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97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增强抗电性干扰能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320530144.9的中国专利,其揭露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移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其中,所述本体设有一固定槽;所述移动端子包括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出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于所述固定槽,以及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出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之间的接触腿;所述固定端子设有一接触部与所述接触腿接触,当一探针向下插入时,所述探针抵压在所述移动端子上,使所述接触腿与所述接触部分离而彼此不接触,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支撑于所述固定槽来共同支撑整个移动端子,从而保证移动端子不会在探针的压力下出现变形而无法回弹的情况。但是,由于所述固定端子与所述本体采用组装方式固定,其固定不牢靠;并且,当探针向下插入时,由于所述固定端子位于所述接触腿之间的部分全部暴露于空气中且与所述接触腿之间的距离较小,该部分与所述接触腿之间容易形成电性干扰,从而影响所述同轴连接器与所述探针的正常连接。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强抗电性干扰能力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插头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设有一凸块,所述绝缘体于所述凸块相对两侧还设有两定位槽;一动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动端子设有一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接触部一端朝所述定位槽延伸形成彼此间隔开的两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于所述定位槽中;自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另一端延伸形成一抵压部,用于抵接所述对接插头;一定端子,具有一固定部位于两支撑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埋设于所述凸块内且嵌入成型于所述凸块;自所述固定部一端延伸一第二接触部伸出所述凸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当所述对接插头向下插入时,所述抵压部受到所述对接插头向下抵压而驱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离开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定位槽具有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出所述凸块的表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朝着所述支撑部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凸设有一凸出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朝所述第一接触部斜向上延伸而接触于所述凸出部底面。

进一步,所述抵压部朝着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抵压部的宽度朝着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一上盖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上盖具有一抵压面低于所述凸块顶面,所述抵压面向下抵压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

进一步,自所述固定部水平延伸延伸形成一焊接部,所述焊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通槽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通槽连通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邻接所述通槽的侧边设有一斜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支撑部的连接处设有一倒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定端子具有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埋设于所述凸块内且嵌入成型于所述凸块。所述定端子与所述凸块的固定效果更好;当所述对接插头插入驱动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分离时,由于所述固定部埋设于所述凸块,即所述定端子显露于所述支撑部之间部分的体积减小,可有效减少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电性干扰,有效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插头的稳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6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前的剖视图;

图7为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收容槽11 挡止面111 固定槽12

通槽13 配合槽14 凸块15 定位槽16 表面161

斜面162 防呆部17 上盖2 插接孔21 凸条22

抵压面23 压制部24 动端子3 平板部31 第一固定部311

第一焊接部32 抵压部33 通孔34 第一接触部35 倒角351

导引面352 支撑部36 定端子4 第二固定部41 第二焊接部42

第二接触部43 凸出部431 壳体5 基部51 第三焊接部511

防呆槽512 环状部52 对接插头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及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 ,一上盖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上方,一定端子4及一动端子3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内,以及一壳体5包覆所述上盖2和所述绝缘本体1 。

如图1及图6,所述绝缘本体1 设有一收容槽11,所述收容槽11自所述绝缘本体1 的上表面向下凹设但未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 底面,所述收容槽11具有一挡止面111,用于挡止所述动端子3过度向下移动,所述挡止面111朝所述定端子4的方向斜向下延伸,所述绝缘本体1 于所述收容槽11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配合槽14,所述配合槽14的底面高于所述挡止面111,所述配合槽14与所述收容槽11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 的上表面还向下凹设相对设置的两固定槽12,所述固定槽12与所述收容槽11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 于所述收容槽11一侧设有一通槽13,所述通槽13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 ,所述通槽13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插接孔21偏离,即所述通槽13偏离所述插接孔21的中心。所述绝缘本体1 于所述通槽13一侧凸设一凸块15,用于与所述定端子4嵌入成型,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凸块15相对两侧设有两定位槽16,所述定位槽16未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 ,所述定位槽16与所述通槽13连通,所述定位槽16具有一表面161与所述定端子4伸出所述凸块15的表面平齐,所述定位槽16设有一斜面162邻接所述通槽13,所述斜面162与所述支撑部36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绝缘本体1 上表面还向上凸设一防呆部17。

如图1及图3,所述上盖2开设一插接孔21供一对接插头6插接,所述插接孔21呈圆形且上下贯穿所述上盖2。所述上盖2底部向下凸设两凸条22分别与所述配合槽14配合,以定位所述上盖2,两所述凸条22分别位于所述插接孔21的相对两侧,且对称设置。所述上盖2底部于所述插接孔21另相对两侧还分别设有一抵压面23及一压制部24,所述抵压面23、所述凸条22及所述压制部24高度依次变低。

