上述盘插入方向的下游侧部分。
通过本发明第1方式,盘导杆具备板状引导构件;设置在引导构件延伸方向的各端部附近的凸起部;和设置在引导构件上的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配合的同时,上述凸起部抵接到板状盘导杆固定构件上,引导构件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向引导固定构件侧弯曲,随着从引导构件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各自的端部靠近,向远离盘固定构件方向的倾斜增加,可以只在盘的外周附近抵接。因此,不会由于盘导杆而损伤盘内侧。另外,盘导杆,通过由配合部配合到盘导杆固定部,由凸起部抵接,以相对于盘导杆固定部相反的状态安装。因此,引导构件成形时即使引导构件产生翘曲,与此引导构件的翘曲相比盘导杆增大弯曲。由于通过其大的翘曲产生弹性力,盘导杆可靠地无抖动地被固定在盘导杆固定部上。此时,盘导杆也的浮动也不会产生。因此,由于抑制抖动,对于读出或者写入中盘的旋转振动也不会产生异常音。
另外,即使引导构件产生收缩、翘曲倾斜度减少,通过由凸起部使引导构件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向引导固定构件侧弯曲,可以确保必要的倾斜角度。因此,不会对盘的内侧产生损伤。
另外,在专利文献1、2和3的装置中,如果对写入或者读出中的装置,由移动等产生冲击或者剧烈的动作,由于旋转的盘的陀螺效果,有时盘从盘记录再生位置脱离浮动。此时,盘一面的边缘部分与引导构件碰撞,如专利文献2的装置,引导构件由金属形成时,产生非常大的不舒服的声音。与此相对而言,如专利文献1和3的装置,引导构件由比盘更柔软的树脂形成时,不会产生不舒服的碰撞声音。可是,由于盘一面的边缘,盘导杆被磨削,退出盘时,在此被磨削的部分,产生盘被卡住不能退出的缺点。
通过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引导构件延伸方向的各自端部附近,具有随着向宽度方向上的盘插入方向的下游侧靠近,向靠近盘固定构件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在盘被夹持单元夹持的状态中,在盘的盘插入方向的上流侧处于浮起状态时,可以与盘面大致平行且正对着抵接。因此,在盘写入或者读出中的装置中,盘由于陀螺效果从盘记录再生位置浮起,即使旋转的盘与引导构件接触,由于盘的边缘部,难以对引导构件中的盘抵接面的棱线部产生损伤。因此,盘退出时,不会产生盘被卡在抵接的引导构件中盘抵接面上不能退出的缺点。另外,由于此时先前与盘接触(抵接)的部分,在盘退出时退出,也能够得到不会妨碍盘的输送的有效效果。并且,能够由非常简单的形状构成与盘接触的部分,能够提高引导盘的盘导杆的成形精度。因此,通过盘导杆和盘的接触,能够消除对盘内侧产生损伤。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和特征,由对于附图的与最佳实施方式相关的下面的描述而明了。该图面中,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盘导杆和橡胶辊形状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安装在夹持杆上的盘导杆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左盘导杆和橡胶辊的剖面图。
图4B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左盘导杆和橡胶辊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盘导杆的盘抵接面侧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装载开始时,被盘导杆和橡胶辊夹着的大直径盘状态的剖面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装载途中,被盘导杆和橡胶辊夹着的大直径盘状态的剖面图。
图6C是表示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中,装载途中的大直径盘被盘导杆和橡胶辊夹着状态变化过程一部分放大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左盘导杆的主视图。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左盘导杆的安装状态的剖面图,图8A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大直径盘装载动作途中的状态的一部分侧剖面图,图8B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大直径盘大致平行于转台面装载保持状态的一部分侧剖面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大直径盘的读出或者写入中加入振动,大直径盘从转台浮起状态的一部分侧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安装在夹持杆上的盘导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接着进行本发明描述之前,对于附图中相同的零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通过在由支撑基板1和以覆盖支撑基板1的上部的方式设置的盖体2形成的框体60内,安装图1所示的各零件和装置等构成。即,支撑基板1支撑图1所示的各零件。在由支撑基板1和盖体2构成的框体60的一个侧面,形成用于插入和退出盘的盘插入口44。
支撑基板1上安装了使CD或者DVD等盘状存储介质(以下,称为盘)在装置内旋转的转台3,和进行盘中数据的存储或读出的光拾取头4等。转台3和光拾取头4构成记录装置的一部分。其中,转台3,使用图8A~图8C,如后面进行详细地说明,由构成主轴电动机3A的转子构成。在支撑基板1的、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的一端部安装将盘装载到装置内中的旋转力的电动机5。第1皮带轮6被压入到电动机5的旋转轴上。在与第1皮带轮6相同的支撑基板1的一侧面侧,并且是盘插入方向42上流侧,安装涡轮11和一体形成的第2皮带轮8。为了将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从第1皮带轮6传递到第2皮带轮8,在第1皮带轮6和第2皮带轮8上装上皮带7。第2皮带轮8,通过由第1皮带轮6和皮带7传递电动机5的旋转轴旋转力,使被压入延伸到盘插入方向42的传动轴10的一端的斜齿齿轮9旋转,使被压入传动轴10的另一端的涡轮11旋转。其中,涡轮11与斜齿齿轮12配合,斜齿齿轮12与继动齿轮13和14配合。另外,继动齿轮13,与被压入在平行于支撑基板1且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滚轮轴18的一端部的滚柱齿轮16配合。继动齿轮14,与将在盘插入方向42延伸的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或盘退出方向43的驱动齿轮15配合。因此,涡轮11的旋转力,通过斜齿齿轮12、继动齿轮13和滚柱齿轮16传递到滚轮轴18。另一方面,上述旋转力,通过斜齿齿轮12、继动齿轮14和驱动齿轮15,也传递到凸轮杆17。通过上述各齿轮,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减速,驱动齿轮15、滚柱齿轮16的旋转扭矩增加。
滚轮轴18,与中空的橡胶辊19配合,通过摩擦力将滚柱齿轮16的旋转力传递到输送盘的橡胶辊19。橡胶辊19,以轴方向的中央侧的直径减小,随着向端部直径变粗的方式形成。滚轮轴18,其两端部中,可以旋转地保持在平行于支撑基板1且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延伸轴支架20上。轴支架20,被固定在平行于支撑基板1且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辊轴杆21的上面。辊轴杆21,通过设置在支撑基板1上的一对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分别嵌合到设置在其两端部的轴承孔21a、21b中,可以自由旋转地保持支撑基板1。辊轴杆21,以受到一端安装在辊轴杆21上,另一端受安装在支撑基板1上的螺旋状弹簧22的弹力,通过轴支架20,将橡胶辊19压到上方向(盖体2侧)的方式构成。
滚轮轴18的滚柱齿轮16侧的顶端部,穿过滚柱齿轮16,与在凸轮杆17上形成的凸轮沟17a配合。凸轮沟17a,具备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向下方向(支撑基板1侧)倾斜的倾斜部。如果电动机5对旋转轴产生旋转力,旋转力被传递到上述各齿轮,滚轮轴18旋转的同时,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或者盘退出方向43。此时,由于滚轮轴18的滚柱齿轮16侧的顶端部,沿着凸轮沟17a移动到下方向或者上方向,与滚轮轴18配合为一体的橡胶辊19也移动到下方向或者上方向。另外,保持橡胶辊19的轴支架20,和固定轴支架20的辊轴杆21,以辊轴杆21的轴承孔21a、21b与上述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的部分为中心旋转。
