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385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接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从前以来,在汽车上搭载被称为can的车载网络,多个节点(电子控制单元)彼此通过构成通信用传输路的电线束进行通信。作为这种公开的现有技术,可以例举以下专利文献1。

在此公开了通过接头连接器将电线束的多根通信线连接的形式。在连接器内,在上下两段安装有接头端子,在接头端子中有多个极片端子突出,通过阴端子将中继线的分支点之间连接,或者通过阴端子将从中继线分支出的分支线连接。为了作为通信线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对绞线被使用。其中,一根通信线与其中任一段的接头端子连接,对应的另一根通信线与另一段的接头端子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66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优选为在上述接头连接器中,收纳各个端子的腔之间的间隔尽可能接近,各个端子连接于对绞线中的成对的通信线。若间隔大,则损害噪声降低的效果。作为对策,可以考虑以将形成于与对绞线对应的两个腔内的矛状部的挠曲方向(x方向)成为与两个腔的排列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对矛状部的配置进行变更。若设定为同方向,则在腔中,在收纳端子的空间的高度上堆叠矛状部的挠曲空间,相应地腔之间的间距扩大。另外,在各个阴端子的内部形成有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片用于与对应的极片端子连接,弹性接触片的挠曲方向是与矛状部的挠曲方向相同的方向、为x方向。

由于若采用上述对策结构,则接头端子的各个极片端子的排列方向也成为x方向,所以各个极片在这些排列方向与对应的弹性接触片接触。也就是说,各个极片端子的从母材切出时的剪断面与弹性接触片对置并相互接触。

但是,这样的话,担心在将端子彼此连接(滑接)时,弹性接触片会发生损伤从而镀层剥落。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样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头连接器,即使弹性接触片的挠曲方向是沿极片端子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也能够以极片端子的剪断面与弹性接触片不设置为对置的方式对弹性接触片进行保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具备:接头端子,其形成有连接片和多个极片端子,多个极片端子从连接片排列突出;多个阴端子零件,其具有端子连接部,在端子连接部中能够插入各个极片端子,并在端子连接部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挠曲的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片能够与极片端子弹性接触;以及壳体,其形成有第1端子收纳部和第2端子收纳部,在第1端子收纳部中能够组入接头端子,并形成有多个极片进入通道,在极片进入通道中插入各个极片端子,第2端子收纳部与各个极片进入通道在同轴上对置且在第2端子收纳部中能够插入阴端子零件,并且第2端子收纳部具有多个腔,在腔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挠曲的矛状部,矛状部弹性地与各个阴端子零件相卡止,弹性接触片的挠曲方向与极片端子的排列方向相同,接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接头端子的各个极片端子以绕各自的轴线扭转的方式形成,各个极片端子的板面方向与连接片的板面方向成大致直角,且与弹性接触片的挠曲方向大致相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通过插入到第2端子收纳部内的阴端子与组装到第1端子收纳部内的接头端子的各个极片端子连接,从而经由接头端子将各个阴端子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阴端子的弹性接触片不是在板面方向而是与板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成为剪断面的方向与极片端子接触的壳体结构,则担心会在连接的过程中弹性接触片因剪断面而发生损伤。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即使在这种壳体结构中,接头端子的各个极片端子绕轴线扭转从而与连接片的板面方向大致正交,所以各个极片端子能够在板面方向与阴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接触。因此,能够确实地保护弹性接触片避免因极片端子的剪断面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车载网络的一部份的图。

图2是表示接头端子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被施加扭曲后的接头端子与阴端子的连接状况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处于接头端子与阴端子连接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壳体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壳体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壳体的俯视剖面图。

