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及具有它的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568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及具有它的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及具有它的绕线机。



背景技术:

一些涉及到线材的设备,在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都会用到送线装置进行线材的输送,再利用其他装置将送来的线材进行加工处理。例如,习知的电机、变压器等领域中,需要将漆包线绕在铁芯或磁芯上进而形成线圈,在其具体制造过程中,一般会利用的绕线机进行绕线,而绕线机中的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送线装置。

现有的送线装置,一般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轴、从动轴、主动轮及从动轮,其中,驱动轴与驱动电机相连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旋转,主动轮设置在驱动轴上且可随驱动轴同步旋转,从动轴与主动轴平行设置,从动轮与设置于从动轴上且可随从动轴同步旋转,同时从动轮与主动轮贴靠设置。在具体工作时,将线材通过从动轮和主动轮夹紧,当驱动电机驱动主动轴旋转时,主动轮随之旋转进而将线材向前输送。

显然,上述送线装置只能输送一根线材,或者对两根线材进行同步输送,而如果需要对两根线材不同步输送,即两根线材的输送长度要求不同时,则需要两套独立的上述送线装置,很显然,两套上述送线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而且成本成倍增加。同时,由于两套独立的上述送线装置包括了两个主动轴和两个从动轴,两组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因此,需要进行分别控制,其控制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差步送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同轴差步送线装置的绕线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包括:

第一转轴,其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一转轴同步旋转的第一主动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旋转的第一从动轮;

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转轴旋转;

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转轴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二转轴同步旋转的第二主动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的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第一线材,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第二线材;

第二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转轴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只需要两个转轴(即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两个转轴上分别设置可随转轴同步旋转的主动轮和可相对于转轴旋转的从动轮,如此,对应的一个主动轮与一个从动轮配合,如此,即可形成两组主动轮和从动轮,进而分别输送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输送两根线材需要两套独立的送线装置而言,其结构非常简单,送线装置的设备成本更低。此外,两组主动轮和从动轮对应设置在两根转轴上,只要停止其中一根转轴的旋转,即可使得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的输送长度不同,也就是,可以自由调节两根线材的输送长度,从达到线材输送长度补长目的,其结构简单,控制操作方便。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左右平行设置,且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相连,以形成与所述第一转轴同步旋转,所述第三转轴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三转轴同步旋转的第三主动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三转轴旋转的第三从动轮;

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上下平行设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轴相连,以形成与所述第二转轴同步旋转,所述第四转轴上同轴设置有 可随所述第四转轴同步旋转的第四主动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四转轴旋转的第四从动轮;

所述第四从动轮与所述第三主动轮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所述第一线材;所述第四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所述第二线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一传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带轮、第四带轮及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三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四带轮设置于所述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二传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间隙调节装置,所述间隙调节装置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

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三转轴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动块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滑动块旋转;

第一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滑动块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滑动块上下布置,所述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动块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二滑动块旋转;

第二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滑动块在所述滑动内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

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螺纹配合;

第一旋钮部,所述第一旋钮部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连接,以供操作而驱动所述第一螺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块沿上下方向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动块 螺纹配合;

第二旋钮部,所述第二旋钮部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连接,以供操作而驱动所述第二螺杆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上下方向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沿竖向延伸的镂空孔;

两个侧挡条,两个所述侧挡条相对设置于所述基板背面且位于所述镂空孔的左右两侧,并限定出有所述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镂空孔相通,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轴自所述镂空孔穿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滑动块向前凸出形成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第二滑动块向前凸出形成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上下布置于所述镂空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板背面上侧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旋钮部可旋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基板背面下侧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旋钮部可旋转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块。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机,具有如上所述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正面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又一个实施例(去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又一个实施例(去掉基板)的正面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又一个实施例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又一个实施例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第一转轴10;

第一主动轮101;

第一从动轮102;

第二转轴11;

第二主动轮111;

第二从动轮112;

第三转轴12;

第三主动轮121;

第三从动轮122;

第四转轴13;

第四主动轮131;

第四从动轮132;

第一驱动装置14;

第二驱动装置15;

第一传动机构16;

第一带轮161;

第二带轮162;

第一传动带163;

第二传动机构17;

第四带轮171;

