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90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配线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配线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通信容量的增大,在设置有服务器等的计算机、通信装置的数据中心中用于连接各板之间的线缆的根数显著地增大。作为将板之间连接的线缆,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分支线缆(Breakout cable)。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分支线缆,其是进行40Gbps传输的QSFP(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末端经由金属线缆分支为进行10Gbps传输的4个SFP(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末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分支线缆,其是进行40Gbps传输的QSFP末端经由光缆或金属线缆分支为进行10Gbps传输的4个RJ(Registered Jack)45末端。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6934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63171号说明书

但是,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分支线缆中,由多根线缆构成的线缆模块的分支位置被预先设定,无法变更该分支位置。因此,无法优化与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分支的线缆(适当地称为分支线缆)的多余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线缆模块的分支位置的配线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配线部件,具备:

第1模块,其具有与第1主机设备电连接的第1通信部;

多个第2模块,它们具有与第2主机设备电连接的第2通信部;

线缆模块,其具有将所述第1通信部和所述第2通信部连接的多根线缆;以及

分支模块,其设置于所述线缆模块的规定位置,

所述多根线缆的一端以捆束的状态与所述第1模块连接,并且所述多根线缆的另一端的各根线缆以分支的状态与相对应的所述第2模块连接,

所述分支模块具备:第1线缆插入部,将所述多根线缆以捆束的状态插入至该第1线缆插入部中;以及第2线缆插入部,将所述多根线缆以分支的状态插入至该第2线缆插入部中,

所述分支模块在第1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并且在第2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多根线缆能够相对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与第1主机设备和第2主机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变更分支模块的位置。这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线缆模块的分支位置的配线部件。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概略图。图1(b)是线缆模块的A-A剖视图。

图2(a)是线缆为极细同轴线缆时的、该线缆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图2(b)是该线缆所包含的信号线的斜视图。

图3(a)是线缆为双轴线缆时的、该线缆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图3(b)是该线缆所包含的信号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通信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2通信部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分支模块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分支模块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表示插入有多根线缆的分支模块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处于第1状态的分支模块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处于第2状态的分支模块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标号的说明

1:配线部件

2:分支模块

3:线缆模块

4:第1模块

5、5a~5d:第2模块

21:第1线缆插入部

22:第2线缆插入部

23:可动罩

24:固定罩

25:旋转轴

26:弹簧(弹性部件)

27:衬垫

30、30’、30a~30d:分支线缆

31、32:保护罩

33:热收缩管

41:第1壳体

42:第1通信部

43:电路基板

51:第2壳体

52:第2通信部

53:电路基板

210:第1线缆整理器

212:第1插入路径

213:台阶部

214、223:弹键

220:第2线缆整理器

222:第2插入路径

232:按压部

232a:凸起

243、244:卡止部

310、310’:外皮

320、320’:屏蔽层

330、330’、330a~330d、330a’~330d’:信号线

331、331’:外皮

332、332’:屏蔽层

333、333’:内部绝缘层

334、334’:中心导体

335’:保护层

340、340’:保护层

430:连接部

431、433:信号垫

432:共通接地

434:接地垫

435:电力线

530:连接部

531、533:信号垫

532:共通接地

534:接地垫

535:电力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1)一种配线部件,其具备:

第1模块,其具有与第1主机设备电连接的第1通信部;

多个第2模块,它们具有与第2主机设备电连接的第2通信部;

线缆模块,其具有将所述第1通信部和所述第2通信部连接的多根线缆;以及

分支模块,其设置于所述线缆模块的规定位置,

所述多根线缆的一端以捆束的状态与所述第1模块连接,并且所述多根线缆的另一端的各根线缆以分支的状态与相对应的所述第2模块连接,

所述分支模块具备:第1线缆插入部,将所述多根线缆以捆束的状态插入至该第1线缆插入部中;以及第2线缆插入部,将所述多根线缆以分支的状态插入至该第2线缆插入部中,

所述分支模块在第1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并且在第2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多根线缆能够相对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于第1主机设备和第2主机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变更分支模块的位置。这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线缆模块的分支位置的配线部件。

