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815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二极管的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发光二极管的生
产工艺所需的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生产发光二极管过程中所使用的封胶模条结构的改 进。
背景技术
现有发光二极管生产制造过程中,包括有焊线_封胶_剪上、下靶_烘烤等工序, 在封胶工序中,所使用的物料和设备,主要包括有二极管支架IO(如图1所示)和封胶模条 20 (如图2所示)。二极管支架10包括有一下支撑靶13和上支撑靶12,多组并排间隔排列 的发光二极管管脚14通过下支撑靶13和上支撑靶12固定成一整体;每一组发光二极管管 脚14中,其一管脚的顶端为碗杯ll,在二极管支架上端设置有二极管碗杯ll,碗杯中用于 放置发光所使用的二极管芯片,发光二极管的芯片固定在碗杯11的顶端。生产时,将所述 二极管支架10倒转至碗杯11朝下。封胶模条20包括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矽钢片23,位于矽 钢片23上表面上的一排模条颗粒22,模条颗粒22用以形成发光二极管的透镜;矽钢片23 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柱25,支撑柱25的内侧具有导槽250,生产时下支撑靶13和上支撑靶12 的两端位于导槽250中移动;矽钢片23上表面还设置了多个卡槽架210,内设有卡槽21。 为了使生产出的发光二极管质量趣于一致,就需要对碗杯11在模条颗粒22中的 深浅进行控制,因此在二极管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碗杯进入模条颗粒中深浅的上支撑靶 12。同时,在模条上固定多个用于支撑支架上支撑靶的模条卡槽21,卡槽底端到模条上矽钢 片23间的垂直距离a相同,从而保证同时封装出来的发光二极管发光角度相同,质量趋于 一致。传统生产工艺过程中,然而由于模条卡槽21采用的是收縮性小,耐温高的TPX塑胶 材料,而二极管支架使用的是铜镀银的金属材料,当将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支架10插入 图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中20时,金属上支撑靶12会将卡槽21的边缘TPX材料磨 损掉,多次使用后,磨损下来的塑胶毛须不断的沉积到卡槽底部,这样就会造成如图4所示 的尺寸b不断发生改变,造成同一条支架上的发光二极管以及同一批成品的发光二极管进 入模条颗粒22中的深浅不同,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也就是说,同一条支架10上的发光二 极管以及同一批成品的发光二极管进入模条颗粒22中的深浅不同,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模条需要不断的更换,一根模条只能重复使用几十或100次,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有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而提出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寿命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在模条上增加了 多个二极管支架定位柱,有效的克服了二极管支架对模条卡槽的磨损缺点,因而大大延长 了封胶模条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二极管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0007] 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包括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矽钢片,位于矽钢片上表面上的多 颗线形排列的模条颗粒;矽钢片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内侧具有导槽;矽钢片上 表面还设置了多个卡槽架,内设有卡槽;其中,所述矽钢片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 架定位柱,所述支架定位柱位于部分或全部模条颗粒之间的间隙中,所述支架定位柱的顶 面与矽钢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大于所述卡槽的底部与矽钢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寿命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与现有生产工艺中的一发光 二极管支架配合使用,由于其矽钢片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架定位柱,所述支架 定位柱位于部分或全部模条颗粒之间的间隙中,所述支架定位柱的顶面与矽钢片的上表面 之间的距离值大于所述卡槽的底部与矽钢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因此,本实用新型的 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在原有封胶模条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光二极管支架定位柱,当发光二 极管支架插入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中时,支架定位柱的上表面起到了定位作用,有效提高 了封胶模条的循环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很好地解决了产品的一致性问题,提高 了产品的质量。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二极管支架,11、碗杯,12、上支撑靶,13、下支撑靶,14、发光二极管管!
