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01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可将导线的一端将连接在电力设备上,从而通过导线的另一端与其它设备的连接,实现电力设备与其它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和信号传输等。

接线端子包括多种类型,参见图1和图2,其中一种接线端子为:其结构包括绝缘外壳10、弹性件和端子引脚20,绝缘外壳10上设置有进线孔11,弹性件安装在绝缘外壳10的内部,端子引脚20安装在绝缘外壳10上,且端子引脚20的一部分位于绝缘外壳10的内部,与弹性件相接触,另一部分位于绝缘外壳10的外部,用于焊接在电力设备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上;这种接线端子的工作原理为:将导线从进线孔11插入绝缘外壳10的内部,利用弹性件的弹力将导线夹紧在弹性件和端子引脚20之间,从而通过导线与端子引脚20的直接接触,实现了导线与PCB板之间的连接。

实际操作中,在拆卸导线时,可推压弹性件,使弹性件与导线之间松懈,甚至分离,从而弹性件作用在导线上的弹力变小,甚至消失,进而完成拆卸导线。因此上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用于推压弹性件的推压件30,为了方便推压,现有的接线端子的推压件30通常设置在绝缘外壳10的外部,且推压件30能够移动至绝缘外壳10的内部,以作用于弹性件上,同样的原理,推压件30还用于放置导线。但不足的是,由于推压件30位于绝缘外壳10的外部,因此极易被无意触碰到,从而导致推压件30无意推压弹性件,使夹紧在弹簧片和端子引脚20之间的导线松动,进而引起导线与电气设备连接中断,造成影响使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以解决因弹性件被推压而导致夹紧在弹簧片和端子引脚之间的导线松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至少设置有一个进线孔,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沿所述进线孔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端子引脚和弹性件,所述端子引脚和所述弹性件相接触,所述绝缘外壳上还安装有与所述进线孔相邻的推压件,所述推压件能够沿与所述进线孔所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移动至所述弹性件上,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位于所述推压件侧面的若干挡板,所述挡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绝缘外壳上,另一端不低于所述推压件的端面,所述推压件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推压件的侧面设置了若干挡板,且挡板的边缘不低于推压件的端面,因此对推压件起到了保护作用,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工具等就会更多地与挡板进行无意接触,进而避免了无意触碰推压件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推压件的端面设置有凹槽,使推压件的端面向内凹陷,进一步降低了无意触碰推压件端面的概率,因此,上述接线端子解决了在操作过程中,因无意触碰推压件,引起推压件推压弹性件,从而造成夹紧在弹性件与端子引脚之间的导线松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子接线端子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推压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绝缘外壳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的一种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引脚的一种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绝缘外壳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子引脚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一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二剖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三剖面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四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五剖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第六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绝缘外壳; 101-子接线端子; 11-进线孔;

111-开口; 112-导轨; 12-通道;

13-限位器; 20-端子引脚; 21-第二固定部;

211-第一限位板; 212-第二限位板; 213-第三限位板;

2131-限位孔; 2132-锲型槽; 22-引脚部;

221-防滑槽; 222-引脚; 30-推压件;

301-受压部; 302-作用部; 31-凹槽;

311-凸起; 32-通孔; 40-弹性件;

41-第一固定部; 42-夹紧部; 421-自由端;

422-限位凹槽; 43-连接部; 50-挡板;