(2)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分支模块还具备弹性部件,

所述分支模块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弹性部件的弹力,将分支模块设为第1状态。

(3)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分支模块还具备:

固定罩;

可动罩;以及

旋转轴,其配置于所述第1线缆插入部和所述第2线缆插入部之间,将所述可动罩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固定罩连结,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可动罩和所述固定罩之间,

所述可动罩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弹性部件的弹力将可动罩固定于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从而能够将分支模块设为第1状态。

(4)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2线缆插入部之间,

所述可动罩通过所述弹性部件伸展而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并且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收缩而相对于所述多根线缆能够相对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可动罩通过弹性部件伸展而固定于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并且通过弹性部件收缩而相对于多根线缆能够相对移动。这样,通过将第2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朝向固定罩按压的简单的操作,能够将分支模块从第1状态转换至第2状态。

(5)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1线缆插入部具备第1线缆整理器,该第1线缆整理器具有多个第1插入路径,所述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所述第1插入路径,

所述第2线缆插入部具备第2线缆整理器,该第2线缆整理器具有多个第2插入路径,所述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所述第2插入路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1、2线缆整理器,能够规定相邻的分支线缆之间的间隔。进而,能够将分支模块中的各线缆的配置位置固定。由此,即使在分支模块相对于多根线缆进行相对移动期间,线缆彼此也不会相互缠绕。

(6)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根线缆以捆束为2层的状态插入至所述第1线缆插入部中。

(7)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1线缆整理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与所述多个第1插入路径的至少一个连通,

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以夹在所述可动罩和所述台阶部之间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可动罩。

根据上述结构,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以夹在可动罩和台阶部之间的状态固定于可动罩,因此能够将分支模块可靠地固定于线缆。

(8)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第1插入路径配置为两层,

所述多个第2插入路径配置为一层,

所述多个第2插入路径的各个插入路径与所述固定罩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可动罩和所述第2线缆整理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将第1线缆整理器的第1插入路径配置为两层,并且将第2线缆整理器的第2插入路径配置为一层。这样,与第1线缆整理器相比能够将第2线缆整理器薄型化。进而,通过将弹性部件配置于可动罩和薄型化的第2线缆整理器之间,从而能够将分支模块整体小型化。

(9)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1线缆整理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与所述多个第1插入路径的至少一个连通,

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以夹在所述可动罩和所述台阶部之间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可动罩,

所述多个第1插入路径配置为两层,

所述多个第2插入路径配置为一层,

所述多个第2插入路径的各个插入路径与所述固定罩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可动罩和所述第2线缆整理器之间。

(10)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分支模块还具备:固定罩;可动罩;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固定罩和所述可动罩之间,

在所述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所述第1插入路径的状态下,所述可动罩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固定于所述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

根据上述结构,在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第1插入路径中的状态下,可动罩通过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可靠地固定于多根线缆的至少一根。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分支模块设为第1状态。

(11)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1线缆插入部具备第1线缆整理器,该第1线缆整理器具有多个第1插入路径,所述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所述第1插入路径,

所述第2线缆插入部具备第2线缆整理器,该第2线缆整理器具有多个第2插入路径,所述多根线缆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所述第2插入路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已经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参照编号的部件,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其说明。另外,本附图所示的各部件的尺寸,为了便于说明,有时与实际的各部件的尺寸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适当地提及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此外,这些方向是在图1所示的配线部件1设定的相对性方向。因此,在配线部件1向规定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到根据该旋转,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轴方向会发生变化。

在这里,X轴方向是包含+X方向(将+方向设为矢量的方向)及-X方向在内的方向。同样地,Y轴方向是包含+Y向及-Y方向在内的方向,Z轴方向是包含+Z方向及-Z方向在内的方向。此外,在对特定的方向(矢量)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适当地作为+X方向、-Y方向等进行明示。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部件1的概略图。如图1(a)所示,配线部件1具备:第1模块4、多个第2模块5a~5d(为了便于说明,有时统称为第2模块5)、线缆模块3以及分支模块2。