在橡胶辊19的上方,与橡胶辊19协同运动,夹持盘,将盘引导到盘插入方向42的盘导杆50,被安装在平行于支撑基板1且在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夹持杆25上。夹持杆25起到盘导杆固定部的功能。盘导杆50由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构成,为了不损伤盘,由比盘更柔软的材料形成。例如,如果盘的材料是聚碳酸酯,由比其更柔软的聚乙烯等树脂形成。关于盘导杆50的构成,在后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夹持杆25,通过与辊轴杆21一样,将上述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配合到其两端部形成的轴承孔25a、25b,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支撑基板1。该夹持杆25,通过将一端部形成的销25c配合到在凸轮杆17的、与凸轮沟17a相比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形成的凸轮沟17c中,控制其姿势。凸轮沟17c,具备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倾斜向下方向的倾斜部。由弹性板弹簧形成的夹持板26的一端部,以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突出的方式,被螺丝固定在夹持杆25的上面中央部。夹持板26的另一端部,在下面自由转动地支撑圆盘状夹持部27。夹持杆25和夹持板26构成夹持单元的一个例子。如果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或者盘退出方向43,由凸轮杆17和凸轮沟17c配合的夹持杆25,安装在夹持杆25上的夹持板26,以夹持杆25的轴承孔25a、25b与上述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的部分为中心旋转。此时,夹持部27移动到下方向或者上方向。
盘引导到装置内的导杆28被安装在盖体2的盘插入口44附近的下面。另外,导杆28上在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邻接的L字型板材的P板29被固定盖体2上。2个发光二极管钎焊在P板29上。在盖体2的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的下面,设置用于将规格直径8cm的盘(以下,称为小径盘)定位于转台3的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通过设置在盖体2上的一对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在设置在各自上的轴承孔30a、31a,可以自由地旋转地安装。另外,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设置在左定中杆30的一端部的配合孔30c,该在右定中杆的一端部形成的配合销(图中没有表示)配合,可以移动地配合。
施力弹簧32被安装在左定中杆30上,以轴承孔30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施力。通过该施力弹簧32,在配合孔30c中与左定中杆30可以移动地配合的右定中杆31,以轴承孔31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受力。即,设置在左定中杆30的另一端部的定位销30b和设置在右定中杆31另一端部的定位销31b,通过施力弹簧32,被向相互靠近转台3的方向施力。
在右定中杆31的上面,自由转动地设置锁杆33。在锁杆33的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端部设置配合销33b。配合销33b,通过配合到盖体2上形成的锁定部2a上,限制右定中杆31以轴承孔31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外侧开く方向)移动。另外,配合销33b,限制由配合孔30c与右定中杆31一端部上形成的销(图中没有表示)配合的左定中杆30以轴承孔30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即,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通过配合销33b配合到锁定部2a,限制向外侧撑开的方向移动。在锁杆33的盘插入方向42的上流侧端部设置抵接销33a。抵接销33a,通过与盘抵接,被推向盘插入方向42,使锁杆33的主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以能够分离配合销33b和锁定部2a的配合的方式设置。另外,锁杆33,通过设置在右定中杆31上的弹簧34,向配合销33b与锁定部2a配合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锁杆33,通常处于配合销33b与锁定部2a配合锁定的状态。另外,与锁杆33相连接的右定中杆31,和与右定中杆31相连接的左定中杆30也处于锁定。
在右定中杆31下面,可以自由旋转地设置与盘抵接,开始触发凸轮杆17的触发杆35。在触发杆35装置中央侧的端部设置用于与盘抵接的抵接销35a,在相反侧的端部设置与设置在触发杆36上的凸轮沟36a配合的驱动销35b。另外,触发杆35通过弹簧34向与锁杆33相反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施力。
触发杆36,被自由滑动导向地安装在支撑基板1上,通过触发杆35的旋转动作,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或者盘退出方向43后,可以移动地设置在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另外,触发杆36,通常,以在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待机的方式,由弹簧22施力。触发杆36,以如果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与凸轮杆17抵接,将凸轮杆17压到盘插入方向42的方式设置。另外,触发杆36,以在移动到与盘插入方向42和交叉方向时,由凸轮沟36a引导驱动销35b,以使触发杆3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被触发杆36推动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的凸轮杆17,以使在此动作的中途,设置在凸轮杆17上的齿条17c和驱动齿轮15相配合的方式设置。另外,将触发杆36移动到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方向的凸轮沟17d被设置在凸轮杆17上。
设置了检测凸轮杆17移动的终端的开关38的机械P板39被固定在支撑基板1上。在机械P板39上设置检测设置在P板29上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的感光元件40、41。感光元件40,被设置在橡胶辊19的中央部、盘插入方向42的上流侧附近,插入盘,检测由盘遮断光线。感光元件41被设置在橡胶辊19的中央部、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靠右侧附近,退出盘,检测接受由盘遮断的光。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如以上构成。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由电动机5,第1皮带轮6,皮带7,第2皮带轮8,斜齿齿轮9,传动轴10,涡轮11,斜齿齿轮12,继动齿轮13,滚柱齿轮16,凸轮杆17,滚轮轴18,橡胶辊19,轴支架20,和辊轴杆21,构成盘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由电动机5,第1皮带轮6,皮带7,第2皮带轮8,斜齿齿轮9,传动轴10,涡轮11,斜齿齿轮12,继动齿轮13,继动齿轮14,驱动齿轮15,凸轮杆17,夹持杆25,夹持板26,和夹持部27构成盘夹持装置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盘装置中,由电动机5,第1皮带轮6,皮带7,第2皮带轮8,斜齿齿轮9,传动轴10,涡轮11,斜齿齿轮12,继动齿轮13,继动齿轮14,驱动齿轮15和凸轮杆17构成驱动机构的一个例子。
下面,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小径盘的装载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由使用者从盘插入方向42插入小径盘,小径盘,被引导到导杆28上,导入装置内,首先,对感光元件40,遮断安装在P板29上的发光二极管的光。如果感光元件40检测发光二极管的光被遮断,电动机5对旋转轴产生旋转力。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通过第1皮带轮6,皮带7,第2皮带轮8,斜齿齿轮9,传动轴10,涡轮11,斜齿齿轮12,和继动齿轮13减速后,传递到滚柱齿轮16。此时,从斜齿齿轮12,通过继动齿轮14,使驱动齿轮15旋转,但是还没有与凸轮杆17的齿条17c配合,驱动齿轮15空转。如果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传递。滚柱齿轮16旋转,伴随于此,滚轮轴18旋转,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也通过摩擦力开始一起旋转。此时,滚轮轴18,通过一对弹簧22,通过辊轴杆21和轴支架20向上方向施力,在凸轮杆17的凸轮沟17a上方待机。另外,此时,橡胶辊19,由于在盘导杆50之间具有间隙,由于滚轮轴18的旋转而空转。
并且,如果使用者将小径盘插入到盘插入方向42,小径盘与橡胶辊19接触,被夹在橡胶辊19和盘导杆50之间。此时,小径盘,通过橡胶辊19受到弹簧22的上方向的弹力,被压到盘导杆50上。此时,夹在滚轮轴18和小径盘之间的橡胶辊19,和滚轮轴18的摩擦力提高,以是具有大的旋转力。被橡胶辊19和盘导杆50夹着的小径盘,受到该橡胶辊19的旋转力被输送到盘插入方向42。
并且,如果由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输送小径盘,小径盘被引导到盘导杆50,通过转台3和夹持部27的间隙。此后,小径盘,与触发杆35的抵接销35a抵接后,左定中杆30的定位销30b和右定中杆31的定位销31b相抵接。此时,由于设置在右定中杆31上的锁杆33的抵接销33a,没有与小径盘抵接,与盖体2的锁定部2a配合。即,右定中杆31和左定中杆30被限制移动。更具体地说,右定中杆31被限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左定中杆30被限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因此,小径盘,通过与被限制旋转的左定中杆30的定位销30b和右定中杆31的定位销31b相抵接,限制盘插入方向42的移动。由此,小径盘被定位于正对着盘记录再生位置的(与附近且同轴(例如图1的上方)分离)盘安装准备位置。其中,盘记录再生位置是指盘被安装转台3上,可以读出或者记录的位置。
