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21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一般通过相应的安装结构,譬如安装座支撑连接件,从而实现电连接。根据应用环境,电连接器往往需要达到一定的防水密封要求。特别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对于电连接器的防水要求更加严苛,譬如汽车发动机内。有些场合下,电连接器需要连接内外环境,且需要阻止外部环境的水或者其他物质渗透至内部环境而影响内部环境的工作性能。譬如,穿缸连接器,或者穿板连接器就是一种连接缸体或板体内外两侧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及连接性能较佳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安装座、连接件及密封件。所述安装座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件具有主体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密封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由所述安装座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延伸出所述安装座设置。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与对配件密封;所述密封件围绕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一对汇流排。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的主体部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的第一连接部处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的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绝缘安装座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至少一个包括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对应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沿所述安装座的横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安装座的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对应所述支撑部上,且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的第二连接部处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腔。所述连接件的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插接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的第一连接部呈U型。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安装座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腔和第三插接腔。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各自的第一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插接腔内。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各自的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三插接腔内。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缺口、凹陷或通孔,且与所述安装座啮合配合。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连接件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且所述主体部为嵌件。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为气密性结构。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第二连接端设置有安装槽。部分所述密封件容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用于容置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对汇流排。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内陷部。所述内陷部沿所述安装座的径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连接件径向对正设置。所述内陷部可供用于将所述连接件保持在预设位置的镶件在所述安装座固化成型过程中抽离该安装座。

优选地,所述内陷部为圆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第二连接端可与被安装物密封连接。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可延伸至被安装物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板及如前述中任一项记载的所述的电连接器。当所述电连接器安装至所述电路板上后,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电路板密封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密封件能够提升所述安装座的两端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延伸至安装座的两端,从而实现了安装座两侧的电连接,且布局合理、连接性能稳定。特别地,所述电连接器能够适应较大电流的传输,提升了应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电连接器沿径向的投影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径向投影示意图.

图7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径向投影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B-B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E-E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F-F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G-G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1。所述电连接器101包括安装座10及连接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件可以仅为一个单独成型的连接结构,或两个或多个连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地实现回路电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为了安全、便利地实现较大电流的传输,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为一对汇流排(英文名称为:bus-bar)。也即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为汇流排;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也为汇流排。如无特殊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相应的“轴向”、“径向”及“横向”如图1中对应的箭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该三个方向组成立体直角坐标系。

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安装座10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只要能够承载相应的连接件即可。于本实施例,所述安装座10的具体形状及机构只要能够承载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即可。所述安装座10上设置有隔离部12。所述隔离部12用于电隔离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电绝缘。所述隔离部12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只要能够增强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电绝缘性能即可,也即是所述隔离部12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通过在彼此靠近至一定距离时通过电离空气而实现有害或不必要的导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电绝缘性能在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上均匀一致,所述隔离部12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延伸厚度均匀一致。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隔离部12的电绝缘性能,所述隔离部12的轴向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且彼此正对的部分的长度。相应地,所述隔离部12的径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且彼此正对的部分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部12大致为矩形板状。

请继续参阅图5,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绝缘防护性能及稳固保持性能,所述安装座10上设置有第一容置腔14及第二容置腔16。所述第一容置腔14用于容置并保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所述第二容置腔16用于容置并保持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所述第一容置腔1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相匹配即可。所述第二容置腔16在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相匹配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腔14大致为矩形腔体。所述第二容置腔16大致为矩形腔体。为了分别提升对对应连接件20、30的稳固保持性能,所述第一容置腔14接触并包裹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上的部分地设置。所述第二容置腔16接触并包裹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上的部分地设置。

为了便利于实现电绝缘及节省制造成本,所述安装座10为注塑件。为进一步提升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的稳固保持性能,在本实施例,所述安装座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中的至少一个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30作为镶件(即嵌件)预先设置在注塑模具内,通过注塑形成包裹保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所述安装座10。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0在所述安装座10内所占据的空间即所述第一容置腔14。所述第二连接件30在所述安装座10内所占据的空间即所述第二容置腔16。此时,所述第一容置腔14与所述第二容置腔16之间的腔壁即为所述隔离部12。所述第一容置腔14与所述第二容置腔16之间可以通过彼此隔离或连接两个腔壁组成两个所述隔离部1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节省空间,所述第一容置腔14与所述第二容置腔16之间通过一个共用的腔壁作为所述隔离部12。