51-第一挡板; 52-第二挡板; 6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10,绝缘外壳 10上至少包括一个进线孔11,每个进线孔11对应有端子引脚20、推压件30、弹性件40和若干挡板50,端子引脚20和弹性件40安装在绝缘外壳10的内部,且端子引脚20和弹性件40分别位于沿进线孔1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同时端子引脚20和弹性件40相接触,推压件30安装在绝缘外壳10与进线孔40相邻的位置上,以便于推压件30能够在进线孔11相邻的位置上,沿着与进线孔11所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移动至绝缘外壳10的内部,进而作用于弹性件40上,特别的是,若干挡板50位于推压件30侧面,且挡板50的一端固定于绝缘外壳10上,另一端不低于推压件30的端面,同时,推压件30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31。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端子,在推压件30的侧面设置了若干挡板50,且挡板50的一端不低于推压件30的端面,因此工作人员进行维护时,原本工作人员的手或者工具可能会无意触碰推压件30,取而代之的是,就会触碰到推压件30外侧的挡板50,可见,挡板50的设置对推压件30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进一步的,在推压件30的端面设置了凹槽31,因凹槽31本身是向里凹陷的,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手或者工具无意触碰到推压件30的概率,由此可见,上述接线端子避免了无意触碰推压件30的现象,也就避免了推压件30无意推压到弹性件40的现象,从而解决了因弹性件40被无意推压而导致原本夹紧在弹性件40和端子引脚20之间的导线松动的问题,进而不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了因电气连接中断而带来的安全隐患等。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3~图5,接线端子中的进线孔11、端子引脚20、弹性件40和推压件30为一一对应设置,以实现对每个进线孔11内的导线进行独立控制,本实施例中称每组进线孔11、端子引脚20、弹性件40和推压件30所形成的结构为子接线端子101,多个子接线端子101可依次排列。

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每个推压件30所对应的若干挡板50包括第一挡板51和第二挡板52,第一挡板51位于推压件30远离进线孔11的侧面,第二挡板52位于与推压件30远离进线孔11的侧面相邻的 侧面,且第二挡板52与第一挡板51相连接。当接线端子包括多个子接线端子101时,第二挡板52位于各子接线端子101的推压件30之间,以使各推压件30之间相互独立,这样,即使推压件30的数量较多,也不会因多个推压件30的端面形成的面积太大,而极易触碰到推压件30。

在这一优选方案中,因推压件30的三个侧面上均设有挡板50,已实现了对推压件30的保护,因此考率到减少加工成本、降低加工难度等因素,推压件30与进线孔11相邻的侧面上可节省对挡板50设置。

实际上,在不进行放线和取线的动作时,推压件30与弹性件40之间是没有作用力的,在推压件30对弹性件40进行推压时,需要推压件30移动一定的距离,以在弹性件40上产生作用力,在现有技术中,既为了预留该距离,又为了方便人工操作,通常推压件30都会高于绝缘外壳10的端面,与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的挡板50在结构上使若干推压件30之间排列紧凑,有效利用了安装空间,在进行维护时,只有将工具(例如螺丝刀)放置在推压件30的凹槽31内时,才可使推压件30移动,起到了防呆作用,不仅如此,上述凹槽31以及紧凑型推压件30的设计,也使接线端子的整体尺寸有所减小,节省了安装空间。

参见图4,为了进一步地节省安装空间,在不影响对推压件30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可尽量减小接线端子的尺寸,例如,可使挡板50远离绝缘外壳10的一端与推压件30的端面相平。

参见图3,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加工步骤,同时增大挡板50的强度,可将挡板50与绝缘外壳10加工成一个整体,优选的,可采用挡板50与绝缘外壳10一体成型的加工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推压件30的结构可为多种形式,其主要实现的功能在于:推压件30的端面可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动按压或者工具按压,按压的同时,推压件30相对于端面的一端可移动至绝缘外壳10内的弹性件40上。参见图6,对此,优选的,推压件30的结构可为L型结构,其中,L型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按压的受压部301,且受压部301的端面为推压 件30的端面,另一部分为用于作用在弹性件40上的作用部302,且作用部302的端部,也就是其远离受压部301的一端,可在绝缘外壳10内作用在弹性件40上,这样的推压件30的结构既能够实现推压件30的功能,又尽可能地减少了推压件30所消耗的材料。结合上述挡板50的边缘与推压件30端面相平的方案,受压部301的端面可与挡板50的边缘相平。