另外,此时,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右定中杆31上的触发杆35,通过抵接销35a推动小径盘,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35b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由于驱动销35b与触发杆36的凸轮沟36a配合,通过驱动销35b盘退出方向43的移动,触发杆36也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
由触发杆35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的触发杆36,与设置在触发杆36相比盘插入方向42上流侧的凸轮杆17抵接,将凸轮杆17压到盘退出方向43。被压到触发杆36上的凸轮杆17,在齿条17c中与驱动齿轮15配合,受到受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空转的驱动齿轮15的旋转力,并且,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
凸轮杆17,形成具备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与滚轮轴18配合的凸轮沟17a,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和,与设置在夹持杆25上的销25c配合的凸轮沟17b。随着向凸轮杆17盘退出方向43的移动,滚轮轴19通过凸轮沟17a被推向下方向,夹持杆25的销25c通过凸轮沟17b被压向下方向。
如果滚轮轴18被压下,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也被压下。由此,小径盘也一起向下方向下降。另外,与此同时,如果配合销25c被压下,夹持杆25,轴承孔21a、21b以与设置在支撑基板1上的上述一对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的部分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夹持杆25,通过压下夹持板26夹持部27,使夹持部27与位于盘安装准备位置的小径盘抵接。在此期间,由于被压入滚轮轴18的滚柱齿轮16也下降,继动齿轮13和滚柱齿轮16的配合脱离,橡胶辊19的旋转停止。
触发杆35从使触发杆36移动到滚柱齿轮16停止期间,小径盘停止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橡胶辊19和滚轮轴18由摩擦力传递驱动力,有可能打滑。因此,滚轮轴18的旋转不被约束,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不会停止。因此,凸轮杆17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继续向盘退出方向43移动。
并且,如果进行凸轮杆17盘退出方向43的移动,橡胶辊19完全从小径盘脱离,移动到读出或者写入状态中的规定待机位置。另外,与此同时,夹持杆25也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夹持部27压下小径盘,将小径盘压到转台3上。此时,夹持板26弹性变形,以一定的压力通过夹持部27将小径盘推压到转台3上。
并且,如果凸轮杆17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通过凸轮沟17d,触发杆36移动到装置中央方向。如果触发杆36移动,通过凸轮沟36a,触发杆35的驱动销35b被压到盘退出方向43上。由此,触发杆35,在抵接销35a从小径盘脱离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通过以上,小径盘向盘记录再生位置的装载结束。
另一方面,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的凸轮杆17,最终与开关38抵接,开关38变为ON。由于开关38为ON,电动机5的旋转轴停止旋转,装载结束。由此,通过转台3使小径盘旋转,可以由光拾取头4进行小径盘的读出或者,记录。
下面,对小径盘的退出动作进行说明。
小径盘的退出动作,基本上是进行与装载动作相反的动作。
如果通过按动装置中另外设置的退出按钮等,指示小径盘退出动作开始,电动机5在与装载动作时相反方向对旋转轴产生旋转力。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通过各齿轮传递到驱动齿轮15,将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伴随该凸轮杆17的移动,滚轮轴18和夹持杆25的销25c,通过凸轮沟17a、17b移动到上方向。伴随该动作,夹持杆25,通过夹持板26将夹持部27提升到上方向,使夹持部27脱离小径盘。与此同时,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移动到上方向,升起小径盘,将小径盘压到盘导杆50上加入。
伴随滚轮轴18上方向的移动,滚柱齿轮16和继动齿轮13的配合恢复,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传递到滚柱齿轮16。通过滚柱齿轮16传递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橡胶辊19,在与装载动作时相反方向上旋转,将与盘导杆50协同运动夹入的小径盘,输送到盘退出方向43上。此时,夹持部27从盘记录再生位置完全撤出,在转台3之间形成间隙,不妨碍小径盘的输送动作。另外,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的凸轮杆17,最终脱离与齿条17c和驱动齿轮15的配合,受架在触发杆36上的弹簧37的弹力,恢复到初始位置。
并且,橡胶辊19在逆方向旋转,如果使小径盘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上,感光元件41接收由小径盘遮断的P板29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由此,电动机5停止驱动动作。此时,小径盘,由于感光元件41被配置在从橡胶辊19向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在被橡胶辊19夹持的状态下停止。因此,小径盘不会从装置中掉下。
下面,规格直径为12cm的盘(以下,称为大直径盘)的装载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由使用者从盘插入方向42插入大直径盘,大直径盘,导杆28被引导而导入到装置内,首先,安装在P板29上的发光二极管的光,对于感光元件40被遮断。如果感光元件40检测发光二极管的光被遮断,电动机5对旋转轴产生旋转力。电动机5旋转轴的旋转力,通过第1皮带轮6,皮带7,第2皮带轮8,斜齿齿轮9,传动轴10,涡轮11,斜齿齿轮12和继动齿轮13减速后,传递到滚柱齿轮16。此时,从斜齿齿轮12通过继动齿轮14,使驱动齿轮15旋转,但是还没有与凸轮杆17的齿条17c配合,驱动齿轮15空转。如果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传递,滚柱齿轮16旋转,伴随于此,滚轮轴18旋转。由此,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也通过摩擦力,开始一起旋转。此时,滚轮轴18,通过一对弹簧22,通过辊轴杆21和轴支架20向上方向施力,在凸轮杆17的凸轮沟17a上方待机。另外,此时,由于橡胶辊19和盘导杆50之间具有间隙,由滚轮轴18旋转而空转。
并且,如果使用者将大直径盘插入到盘插入方向42,大直径盘与橡胶辊19接触,夹在橡胶辊19和盘导杆50之间。此时,大直径盘,通过橡胶辊19,受到弹簧22上方向的弹力,被压到盘导杆50上。此时,夹在滚轮轴18和大直径盘之间的橡胶辊19,与滚轮轴18的摩擦力提高,以使具有大的旋转力。夹在橡胶辊19和盘导杆50之间大直径盘,受该橡胶辊19的旋转力被输送到盘插入方向42上。
并且,如果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输送大直径盘,大直径盘被引导到盘导杆50,通过转台3和夹持部27的间隙。此后,大直径盘,与锁杆33的抵接销33a抵接,压下抵接销33a。被压下抵接销33a的锁杆33,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设置在与抵接销33a相反侧端部的配合销33b,从盖体2的锁定部2a脱离,各杆的锁定被解除。
并且,如果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输送大直径盘,大直径盘,与触发杆35的抵接销35a抵接。此后,大直径盘,与左定中杆30的抵接销30a,和右定中杆31的抵接销31a抵接。此时,由于锁杆33的锁定变为解除状态,触发杆35、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不会被限制移动,被压到大直径盘的外周部,向外侧打开。即,触发杆35顺时针方向旋转,左定中杆30顺时针方向旋转,右定中杆31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大直径盘,如果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输送到盘插入方向42,压下触发杆35、左定中杆30和右定中杆31,最终抵接到支撑基板1的壁1a上而停止。由此,大直径盘被定位于盘安装准备位置。此时,由于触发杆35的抵接销35a被压到大直径盘上,顺时针方向旋转,设置在与抵接销35a相反侧端部的驱动销35b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通过该驱动销35b的盘退出方向43的移动,由驱动销35b和凸轮沟36a配合的触发杆36也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上。
