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模块及手持发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481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模块及手持发射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发射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模块及手持发射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的手持发射设备,如车钥匙、遥控器等大都是通过内置干电池来实现发射无线信号的,这样,就需要用户定期的更换干电池,这无疑为增加用户的成本,也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模块及手持发射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干电池进行无线信号发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部和与所述第一驱动部活动连接的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套设在第二驱动部上,且与所述第二驱动部呈X型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之间设有扭簧,所述扭簧包括簧体和设置在簧体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第二端与第二驱动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模块结构简单,通过按压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即可使扭簧被压缩,减小X型夹角,当驱动模块与发电模块相连接时,减小X型夹角可以带动发电模块内部部件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发电模块的内部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电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扭簧为双扭簧,所述双扭簧包括第一簧体、第二簧体和用于连接第一簧体和第二簧体的U形连杆,所述第一簧体远离所述U形连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二簧体远离所述U形连杆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杆,所述U形连杆设置在第一驱动部上,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设置在第二驱动部上。

进一步,所述U形连杆包括与第一簧体连接的第一连接段、与第二簧体连接的第二连接段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第三连接段;

所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均为框型结构;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以及设置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第三臂和第四臂,所述第三臂和第四臂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三臂上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孔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段的第一渠,所述第四臂上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孔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段的第二渠,所述第二臂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三连接段的第三渠;

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臂和第六臂以及设置在第五臂和第六臂之间的第七臂和第八臂,所述第七臂靠近所述第三臂设置,且第七臂上与第一安装孔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柱,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柱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杆的第四渠;所述第八臂靠近所述第四臂设置,且第八臂上与第二安装孔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安装柱,靠近第二安装柱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杆的第五渠,所述双扭簧的第一簧体和第二簧体分别套设在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上,并通过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安装柱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活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外力按压所述第五臂或者第二臂,即可压缩所述扭簧且减小X型夹角的大小,从而使发电模块进行发电,发电方式简单快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手持发射设备,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方的面盖,所述底座内设有电路板、所述的驱动模块和用于为所述电路板供电的发电模块,所述发电模块包括弹片,弹片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发射设备结构简单,通过按压面盖即可按压驱动模块的第一驱动部或者第二驱动部,从而压缩驱动模块的扭簧,使X型夹角减小,同时与驱动模块相连接的弹片也随之向下运动,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发电模块内部的部件发生相对运动,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使得发电模块为电路板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无需再用干电池为电路板供电,不仅减少了用户成本,而且节能环保。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五臂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弹片的插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插孔即可将弹片一端和驱动模块相连,当X型夹角受力减小时,与第五臂相连接的弹片随之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为电路板供电。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臂平行于底座活动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设有第一连接轴,所述底座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对应的第一扣孔,所述第一连接轴卡合在所述第一扣孔中,并通过所述第一扣孔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臂设有第二连接轴,所述底座上设有倒L 型的限位桩,所述限位桩与所述底座形成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轴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中,且在所述限位槽内相对于底座平行移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轴和第一扣孔,使第一臂在驱动模块受力时可转动的固定在底座上;通过设置第二连接轴和限位槽,使第六臂在驱动模块受力时可平行于底座移动,从而带动弹片向下运动,实现为电路板供电。

进一步,还包括按键模块,所述面盖上与所述驱动模块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按键模块对应的第一开孔,所述按键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孔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驱动模块对应位置处设置按键模块,只需按压按键模块,即可以按压所述驱动模块,操作方式更加简单而且省力。

进一步,还包括盖体和与所述按键模块对应的微动开关,所述盖体设置在面盖和所述驱动模块之间;盖体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靠近所述面盖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按键模块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定位墙,所述按键模块穿过所述第一开孔后设置在对应的定位墙上;所述微动开关和按键模块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驱动模块内,且所述微动开关输出端连接电路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当按键模块受力时,所述按键模块向下运动,同时使基板上的对应位置受力向下运动,从而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按键模块位置一一对应的微动开关,即可在按键模块按压过程中,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从而使电路板发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当设置有多个按键模块和多个微动开关时,可以使电路板发出多路控制信号,从而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过程,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本实施例在制作过程中,根据按键模块的个数先在基板上靠近所述面盖的一侧设置定位墙,并通过定位墙的位置设置第一开孔和微动开关的位置,这样按键模块穿过第一开孔后可以设置在对应的定位墙上,避免按键模块在基板上位置移动,而且使按键模块向下按压过程中,更加准确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使电路板发出正确的控制信号。