可选的,参见图3和图6,受压部301的端面为矩形,对应的,可在绝缘外壳10上设置矩形横截面的通道12,以用于推压件30在绝缘外壳10内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推压件30作用在弹性件40上时,弹性件40也会给推压件30一个反作用力,因为推压件30只有三个方向上设置有挡板50,推压件30很有可能在该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出现推压件30倾斜等现象,从而影响推压件30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见图7,可在进线孔11与推压件30相邻的孔壁上设置有开口111,因此开口111两侧的孔壁就会形成两条导轨112,推压件30就可以沿着导轨112进行移动,从而推压件30的运动轨迹被限制,避免发生倾斜现象。特别的,基于上述L型结构的推压件30,推压件30的作用部301可沿着对应开口111两侧的孔壁移动。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在开口111一侧的孔壁形成导轨112,同样可以达到限制推压件30运动轨迹的目的。因此可以想到,本实施例中对于导轨112的数量并没有具体限定,但至少有一条导轨112。

在使用过程中,在将导线插入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后,为了保证导线接触良好,以进一步保证设备之间连接良好,从而减少维修、重新连接等工序,参见图6,优选的,可在推压件30上设置一通孔32,该通孔32连通绝缘外壳10的外部和内部,且该通孔32所在的直线与弹性件40相交,通孔32的设置可用于对插入接线端子的导线的连接情况进行测试。测试的原理为:在导线夹紧在弹性件40和端子引脚20之间后,可采用探测针插入通孔32内,探测针穿过通孔32,沿通孔32所在直线伸至弹性件40上,这时,探测针、弹性件40、导线和端子引脚20相连接,假设弹性件40可传导电流信号等,则电流信号等在探测针、弹性件40、导线和端子引脚20之间是相通的,因此, 只要探测针可探测到电流信号等,则说明导线连接良好。其中,弹性件40可选用金属弹片。结合上述L型结构的推压件30,可在受压部301上设置该通孔32。

在工作人员对推压件30进行操作时,通常采用工具完成,因接线端子的尺寸本身较小,操作不方便,在将工具放置在推压件30的凹槽31进行操作时,可能会出现工具滑脱等现象,参见图6,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推压件30凹槽31的端部设置有凸起311,以减少工具滑脱等现象的发生概率。优选的,可在靠近第一挡板51的端部设置凸起311。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0的结构可为多种形式,对于上述L型结构的推压件30而言,对应的弹性件40的结构也可为多种形式,例如,参见图8,弹性件40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41和夹紧部42,第一固定部41固定安装在绝缘外壳10的内部,夹紧部42的自由端421与端子引脚20相接触,这里的自由端421是指夹紧部42远离第一固定部41的一端,推压件30的作用部302的端部能够移动至夹紧部42上,以使自由端421与端子引脚20之间松懈或者分离。

参见图8,基于上述包括导轨112的方案,在推压件30沿导轨112移动的同时,被作用的弹性件40也相应的移动,为了使弹性件40与推压件30运动一致,也沿着导轨112移动,可在弹性件40的夹紧部42上设置与导轨112相匹配的限位凹槽422,限位凹槽422与导轨112相配合,并能够在对应导轨112上移动,同时夹紧部42能够在开口111内移动。

实现弹性件40与端子引脚20相接触的方法有多种,对应的端子引脚20的结构也包括多种。参见图9,基于上述包括第一固定部41和夹紧部42的弹性件40,端子引脚20的结构可为:端子引脚20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固定部21和引脚部22。

参见图3和图9,其中,第二固定部2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限位板211和第二限位板212,第一限位板211和第二限位板212之间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用于卡装弹性件40,以将弹性件40固定在端子 引脚20上,具体的,弹性件40的第一固定部41卡装在第一限位板211和第二限位板212之间;第二固定部21还包括第三限位板213,第三限位板213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板211、第二连接板212和引脚部22,同时,第三限位板213与第一限位板211垂直,第三限位板213还与第二限位板212垂直,第三限位板213上设置有限位孔2131,限位孔2131用于将端子引脚20固定在绝缘外壳10上,以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端子引脚20受到外力的作用位置发生变化等,相应的,参见图10,绝缘外壳10的内部安装有与该限位孔2131相匹配的限位器13,限位器13对应安装在限位孔2131内。其中,限位器13可以为卡扣等结构。