第1模块4具有第1壳体41、和收容于第1壳体41的第1通信部42(参照图4)。第1通信部42与未图示的第1主机设备电连接。第1通信部42可以构成为与第1主机设备进行例如40Gbit/s的通信。在该情况下,如在MSA(Multi Source Agreement)规定的那样,第1模块4优选是QSFP模块。关于第1通信部42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第2模块5a~5d的各个模块具有第2壳体51、和收容于第2壳体51的第2通信部52(参照图5)。第2通信部52与未图示的第2主机设备电连接。第2通信部52可以构成为与第2主机设备进行例如10Gbit/s的通信。在该情况下,如在MSA规定的那样,第2模块5a~5d的各个模块优选是SFP。关于第2通信部52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线缆模块3具有多根线缆30a~30d、保护罩31、32以及热收缩管33。线缆30a~30d将第1模块4的第1通信部42和第2模块5a~5d的第2通信部52电连接或光学连接。

具体地说,线缆30a将第1通信部42和第2模块5a的第2通信部52连接。线缆30b将第1通信部42和第2模块5b的第2通信部52连接。线缆30c将第1通信部42和第2模块5c的第2通信部52连接。线缆30d将第1通信部42和第2模块5d的第2通信部52连接。

线缆30a~30d的一端以被捆束的状态与第1模块4连接,并且线缆30a~30d的另一端的各根线缆以分支的状态与第2模块5a~5d的相对应的一个连接。

保护罩31设置于第1模块4的端部附近,构成为将线缆30a~30d捆束。如图1(b)所示,线缆30a~30d通过保护罩31而被捆束为2层×2列。保护罩32设置于各第2模块5a~5d的端部附近。热收缩管33构成为在线缆30a~30d被捆束的状态下,将各线缆30a~30d固定。例如,可以在将分支模块2的位置设定在规定的位置后,通过热收缩管33将被捆束的线缆30a~30d固定。

分支模块2设置于线缆模块3的规定位置,具备第1线缆插入部21和第2线缆插入部22。线缆30a~30d以被捆束的状态插入至第1线缆插入部21,并且以分支的状态插入至第2线缆插入部22。

即,线缆30a~30d以下述方式排列,即,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线缆的间隔从第1线缆插入部21朝向第2线缆插入部22而扩大。并且,在第1线缆插入部21中,线缆30a~30d排列为2层×2列,然而在第2线缆插入部22中,线缆30a~30d排列为一列。另外,从第2线缆插入部22导出的线缆30a~30d中的线缆30a、30d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地延伸。因此,线缆30a~30d以下述方式沿Z轴方向延伸,即,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线缆的间隔从第2线缆插入部22朝向第2模块5而扩大。

另外,分支模块2构成为,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这2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分支模块2在第1状态下固定于线缆30a~30d的至少一根,并且在第2状态下相对于线缆30a~30d能够相对移动。这样,能够提供一种配线部件1,该配线部件1能够与第1主机设备和第2主机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应地变更分支模块2的位置,能够调整线缆模块3的分支位置。

此外,“被捆束的线缆30a~30d”并不是表示必须通过热收缩管33、保护罩31等进行束合的线缆30a~30d。例如,只要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线缆之间的间隔比分支后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线缆之间的间隔小,则就能够解释为线缆30a~30d被捆束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2对各线缆30a~30d的各自(下面,有时统称为线缆3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2(a)表示线缆30为极细同轴线缆时的、线缆3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图2(b)表示线缆30所包含的信号线330(信号线330a~330d的统称)的斜视图。

