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507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二端子组、二接地片、一屏蔽外壳、一缆线、一上屏蔽盖、一下屏蔽盖以及一外保护壳。各端子组具有复数导电端子。两接地片设置在绝缘本体上。缆线具有复数与端子组内的导电端子相连接的同轴线,且各同轴线内的编织层透过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与接地片电性连接而使得导电端子以及同轴线之间的高频杂讯减少,藉此提升高频讯号传输的稳定度与效率。
【专利说明】插头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其透过接地片同时滤除所有同轴缆线上的杂讯以避免高频讯号端子彼此间的高频讯号干扰以及插头电连接器对附近其他电子装置的讯号干扰。

【背景技术】
[0002]电连接器为电子装置上常见的电子零组件,可与其他电子装置上的匹配电连接器相互接驳,进而供两电子装置之间进行讯号与电力之传输。请参照中国第CN223012819号公告专利揭露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金属壳体以及缆线。该缆线内具有复数同轴线以及一接地线,各同轴线分别具有芯线、绝缘内皮以及编织层。该芯线上依序包覆有绝缘内皮以及编织层,且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此外,该编织层以及接地线焊接于金属壳体的内表面,透过焊接上述焊接方式使电连接器获得接地效果。然而,分别将缆线的编织层与接地线焊接到金属外壳内的结构,须要将各芯线的上的编织层的一部分拉出再进行焊接到金属壳体内表面的程序,其结构与制造均复杂而难度高,当同轴线数量繁多时,编织层的焊接程序将更为繁琐而容易产生瑕疵,造成电连接器接地效果不彰,且导电端子之高频讯号传输的稳定性与效率皆差。
[0003]请参照中国第CN201601302号公告专利揭露另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复数导电端子、复数同轴缆线以及盖体。各同轴缆线分别具有内导体、内绝缘层、金属编织网以及外绝缘层。然而,该电连接器并未指出如何针对同轴缆线进行接地,在缺乏接地的结构下,导电端子彼此之间将会产生讯号干扰,降低高频讯号传输的稳定性与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人有鉴于传统电连接器接地结构复杂制造程序繁琐而容易导致瑕疵与接地效果不彰的问题,改良其不足与缺失,进而创作出一种插头电连接器。
[0005]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其透过接地片同时滤除所有同轴缆线上的杂讯以避免高频讯号端子彼此间的高频讯号干扰以及插头电连接器对附近其他电子装置的讯号干扰。
[0006]为达上述目的,系令前述插头电连接器包括:
[0007]—绝缘本体具有一固定基座以及一延伸板,该固定基座具有一顶板、一底板以及二相对且设于该顶板与该底板之间的侧壁,在于固定基座前端形成有一介于该顶板、该底板以及两侧壁之间的插接空间,该延伸板自固定基座后端朝后突伸;
[0008]二端子组,以该插接空间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固定基座的顶板内表面与底板内表面上,且各端子组分别具有复数导电端子,各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一固定段、一自固定段朝前延伸的电性接触段以及一设置在延伸板的顶面或底面的焊接段,该焊接段设置在延伸板的顶面或底面,其中,两端子组之电性接触段呈上下对应,两端子组之焊接段呈上下对应;
[0009]二接地片,分别设置在该绝缘本体之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且相互连接;
[0010]一屏蔽外壳,在该屏蔽外壳上前后贯穿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以容纳该绝缘本体;以及
[0011]一缆线,系与两端子组电性连接,该缆线具有二线组,该两线组分别设置在该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对应两端子组,且分别对应两接地片,各线组具有复数同轴线,各同轴线分别具有一导电芯线、一内绝缘层以及一编织层,该导电芯线电性连接对应的导电端子焊接段,该内绝缘层包覆该导电芯线,该编织层包覆该内绝缘层且电性连接对应的接地片。
[0012]藉由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高速插头电连接器的两接地片与所有同轴线的编织层以焊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并且电性连接,而导电端子的焊接段亦以焊接或其他方式与同轴线的导电芯线相固定并且电性连接。藉此,接地片有效对所有同轴线进行接地,避免同轴线彼此之间的讯号干扰或是导电端子彼此之间的讯号干扰。此外,绝缘本体以及屏蔽外壳为上下对称状态两端子组以绝缘本体之插接空间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且两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定义均相同,因此高速插头电连接器在插入相对应的插座连接器时,能够以正插方式或是反插方式进行插接而无须任何防呆措施。
[0013]前述屏蔽外壳后端延伸有一连接片,该连接片末端电性连接至少其中一接地片。
[0014]前述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上分别形成有一组装槽;两接地片分别设置在两组装槽内。
[0015]前述各接地片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有一连接部以连接另一接地片的连接部。
[0016]前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基座的顶板上贯穿形成有一上贯穿槽,且底板上贯穿形成有一下贯穿槽;固定基座的顶板外表面与底板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上弹片座以及一下弹片座,上弹片座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上贯穿槽且伸入插接空间的上迫紧弹片,下弹片座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下贯穿槽且伸入插接空间的下迫紧弹片。
[0017]前述插头电连接器进一步具有一上屏蔽盖以及一下屏蔽盖,该上屏蔽盖与该下屏蔽盖分别以上下包夹方式覆盖于该延伸板、该导电端子之焊接段以及该同轴线末端。
[0018]前述上屏蔽盖两侧分别贯穿形成有一固定孔;该下屏蔽盖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固定扣件以分别扣接在该固定孔上。
[0019]前述各同轴线进一步具有一包覆编织层的外绝缘层。
[0020]前述插头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包覆在该延伸板、该上屏蔽盖、该下屏蔽盖以及该缆线末端上的外保护壳。