进一步,还包括与按键模块数量相同的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定位墙内侧的第二开孔内;所述按键模块对应所述第二开孔的一面设有用于伸入所述弹簧的定位柱。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弹簧和定位柱,可以在按压任一个按键模块时,都可驱动所述驱动模块下压,同时因为弹簧的作用可以避免其他按键模块随之向下运动,即保证在按压任一按键时,其他按键可保持原始状态,从而使电路板发出与所述被按压的按键模块对应的控制信号,使控制过程更加准确有效。

进一步,所述驱动模块第五臂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扣孔,所述盖体基板上与所述第二扣孔位置对应处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扣孔相扣合的扣爪;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臂设有第三连接轴,所述盖体基板上与所述第二臂对应位置处设有沟体,所述沟体与所述基板形成沟槽,所述第三连接轴设置在所述沟槽中,且在所述沟槽中相对于盖体平行移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扣孔与扣爪,以及第三连接轴和沟槽的设计,可以在面盖下压过程中,确保所述盖体可以和所述驱动模块一起向下运动,从而更好地对微动开关和发电模块进行触发,实现发电及控制效果。

进一步,所述盖体上与所述第三臂、第四臂相对应的两边分别设有背向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扣体,所述底座侧面上与所述扣体对应位置处设有滑槽,所述扣体扣合在所述滑槽内,并在滑槽内沿底座侧面上下滑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扣体和滑槽,可使得盖体在所述底座上上下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手持发射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手持发射设备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驱动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驱动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第二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底座内各元件组合后的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底座各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盖体的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盖体的仰视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盖体与驱动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电路板,3、驱动模块,4、发电模块,5、面盖,6、按键模块,7、弹片,8、第一驱动部,9、第二驱动部,10、双扭簧,11、第一簧体,12、第二簧体,13、U形连杆,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第一连接段,17、第二连接段,18、第三连接段,19、第一臂,20、第二臂, 21、第三臂,22、第四臂,23,第一安装孔,24、第二安装孔,25、第一渠, 26、第二渠,27、第三渠,28、第五臂,29、第六臂,30、第七臂,31、第八臂,32、第一安装柱,33、第四渠,34、第一连接轴,35、第一扣孔,36、第二连接轴,37、限位桩,38、限位槽,39、插孔,40、第一开孔,41、盖体,42、微动开关,43、基板,44、第二开孔,45、第二扣孔,46、扣爪, 47、第三连接轴,48、沟体,49、沟槽,50、扣体,51、滑槽,52、弹簧, 53、定位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以包括驱动模块的手持发射设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手持发射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手持发射设备的分解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发射设备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有电路板2、驱动模块3和与所述电路板2连接的发电模块4,所述底座1上方设有面盖5,按键模块6穿过所述面盖5,所述发电模块4包括向外突出的弹片7,所述弹片7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3;所述驱动模块3内设有与按键模块6位置一一对应的微动开关42,所述微动开关 42输出端连接电路板2。当按压所述按键模块6时,下压的按键模块6可以使所述驱动模块3以及与驱动模块3相连接的所述弹片7向下运动,使得发电模块内部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能,从而为电路板 2供电;同时当按压所述按键模块6时,所述按键模块6向下运动后与对应的微动开关42相接触并触发微动开关42,从而使电路板2向外发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按键模块6,而是采用软质面盖,通过按压软质面盖上与所述驱动模块3对应的位置,使软质面盖受压部位向下变形,从而使所述驱动模块3以及与驱动模块3相连接的所述弹片7向下运动,使发电模块4发电。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不设置按键模块6,而是采用硬质面盖,但是硬质面盖和底座1活动连接,通过按压硬质面盖上与所述驱动模块3对应的位置,使硬质面盖受压部位向下运动,从而使所述驱动模块3以及与驱动模块3相连接的所述弹片7向下运动,使发电模块4发电。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手持发射设备的各部分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图4为本实施例驱动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所述驱动模块3包括第一驱动部8和与所述第一驱动部8活动连接的第二驱动部9,所述第一驱动部8套设在第二驱动部9上,且与所述第二驱动部9 呈X型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8和第二驱动部9之间设有双扭簧10,所述双扭簧10包括第一簧体11和第二簧体12,所述第一簧体11和第二簧体12 通过U形连杆13连接,第一簧体11远离U形连杆13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杆14,第二簧体12远离U形连杆13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杆15,所述U形连杆 13设置在第一驱动部8上,所述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均设置在第二驱动部9上。这样通过外力按压所述第一驱动部8或者第二驱动部9时,所述双扭簧10会被压缩,所述X型夹角变小,从而带动所述弹片7向下运动,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发电模块4内部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能;当撤销外力时,在双扭簧10恢复力的作用下,所述X型夹角会变大,发电模块4内部线圈的磁通量再次发生变化,从而进行二次驱动发电过程。