第三带轮172;

第二传动带173;

固定座18;

基板181;

侧挡条182、183;

第一固定块184;

第二固定块185;

第一滑动块19;

第一限位凸台191;

第二滑动块20;

第二限位凸台201;

第一驱动件21;

第一螺杆211;

第一旋钮部212;

第二驱动件22;

第二螺杆221;

第二旋钮部222;

导向器23;

第一线材24;

第二线材25;

磁芯26。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包括第一转轴10、第一驱动装置14、第二转轴11及第二驱动装置15。

具体的,第一转轴10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的第一主动轮101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10旋转的第一从动轮102。也就是说,第一主动轮101是与第一转轴10周向固定的,进而当第一转轴10旋转时,该第一主动轮101可以随该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而第一从动轮102与第一转轴10之间是可以相对转动的,即第一从动轮102可以绕第一转轴10的轴线相对于第一转轴10转动,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从动轮102通过一个轴承套设在第一转轴10上,从而实现与第一转轴10之间相对转动。

第一驱动装置14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转轴10旋转,当第一驱动装置14驱动第一转轴10旋转时,则第一主动轮101与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而第一从动轮102则不与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这种设置在同一转轴上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却并不同步旋转结构形式,可以称为“同轴差步结构”。

第二转轴11与所述第一转轴10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转轴11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的第二主动轮111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11旋转的第二从动轮112。也就是说,第二主动轮111是与第二转轴11周向固定的,进而当第二转轴11旋转时,该第二主动轮111可以随该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而第二从动轮112与第二转轴11之间是可以相对转动的,即第二从动轮112可以绕第二转轴11的轴线相对于第二转轴11转动,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二从动轮112通过一个轴承套设在第二转轴11上,从而实现与第二转轴11之间相对转动。

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一从动轮102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第一线材24。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一从动轮102彼此紧邻并形成一第一过线间隙,该第一过线间隙的最小值可以等于零,此时,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一从动轮102贴靠在一起,该第一过线间隙的最大值小于第一线材24的线径或厚度。如此,当第一线材24穿过该第一过线间隙时,第二转轴11转动而带动第二主动轮111旋转,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一从动轮102相对挤压第一线材24并提供切线方向的动力以输送该第一线材24。

第二从动轮112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01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第二线材25。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二从动轮112与第一主动轮101彼此紧邻并形成一第二过线间隙,该第二过线间隙的最小值可以等于零,此时,第二从动轮112与第一主动轮101贴靠在一起,该第二过线间隙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线材25的线径或厚度。如此,当第二线材25穿过该第二过线间隙时,第一转轴10转动而带动第一主动轮101旋转,第一主动轮101与第二从动轮112相对挤压第二线材25并提供沿切线方向的动力以输送该第二线材25。

第二驱动装置15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转轴11旋转。当第二驱动装置15驱动第二转轴11旋转时,则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而第二从动轮112则不与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即该第二主动轮111和第二从动轮112为上述“同轴差步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装置14和第二驱动装置15可以采用电机等驱动装置。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旋转,第二主动轮111与第一从动轮102上下相对夹持并输送第一线材24,第二从动轮112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01上下相对夹持并输送第二线材25,当需要调节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的输送长度不同时,例如需要第一线材24输送长度大于第二线材25输送长度,则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4停止,此时,第一转轴10停止,则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停止,则第二线材25失去了输送的主要动力,则输送停止或缓慢输送,而第二转轴11保持旋转,则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保持旋转,第一线材24则保持原有的速度输送,由此,即可实现对第一线材24长度的补长调节。同理,当需要第二线材25输送长度大于第一 线材24输送长度,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5停止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只需要两个转轴(即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1),在两个转轴上分别设置可随转轴同步旋转的主动轮和可相对于转轴旋转的从动轮,如此,对应的一个主动轮与一个从动轮配合,如此,即可形成两组主动轮和从动轮,进而分别输送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输送两根线材需要两套独立的送线装置而言,其结构非常简单,送线装置的设备成本更低。此外,两组主动轮和从动轮对应设置在两根转轴上,只要停止其中一根转轴的旋转,即可使得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的输送长度不同,也就是,可以自由调节两根线材的输送长度,从达到线材长度补长目的,其结构简单,控制操作方面。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三转轴12及第四转轴13,其中,第三转轴12与所述第一转轴10左右平行设置,且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6与所述第一转轴10相连,以形成与所述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也就是说,第三转轴12与第一转轴10是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6形成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14与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即可,如此,当第一驱动装置14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同步旋转。例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装置14与第一转轴10相连,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6驱动第三转轴12与第一转轴10同步旋转。