参见图11,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弹性件40的第一固定部41卡装在第一限位板211和第二限位板212之间,同时不影响夹紧部42的使用,优选的,可在第一固定部41和夹紧部42之间设置一U型连接部43,这样,连接部43两侧的第一固定部41和夹紧部42互不干扰,同时结合上述L型结构的推压件30,推压件30的作用部301在没有导线放入的状态时可与夹紧部42互相接触,但不产生作用力,而受压部301和作用部302之间的空间又可以为推压件30提供移动距离,使作用部302只作用在夹紧部42,从而实现了接线端子的紧凑型,进一步减小了接线端子的整体尺寸。不仅如此,在使用探测针进行测试时,探测针可直接接触在连接部43上,接触面积较大,容易完成测试动作。

参见图9,引脚部22与弹性件40的自由端421相接触,导线能够插装在引脚部22和弹性件40的自由端421之间,较佳的,为了使导线更牢固地被夹紧在弹性件40与引脚部22之间,引脚部22上设置有导线接触的若干防滑槽221,以增加导线与引脚部22之间的摩擦,该防滑槽221与导线插入的方向称一定的倾斜角度,该角度优选为45°,这样的设计既起到防滑作用,又容易实现导线的插入。

在上述通过限位孔2131和限位器13的配合将端子引脚20固定在绝缘外壳10上的方案中,考率到端子引脚20在绝缘外壳10上的牢固性,可将限位 孔2131设置在第三限位板213的中间位置。接线端子在安装过程中,通常的步骤是:首先将弹性件40安装在端子引脚20上,再将安装好的弹性件40和端子引脚20从绝缘外壳10的一侧安装至绝缘外壳10内部,该侧为与推压件30和进线孔11所在绝缘外壳10上的相对的一侧,同时,引脚部22伸出绝缘外壳10。从上述安装过程中可以看出,若绝缘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器13,且限位孔2131位于第三限位板213的中间位置,限位孔2131以上的部分就很难绕过限位器13,因此,参见图9和图1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限位板213靠近限位器13的一面上,从第三限位板213的边缘至限位孔2131之间设置有锲型槽2132,锲型槽2132靠近限位孔2131的一端与第三限位板213相平,这样,从第三限位板213的边缘到限位孔2131之间的部位相比于其它部位,要薄一些,在安装过程中,锲型槽2132所在位置经过对应的限位器13时,可避免限位器13的阻挡,最终将限位孔2131放置在限位器13处。

参见图13~图16,端子引脚20伸出绝缘外壳10的部分用于焊接在PCB板上,该部分的结构为两条相互平行的条状引脚22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参见图13,进线孔11所在直线可与引脚222所在直线呈垂直关系,即接线端子焊接在PCB板上时,插入的导线60与PCB板所在平面平行;参见图14,进线孔11所在直线可与引脚222所在直线呈平行关系,即接线端子焊接在PCB板上时,插入的导线60与PCB板所在平面垂直。因此,可以想到,参见图15和图16,进线孔11所在直线可与引222所在直线呈任意角度,即接线端子焊接在PCB板上时,插入的导线60与PCB板所在平面呈任意角度,例如,插入的导线60与PCB板所在平面呈45°角或者65°角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可包括由第二挡板52间隔的多个子接线端子101,参见图17和图18,多个子接线端子101还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其中,第一方向是指推压件30和进线孔11所延伸的方向,优选的,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2个或者3个子接线端子101。当然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沿第一方向排列子接线端子101的同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排 列多个子接线端子101。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时,在将一根导线插入进线孔11,或者多根导线经处理可作为一个整体插入进线孔11时,可直接将导线从进线孔11中插入弹性件40和端子引脚20之间,并通过弹性件40的弹力将其夹紧;而多根导线依次插入进线孔11时,为了保证插入的每一根导线均连接良好,这时在插入第一根导线之后,再插入其它导线时,就需要推压件30推压弹性件40,以使导线进入;同样,在取出导线时,也需要推压件30推压弹性件40,以使弹性件40离开导线,将导线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