为了便利于在实现与其他器件的电连接提升绝缘防护及提升稳固电连接性能,所述安装座10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容置腔。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腔18。也即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容置在所述第一插接腔18内,以作为母端与其他器件电连接。作为变形,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另一端也可以设置有第二插接腔(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节省材料,所述安装座10的第一连接端10a突出设置有第一保持部131。所述第一保持部131包裹以保持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20,从而增强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机械稳固性能。相应地,所述安装座10的一端突出设置有第二保持部132。所述第二保持部132包裹并保持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30地设置。此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与所述安装座10的第一连接端10a形成与其他器件对配的公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节省材料及充分利用空间,所述第一插接腔18可以同时容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一端及第二连接件30的一端。当然,作为变形,为了便利于实现对应插接配合以提升应用性能,所述第一插接腔18为两个,以分别容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0、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一端。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持部131为两个,以分别容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0、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另一端。

所述安装座10设置有第一连接端10a及第二连接端10b。所述第一连接端10a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0b分置在两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10a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0b分别为如图1示出的安装座10的下端及上端,也即是径向两端。所述安装座10的两连接端10a、10b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腔19a及第三插接腔19b。所述第二插接腔19a及第二插接腔19b只要能够容置相应的下述第三连接件50及第四连接件55的相应连接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防护性能,所述第二插接腔19a及第三插接腔19b分别相对于所述安装座10突出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接腔19a与所述第三插接腔19b可以连通,可以不连通。所述第二插接腔19a与所述第三插接腔19b不连通时,下述第三连接件50及第四连接件55只要能够穿透相应的第二插接腔19a与所述第二插接腔19b之间的隔离底壁即可。

为了提升应用性能,所述电连接器101可以为穿板连接器或穿缸连接器,即能够实现对应被安装物的内、外两侧的电连接。在较多现有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下,同一个电连接器上存在着两个或更多个连接件。每一个连接件均被用于实现特定的电连接。一般情况下,需要设置在电连接器上的两个或更多个连接件彼此之间绝缘设置,从而以实现各自的连接功能及保持安全性能。在大多数的应用场合,电连接器均需要尽可能结构精简、体积较小。相应地,出于精简结构、缩小体积的考虑,就需要将两个或更多个连接件彼此设置紧凑。而在不同带电体彼此靠近至一定距离时,极容易发生错误导通问题,譬如尖端放电或电离空气等问题。相应的,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一端上的所述第一插接腔18位于所述被安装物的外侧,以实现与被安装物的外部的器件的电连接。所述安装座10的第一连接端10a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131及第一连接件2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被安装物的内侧,以与位于所述被安装物内侧的相应器件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被安装物为汽车启停系统。所述电连接器101为汽车穿缸连接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被安装物”即与所述电连接器101对配的对配件。

为了便利于容置下述第三连接件50、第四连接件55并提升密封性能,所述安装座10上设置有容置管15。所述容置管15穿过所述安装座10,且一端或两端突出于所述安装座10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管15的一端突出至所述被安装物的外侧,所述容置管15的另一端突出至所述被安装物的内侧,以便利于对应第三连接件50、第四连接件55实现被安装物的内、外两侧的电连接。所述容置管15的具体形状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6,所述第一连接件2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且位于所述隔离部12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具体形状及规格根据连接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传到较大的电流,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为汇流排(英文名称为:bus-bar)。为了利用相应的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连接件20包括第一主体部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2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也即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为所述第一主体部22。具体地,所述第一主体部22作为嵌件容置在注塑形成的所述安装座10上的第一容置腔14内。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具体形状只要能够将所述第一连接件20整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制造及在实现大电流传输时仍可便利于实现阻止空气电离的发生,所述第一主体部22大致为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延伸的矩形板状。