第三转轴12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三转轴12同步旋转的第三主动轮121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三转轴12旋转的第三从动轮122。也就是说,第三主动轮121是与第三转轴12周向固定的,当第三转轴12旋转时,该第三主动轮121可以随该第三转轴12同步旋转。而第三从动轮122与第三转轴12之间是可以相对转动的,即第三从动轮122可以绕第三转轴12的轴线相对于第三转轴12转动,即该第三主动轮121和第三从动轮122为上述“同轴差步结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三从动轮122通过一个轴承套设在第三转轴12上,从而实现与第三转轴12之间相对转动。

第四转轴13与所述第三转轴12上下平行设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17与所述第二转轴11相连,以形成与所述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也就是说,第四转轴13与第二转轴11是通过第二传动机构17形成同步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15与第四转轴13和第二转轴11中的任意一个连接即可,如此,当第二 驱动装置1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四转轴13和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例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装置15与第四转轴13相连,通过第二传动机构17驱动第二转轴11与第四转轴13同步旋转。

第四转轴13上同轴设置有可随所述第四转轴13同步旋转的第四主动轮131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四转轴13旋转的第四从动轮132。也就是说,第四主动轮131是与第四转轴13周向固定的,当第四转轴13旋转时,该第四主动轮131可以随该第四转轴13同步旋转。而第四从动轮132与第四转轴13之间是可以相对转动的,即第四从动轮132可以绕第四转轴13的轴线相对于第四转轴13转动,即该第四主动轮131和第四从动轮132为上述“同轴差步结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四从动轮132通过一个轴承套设在第四转轴13上,从而实现与第四转轴13之间相对转动。

第四从动轮132与所述第三主动轮121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所述第一线材24。也就是说,第二主动轮111和第一从动轮102作为一组夹持输送组件,第四从动轮132和第三主动轮121作为另外一组夹持输送组件,第一线材24依次穿过两组夹持输送组件,通过两组夹持输送组件提供同方向的动力进而输送该第一线材24。

第四主动轮131与所述第三从动轮122上下相对以共同夹持输送所述第二线材25。也就是说,第二从动轮112与第一主动轮101作为一组夹持输送组件,第四主动轮131和第三从动轮122作为另外一组夹持输送组件,第二线材25依次穿过两组夹持输送组件,通过两组夹持输送组件提供同方向的动力进而输送该第二线材25。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四主动轮131与第三从动轮122彼此紧邻并形成一第三过线间隙,该第三过线间隙的最小值可以等于零,此时,第四主动轮131与第三从动轮122贴靠在一起,该第三过线间隙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线材25的线径或厚度。第四从动轮132与第三主动轮121彼此紧邻并形成一第四过线间隙,该第四过线间隙的最小值可以等于零,此时,第四从动轮132与第三主动轮121贴靠在一起,该第四过线间隙的最大值小于第一线材24的线径或厚度。

当第一线材24依次穿过第一过线间隙和第四过线间隙时,第二线材25依次穿过第二过线间隙和第三过线间隙时,启动第一驱动装置14和第二驱动 装置15工作,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同步旋转,第二转轴11和第四转轴13同步旋转,此时,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从动轮102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作为第一组夹持输送组件,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主动轮121与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从动轮132作为第二组夹持输送组件夹持分别夹持在第一线材24上,并提供同方向的动力以输送第一线材24。而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从动轮112作为第三组夹持输送组件,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从动轮122和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主动轮131作为第四组夹持输送组件分别夹持在第二线材25上,并提供同方向的动力以输送第二线材25。