图9是表示壳体的在第1端子收纳部内浅插入有接头端子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接头端子在壳体的第1端子收纳部内被插入到中间位置为止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接头端子在壳体的第1端子收纳部内被插入到正规深度为止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极片进入通道和凸轮部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极片进入通道和凸轮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优选为如下构成:在各个极片端子突出形成从动部,另一方面,在各个极片进入通道绕其轴线连通地形成螺旋状的凸轮部,凸轮部如下形成:随着将接头端子组入第1端子收纳部从而对从动部进行引导,并使各个极片端子绕着其轴线扭曲变形,从而使各个极片端子能够在其板面方向与弹性接触片接触。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接头端子组装到壳体的第1端子收纳部时,各个极片端子沿极片进入通道被插入,且形成于极片端子的从动部在形成于极片进入通道的凸轮部的螺旋路径中一边被引导到一边前进。极片端子在这个过程中被施加绕轴线的扭转力,接头端子的组装完成后,各个极片端子的板面方向成为与连接片的板面方向大致正交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极片端子在板面方向与阴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接触。如上,由于能够与接头端子的组装动作连动并对极片端子的板面方向进行变更,所以在对阴端子预先进行扭转加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2)另外,优选为凸轮部如下形成:在接头端子被正式组入到第1端子收纳部时,使从动部的与扭曲方向相反侧的面与凸轮部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极片端子向与扭曲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极片端子被施加扭转后不会弹簧回弹,所以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弹簧回弹而造成的扭转角度的偏差。

(3)此外,在壳体内至少设置有一对第1端子收纳部,在各个第1端子收纳部中组入接头端子,且在成对的接头端子的各个极片端子上连接的阴端子对连接于对绞线,在壳体内至少设置有一对第2端子收纳部,在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成对的阴端子被组装到对应的腔对的内部,此外,各个矛状部的挠曲方向设定为构成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的各个腔的排列方向即可。

根据这样的构成,将在对绞线上连接的阴端子对收纳的腔对分别附属于成对的第2端子收纳部。接着,配置于这些腔内的矛状部的挠曲方向设定为沿构成第2端子收纳部的各个腔排列方向的方向。也就是说,由于在将连接于对绞线的阴端子对收纳的腔对的排列方向没有配置矛状部,所以能够减少腔对之间的间距。因此,由于在将对绞线的间隔保持为较短的状态下收纳阴端子对,所以不损害噪声降低的效果。

<实施例>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车载网络的概要)

图1示出被称为can(controlareanetwork)的车载网络的一部份,多个电子控制单元u彼此能够通过电线束wh进行通信。

电线束wh由中继线1及从中继线1在多个分支点3分支的分支线2构成,各个分支线2在各个分支处与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连接。另外,中继线1以及各个分支线2由对绞电构成,该对绞电是通过两根电线w(通信线)成对捻合而成。

中继线1在各个分支点3朝连接器co形成有迂回路径4,各个迂回路径4的前往路径4a和返回路径4b在接头连接器co内被中继,并被分支到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

(接头端子:参照图2)

在接头连接器co内收纳有一对如图2所示的接头端子5(在图1中仅示出一个接头端子5)。接头端子5是导电金属制,其由3个极片端子6和平板状的连接片7形成。3个极片端子6沿宽度方向排列,连接片7将这些极片端子6的端部连接。由上述对绞线成对形成的电线w在两个接头端子5之间分别经由阴端子9a、9b而与成对的极片端子6连接。

各个极片端子6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缘突出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状的从动部8。各个从动部8的前缘部形成有表面呈弯曲状的倒角部8a。倒角部8a用于使极片端子6能够顺利地进入后述的凸轮部27。

接头端子5通过冲压从平板的母材中冲裁形成,因此,极片端子6的两侧缘成为剪断面。如图2所示,极片端子6通过冲压而被冲裁出时的形态是各个极片端子6的板面(图2所示的表面和背面)和连接片7的板面形成同一平面的形态,但是如图3所示,被组装到接头连接器co后的形态处于各个极片端子6绕着其轴线的周围扭转90度从而连接片7的板面和极片端子6的板面成为大致正交的位置关系。关于这一点,此后进行详细说明。

(阴端子:参照图3)