如图2(a)所示,线缆30作为极细同轴线缆而构成,具有:多根信号线330a~330d;保护层340,其将信号线330a~330d一起覆盖;电磁屏蔽用的屏蔽层320,其将信号线330a~330d和保护层340覆盖;以及外皮310,其将屏蔽层320覆盖。信号线330a~330d作为极细同轴线而构成。在信号线330a~330d中,2根信号线成对,构成为对构成差分信号的正相信号及反相信号进行传输。线缆30具有4根信号线330a~330d,因此形成有对差分信号进行传输的2个通道。2个通道中的一个是发送用通道,另一个是接收用通道。

如图2(b)所示,信号线330具有:中心导体334,其对信号进行传输;内部绝缘层333,其将中心导体334覆盖;屏蔽层332,其将内部绝缘层333覆盖;以及外皮331,其将屏蔽层332覆盖。中心导体334通过将7根金属线绞合而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与双轴线(参照图3)相比柔软地弯曲的线缆。

下面,参照图3对双轴线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3(a)表示图1所示的各线缆30a~30d为双轴线缆时的、该线缆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线缆30a~30d统称为线缆30’。图3(b)是线缆30’所包含的信号线330’(信号线330a’~330d’的统称)的斜视图。

如图3(a)所示,线缆30’具有:多根信号线330a’~330d’;保护层340’,其将多根信号线330a’~330d’一起覆盖;电磁屏蔽用的屏蔽层320’,其将信号线330a’~330d’和保护层340’覆盖;以及外皮310’,其将屏蔽层320’覆盖。信号线330a’~330d’作为双轴线而构成。如图3(b)所示,在信号线330’中,2根中心导体334’成对,构成为对构成差分信号的正相信号及反相信号进行传输。线缆30’具有4根信号线330a’~330d’,因此能够对2通道的差分信号进行传输,2通道中的一个是发送用通道,另一个是接收用通道。

如图3(b)所示,信号线330’具有:一对中心导体334’,其对信号进行传输;内部绝缘层333’,其将各中心导体334’覆盖;保护层335’,其将内部绝缘层333’覆盖;屏蔽层332’,其将保护层335’覆盖;以及外皮331’,其将屏蔽层332’覆盖。

下面,参照图4对第1模块4的第1通信部42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1通信部42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第1通信部42具备电路基板(PCB)43,该电路基板(PCB)43与多根信号线330a~330d(下面,有时简称为信号线330)电连接。电路基板43具有连接部430、共通接地432、多个信号垫431。连接部430的至少一部分从第1壳体41露出至外部,与未图示的第1主机设备的连接器电连接。连接部430具有:多个信号垫433,它们对信号进行传输;多个接地垫434,它们与GND连接;以及多根电力线435,它们供给电源。

多个信号垫431的各个信号垫与多根信号线330中的相对应的一个中心导体334电连接。共通接地432与多根信号线330的屏蔽层332电连接。多个信号垫431的各个信号垫经由设置于电路基板43的电路配线(未图示)而与多个信号垫433中的相对应的一个电连接。同样地,共通接地432经由未图示的电路配线而与接地垫434电连接。另外,电力线435经由未图示的电路配线而与配置于电路基板43之上的电子设备(未图示)电连接。另外,也可以将与上述电路配线连接的波形整形电路另外设置于电路基板43之上。

如图4所示,在电路基板43的上表面配置有8根信号线330。另外,在电路基板43的下表面也具有与如图4所示的电路基板43的上表面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电路基板43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配置有8根信号线330,共计16根信号线330配置于电路基板43。如上述所述,通过一对信号线形成对差分信号进行传输的一个通道,因此通过16根信号线330形成对差分信号进行传输的8个通道。8个通道中的4个通道是发送用通道,剩余4个通道是接收用通道。

另外,第1通信部42也可以具有E/O转换器。E/O转换器例如由发光元件和驱动器IC构成。从第1主机设备传输的电信号通过E/O转换器转换为光信号,转换后的光信号被输入至信号线330。在该情况下,信号线330成为包含对光信号进行传输的光纤的光缆,与电路基板43光学连接。

