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8352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装置将电联接器引入或通过其的非活性部件的结构零件,尤其涉及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蓄电池与外部电联接器连接的极柱是从电池盖伸出,即极柱从做在同一个电池盖上的通孔内穿过,这样蓄电池极柱的密封就成为蓄电池制造业内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现有中、大型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的密封结构主要有环氧树脂密封和铅套密封,前一种结构最常见,它是在蓄电池直出极柱上套一被压至极柱坑底部的O形橡胶圈,或者仅在极柱坑底部塞放一圈吸附性玻璃纤维隔板纸,再用环氧树脂将电池盖与极柱坑之间的空间填满,通过环氧树脂与极柱四周以及电池盖材料之间的粘结实现密封,其缺点是环氧树脂的粘结性能与环氧树脂的种类、配制工艺、施工条件以及材料的表面处理密切相关,采用粘结性能较差的环氧树脂,在短期内蓄电池电解质就可能沿着极柱的侧表面渗漏,采用粘结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也由于其热膨胀系数与铅极柱、塑料电池盖材料不同,在蓄电池使用一、两年后,粘结面会产生裂缝,引发蓄电池内部酸液渗漏。后一种结构是在塑料电池盖上镶嵌一铅套,制造电池时将电池极组的铅极柱与铅套熔化为一体实现密封,其缺点是所述铅套与塑料电池盖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铅套与塑料电池盖会出现分离,导致电池内部酸液渗漏。至于其它的密封结构也总是在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实现的。无论如何,这些密封结构都是通过收缩,使所述极柱和电池盖相互加压,但不能确保防止蓄电池电解质沿着极柱的侧表面渗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可以有效防止蓄电池电解质沿着极柱的侧表面渗漏的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这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是电池圆形直出极柱上部伸出在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中,从电池极柱的顶部往下套入被压至所述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即极柱凹坑的底部的O形橡胶密封圈,其特征是在O形橡胶密封圈的上方设有其纵切面的下边线是直线而上边线是圆弧线的塑料压环,以垂直向下挤压O形橡胶密封圈,使O形橡胶密封圈均匀变形,表面产生具有弹性的强大压力,与极柱和塑料电池盖极柱伸出通孔的内壁表面密实接触实现良好的密封,长期有效地阻止电解液渗透。
在塑料压环上方即电池极柱的中段部位设有与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配用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使用专用工具将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向下旋进,以压迫塑料压环垂直向下,均匀用力挤压O形橡胶密封圈,使其表面持久地产生具有弹性的强大密封压力。
在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上面的极柱凹坑是用环氧树脂填平后固化的环氧树脂层,环氧树脂不仅对极柱金属接触面结合性好,附着力强,而且对电池盖、圆螺栓塑料接触面又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将所述的极柱与塑料电池盖固紧,形成一个环形密封区域,有效阻止电解质沿着所述的极柱侧表面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是富有弹性的耐温、耐腐蚀且耐老化的合成橡胶制品,可以是2~3个,中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一般用2个O形橡胶密封圈,大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一般用3个O形橡胶密封圈。
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的外圆直径为Φ(A-0.2+3.2×2)毫米,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的侧壁直径为Φ(A+3×2)毫米,侧壁高度为(2~3)×3.2+0.5毫米,ΦA是极柱直径。
所述的塑料压环的外圆直径为Φ(A+3×2-0.4)毫米,内圆直径为Φ(A+0.4)毫米,高度是4~5毫米,ΦA是极柱直径。
所述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的中空内圆直径为Φ(A+1)毫米,外螺纹直径为M(A+5.5×2-0.5)毫米,厚度是5.5毫米,所述的与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配用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直径为M(A+5.5×2)毫米,侧壁高度不小于5.5+3毫米,ΦA是极柱直径。
所述的环氧树脂层的外圆直径即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圆直径为Φ(A+6.5×2)毫米,侧壁高度不小于6毫米,ΦA是极柱直径。
所述的塑料电池盖下端伸出圆形直出极柱的相应通孔直径为Φ(A+1×2)毫米,侧壁高度不小于7毫米,ΦA是极柱直径。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可靠,主要是由富有弹性的耐温、耐腐蚀且耐老化的合成橡胶O形密封圈而不是单纯由环氧树脂实现密封,且不与环氧树脂的粘结性能与配制工艺、施工条件以及材料的表面处理密切相关,在蓄电池使用一、两年后,即使环氧树脂粘结面会产生裂缝,也不会发生蓄电池内部酸液渗漏。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能有效确保中、大型阀控铅酸蓄电池分别在其全部使用寿命的5、10年内始终不会发生蓄电池电解质沿着极柱的侧表面渗漏。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这种中型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是电池圆形直出极柱1上部伸出在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中,从极柱1的顶部往下套入被压至所述的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即极柱1凹坑的底部的O形橡胶密封圈3。直出极柱1的直径为20毫米。