由触发杆35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的触发杆36,与设置在与触发杆36相比盘插入方向42更上流侧的凸轮杆17抵接,将凸轮杆17压到盘退出方向43。被触发杆36压下的的凸轮杆17,在齿条17c中,与驱动齿轮15配合。由此,凸轮杆17,受到受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而空转的驱动齿轮15的旋转力,并且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上。
凸轮杆17,形成具备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与滚轮轴18配合的凸轮沟17a,具有随着向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和与设置在夹持杆25上的销25c配合的凸轮沟17b。随着凸轮杆17盘退出方向43的移动,滚轮轴19通过凸轮沟17a被压下到下方向,夹持杆25的销25c沟通过凸轮沟17b被压下到下方向。
如果滚轮轴18被压下,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也被压下。由此,大直径盘也一起向下方向下降。另外,与此同时,如果配合销25c被压下,夹持杆25,以轴承孔21a、21b与设置在支撑基板1上的上述一对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的部分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夹持杆25,通过夹持板26压下夹持部27,使夹持部27与位于盘安装准备位置的大直径盘抵接。在此期间,由于被压入到滚轮轴18的滚柱齿轮16也下降,继动齿轮13和滚柱齿轮16的配合脱离,橡胶辊19的旋转停止。
触发杆35从触发杆36移动,到滚柱齿轮16停止期间,大直径盘停止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橡胶辊19和滚轮轴18由摩擦力传递驱动力有可能打滑,不约束滚轮轴18的旋转。因此,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不会停止。因此,凸轮杆17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继续在盘退出方向43上移动。
并且,如果凸轮杆17在盘退出方向43上的移动继续,橡胶辊19完全从大直径盘脱离,移动到读出状态中的待机位置。另外,与此同时,夹持杆25也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夹持部27,压下大直径盘,大直径盘被压到转台3上。此时,夹持板26弹性变形,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夹持部27将大直径盘压到转台3上。
并且,如果凸轮杆17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通过凸轮沟17d,触发杆36移动到装置中央方向。如果触发杆36移动,通过凸轮沟36a,触发杆35的驱动销35b被压到盘退出方向43上。由此,触发杆35,在抵接销35a从大直径盘脱离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通过以上,大直径盘向盘记录再生位置的装载结束。
另一方面,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的凸轮杆17,最终与开关38抵接,开关38变为ON。由于开关38为ON,电动机5的旋转轴停止旋转,装载动作结束。由此,通过转台3使大直径盘旋转,可以由光拾取头4进行大直径盘的读出或者,记录。
下面,对大直径盘的退出动作进行说明。
大直径盘的退出动作,基本上进行与装载动作相反的动作。
如果通过按动另外设置在装置中的退出按钮等,指示开始大直径盘的退出动作,电动机5在与装载动作时相反方向上对旋转轴产生旋转力。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通过各齿轮被传递到驱动齿轮15,将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伴随着该凸轮杆17的移动,滚轮轴18和夹持杆25的销25c,通过凸轮沟17a、17b移动到上方向。伴随该动作,夹持杆25,通过夹持板26,将夹持部27升起到上方向,使夹持部27从大直径盘脱离。与此同时,与滚轮轴18配合的橡胶辊19,移动到上方向,升起大直径盘,将大直径盘压到盘导杆50上而夹入。
伴随滚轮轴18向上方向的移动,滚柱齿轮16和继动齿轮13的配合也恢复,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被传递到滚柱齿轮16。由滚柱齿轮16传递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橡胶辊19,在与装载动作时相反方向上旋转,将与盘导杆50协同运动夹入的大直径盘,输送到盘退出方向43。此时,夹持部27从盘记录再生位置完全撤出,在转台3之间形成间隙,不妨碍大直径盘的输送动作。另外,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的凸轮杆17,最终齿条17c与驱动齿轮15的配合脱离,受到架在触发杆36上的弹簧37的弹力,恢复到初期位置。
并且,如果橡胶辊19逆方向旋转,使大直径盘移动到盘退出方向43,感光元件41接收被大直径盘遮断的P板29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由此,电动机5停止驱动动作。此时,大径盘,由于感光元件41配置在从橡胶辊19向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以被橡胶辊19夹持的状态下停止。因此,大直径盘不会从装置中掉落。
下面,关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盘导杆50的构成,一边参照图1~图5,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盘导杆50和橡胶辊19的形状的主视图,图3是从与盘抵接的侧面观察安装了盘导杆50的夹持杆25的立体图。图4A是将左盘导杆23和橡胶辊19,平行于橡胶辊19的轴剖开的剖面图,图4B是侧面图。图4A和图4B只表示左盘导杆23侧。另外,图5是从将左盘导杆23与盘抵接的一面侧看的立体图。
盘导杆50由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构成。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相对于通过盘插入口4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向盘插入方向42的直线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安装在夹持杆25上。在这样安装的状态下,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的延伸方向,即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且相互远的一侧(以下,称为外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变为大于大直径盘直径的长度方式设置。夹持杆25,例如由刚性高的板金构成。夹持杆25的安装面25d形成为平面。
左盘导杆23,如图5所示,具备板状导向基板231,作为设置在导向基板231的一端部附近的配合部一个例子的第2吊钩23b,设置在导向基板231另一端部附近的凸起部23j,和,在第2吊钩23b和凸起部23j中间部且在导向基板231外周部,以相对于盘插入方向42相互对着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1吊钩23a。
凸起部23j,在左盘导杆23安装在夹持杆25上时,以保持左盘导杆23和夹持杆25的倾斜角度那样的形状形成。例如,由在图5所示的盘插入方向42延伸的棒状体,或者突起的集合体等形成。凸起部23j的高度,与由左盘导杆23的翘曲产生的变形相比变大的方式(例如0.2mm程度)设置。设置凸起部23j的位置,如果距导向基板231边缘过于内侧,在左盘导杆23与盘抵接时,接触面变多,变得容易对盘产生损伤。另一方面,设置凸起部23j位置如果过于靠近导向基板231的边缘,由于成形时产生的收缩,有时导致壁厚变薄,高度消失。因此,凸起部23j,最好设置在距导向基板231边缘稍微内侧。并且,通常,盘的信息,不存储在距盘外周部1mm以上内侧的部分的范围内。因此,左盘导杆23,基本上不与盘外周部的上边缘100a抵接,但是最好在至少距外周部1mm以内的范围与盘抵接。
另外,凸起部23j,也可以与导向基板231一体形成。另外,凸起部23j,不是导向基板231,也安装在夹持杆25上,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夹持杆25。
第1吊钩23a不局限于由一对构件构成,也可以是在左盘导杆23安装在夹持杆25上时,以保持左盘导杆23和夹持杆25的倾斜角度那样的形状。另外,第1吊钩23a也可以与第2吊钩23b一体形成。在导向基板231的凸起部23j和第1吊钩23a之间,设置圆柱状的定位销23i。定位销23i,是与第2吊钩23b相互作用将左盘导杆23定位于夹持杆25的部件。
在左盘导杆23的、与后面所述的突状引导部(连成直线状的突起)23c~23f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用于防止收缩的沟23k。另外,在左盘导杆23的、靠近右盘导杆24侧且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斜着设置切口23h。切口23h,为了防止在小径盘退出时,小径盘与左盘导杆23碰撞带来损伤,被设置在与装载到在盘安装准备位置的小径盘的外周部大致一致的位置。另外,在夹持杆25的安装面25d上,以使第2吊钩23b不会从夹持杆25的安装面25d的背侧面飞出的方式,实施半冲孔加工25e。
在板状导向基板231的、与设置凸起部23j,第1吊钩23a和第2吊钩23b的面相反侧的面且对于盘插入方向42相互对着的外周部分,如图3所示,形成突状引导部23c、23d、23e、23f。突状引导部23c、23d安装在夹持杆25上时,以位于盘插入方向42的上流侧的方式设置。突状引导部23e、23f以位于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的方式设置。另外,突状引导部23d、23f,以位于远离右盘导杆24一侧的方式设置,突状引导部23c、23e以位于靠近右盘导杆24一侧的方式设置。