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U形连杆13包括与第一簧体11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6、与第二簧体12连接的第二连接段 17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段16和第二连接段17的第三连接段18;所述第一驱动部8和第二驱动部9均为框型结构;所述第一驱动部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臂19和第二臂20以及设置在第一臂19和第二臂20之间的第三臂21 和第四臂22,所述第三臂21和第四臂22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 23和第二安装孔24,第三臂21上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孔23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段16的第一渠25,所述第四臂22上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孔24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段17的第二渠26,所述第二臂20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三连接段18的第三渠27;

所述第二驱动部9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臂28和第六臂29以及设置在第五臂28和第六臂29之间的第七臂30和第八臂31,所述第七臂30靠近所述第三臂21设置,且第七臂30上与第一安装孔23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柱32,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柱32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杆15的第四渠33;所述第八臂31靠近所述第四臂22设置,且第八臂31上与第二安装孔24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安装柱,靠近第二安装柱处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杆14的第五渠,所述双扭簧10的第一簧体11和第二簧体12分别套设在第一安装柱32和第二安装柱上,并通过第一安装孔23、第一安装柱32、第二安装孔 24和第二安装柱与所述第一驱动部8、第二驱动部9活动连接,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即可将所述双扭簧设置在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之间。

图7为本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3设置在底座1中,且驱动模块3的第一臂19与底座1转动连接,具体为:所述第一臂19设有两个圆柱形的第一连接轴34,所述底座1上设有两个圆柱形第一扣孔35,所述第一连接轴34卡合在所述第一扣孔35中,并通过所述第一扣孔35与底座1转动连接,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仅以第一连接轴34和第一扣孔35的数量为分别为2个,形状为圆柱形作为优选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形状和数量。图8为本实施例中,底座内各元件组合后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臂29可平行于底座1移动,具体为:所述第六臂29设有圆柱形的第二连接轴36,所述底座1上设有倒L型的限位桩37,所述限位桩37与所述底座1形成限位槽38,所述第二连接轴 36设置在所述限位槽38中,且在所述限位槽38内相对于底座1平行移动,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仅以第二连接轴36为圆柱形作为优选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形状和数量。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3的第五臂28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弹片7的插孔39,这样在外力按压所述第五臂 28或者第二臂20时,压缩所述双扭簧10从而减小所述夹角的大小,由于第一臂19可转动的固定在底座1上,第六臂29可平行于底座移动,且第五臂 28与所述弹片7连接,从而可以带动所述弹片7向下运动,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发电模块4内部的部件发生相对运动,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使得发电模块4为电路板2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中,设有4个穿过所述面盖5的按键模块6,在其他实施例中,按键模块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所述面盖5上与所述驱动模块3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按键模块6数量相同的第一开孔40,所述按键模块6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孔40内,如图2所示,通过在驱动模块3对应位置处设置按键模块6,只需按压按键模块6,即可以按压所述驱动模块3,操作方式更加简单而且省力。