在O形橡胶密封圈3的上方设有其纵切面的下边线是直线而上边线是圆弧线的塑料压环4,以垂直向下挤压O形橡胶密封圈3,使O形橡胶密封圈3均匀变形,表面产生具有弹性的强大压力,与极柱1和塑料电池盖2极柱伸出通孔的内壁表面密实接触实现良好的密封,长期有效地阻止电解液渗透。
在塑料压环4上方即电池极柱1的中段部位设有与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配用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使用专用工具将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向下旋进,以压迫塑料压环4垂直向下,均匀用力挤压O形橡胶密封圈3,使其表面持久地产生具有弹性的强大密封压力。
在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上面的极柱1凹坑是用环氧树脂填平后固化的环氧树脂层6,环氧树脂不仅对极柱1金属接触面结合性好,附着力强,而且对电池盖2、圆螺栓5塑料接触面又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将所述的极柱1与塑料电池盖2固紧,形成一个环形密封区域,有效阻止电解质沿着所述的极柱侧表面渗漏。
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3是2个富有弹性的耐温、耐腐蚀且耐老化的合成橡胶制品。其外圆直径为Φ26.2毫米,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3的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的侧壁直径为Φ26毫米,侧壁高度为6.9毫米。
所述的塑料压环4的外圆直径为Φ25.6毫米,内圆直径为Φ20.4毫米,高度是4毫米。
所述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的中空内圆直径为Φ21毫米,外螺纹直径为M30.5毫米,厚度是5.5毫米,所述的与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5配用的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直径为M31毫米,侧壁高度为8.5毫米。
所述的环氧树脂层6的外圆直径即塑料电池盖2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圆直径为Φ33毫米,侧壁高度为7毫米。
所述的塑料电池盖2下端伸出圆形直出极柱1的相应通孔直径为Φ22毫米,侧壁高度9毫米。
上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是电池圆形直出极柱上部伸出在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中,从电池极柱的顶部往下套入被压至所述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即极柱凹坑的底部的O形橡胶密封圈,其特征是在O形橡胶密封圈的上方设有其纵切面的下边线是直线而上边线是圆弧线的塑料压环,在塑料压环上方即电池极柱的中段部位设有与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配用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在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上面的极柱凹坑是用环氧树脂填平后固化的环氧树脂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是2或3个。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是极柱直径设定为ΦA毫米,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的外圆直径相应为Φ(A-0.2+3.2×2)毫米,所述的O形橡胶密封圈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的侧壁直径相应为Φ(A+3×2)毫米,所述的塑料压环的外圆直径相应为Φ(A+3×2-0.4)毫米,内圆直径相应为Φ(A+0.4)毫米,所述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的中空内圆直径相应为Φ(A+1)毫米,外螺纹直径为M(A+5.5×2-0.5)毫米,所述的与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配用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直径相应为M(A+5.5×2)毫米,所述的环氧树脂层的外圆直径即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圆直径相应为Φ(A+6.5×2)毫米,所述的塑料电池盖下端伸出圆形直出极柱的相应通孔直径相应为Φ(A+1×2)毫米。
专利摘要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是电池圆形直出极柱上部伸出在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中,从电池极柱的顶部往下套入被压至所述的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即极柱凹坑的底部的O形橡胶密封圈,在O形橡胶密封圈的上方,设有其纵切面的下边线是直线而上边线是圆弧线的塑料压环,在塑料压环上方即电池极柱的中段部位,设有与塑料电池盖相应不同直径的通孔侧壁的内螺纹配用的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在中空带槽塑料圆螺栓上面的极柱凹坑是用环氧树脂填平后固化的环氧树脂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可靠,能有效确保中、大型阀控铅酸蓄电池分别在其全部使用寿命的5、10年内不会发生蓄电池电解质沿着极柱的侧表面渗漏。
文档编号H01M2/08GK2678145SQ20042004273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8日
发明者何德刚 申请人:深圳市瑞达电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