突状引导部23c~23f,以随着从距右盘导杆24近的一侧向外侧,靠近橡胶辊19的方式突出。即,突状引导部23c~23f,以距右盘导杆24近的一侧的壁厚度薄,随着向外侧,壁厚逐渐地增加的方式形成形成。相对于突状引导部23d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比突状引导部23c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大,突状引导部23f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比突状引导部23e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更大形的方式成。例如,突状引导部23d、23f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为2度的程度,突状引导部23c、23e相对于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为1度的程度。另外,突状引导部23e、23f的高度,以比突状引导部23c、23d的高度低的方式形成。另外,突状引导部23c~23f的剖面,如图4B所示,形成圆弧状的山形。这些突状引导部23c~23f的顶部(以下,称为棱线部)23c-1~23f-1的起伏,在没有安装在夹持杆25上的状态中形成为直线状。
在突状引导部23e、23f和突状引导部23c、23d之间,随着向外侧,直径变粗的橡胶辊19的外侧端部,如图4B所示,进入上下方向的方式形成内凹23g。由此,即使插入薄的盘,也能够可靠地夹在橡胶辊19和左盘导杆23之间。内凹23g外侧端部的附近部分,与橡胶辊19的外侧端部附近接触,以使橡胶辊19在待机状态下不变形,以随着向外侧,逐渐地变薄的方式形成。
左盘导杆23如以上构成。
并且,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右盘导杆24,与左盘导杆23,相对于通过盘插入口44中央部向盘插入方向42的直线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由于右盘导杆24的导向基板241,第1吊钩24a,第2吊钩24b,突状引导部24c~24f,内凹24g,切口24h,定位销24i,凸起部24j,和沟24k,分别与左盘导杆23的导向基板231,第1吊钩23a,第2吊钩23b,突状引导部23c~23f,内凹23g,切口23h,定位销23i,凸起部23j和沟23k相对应,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由导向基板231、241,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内凹23g、24g,切口23h、24h,定位销23i、24i,和沟23k、24k构成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将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相对于通过盘插入口44中央部向盘插入方向42的直线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不形成为完全左右对称。
另外,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安装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的盘导杆固定构件,以一体地具备夹持杆25的方式构成,也可以以一体地具备框体60的方式构成。即,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也可以安装在框体60内。
关于如以上构成的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盘导杆50,其动作和各部的作用效果,参照图1、图6A、图6B、图7A和图7B进行说明。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装载开始时的、被盘导杆和橡胶辊夹着的大直径盘100的状态的正面图(在剖面图中只表示盘),图6B是表示装载中途的、被盘导杆和橡胶辊夹着的大直径盘100的状态的剖面图。图7A是表示左盘导杆23的主视图,图7B是表示左盘导杆23安装状态的剖面图。
如果由使用者从盘插入口44,在盘插入方向42插入大直径盘100,大直径盘100被夹在盘导杆50和橡胶辊19之间,由上述盘输送装置输送到盘插入方向42。
此时,盘导杆50,以随着从通过盘插入口44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向盘插入方向42的直线侧(以下,中央部侧)向外侧,靠近大直径盘100的方向,即,向从夹持杆25远离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盘导杆50,总是只与大直径盘100的上面(标签面)上边缘部分100a抵接,引导大直径盘100的移动。另外,橡胶辊19也一样,以随着从中央部侧向外侧,向接近大直径盘100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橡胶辊19,总是只与盘100的记录面侧的下边缘部分100b抵接,输送大直径盘100。因此,大直径盘100,相对于盘导杆50和橡胶辊19,总是以边缘部分100a、100b抵接。此时,大直径盘100的内侧不会与盘导杆50和橡胶辊19抵接。另外,从盘导杆50外侧的端部到端部的距离,以变为大于盘100直径的长度的方式设置。因此,盘导杆50的边缘部分不会与大直径盘100的内侧抵接。因此,不会在大直径盘100的内侧产生损伤。
与盘导杆50的大直径盘100的上边缘部分100a抵接的部分,大直径盘100的倾斜的相对角度越大,由于在中央部侧距上边缘部分100a,空出大直径盘100和盘导杆50的间隙变大,消除了在大直径盘100上产生损伤的担心。
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由于大直径盘100输送开始时,盘导杆50的中央部侧的薄壁部分和大直径盘100的距离非常近,如果盘导杆50的薄壁部分引起变形,有可能与大直径盘100的内侧抵接。另外,由于从下面顶起大直径盘100的橡胶辊19,为了得到盘输送力由柔软的橡胶形成,实际上由向大直径盘100的推压力变形,与大直径盘100的下边缘部分100b相比顶起若干内侧被顶起。
因此,大直径盘100,上边缘部分100a抵接到盘导杆50上不动,由于与下边缘部分100b相比若干内侧被顶起,使大直径盘100中央部以向上方向45(山型)翘曲的方式变形。因此,大直径盘100,变为随着向外周,以沿着盘导杆50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的倾斜方式的方式翘曲。该翘曲,与盘导杆50抵接位置越向外侧,倾斜变得越大,如图6B所示,大直径盘100的上边缘部分100a抵接到盘导杆50上的状态,倾斜变得最大。这些抵接部分的附近区域中盘导杆50和大直径盘100的相对角度小时,在该附近区域中,大直径盘100和盘导杆50的间隙变小。即,大直径盘100的上面和盘导杆50的间隙变小。另外,由于盘导杆50的外侧部分厚壁,容易产生收缩或者翘曲等。如果盘导杆50引起收缩或者翘曲等变形,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的倾斜消失(角度变小),大直径盘100和盘导杆50抵接部分的附近区域的相对角度变小。因此,即使距该附近区域,在中央部侧,大直径盘100的背面和盘导杆50的距离也变小。因此,在大直径盘100的外周部的附近区域,大直径盘100上面粘着了尘埃等被盘导杆50拖动,有可能在大直径盘100背面产生刮伤。由于CD、DVD等盘的材料为聚碳酸酯,容易产生静电气,表面容易粘着尘埃等。因此,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盘中,难以避免在其标签面侧的外周部附近区域产生损伤。
与此相对而言,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导杆50中,向左盘导杆23的夹持杆25的安装侧的面,除了形成用于防止收缩的沟23k之外,还形成平面,如上所述,分别设置凸起部23j、第1吊钩23a和第2吊钩23b。另外,也与右盘导杆24一样,设置凸起部24j、第1吊钩24a和第2吊钩24b。以下,由于右盘导杆24的构成和作用效果,与左盘导杆23一样,只对左盘导杆23进行说明。
如图7B所示,左盘导杆23的凸起部23j与夹持杆25的安装面25d抵接支撑,第1吊钩23a和第2吊钩23b与夹持杆25相配合,左盘导杆23的中央部侧部分被拉到安装面25d侧。由此,左盘导杆23,外侧在远离安装面25d的方向变形为弓形,安装在夹持杆25上。由于左盘导杆23由树脂形成,弹性变形,由此弹性力将第2吊钩23b附近和凸起部23j压到安装面25d上。
因此,左盘导杆23,在无抖动地安装在夹持杆25上的同时,成为薄壁的第2吊钩23b附近也不会浮起。另外,由于假设即使受浮起力作用,通过第2吊钩23b,浮起被限制,不会与大直径盘100抵接。另外,由于凸起部23j的高度被设置得比导杆23的翘曲精度大,左盘导杆23总是能够弹性变形,而无抖动地被固定。由此,与大直径盘100的上边缘部分100a相比,内侧标签面和盘导杆50的间隙,不会由于抖动或者浮起等而消失。因此,可以稳定地防止盘损伤。另外,突状引导部23c~23f的棱线部23c-1~23f-1的起伏,在单体中形成为直线状,由吊钩23a固定左盘导杆23的中央部侧,凸起通过部23j,使左盘导杆23的外侧向大直径盘100侧变形。即,在左盘导杆23安装在夹持杆25上的状态下,以随着向外侧,突状引导部23c~23f的棱线部23c-1~23f-1倾斜变大的方式,左盘导杆23变形。因此,即使大直径盘100被橡胶辊19压制,在上方向45上产生变形,在大直径盘100和突状引导部23c~23f之间也能够确保间隙。由于棱线部23c-1~23f-1形成为直线状,生产质量管理上也容易管理,容易发现收缩或者翘曲等瑕疵。因此,能够防止不良品流向市场。另外,由于将相对于突状引导部23d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变得比相对于突状引导部23c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大,并且,能够确保大直径盘100和突状引导部23c、23d的间隙。