下面,参照图5对第2模块5的第2通信部52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2通信部52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第2通信部52具备电路基板(PCB)53,该电路基板(PCB)53与多根信号线330a~330d(下面,有时简称为信号线330)电连接。电路基板53具有连接部530、共通接地532、多个信号垫531。连接部530的至少一部分从第2壳体51露出至外部,与未图示的第2主机设备的连接器电连接。连接部530具有:多个信号垫533,它们对信号进行传输;多个接地垫534,它们与GND连接;以及多根电力线535,它们供给电源。

多个信号垫531的各个信号垫与多根信号线330中的相对应的一个中心导体334电连接。共通接地532与多根信号线330的屏蔽层332电连接。多个信号垫531的各个信号垫经由设置于电路基板53的电路配线(未图示)而与多个信号垫533中的相对应的一个电连接。同样地,共通接地532经由未图示的电路配线而与接地垫534电连接。另外,电力线535经由未图示的电路配线而与配置于电路基板53之上的电子设备(未图示)电连接。另外,也可以将与上述电路配线连接的波形形成电路另外设置于电路基板53之上。

如图5所示,仅在电路基板53的上表面配置有4根信号线330。因此,通过4根信号线330形成对差分信号进行传输的2个通道,2个通道中的一个通道是发送用通道,另一个是接收用通道。

另外,第2通信部52也可以具有O/E转换器。O/E转换器例如由受光元件和互阻抗放大器构成。在该情况下,信号线330成为包含光纤的光缆,与电路基板53光学连接。从信号线330传输的光信号通过O/E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经由连接部530被输入至第2主机设备。

下面,参照图6~图8对分支模块2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分支模块2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分支模块2的分解斜视图。图8是表示插入有多根线缆30a~30d的分支模块2的透视图。

如图6及图7所示,分支模块2具备:第1线缆插入部21、第2线缆插入部22、可动罩23、固定罩24、旋转轴25、衬垫27、2个弹簧26(弹性部件)。

如图7所示,第1线缆插入部21具有第1线缆整理器210。第1线缆整理器210具有台阶部213、弹键214和多个第1插入路径212。第1插入路径212形成为贯通孔,在Y轴方向上配置为2层、且在X轴方向上配置为2列。第1插入路径212的外径大于线缆30的外径。多根线缆30a~30d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第1插入路径212中(参照图8)。台阶部213形成为与配置在上层的2个第1插入路径212连通。如果弹键214与固定罩24的卡止部244卡合,则第1线缆整理器210被固定于固定罩24。

第2线缆插入部22具有第2线缆整理器220。第2线缆整理器220具有弹键223和多个第2插入路径222。第2插入路径222形成为下部开放的贯通孔,在Y轴方向上配置为1层、且在X轴方向上配置为4列。多根线缆30a~30d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第2插入路径222中(参照图8)。如果弹键223与固定罩24的卡止部243卡合,则第2线缆整理器220被固定于固定罩24。在第2线缆整理器220被固定于固定罩24的状态下,多个第2插入路径222的各个插入路径与固定罩24接触。这样,第2插入路径222的开放的下部由固定罩24闭合。另外,虽然第1线缆整理器210、第2线缆整理器220、固定罩24各自分体地构成,但也可以将它们一体形成。

旋转轴25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第1线缆插入部21和第2线缆插入部22之间,将可动罩23能够旋转地与固定罩24连结。

弹簧26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可动罩23和固定罩24之间,并且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旋转轴25和第2线缆插入部22之间。特别地,弹簧26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可动罩23和第2线缆整理器220之间。衬垫27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弹簧26之间,并且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可动罩23和第2线缆整理器220之间。

如图8所示,线缆30a~30d以下述方式排列,即,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线缆的间隔从第1线缆插入部21朝向第2线缆插入部22而扩大。并且,在线缆30a~30d以捆束为2层的状态插入至第1线缆插入部21后,以排列为一列的状态从第2线缆插入部22导出。