图9为本实施例中底座各元件的组合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微动开关42从而控制电路板发出多路控制信号,具体结构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发射设备还包括盖体41和与所述按键模块6数量相同的微动开关42,所述盖体41设置在面盖5和所述驱动模块3之间,盖体41 包括基板43,基板4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孔40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用于预先定位按键模块6位置的定位墙53,所述按键模块6穿过所述第一开孔 40后设置在对应的定位墙53上。所述微动开关42和按键模块6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驱动模块3内,且所述微动开关42输出端连接电路板2,如图9 所示,当按键模块6受力时,所述按键模块6向下运动,同时使基板43上的对应位置受力向下运动,从而同时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42和驱动模块3。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按键模块6位置一一对应的微动开关42,即可在按键模块按压过程中,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从而使电路板发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当设置有多个按键模块和多个微动开关时,可以使电路板发出多路控制信号,从而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过程,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本实施例在制作过程中,根据按键模块的个数先在基板上靠近所述面盖的一侧设置定位墙,并通过定位墙的位置设置第一开孔和微动开关的位置,这样按键模块穿过第一开孔后可以设置在对应的定位墙上,避免按键模块在基板上位置移动,而且使按键模块向下按压过程中,更加准确触发对应的微动开关,使电路板发出正确的控制信号。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按键模块数量相同的第二开孔44 和弹簧52,第二开孔44分别设置在每个定位墙53的内侧,弹簧52设置在第二开孔44内,所述按键模块6对应所述第二开孔44的一面设有用于伸入所述弹簧52的定位柱,通过设置弹簧52和定位柱,可以在按压任一个按键模块时,都可驱动所述驱动模块3下压,同时因为弹簧的作用可以避免其他按键模块随之向下运动,即保证在按压任一按键时,其他按键可保持原始状态,从而使电路板发出与所述被按压的按键模块对应的控制信号,使控制过程更加准确有效。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俯视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仰视图,图12为盖体和驱动模块的组合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11所示,所述驱动模块3的第五臂28边缘处为圆柱形,且第五臂28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扣孔45,所述盖体基板43上与所述第二扣孔45位置对应处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扣孔45相扣合的扣爪46,通过第二扣孔45和扣瓜46即可将盖体41 和驱动模块3固定从而一起运动。结合图5和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3的第二臂20设有圆柱形的第三连接轴47,所述盖体基板43上与所述第二臂20对应位置处设有沟体48,所述沟体48与所述基板 43形成沟槽49,所述第三连接轴47设置在所述沟槽49中,且在所述沟槽 49中相对于盖体41平行移动,这样当外力施加在所述盖体41上时,所述驱动模块3下压,所述第二臂20上的第三连接轴47可以在所述沟槽内相对于盖体41做平行滑动,所述沟槽49限制盖体的运动自由度,使其能在驱动模块3的作用下平行于水平面做垂直上下运动,本实施例中仅以第五臂28边缘处为圆柱形,第三连接轴47为圆柱形作为优选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第五臂28和第三连接轴47也可是其他形状。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41上与所述第三臂21、第四臂22相对应的两对边分别设有背向所述基板43的至少一个扣体50;如图7所示,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扣体50对应位置处设有滑槽51,所述扣体 50扣合在所述滑槽51内,并可在滑槽51内沿底座1侧面上下滑动,通过设置所述扣体50和滑槽51,即可使得盖体41在所述底座1上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发射设备结构简单,通过按压面盖上的按键模块即可按压驱动模块的第一驱动部或者第二驱动部,从而压缩驱动模块的扭簧,使 X型夹角减小,同时与驱动模块相连接的弹片也随之向下运动,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发电模块内部的部件发生相对运动,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使得发电模块为电路板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无需再用干电池为电路板供电,不仅减少了用户成本,而且节能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