[0021]前述各该端子组分别以埋入射出方式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之该固定基座的该顶板与该底板。
[0022]前述固定基座顶板内表面上形成有复数上端子槽以容纳其中一端子组的复数导电端子,且底板内表面上形成有复数下端子槽以容纳另一端子组的复数导电端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立体外观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省略外保护壳的立体外观图。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省略外保护壳、上屏蔽盖与下屏蔽盖的立体外观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省略外保护壳、上屏蔽盖与下屏蔽盖的另一立体外观图。
[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省略外保护壳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省略外保护壳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00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I实施例前视图。
[0030]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省略省略外保护壳、上屏蔽盖与下屏蔽盖的侧视图。
[0031]图9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视图。
[0032]图10为本案省略外保护壳的侧面剖视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0绝缘本体100插接空间
[0035]11固定基座 111顶板
[0036]1110上端子槽 112底板
[0037]1120下端子槽 113侧壁
[0038]115上贯穿槽 116下贯穿槽
[0039]12延伸板
[0040]121组装槽15上弹片座
[0041]151上迫紧弹片 16下弹片座
[0042]161下迫紧弹片
[0043]20导电端子21固定段
[0044]22电性接触段 23焊接段
[0045]30接地片31连接部
[0046]40、40a屏蔽外壳400容置空间
[0047]47连接片
[0048]50上屏蔽盖 51固定孔
[0049]60下屏蔽盖61固定扣件
[0050]70外保护壳
[0051]80 缆线
[0052]90同轴线91导电芯线
[0053]92内绝缘层93编织层
[0054]94外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55]请参照图1到图2,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第I实施例可为一种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Type C连接器,其符合通连接器协会规范Universal SerialBus Type-C Cable and Connector Specificat1n 第 0.98C 版本。
[0056]请参照进一步图3到图6以及图10,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0、二端子组、二接地片30、一屏蔽外壳40、一缆线80、一上屏蔽盖50、一下屏蔽盖60以及一外保护壳70。
[0057]该绝缘本体10具有一固定基座11以及一延伸板12,该固定基座11具有一顶板111、一底板112以及二相对且设于该顶板111与该底板112之间的侧壁113,在于固定基座11前端形成有一介于该顶板111、该底板112以及两侧壁113之间的插接空间100。此夕卜,该固定基座11的顶板111内表面上形成有有复数上端子槽1110,且在底板112内表面上形成有复数下端子槽1120。该延伸板12自固定基座11后端朝后突伸,延伸板12的顶面与底面上分别形成有一组装槽121。此外,固定基座11的顶板111上形成有一连通插接空间110的上贯穿槽115,在底板112上形成有一连通插接空间110的下贯穿槽116 ;固定基座11的顶板111外表面与底板112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上弹片座15以及一下弹片座16,上弹片座15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上贯穿槽115且伸入插接空间100的上迫紧弹片151,下弹片座16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下贯穿槽116且伸入插接空间100的下迫紧弹片161。
[0058]请进一步参照图7,两端子组以插接空间110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两端子组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两端子组能够与旋转前的两端子组完全重合。透过点对称的端子组配置方式,高速插头连接器能够在旋转180度的情形下顺利的插入对应的插座连接器而正常执行高速讯号传输作业。两端子组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0之固定基座11的顶板111内表面与底板112内表面上。
[0059]各端子组分别具有复数导电端子20。其中一端子组的复数导电端子20分别设置在固定基座11顶板111的上端子槽1110之中,另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20分别设置在固定基座11底板112的下端子槽1120之中。各导电端子20分别具有一固定段21、一电性接触段22以及一焊接段23。该固定段21设置在固定基座的顶板111或底板112,该电性接触段22自固定段21朝前延伸到插接空间之100中,该焊接段23自固定段21朝后延伸且设置在延伸板12的顶面或底面。两端子组之电性接触段22呈上下对应,且两端子组之焊接段23呈上下对应。此外,于本创作较佳实施例之中,各该端子组可分别以埋入射出(insert-molding)方式设置于该绝缘本体10之该固定基座11的该顶板101与该底板102内。
[0060]两接地片30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0延伸板12顶面与底面上的组装槽121内,且相互连接。各接地片30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有一连接部31以透过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连接另一接地片30的连接部31。两接地片30主要负责滤除来自导电端子20或是缆线80的高频杂讯或是静电。
[0061]该屏蔽外壳40上前后贯穿形成有一容置空间400以容纳绝缘本体10。