并且,将左盘导杆23的棱线部23c-1、23d-1的起伏,以从最初形成为圆弧状,或通过组合几条直线,随着从中央部侧向外侧倾斜变大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得到一样的效果。但是,由于对于收缩等局部变形难以进行尺寸管理,不理想。由于局部的收缩,相对于突状引导部23c~23f的导向基板231的倾斜角度,如果在一部分变小,产生此收缩的部分中,大直径盘100和左盘导杆23的间隙消失,容易损伤大直径盘100的内侧。因此,如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左盘导杆23,最好将突状引导部23c~23f的棱线部23c-1~23f-1起伏形成为直线状。通过将突状引导部23c~23f的棱线部23c-1~23f-1的起伏形成为直线状,尺寸管理变得容易,容易检测收缩或翘曲等成形瑕疵。
并且,使用图6C,对上述说明的盘导杆50和夹持杆25,与大直径盘100的倾斜角度相关联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6C是放大表示装载过程中大直径盘100被盘导杆50和橡胶辊19夹持,状态变化的过程的说明图。在图6C中,A表示横剖大直径盘100端部的位置,C表示横剖大直径盘100中央部的位置,B表示横剖A和C之间的位置。
如图6C所示,橡胶辊19从大直径盘100下侧顶起大直径盘100。在A~C的哪个位置中,由弹性体形成的橡胶辊19都变形,由推压力fa,fb,fc(图6C只表示左盘23侧)顶起与大直径盘100下边缘部分100b相比内侧部分。与此相对抗,大直径盘100上边缘部分100a,在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抵接位置,由推压力Fa、Fb、Fc(图6C只表示左盘23侧)向压下方向提供力。如果换句话说,大直径盘100,提供在外侧向下降低的方向上弯曲的力。
另一方面,由A位置夹着大直径盘100时,大直径盘100,与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相抵接的抵接位置间的距离La,由于是大直径盘100的端部短。因此,对于上述弯曲的力,大直径盘100难以变形(几乎不变形),夹持杆25和大直径盘100上边缘部分100a附近部分的相对角度αa大致为0。
可是,由与A位置相比稍微靠近大直径盘100中央部的B位置夹着大直径盘100时,大直径盘100,与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相抵接的抵接位置间的距离Lb变长。
另外,并且,由横剖大直径盘100的中央部的C位置夹着大直径盘100时,大直径盘100,与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相抵接的抵接位置间的距离Lc,变为与大直径盘100直径相同的长度,与距离Lb相比变得更长。
如距离Lb、Lc,随着上述抵接位置间的距离变长,对于上述弯曲的力的大直径盘100的变形变大。即,如果夹持杆25和大直径盘100的相对角度,在A位置为αa,在B位置为αb,在C位置为αc,它们的关系,为0<αa<αb<αc。即,夹持杆25和大直径盘100的相对角度在C位置变得最大。
另一方面,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分别对于夹持杆25,由第1吊钩23a或者24a安装的同时,凸起部23j或者24j与夹持杆25相抵接,在外侧部分向下降低的方向变形。因此,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和夹持杆25的倾斜角度,在B位置为θb,在C位置为θc,逐渐地变大。即,θa<θb<θc,以上述倾斜逐渐地变大的方式构成。
因此,大直径盘100和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的相对角度,在A位置为θa-αa,在B位置为θb-αb,在C位置为θc-αc。由此,大直径盘100和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可以以大致相同的角度抵接。
如以上所述,通过由凸起部23j或者24j使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变形,相对于夹持杆25的倾斜角度,能够θa→θb→θc逐渐变大。由此,对于αa→αb→αc逐渐变大的大直径盘100和夹持杆25的相对角度,可以将大直径盘100和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的相对角度,θa-αa,θb-αb,θc-αc分别设为大致相同的角度。
由此,可以确保与大直径盘100上边缘部分100a相比内侧部分和左盘导杆23或者右盘导杆24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对大直径盘100内侧的区域产生损伤。另外,由于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和夹持杆25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与将该倾斜角度作为固定值(θa=θb=θc)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减薄右盘导杆24(左盘导杆23)的厚度。如以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盘导杆50的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的棱线部23c-1~23f-1、24c-1~24f-1的起伏,不必形成生产质量管理上,收缩或者翘曲等管理困难的曲率大的圆弧状,判断瑕疵的管理容易的同时,形成作为容易实现的简单形状的直线状。另外,在盘导杆50的中央部侧端部设置第2吊钩23b、24b,在外侧端部设置凸起部23j、24j。并且,在盘导杆50的第2吊钩23b、24b和凸起部23j、24j之间设置第1吊钩23a、24a。由此,由于能够随着向盘容易损伤的外周部,增加盘导杆50棱线部23c-1~23f-1、24c-1~24f-1倾斜度(使其弯曲),可以使盘难以产生损伤。并且,通过该构成,由于盘导杆50,弹性地安装在夹持杆25上,不会产生抖动或者浮动い。因此,能够更稳定地防止对盘产生损伤。
另一方面,用于固定到夹持杆25上的第1吊钩23a、24a或者第2吊钩23b、24b,在与左盘导杆23或者右盘导杆24的周缘部相比内侧形成时,成形用模具需要设置第1吊钩23a、24a或者第2吊钩23b、24b形成用孔。因此,用于形成该孔的模具,需要变为咬断结构,由于此模具的块结构,该孔周围树脂的流动有可能被阻碍。此时,各突状引导部棱线部平直度变差,有可能使在盘和盘导杆50抵接部分附近中,盘和盘导杆50的倾斜度变小。与此相对而言,通过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用于固定夹持杆25的第1吊钩23a、24a或者第2吊钩23b、24b,以从左盘导杆23或者右盘导杆24周缘部向外侧的方式(例如,图5中第1吊钩23a、24a向右上,第2吊钩23b向左上,第2吊钩24b向右下)形成。因此,没有咬断结构,成形时树脂的流动变得通畅,提高了构件的成形精度。另外,盘导杆50由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这2个构件构成,一个构件的长度变短,翘曲变难,精度也提高了。另外,由于与盘抵接的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棱线部23c-1~23f-1、24c-1~24f-1的起伏形成为直线状,进一步提高到了构件的成形精度。因此,盘导杆50质量稳定。
另外,通过设置外侧端部的凸起部23j、24j,能够随着向需要倾斜角度的外侧,增大倾斜。此时,由于不需要涉及盘导杆50整个长度增大倾斜来形成,容易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盘插入方向42上流侧的突状引导部23c、24c、23d、24d,与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的突状引导部23e、24e、23f、24f相比,形成得高。因此,盘沿着该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向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被引导到上方向45。由此,确保盘和转台3的间隙,不必担心损伤盘的内侧。
下面,对盘导杆50的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的突状引导部23e、24e、23f、24f的形状,一边参照图6B、图8A、图8B和图8C,一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8A的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大直径盘100的装载动作中途的状态的一部侧剖面图,图8B是表示大直径盘100被大致平行于转台3面装载保持的状态的一部侧剖面图。图8C表示在大直径盘100读出或者写入中受到冲击等而振动,大直径盘100在夹持状态下,盘插入方向42的上流侧从转台3浮起的状态的一部侧剖面图。并且,由于左盘导杆23和右盘导杆24具有一样的构成和作用效果,以下,只对左盘导杆23进行说明。
其中,转台3,如上所述,由构成主轴电动机3A的转子构成。主轴电动机3A,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由转子,旋转轴3c,出芯环3d,磁铁3e,轴承3f,磁心3g,和线圈3h构成。转子,即转台3,形成为下方开口的杯子形状。转台3,在上面形成装载放置大径盘100的转台面3b,上面中央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上部圆筒状部。旋转体3c形成为棒状,保持上端部,转台3上部圆筒状部的内周侧为一体。出芯环3d,安装在转台3的上部圆筒状部的外周和转台面3b的上部圆筒状部附近部分,保持大直径盘100的中心孔,进行出芯。磁铁3e形成为环状,设置在转台3的下部圆筒状部的内周面。轴承3f形成为圆筒形状,一体设置在支撑基板1上,旋转轴3c的下端部在其内周面中自由旋转地保持。与磁心3g、磁铁3e内周面对着的方式固定在轴承3f外周面上。线圈3h缠绕在磁心3g的周围。主轴电动机3A通过向线圈3h外加电流,在磁铁3e和磁心3g之间产生电磁气力,通过轴承3f,使与支撑基板1构成一体的磁心3g对着的磁铁3e旋转,使转台3旋转的方式构成。