换言之,本实施例中,在不增加驱动装置的同时,增设第三转轴12和第四转轴13,并分别与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同步旋转,即第三转轴12和第一转轴10互为“联动设计”,而第四转轴13与第二转轴11互为“联动设计”,再利用第三转轴12和第四转轴13带动“同轴差步结构”的第三主动轮121和第四从动轮132、第三从动轮122和第四主动轮131,如此,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均能够通过两组夹持输送组件提供同方向的动力输送,一方面,通过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同轴差步结构”与转轴的“联动设计”,可以增大输送动力,可以提高输送的效率和可靠性。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16包括第一带轮161、第二带轮162及第一传动带163,所述第一带轮161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10上,所述第二带轮162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12上,所述第一传动带163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161和第二带轮162上。如此,当第一驱动装置14工作时,且第一驱动装置14与第一转轴10直接连接时,则第一驱动装置14驱动第一转轴10,再通过第一传动带163带动第三转轴12旋转。

第二传动机构17包括第三带轮172、第四带轮171及第二传动带173,所述第三带轮172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11上,所述第四带轮171设置于所述第四转轴13上,所述第二传动带173套设于所述第三带轮172和第四带轮171上。如此,当第二驱动装置15工作时,且第二驱动装置15与第四转轴13直接连接时,则第二驱动装置15驱动第四转轴13,再通过第二传动带173带动第二转轴11旋转。

本实施例中,采用这种带传动方式,可以确保送线更加平顺,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第二转轴11和第四转轴13之间的联动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16和第二传传动机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常见传动机构,例如齿轮传动、链传动等等。

参照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间隙调节装置,所述间隙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座18、第一滑动块19、第一驱动件21、第二滑动块20及第二驱动件22。

具体的,固定座18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也即是,该滑槽的长度方向位于上下方向。

第一滑动块19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动块19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滑动块19旋转。例如图4所示,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的轴线位于前后方向上,而且第一转轴10、第三转轴12左右并排穿设在第一滑动块19上,同时,一方面,第一转轴10和第三转轴12分别可以沿其自身的轴线旋转,另一方面,第一转轴10、位于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102、第三转轴12、位于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主动轮121和第三从动轮122、与第一转轴10或第三转轴12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4、第一滑动块19作为一个整体可上下运动。

第一驱动件21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滑动块19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也就是说,该第一驱动件21可以驱动第一转轴10、位于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102、第三转轴12、位于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主动轮121和第三从动轮122、与第一转轴10或第三转轴12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4、第一滑动块19整体上下运动。

第二滑动块20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滑动块19上下布置,所述第二转轴11和第四转轴13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动块20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二滑动块20旋转。例如图4所示,而且第二滑动块20和第一滑动块19是上下相对布置的。第二转轴11和第四转轴13的轴线位于前后方向上,而且第二转轴11、第四转轴13左右并排穿设在第二滑动块20上,同时,一方面,第二转轴11和第四转轴13分别可以沿其自身 的轴线旋转,另一方面,第二转轴11、位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第二从动轮112、第四转轴13、位于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主动轮131和第四从动轮132、与第四转轴13或第二转轴11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15、第二滑动块20作为一个整体可上下运动。

第二驱动件22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滑动块20在所述滑动内滑动。也就是说,该第二驱动件22可以驱动第二转轴11、位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第二从动轮112、第四转轴13、位于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主动轮131和第四从动轮132、与第四转轴13或第二转轴11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15、第二滑动块20整体上下运动。

当第一驱动件21驱动的第一转轴10、位于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102、第三转轴12、位于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主动轮121和第三从动轮122、与第一转轴10或第三转轴12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4、第一滑动块19整体向下运动,和/或第二驱动件22驱动第二转轴11、位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第二从动轮112、第四转轴13、位于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主动轮131和第四从动轮132、与第四转轴13或第二转轴11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15、第二滑动块20整体向上运动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过线间隙均逐渐增大。

当第一驱动件21驱动的第一转轴10、位于第一转轴10上的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102、第三转轴12、位于第三转轴12上的第三主动轮121和第三从动轮122、与第一转轴10或第三转轴12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4、第一滑动块19整体向上运动,和/或第二驱动件22驱动第二转轴11、位于第二转轴11上的第二主动轮111、第二从动轮112、第四转轴13、位于第四转轴13上的第四主动轮131和第四从动轮132、与第四转轴13或第二转轴11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15、第二滑动块20整体向下运动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过线间隙均逐渐减小。