[0062]该缆线80设置在绝缘本体10上且与两端子组电性连接,该缆线80具有二线组,该两线组分别设置在延伸板12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对应两端子组,且分别对应两接地片30,各线组具有复数同轴线90,各同轴线90分别具有一导电芯线91、一内绝缘层92、一编织层93以及一外绝缘层94,导电芯线91电性连接对应的导电端子20焊接段23,内绝缘层92包覆导电芯线91,编织层93包覆内绝缘层92且电性连接对应的接地片30。此外,外绝缘层94包覆编织层93。
[0063]该上屏蔽盖50与该下屏蔽盖60分别以上下包夹方式覆盖于延伸板12、导电端子20之焊接段23以及同轴线90末端。此外,该上屏蔽盖50两侧分别贯穿形成有一固定孔51,该下屏蔽盖60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固定扣件61以分别扣接在固定孔51上。
[0064]该外保护壳70包覆在延伸板12、上屏蔽盖50、下屏蔽盖60以及缆线80末端上。
[0065]请参照图8,于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之中,该屏蔽外壳40a后端延伸有一连接片47,该连接片47末端以焊接或其他方式电性连接至少其中一接地片30,藉此,接地片30上的静电或是其他杂讯可透过连接片47而由屏蔽外壳40导出,进一步避免高频讯号之干扰。
[0066]藉由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具有下列优点:
[0067]1.高速插头电连接器的两接地片30与所有同轴线90的编织层93以焊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并且电性连接,而导电端子20的焊接段23亦以焊接或其他方式与同轴线90的导电芯线91相固定并且电性连接。藉此,接地片30有效对所有同轴线90进行接地,避免同轴线90彼此之间的讯号干扰或是导电端子20彼此之间的讯号干扰。
[0068]2.接地片30上的静电或是其他杂讯可透过屏蔽外壳40之连接片47而由屏蔽外壳40导出,进一步避免高频讯号之干扰。
[0069]3.此外,本实用新型为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其绝缘本体10以及屏蔽外壳40为上下对称状态,两端子组以绝缘本体10之插接空间110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因此高速插头电连接器在插入相对应的插座连接器时,能够以正插方式或是反插方式进行插接而无须任何防呆措施。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固定基座以及一延伸板,该固定基座具有一顶板、一底板以及二相对且设于该顶板与该底板之间的侧壁,在于固定基座前端形成有一介于该顶板、该底板以及两侧壁之间的插接空间,该延伸板自固定基座后端朝后突伸; 二端子组,以该插接空间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固定基座的顶板内表面与底板内表面上,且各端子组分别具有复数导电端子,各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一固定段、一自固定段朝前延伸的电性接触段以及一设置在延伸板的顶面或底面的焊接段,该焊接段设置在延伸板的顶面或底面,其特征在于:两端子组之电性接触段呈上下对应,两端子组之焊接段呈上下对应; 二接地片,分别设置在该绝缘本体之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且相互连接; 一屏蔽外壳,在该屏蔽外壳上前后贯穿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以容纳该绝缘本体;以及 一缆线,系与两端子组电性连接,该缆线具有二线组,该两线组分别设置在该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对应两端子组,且分别对应两接地片,各线组具有复数同轴线,各同轴线分别具有一导电芯线、一内绝缘层以及一编织层,该导电芯线电性连接对应的导电端子焊接段,该内绝缘层包覆该导电芯线,该编织层包覆该内绝缘层且电性连接对应的接地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外壳后端延伸有一连接片,该连接片末端电性连接至少其中一接地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的顶面与底面上分别形成有一组装槽;两接地片分别设置在两组装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接地片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有一连接部以连接另一接地片的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基座的顶板上贯穿形成有一上贯穿槽,且底板上贯穿形成有一下贯穿槽;固定基座的顶板外表面与底板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上弹片座以及一下弹片座,上弹片座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上贯穿槽且伸入插接空间的上迫紧弹片,下弹片座上形成有复数穿过下贯穿槽且伸入插接空间的下迫紧弹片。
6.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具有一上屏蔽盖以及一下屏蔽盖,该上屏蔽盖与该下屏蔽盖分别以上下包夹方式覆盖于该延伸板、该导电端子之焊接段以及该同轴线末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盖两侧分别贯穿形成有一固定孔;该下屏蔽盖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固定扣件以分别扣接在该固定孔上。
8.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同轴线进一步具有一包覆编织层的外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6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包覆在该延伸板、该上屏蔽盖、该下屏蔽盖以及该缆线末端上的外保护壳。
10.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该端子组分别以埋入射出方式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之该固定基座的该顶板与该底板。
11.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顶板内表面上形成有复数上端子槽以容纳其中一端子组的复数导电端子,且底板内表面上形成有复数下端子槽以容纳另一端子组的复数导电端子。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4179377SQ201420424234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周国华, 刘庆丰, 孙孟伟, 王新, 李波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