如图1、图2、图4及图6,所述动端子3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 内,所述动端子3具有一平板部31,所述平板部31相对两侧分别凸设一第一固定部311,用于与所述固定槽12配合,以固定所述动端子3。自所述平板部31一端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32,所述压制部24向下压制所述第一焊接部32。自所述平板部31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定端子4斜向下变窄延伸一抵压部33,所述抵压部33位于所述插接孔21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挡止面111上方,所述抵压部33供所述对接插头6向下抵压。所述平板部31与所述抵压部33的连接处设有一通孔34,所述通孔34可减小所述抵压部33由于应力导致的疲乏变形。自所述抵压部33朝所述定端子4并进一步斜向上变宽延伸一第一接触部35,所述第一接触部35收容于所述通槽13中,自所述第一接触部35朝所述定位槽16延伸形成彼此间隔的两支撑部36,所述支撑部36支撑于所述定位槽16中。所述第一接触部35与所述支撑部36的连接处设有一倒角351,所述倒角351可减小所述支撑部36由于应力导致的疲乏变形。所述第一接触部35的边缘处还设有一导引面352连接于所述倒角351,所述导引面352用以导引所述第一接触部35进入所述定端子4的下方。

如图1、图2、图4及图6,所述定端子4具有一第二固定部41与所述绝缘本体1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且所述第二固定部41埋设于所述凸块15内,所述第二固定部41呈L状,一第二焊接部42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1水平延伸,所述第二焊接部42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 的底面,所述第二焊接部4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1的宽度,以及一第二接触部43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1延伸出所述凸块15,并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5上方,所述第二接触部43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1的宽度。所述第二接触部43向下凸设一凸出部43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5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4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5的宽度。所述抵压面23低于所述凸块15顶面,且所述抵压面23向下抵压于所述第二接触部43顶面。

如图1、图3及图5,所述壳体5具有一基部51设于所述上盖2上,一环状部52自所述基部51中间向上延伸,所述基部51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三焊接部511,所述第三焊接部51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32、所述第二焊接部42分别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的四周。所述基部51的一侧还设有一防呆槽512,当所述壳体5与所述上盖2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上时,所述防呆部17进入所述防呆槽512内进行防呆。

如图2、图5及图6,组装时,首先将所述上盖2与所述壳体5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所述定端子4与所述绝缘本体1 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然后将所述动端子3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 内。最后将所述上盖2与所述壳体5一起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 上,组装后,所述平板部31被夹持于所述上盖2与所述绝缘本体1 之间,限制所述动端子3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所述压制部24向下压制所述第二焊接部42,更加保证所述动端子3的定位稳固。此时,所述第一接触部35向上抵接于所述凸出部431,所述抵压面23抵压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5的上表面,防止所述定端子4向上过度变形。

如图6及图7,初始状态下,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端子4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35与所述凸出部431抵接而彼此接触,当所述对接插头6插入所述插接孔21内时,所述对接插头6向下抵压所述抵压部33,使所述第一接触部35向下位移并离开所述凸出部431,直到所述抵压部33向下位移至抵持于所述挡止面111。当所述对接插头6离开所述插接孔21时,所述第一接触部35在所述支撑部36的支撑作用下向上移动,并重新恢复到所述第一接触部35抵持于所述凸出部431底面的初始状态,保证两者之间的稳定的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定端子4具有所述第二固定部41位于所述支撑部36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41埋设于所述凸块15内且嵌入成型于所述凸块15。所述定端子4与所述凸块15的固定效果更好;当所述对接插头6插入驱动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端子4分离时,由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1埋设于所述凸块15,即所述定端子4显露于所述支撑部36之间部分的体积减小,可有效减少所述第二固定部41与所述支撑部36之间的电性干扰,有效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插头6的稳定连接。

(2)所述定位槽16设有一斜面162,当所述对接插头6插入并向下抵压所述抵压部33时,所述支撑部36可通过所述斜面162向下位移,起到让位作用。

(3)所述平板部31与所述抵压部33的连接处设有一通孔34,所述通孔34可减小所述抵压部33由于应力导致的疲乏变形,当所述对接插头6插入并向下抵压所述抵压部33时,方便所述抵压部33向下位移。

(4)所述第一接触部35与所述支撑部36的连接处设有一倒角351,所述倒角351可减小所述支撑部36由于应力导致的疲乏变形,当所述对接插头6插入并向下抵压所述抵压部33时,方便所述支撑部36向下位移。

(5)所述抵压面23抵压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5的上表面,可有效防止所述定端子4在所述第一接触部35的抵持作用下而向上过度变形,很好地保护了所述定端子4。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