由于在不同设备中的,所使用的线材的线径或厚度不同,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过线间隙的大小,进而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送线装置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线径或厚度的线材。

参照图4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件21包括第一螺杆211及第一旋钮部212。其中,第一螺杆211沿上下方向 延伸,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块19螺纹配合。也就是,第一螺杆211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而且第一滑动块19上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杆211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该第一螺纹孔内。

第一旋钮部212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8上,且与所述第一螺杆211的另一端连接,以供操作而驱动所述第一螺杆211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块19沿上下方向滑动。也就是说,一方面,第一旋钮部212设置在固定座18上,而且可以绕自身的轴线相对于固定座18旋转,另一方面,第一旋钮部212是与第一螺杆211周向固定的,例如:当操作者在该第一旋钮部212上施加旋转作用力时,该第一旋钮部212即可驱动第一螺杆211旋转,此时,第一滑动块19则可以在第一螺杆211上沿该第一螺杆211的轴线运动。

对应的,第二驱动件22包括第二螺杆221及第二旋钮部222。其中,第二螺杆22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动块20螺纹配合。也就是,第二螺杆221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而且第二滑动块20上设有螺纹孔,第二螺杆221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该第二螺纹孔内。

第二旋钮部222可旋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8上,且与所述第二螺杆221的另一端连接,以供操作而驱动所述第二螺杆221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上下方向滑动。也就是说,一方面,第二旋钮部222设置在固定座18上,而且可以绕自身的轴线相对于固定座18旋转,另一方面,第二旋钮部222是与第二螺杆221周向固定的,例如:当操作者在该第二旋钮部222上施加旋转作用力时,该第二旋钮部222即可驱动第二螺杆221旋转,此时,第二滑动块20则可以在第二螺杆221上沿该第二螺杆221的轴线运动。

由此,操作者通过旋转第一旋钮部212和第二旋钮部222,即可驱动第一滑动块19和第二滑动块20彼此相向运动或反向运动,进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过小间隙的调节,且结构简单,调节灵活方便,调节的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固定座18包括基板181及两个侧挡条182、183。其中,基板181上设有沿竖向延伸的镂空孔。也就是,镂空孔为条形。

两个所述侧挡条182、183相对设置于所述基板181背面且位于所述镂空孔的左右两侧,并限定出有所述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镂空孔相通,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轴13自所述镂空孔穿出。例如图7所示,两个侧挡条182、183的横截面呈“L”型,两侧挡条182、183沿上下方向延伸,分 别位于镂空孔的两侧,如此,限定形成的滑槽呈“凸”字型。对应的,第一滑动块19和第二滑动块20设置于滑槽内,而第一、第三转轴12穿过第一滑动块19并自所述镂空孔穿出,第二、第四转轴13穿过第二滑动块20并自所述镂空孔穿出。

由此,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固定座18,其结构简紧凑,便于形成滑槽,同时,也方便于第一滑动块19、第二滑动块20的安装,结构牢固可靠。

参照图6所示,更为有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滑动块19向前凸出形成第一限位凸台191,所述第二滑动块20向前凸出形成第二限位凸台20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91和第二限位凸台201上下布置于所述镂空孔中。如此,当第一滑动块19和第二滑动块20相向或反向运动时,第一限位凸台191作为第一滑动块19的行程的下限位,与镂空孔的顶部相抵,而第二限位凸台201作为第二滑动块20的上限位,与镂空孔的底部相抵,由此,起到限位作用。

作为示例性的,基板181背面上侧设有第一固定块184,所述第一旋钮部212可旋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84,所述基板181背面下侧设有第二固定块185,所述第二旋钮部222可旋转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块185。如此,可以方便于第一旋钮部212和第二旋钮部222的安装固定,保持结构简单紧凑。

参照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导线器,导线器位于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和第三转轴12、第四转轴13之间,且该导向器23内设有第一线材24通道和第二线材25通道,以便于在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输送时,对第一线材24和第二线材25起到引导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绕线机,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可以用于为磁芯26的两个边同时绕线。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同轴差步送线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机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而且,形成线圈中的两个单线圈圈数不同,满足客户需求,品质更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 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