l'20、封
胶模条,21、卡槽,210、卡槽架,22、模条颗粒,23、矽钢片,24、支架定位柱,25、支撑柱,250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包括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矽钢片 23,位于矽钢片23上表面上的多颗线形排列的模条颗粒22 ;矽钢片23上表面还设置了多 个卡槽架210,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卡槽21 ;其特征在于所述矽钢片2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 一个以上的支架定位柱24,所述支架定位柱24位于部分或全部两两相邻模条颗粒22之间 的间隙中,所述支架定位柱24的顶面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a大于所述卡槽 21的底部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b。 每个定位柱24的顶面形状相同,每个定位柱24的高度,即顶面到矽钢片23上表 面的垂直距离a相同。 所述矽钢片23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柱25,支撑柱25的内侧具有竖直方向的直线形 导槽250。 所述定位柱24的几何形状可以为任意的。 优选地,所述矽钢片2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支架定位柱24,相邻两个支架定位 柱24之间具有多个模条颗粒22。[0021] 优选地,多个支架定位柱24以所述矽钢片23的中心线为对称中心,呈左右对称分布。 每个卡槽架210设置于部分或全部两两相邻模条颗粒22之间,分布于整个模条20 的矽钢片23上表面上。 每个卡槽架210的卡槽21底端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b相同。 多颗所述模条颗粒22位于矽钢片23上表面上排列成一排。 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如图3所示,当将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支架插 入图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中时,因在模条中安装有多个支架定位柱24,并且支 架定位柱24的高度a远大于模条卡槽底部到矽钢片的垂直距离b,因此金属支架上靶就被 支架定位柱锁定,而不会下降到模条卡槽的最底部,在循环使用时上支撑靶12对模条卡槽 21的磨损所产生的毛须即使沉淀到卡槽底部,也不会对支架上的碗杯11进入到模条颗粒 22中的深浅产生影响,因此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封装工艺中封装模条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有 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的使用寿命为1000次以上,比现有技术延长了 IO倍,降低了生产成本。 上述所列具体实现方式为非限制性的,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偏离本实 用新型范围内,进行的各种改进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包括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矽钢片(23),位于矽钢片(23)上表面上的多颗线形排列的模条颗粒(22);矽钢片(23)上表面还设置了多个卡槽架(210),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卡槽(21);其特征在于所述矽钢片(2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架定位柱(24),所述支架定位柱(24)位于部分或全部两两相邻模条颗粒(22)之间的间隙中,所述支架定位柱(24)的顶面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a大于所述卡槽(21)的底部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b。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定位柱 (24)的顶面形状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每个定位柱 (24)的高度,即定位柱(24)顶面到矽钢片(23)上表面的垂直距离a相同。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所述矽钢片(23)的 两端设置有支撑柱(25),支撑柱(25)的内侧具有竖直方向的直线形导槽(250)。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所述矽钢片(23)的 上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支架定位柱(24),相邻两个支架定位柱(24)之间具有多个模条颗粒(22) 。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架定位 柱(24)以所述矽钢片(23)的中心线为对称中心,呈左右对称分布。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卡槽架 (210)设置于部分或全部两两相邻模条颗粒(22)之间,分布于整个模条(20)的矽钢片(23) 上表面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卡槽架 (210)的卡槽(21)底端与矽钢片(2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b相同。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20),其特征在于多颗所述模条 颗粒(22)位于矽钢片(23)上表面上排列成一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寿命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在模条上增加了多个二极管支架定位柱,有效的克服了二极管支架对模条卡槽的磨损缺点,因而大大延长了封胶模条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二极管的质量。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发光二极管封胶模条,包括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矽钢片,位于矽钢片上表面上的一排模条颗粒;矽钢片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内侧具有导槽;矽钢片上表面还设置了多个卡槽架,内设有卡槽;矽钢片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架定位柱,支架定位柱位于部分或全部模条颗粒之间的间隙中,支架定位柱的顶面与矽钢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大于所述卡槽的底部与矽钢片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值。
文档编号H01L33/00GK201450023SQ20092005582
公开日2010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张浙东 申请人:张浙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