在阴端子9a、9b中,用于中继线和用于分支线的各个阴端子使用同样的端子。阴端子9a、9b如下形成:通过冲压将导电金属制的板材冲裁后,弯曲加工成预定形状,由此形成阴端子。阴端子9a、9b由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10和电线连接部11构成,在端子连接部10中能够插入极片端子6,电线连接部11配置于端子连接部10的后部。电线连接部11进一步由电线筒部11a和绝缘筒部11b构成,电线筒部11a将在电线(构成对绞线的各个电线)的端部露出的芯线铆接,绝缘筒部11b将电线w的包覆部分铆接。

端子连接部10折弯形成方筒状,顶面形成双层壁。端子连接部10的顶面中的外表面侧在沿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被切削而形成一层的结构。端子连接部10的顶面的外表面侧以前后夹着这个缺口部分的方式形成有一对突部12a、12b。两个突部12a、12b均具有作为稳定器的功能,前侧的突部12a也具有与后述的矛状部13卡止的功能。

另外,如图4等所示,在端子连接部10的内部形成有弹性接触片14,弹性接触片14用于与接头端子5的各个极片端子6电气连接。如图4所示,弹性接触片14以朝后方呈悬梁状延出的方式形成,且能够朝与两个突部12a、12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挠曲。换句话说,弹性接触片14的挠曲是沿矛状部13的挠曲方向(x方向:参照图4、图6)进行的。

(连接器的壳体:主要参照图4~图8)

壳体15是合成树脂制,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1对第1收纳部16(图4中壳体内的位于左侧的收纳部,图4中仅示出一侧的第1收纳部16),其用于收纳1对接头端子5;以及1对第2端子收纳部17(图4中壳体15内的位于右侧的收纳部,图4中仅示出一侧的第2端子收纳部17),用于收纳3对阴端子(2对中继线用阴端子9a和1对分支线用阴端子9b)。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17分别具备3室腔18,3室腔18收纳两个中继线用阴端子9a和一个分支线用阴端子9b。

如图6所示,连接于构成对绞线的两根电线w的、成对的阴端子(中继线用阴端子9a以及分支线用阴端子9b)在成对的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被收纳到图示的沿左右方向(图6中的y方向)排列的腔18内。如图6所示,在构成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17的腔18,沿y方向的间距设定为比沿x方向的间距狭。

另外,如图4等所示,在各个第2端子收纳部17与相应的两个第1端子收纳部16之间的边界壁19开口有插通孔20并开口有脱模孔21,插通孔20用于使极片端子6贯通其中,脱模孔21用于在形成矛状部13时能够朝第1端子收纳部16侧脱模。

另外,在各个腔18的内部的前部(靠近第1端子收纳部16的部位)配置有矛状部13,矛状部13朝前方以悬梁状延伸。各个矛状部13形成为能够沿图6的x方向挠曲。矛状部13通过与阴端子9a、9b的前侧的突部12a弹性卡止从而防止阴端子9a、9b脱离。

此外,如图5所示,在壳体15的一侧面开口有止动体安装孔22。止动体安装孔22以连通全腔18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安装于止动体安装孔22的止动体23形成有能够与各个阴端子9a、9b的端子连接部10的后端分别卡止的卡止突起24。另外,虽然在图中没有详细示出,但止动体23相对于壳体15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的两个位置。在临时卡止位置,通过各个卡止突起24候于阴端子9a、9b的进入路径的外侧,从而各个阴端子9a、9b相对于腔18能够自由地拔出插入;在正式卡止位置,通过各个卡止突起24突入到阴端子9a、9b的进入路径内,从而能够卡止于端子连接部10的后端。

接着,如图7所示,对第1端子收纳部16进行说明,第1端子收纳部16为沿y方向的两段配置。如图13等所示,在两个第1端子收纳部16的入口部分形成有连接片收纳部25,连接片收纳部25收纳两个接头端子5的连接片7。连接片收纳部25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对应的接头端子5的连接片7的宽度稍狭。因此,在接头端子5被收纳到第1端子收纳部16的状态下,连接片7通过前端缘抵接到第1端子收纳部16的底壁并以稍微压入的方式被嵌入到连接片收纳部25,从而防止整体脱落。