大直径盘100,在读出或者写入中,在图8B所示的状态下,以通过夹持部27大致平行于转台3上面3b保持的状态旋转。此时,左盘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位于从大直径盘100的上面分离的位置。并且,在大直径盘100旋转中,大直径盘100起陀螺效果作用,起保持其姿势的力作用。此时,对盘装置施加什么冲击,如果盘装置在上下振动,夹持部27的盘推压力经不住此振动力,有时产生大径盘100向从转台3脱离的方向46(参照图8B)浮起的状态。由此,浮起的大直径盘100,如图8C所示,以由夹持部27的推压力与转台3上面3b接触的状态,与左盘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抵接。即,左盘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变为与旋转中的大直径盘100的上边缘100a抵接。该边缘100a抵接的位置,是如图3所示的大直径盘100的外周部和左盘导杆23突状引导部23e交叉的部分。
假设,左盘导杆23突状引导部23e,以与大直径盘100上边缘100a线接触的方式形成,能够通过大直径盘100上边缘100a,磨削左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该损伤能够引起大直径盘100卡住不能退出。因此,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左盘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如图8C所示,以与浮起的大直径盘100的上面在宽的范围内接触的方式,为了防止由大直径盘100的上边缘100a导致突状引导部23e的尤其是棱线部23e-1的损伤,倾斜面23m,在与突状引导部23e棱线部23e-1相比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形成。倾斜面23m,如图8C所示,以由夹持部27的推压力使大直径盘100与转台3的上面3b接触状态,即在顶起盘记录再生位置中大直径盘100盘插入方向42的上流侧,与左盘导杆23突状引导部23e抵接的状态时,以与大直径盘100大致平行且处于正对着的方式设置。另外,该倾斜面23m,大直径盘100上边缘100a附近的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比上流侧稍早抵接的方式形成。
因此,左盘导杆23的突状引导部23e,由于通过倾斜面23m,在大直径盘100上边缘100a和倾斜面23m面接触,分散被磨削的部分,被磨削的量变少。由此,能够防止在与大直径盘100上边缘100a对着的突状引导部23e的一部分中产生深的损伤。因此,在大直径盘100退出时,能够防止被此损伤卡住大径盘100不能退出这样的缺点。
并且,由于倾斜面23m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以与上流侧相比先与大直径盘100抵接的方式形成,大直径盘100受到冲击或者振动等时,倾斜面23m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与突状引导部23e的棱线部23e-1相比先与大直径盘100接触。因此,防止突状引导部23e的棱线部23e-1被磨削,能够防止盘退出不良。另外,替代设置一定斜度的倾斜面23m,例如,即使在倾斜面23m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设置凸起部,也能够得到与上述一样的效果。
并且,在夹持杆25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设置与大直径盘100抵接的凸起部或者倾斜等,也能够得到与倾斜面23m一样的效果。但是,由于夹持杆25由板金形成,由于接触时大径盘100的磨削和噪音大,最好在左盘导杆23上也设置倾斜面23m。
并且,由于小径盘和盘导杆50的关系,与上述大直径盘100和盘导杆50的关系一样,省略说明。
并且,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包含棱线部23c-1~23f-1的突状引导部23c~23f和倾斜面23m,形成盘抵接面的一个例子。
并且,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在倾斜角度小的棱线部23c-1及棱线部23d-1,和倾斜角度大的棱线部23e-1及棱线部23f-1这两个倾斜角,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如果凸起部23j的高度充分大,能够使左盘导杆23和大直径盘100的相对倾斜确保在需要的角度以上,也可以形成一个倾斜角。即,棱线部23c-1和棱线部23d-1,或者棱线部23e-1和棱线部23f-1分别位于一条直线状。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在可以进行零件的精度管理的范围具有角度渐渐增加的多个倾斜角的方式构成盘导杆50。即,也可以以具有将突状引导部23c~23f分割为多个,更接近圆弧的直线状棱线部的组合的方式构成盘导杆50。
(第2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9和图10,一边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进行说明。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盘导杆被安装在夹持杆上状态的主视图。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在替代夹持杆25、夹持板26和盘导杆50,具有夹持杆125、夹持板126和盘导杆51方面,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不同。除此之外的方面,由于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一样,省略重复的说明。
夹持杆125,以平行于支撑基板1且与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具有盘导杆固定部的功能。夹持杆125,在其两端部形成的轴承孔125a、125b中嵌合,设置在支撑基板1上的、与辊轴杆21相同的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可以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支撑基板1上。夹持杆125,通过一端部形成的销125c与凸轮杆17的凸轮沟17c配合,控制其姿势。以夹持杆125上面中央部,向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突出的方式,螺钉固定由弹性的板弹簧形成的夹持板126的一端部。夹持板126的另一端部,在其下面自由旋转地支撑着圆盘状夹持部27。夹持杆125和夹持板126构成夹持单元的一个例子。通过电动机5的旋转轴的旋转力,凸轮杆17移动到盘插入方向42或者盘退出方向43,凸轮杆17、由凸轮沟17c配合的夹持杆125和安装在夹持杆125上的夹持板126,以夹持杆125的轴承孔125a、125b与上述旋转轴(图中没有表示)嵌合的部分为中心旋转。此时,夹持部27移动到下方向或者上方向。
盘导杆51被安装在夹持杆125的下面,与由弹簧22向上方向施力的橡胶辊19协同运动,夹持盘,将盘引导到盘插入方向42。盘导杆51为了不损伤盘,由比盘更柔软的材料形成。例如,盘材料如果是聚碳酸酯,用比其更柔软的聚乙烯等树脂形成。
盘导杆51,具备导向基板123,其具有大于大直径盘100直径长度的长板状,作为引导构件一个例子;凸起部123b,其设置在导向基板123两端部附近;一对吊钩123a,其相对于导向基板123中央部123c大致左右对称设置,作为配合部的一个例子。盘导杆51向夹持杆125的安装侧一面形成平面。
凸起部123b,盘导杆51安装在夹持杆125上时,以保持盘导杆51和夹持杆125的倾斜角度的形状形成。例如,由棒状体或者突起的集合体等形成。凸起部123b的高度,与由盘导杆51的翘曲产生的变形相比变大的方式(例如0.2mm程度)。设置凸起部123b的位置,如果距导向基板123边缘过于靠内侧过,在导向基板123与盘抵接时,接触面增多,变得容易损伤盘。另外,设置凸起部123b的位置,如果过于靠近导向基板123边缘,由于成形时产生的收缩,壁厚变薄,有时导致高度消失。因此,最好设置在与距导向基板123边缘相比稍微靠内侧。另外,凸起部123b也可以与导向基板123一体形成。另外,凸起部123b,不是导向基板123,也可以安装在夹持杆125上,也可以与夹持杆125一体形成。另外,吊钩123a最好设置在导向基板123、与中央部123c侧相比靠近外侧。另外,吊钩123a,不局限于由一对构件构成,也可以是盘导杆51被安装在夹持杆125上时,使盘导杆51和夹持杆125保持倾斜角度的形状。
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构成如以上。
通过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盘导杆51的凸起部123b,与夹持杆125的安装面125d抵接支撑,一对吊钩125a配合到夹持杆125上,将导向基板123中央部123c附近拉到安装面125d侧。由此,盘导杆51,在外侧从安装面125d远离的方向上变形为弓形安装在夹持杆125上。由于盘导杆51由树脂形成,弹性变形,由其弹性力将盘导杆51中央部123c附近和一对凸起部123b压到安装面125d上。因此,盘导杆51被无抖动地安装在夹持杆125上。另外,由于盘导杆51中央部123c附近没有浮起,导向基板123中央部123c不会与盘抵接。另外,由于凸起部123b的高度设置得比盘导杆51的翘曲精度大,盘导杆51总是弹性变形,被无抖动地固定。另外,盘导杆51,通过一对凸起部123b,以在外侧靠近盘的方向相反的方式安装在夹持杆125上。即,盘导杆51,随着向外侧,向靠近盘的方向倾斜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由橡胶辊19的押压对盘产生翘曲,盘导杆51也只与盘边缘部分接触。因此,不会损伤盘的内侧。