这样,分支模块2构成为将线缆30a~30d的排列从2层变换为1层。

另外,通过第1线缆整理器210和第2线缆整理器220,能够规定相邻的分支线缆30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将分支模块2中的各线缆30的配置位置固定。由此,即使在分支模块2相对于多根线缆30进行相对移动期间,线缆30彼此也不会相互缠绕。

另外,第1线缆整理器210的第1插入路径212配置为2层,并且第2线缆整理器220的第2插入路径222配置为一层。这样,与第1线缆整理器210相比能够将第2线缆整理器220在Y轴方向上薄型化。进而,通过将弹簧26和衬垫27配置于可动罩23和第2线缆整理器220之间,从而能够将分支模块2的整体小型化。

下面,参照图9及图10,说明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分支模块2的作用。图9是表示处于第1状态的分支模块2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处于第2状态的分支模块2的、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视图。此外,如上述所示,第1状态是指分支模块2固定于线缆30a~30d的至少一根的状态,第2状态是指分支模块2相对于线缆30a~30d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分支模块2处于第1状态时,由于弹簧26向+Y方向伸展,因此力向+Y方向作用于第2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另一方面,力经由旋转轴25(参照图7)向-Y方向作用于第1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因此,可动罩23的按压部232对配置于上层的线缆30a、30d施加按压力(在图中没有示出线缆30d,但对线缆30d也施加由按压部232产生的按压力)。

其结果,在线缆30a~30d的各根线缆插入至相对应的第1插入路径212中的状态下,可动罩23通过弹簧26的弹力而被固定于配置在上层的线缆30a、30d。此时,线缆30a、30d以夹在可动罩23和台阶部213之间的状态被可动罩23固定,能够将分支模块2可靠地固定于线缆30a、30b。

这样,能够通过弹簧26的弹力将分支模块2设为第1状态。特别地,通过利用弹簧26的弹力将可动罩23固定于线缆30a、30d,从而能够将分支模块2设为第1状态。

另外,按压部232具有凸起232a。由此,能够将按压部232的按压力集中于线缆30a、30d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通过由用户对第2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进行按压,从而使弹簧26向-Y方向收缩。另一方面,力经由旋转轴25向+Y方向作用于第1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因此,按压部232从线缆30a、30d分离,分支模块2成为第2状态。这样,通过用户的操作使弹簧26收缩,由此可动罩23相对于线缆30a~30d能够相对移动。因此,通过将第2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朝向固定罩24按压的简单的操作,能够将分支模块2从第1状态转换为第2状态。

另外,衬垫27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可动罩23和第2线缆整理器220之间,因此在第2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受到按压时,可动罩23会与衬垫27接触。因此,防止可动罩23的下端与从第2线缆整理器220导出的线缆30a~30d接触。考虑上述情况而对衬垫27的高度进行适当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第2线缆插入部侧的可动罩23朝向-Y方向按压的期间,能够使分支模块2沿线缆模块3移动。另一方面,在不对可动罩23施加任何力的情况下,能够使分支模块2相对于线缆模块3固定。

因此,能够与第1主机设备和第2主机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适当变更分支模块2的位置。这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线缆模块3的分支位置的配线部件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不应该解释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为,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内进行各种实施方式的变更。这样,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该基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及其等同的范围而确定。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模块2具备将可动罩23和固定罩24能够旋转地连结的旋转轴25,因此可动罩23通过弹簧26伸展而固定于线缆30a、30d,并且通过弹簧26收缩而相对于线缆30a~30d能够相对移动。即,通过弹簧26伸展而使分支模块2成为第1状态,通过弹簧26收缩而使分支模块2成为第2状态。

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分支模块2也可以不具有旋转轴25。在该情况下,可动罩23通过弹簧26收缩而固定于线缆30a、30d,并且通过弹簧26伸展而相对于线缆30a~30d能够相对移动。即,通过弹簧26收缩而使分支模块2成为第1状态,通过弹簧26伸展而使分支模块2成为第2状态。在上述结构中,通过由用户将可动罩23向+Y方向抬起,从而将分支模块2从第1状态转换为第2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