如图7、图9、图10所示,在两个第1端子收纳部16内分别沿x方向排列形成有3个极片进入通道26,在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中能够插入接头端子5的各个极片端子6。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分别沿前后方向笔直形成,在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中能够插入接头端子5的各个极片端子6。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分别沿前后方向笔直形成,并形成为与对应的腔18大致同轴。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的入口部分以与连接片收纳部25连通的状态形成。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的前端作为前述的插通孔在边界壁19开口。如图7等所示,极片进入通道26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孔形状,其孔径比极片端子6的外径大。

如图15~图16所示,在各个极片进入通道26中沿其全长以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凸轮部27。凸轮部27以具有与从动部8的板厚大致相同或比从动部8的板厚稍大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使从动部8进入其中。如图15、图16所示,凸轮部27形成为从第1端子收纳部16的入口(壳体15的后端)直至稍微进入到里方的位置为止沿前后方向笔直的笔直部28。接着,在比笔直部28靠前部侧的长度范围内形成有螺旋部29。螺旋部29绕极片进入通道26的轴线的周围以螺旋状旋转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从螺旋的始端到末端的旋转角度大致是90度。凸轮部27以从螺旋的末端朝前直至前端仍保持螺旋的末端的截面形状的方式形成。

但是,在y方向的、成对的第1端子收纳部16之间,描绘螺旋的旋转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例如,在图10、图12、图14中,在y方向的位于上段侧的第1端子收纳部16中,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与此相对,在位于下段侧的第1端子收纳部16中,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于是,由于在接头端子5被插入到第1端子收纳部16的过程中,最初各个极片端子6的从动部8沿凸轮部27的笔直部28前进,所以极片端子6不产生变形。但是,如图11所示,由于当从动部8进入到凸轮部27的螺旋部29的时刻,接头端子5的连接片7的前端部进入到连接片收纳部25内且从板厚方向被夹持,以后,随着从动部8沿螺旋部29的螺旋路径移动,各个极片端子6绕各自的轴线扭转而变形。其结果,从动部8成为与连接片7相差大致90度相位的关系。换句话说,在接头端子5被插入到第1端子收纳部16的最初的时刻,极片端子6的板面方向是沿y方向的方向,但是在接头端子5向第1端子收纳部16的插入完成的时刻,极片端子6的板面方向被变换成x方向。

另外,由于在接头端子5的插入操作完成的状态,从动部8位于螺旋部29的前端部并处于通过螺旋部29的对置的内壁面从板厚方向被夹持的状态,所以被限制为不会从扭曲变形的状态恢复(弹簧回弹)。

接着,对接头连接器co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进行将两个接头端子5收纳到第1端子收纳部16内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将两个接头端子5的各个极片端子6插入到对应的极片进入通道26的同时,将各个从动部8插入到对应的凸轮部27的笔直部28(参照图9、图10)。

如图11所示,由于若原样地插入接头端子5,则连接片7的前端部进入连接片收纳部25的入口部分,所以连接片7被连接片收纳部25内的对置壁面从板面方向夹持。另一方面,由于各个从动部8进入螺旋部29的入口部分,所以随着接头端子5的压入,从动部8承受从螺旋部29的内表面(凸轮面)绕极片端子6的轴芯朝向预定方向的扭曲力。

接着,若连接片7的前端抵接到第1端子收纳部16的底壁,则接头端子5的插入完成。此时,由于连接片7的沿长边方向的两侧缘以稍微陷入到连接片收纳部25内的对置壁的方式被压入,所以接头端子5整体以相对于第1端子收纳部16被防止脱离的状态被收纳。另一方面,此时,各个从动部8到达螺旋部29的前端部,在从动部8到达此处为止的期间,各个极片端子6绕各自轴线被施加90度的扭曲。其结果,如上所述,最初,各个极片端子6的板面朝与连接片7的板面方向相同的y方向,在完成收纳接头端子5时,各个极片端子6的板面扭转90度变换为x方向。