并且,也可以在盘导杆51的盘抵接面侧,设置设置在盘导杆50上的那样的突状引导部23c~23f、24c~24f。此时,在各自的突条23c~23f、24c~24f上,形成与盘抵接的棱线部23c-1~23f-1、24c-1~24f-1,如上所述,通过在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的突条23e、24e上,从其棱线部23e-1、24e-1到盘插入方向42下游侧形成倾斜面23m、24m,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一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另外,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的盘装置,对于具备将CD或DVD等盘状存储介质装载到不使用托盘装置内的吸入式装载机构的盘装置有用。
本发明,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与最佳实施方式相关连,进行了充分地描述,对于熟练掌握该技术的人而言,各种变形或修正是明显的。这样的变形或修正,只要不脱离附加的权利要求范围中本发明的范围,应该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2006年4月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6-106188号说明书、图面以及专利权利要求范围的公开内容,是作为全体参照,被引入到本说明书中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60),其在一侧面形成插入盘的盘插入口(44);盘导杆(50、51),其配设在上述框体(60)内,与从上述盘插入口(44)插入的上述盘相抵接,引导上述盘在盘插入方向(42)上的移动;盘输送装置(5~13、16~21),其配设在上述框体(60)内,与上述盘导杆(50、51)协同运动,将上述盘输送到上述框体(60)内的对着盘记录再生位置的盘安装准备位置;盘夹持装置(5~15、17、25~27),其配设在上述框体(60)内,将输送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的上述盘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和记录再生装置(3、4),其配设在上述框体(60)内,对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的上述盘进行再生或者、记录及再生,上述盘导杆(50、51)具备板状引导构件(23、24、123),其具有在相对于上述盘插入方向(4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可以与插入时的上述盘抵接的盘抵接面,通过上述盘抵接面引导上述盘在上述盘插入方向(42)的移动;凸起部(23j、24j、123b),其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与上述盘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并且设置在延伸方向的各自的端部附近;和配合部(23a、24a、123a),其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与上述盘抵接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并且设置在上述延伸方向上的与上述凸起部(23j、24j、123b)相比靠近中央部一侧的位置,该盘导杆(50、51)通过在以沿上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上述框体(60)内的板状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上配合固定上述配合部(23a、24a、123a)并抵接上述凸起部(23j、24j、123b),使得随着从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各自的端部靠近,一边在远离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的方向上增加倾斜角度且一边倾斜,进而使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上述盘抵接面仅可以与插入时的上述盘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导杆(51)的上述引导构件(123)由单一的板状构件构成,上述盘导杆(51)的上述配合部(123a)设置在上述引导构件(123)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123c)和上述凸起部(123b)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导杆(50)的上述引导构件(23、24)由配设在与上述引导构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两侧的2个板状构件构成,上述盘导杆(50)除了上述配合部(23a、24a)之外,还在上述引导构件(23、24)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各自的端部具备第2配合部(23b、24b),通过上述配合部(23a、24a)和上述第2配合部(23b、24b)配合到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上,上述盘导杆(50)被固定到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替代上述盘导杆(50、51)的上述凸起部(23j、24j、123b),在与上述凸起部(23j、24j、123b)相同的位置,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在安装上述盘导杆(50、51)的一侧的面(25d、125d)具备凸起部,通过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的上述盘导杆安装侧一面(25d、125d)被配合固定到上述盘导杆(50、51)的上述配合部(23a、24a、123a)的同时,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的上述凸起部与上述盘导杆(50、51)的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抵接,使得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随着从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各自的端部靠近,向远离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的方向倾斜,进而仅由插入时的上述盘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夹持装置(5~15、17、25~27),具备夹持部(27),其与被输送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的上述盘抵接,将上述盘按压到转台面(3b)的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夹持单元(25、26、125、126),其具备以在上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的同时,以上述盘插入口(44)侧作为旋转中心自由旋转地固定在上述框体(60)上的、并且在支撑上述夹持部(27)的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和驱动机构(5~15、17),其在由上述盘输送装置(5~13、16~21)在进行上述盘的输送时,将上述夹持部(27)退到上述盘安装准备位置,使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可以与从上述盘插入口(44)插入的上述盘抵接,在安装上述盘时,以使上述夹持部(27)移动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的方式旋转上述夹持单元(25、26),使得从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的上述盘抵接面退出上述盘,上述盘导杆(50、51)的上述引导构件(23、24、123),在上述延伸方向的各自端部附近具有随着向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盘插入方向(42)的下游侧靠近,上述盘抵接面向靠近上述盘导杆固定构件(25、125)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3m、24m),上述倾斜面(23m、24m),在上述夹持部(27)移动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上述盘被安装到上述盘记录再生位置时,在该盘相对于上述转台面(3b)大致平行地保持的状态下,处于脱离该盘的面的同时相对于该盘的面倾斜状态,而在上述盘从与上述引导构件的上述盘抵接面抵接的状态浮起而处于相对上述转台面(3b)倾斜的状态下,与该盘面大致平行或者只抵接上述盘插入方向的下游侧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盘装置是具备引导盘向盘插入方向移动的盘导杆的盘装置,盘导杆具备板状引导构件;设置在引导构件两端部附近的凸起部;设置在与引导构件凸起部相同面上的配合部,通过配合部配合到配设在盘装置框体内的板状盘导杆固定构件固定的同时抵接凸起部,盘导杆随着从引导构件中央部朝向各自端部,一边在远离盘导杆固定构件的方向上增大倾斜角度,一边倾斜,插入时可以只在盘外周部附近抵接。
文档编号G11B17/03GK101051494SQ20071008903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7日
发明者吉田则胜, 大西正德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