接着,对中继线用阴端子9a以及分支线用阴端子9b与接头端子5的各个极片的连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中继线1在向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分支的各个分支点3具有迂回路径4。各个迂回路径4由前往路径4a和返回路径4b构成,前往路径4a朝向接头连接器co,返回路径4b从接头连接器co再返回到中继线1。分别将中继线用阴端子9a连接到构成作为前往路径4a的对绞线的两根电线w的端部以及构成作为返回路径4b的对绞线的两根电线w的端部。另外,分别将分支线用阴端子9b连接到构成作为与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连接的分支线的对绞线的两根电线w的端部。

接着,如图1所示,在构成迂回路径4的前往路径4a的对绞线的各个端部上连接的中继线用阴端子9a的对儿被插入到图6中的在y方向成对的两个第2端子收纳部17的图示左端的腔18(在图1中省略腔18)内(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制作图,仅示出一个中继线用阴端子9a以及一个接头端子5)。同样,在迂回路径4的返回路径4b上连接的一对中继线用阴端子9a的对儿分别被插入到在y方向成对的两个第2端子收纳部17的图示的中央的腔18内。另外,分支线用阴端子9b的对儿被插入到在y方向成对的两个第2端子收纳部17的图示右端的腔18内。另外,如上所述,在各个阴端子9a、9b插入到腔18内时,止动体23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

通过这样的方式,若各个阴端子9a、9b被插入到对应的腔18内,则各个阴端子9a、9b通过矛状部13被初次卡止。然后,若使止动体23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则止动体23的各个卡止突起24卡止于对应的阴端子9a、9b的端子连接部10的后端。其结果,各个阴端子9a、9b结合矛状部13被双重防止脱落。

通过上述方式,若各个阴端子9a、9b被正式插入到对应的腔18内,则对应的接头端子5的极片端子6进入各个阴端子9a、9b的端子连接部内。在这过程中,极片端子6一边使弹性接触片14挠曲一边与其滑接从而形成电气连接状态。在此期间,由于弹性接触片14不与极片端子6的剪断面而是与板面接触,所以不会遭受来自剪断面的损伤。

通过上述方式,通过接头端子5与迂回路径4的前往路径用以及返回路径用的中继线用阴端子9a中继,从而中继线1的分支点3之间被连接。在这个要点下,通过将各个分支点3之间连接,从而构成中继线1整体。另外,在各个分支点3,通过接头端子5与分支线用阴端子9b连接,从而使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从中继线1分支出并被连接。在这个要点下,通过在各个分支点3被连接从而构建车载网络,能够进行电子控制单元u之间的通信。

通过上述方式,根据本实施例,在壳体15内能够使与构成中继线1以及分支线2的各个对绞线连接的阴端子9a、9b的对儿相互接近,也就是能够减少对应的腔18之间的间隔(y方向的间隔)。因此,即使在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位,仍能够保持对绞线所具有的高去噪功能。另外,在采用这种构成时,即使变更矛状部13的位置,由于已将极片端子6绕轴线周围扭成大致90度,所以阴端子9a、9b的弹性接触片14没有与接头端子5的极片端子6的剪断面接触,能够防止弹性接触片14遭受损伤。但是,由于极片端子6的扭转加工并非预先进行,而是伴随接头连接器co向壳体15的插入操作而进行的,所以没有预先加工,相应地能够使接头连接器co的制造效率提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接头端子5的插入操作完成的状态下,从动部8位于螺旋部29的前端部,并处于通过螺旋部29的对置的内壁面从板厚方向被夹持的状态,所以各个极片端子6不会从扭曲变形的状态恢复(弹簧回弹)。因此,能够获得极片端子6与对应的阴端子9a、9b的弹性接触片14的板面稳定接触的效果。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接头端子组装到第1端子收纳部的过程中,在极片端子中施加扭曲,也可以在组装到第1端子收纳部前,对极片端子进行扭曲加工。

(2)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接头连接器适用于车载网络的情况,但其用途并非限定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5…接头端子

6…极片端子

7…连接片

8…从动部

9a…中继线用阴端子

9b…分支线用阴端子

14…弹性接触片

15…壳体

16…第1端子收纳部

17…第2端子收纳部

26…极片进入通道

27…凸轮部

co…接头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