为了更加稳固地保持在所述安装座10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2上设置有第一缺口221、第一盲孔或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缺口221、第一盲孔或第一通孔能够与部分所述安装座10啮合配合。相应地,所述第二主体部32上设置有第二缺口321、第二盲孔、第二通孔或第二凹陷。所述第二缺口321与所述安装座10啮合配合。也即是,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熔融塑胶流动至所述第二缺口321内,经过固化而与所述第二缺口321咬合。

为了便利于实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0还包括第一公端连接部24a。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延伸至被安装物的内侧以实现电连接。为了充分合理利用空间,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沿所述安装座10的径向延伸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垂直设置呈L型状。

为了尽可能利用空间且便利于与对应器件电连接配合,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过渡部26。所述第一过渡部26分别与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及所述第一主体部22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26靠近下述第二主体部32所在的面的方向延伸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能够延伸呈与下述第二主体部32处于同一平面。相应地,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延伸呈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所在的平面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26被所述第一保持部131所包裹,从而提升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的机械稳固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能够实现与对应器件的公端插接配合。为了进一步地实现与其他器件的母端配合,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母端连接部24b。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的具体形状及结构根据相应的连接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所在的平面垂直,即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沿所述安装座10的横向及轴向所限定的平面延伸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大致为矩形板状。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至少部分延伸至容置在所述第一插接腔18内。

为了便于实现设置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过渡部28。为了提升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绝缘性能,所述第二过渡部28沿所述安装座10的横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的宽度。所述第二过渡部28与下述第四过渡部38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与下述第二母端连接部34b之间的间距。

为了便于设置所述第一主体部22以达到较佳的电绝缘位置,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5。所述第一支撑部25沿所述安装座10的横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5大致为矩形板状。此时,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5上,且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且位于所述隔离部12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具体规格及结构根据连接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为汇流排(英文名称为:bus-bar),从而便利于传输较大的电流,譬如数十安培。所述第二连接件30包括第二主体部32。具体地,所述第二主体部32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也即是所述第二连接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的部分。所述第二主体部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分别设置于所述隔离部12的两侧。在沿所述安装座10的径向及横向,所述第二主体部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完全被所述隔离部12所隔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32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16内。相应地,所述第二主体部32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延伸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二主体部32大致为矩形板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及获得均匀一致的电绝缘性能,所述第二主体部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2平行且正对设置。

为了便于实现与对配器件的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0还包括第二公端连接部34a。所述第二公端连接部34a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一端。所述第二公端连接部34a与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之间的间距d3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之间的间距d1,从而避免空气电离而导通。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公端连接部34a沿所述安装座10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公端连接部34a大致为具有底端U型开口的矩形板状。

为了便于实现对其他器件的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0还包括第二母端连接部43a。所述第二母端连接部34b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母端连接部34b与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之间的间距d2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之间间距d1,从而避免空气电离而导通。具体地,所述第四连接端部24b大致为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及横向所限定的平面延伸设置呈矩形板状。

为了便于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32以达到较佳的电绝缘位置,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部35。所述第二支撑部35沿所述安装座10的横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35大致为矩形板状。此时,所述第二母端连接部34b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35上,且沿所述安装座10的轴向延伸设置。

为了便利于保持相应的电性能,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各自的主体部22、32相互平行设置。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及便利于组装,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各自的第一连接部24a、34a处于同一平面。为了便于实现与对配件的连接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各自的第一连接部24a、34a沿所述安装座10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中至少一个包括第一过渡部26。所述第一过渡部26连接对应的所述主体部22和所述第一连接部24a,并沿所述安装座10的横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仅所述第一连接件20包括所述的第一过渡部26,从而使得两个第一连接部24a、34a处于同一平面上。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及便利于组装,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各自的第二连接部24b、34b处于同一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利于区分及进行相应说明,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主体部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2。所述第二连接件30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二主体部32。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第一连接部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一公端连接部24a。也即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第一连接部24a与对配的公端子或公端连接器电连接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第二连接部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二公端连接部34a。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第二连接部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一母端连接部24b,也即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第二连接部24b与对配的母端子或母端连接器电连接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30的第二连接部即为前述记载的所述第二母端连接部34b。

为了实现多路信号、电流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1的连接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50及第四连接件55。所述第三连接件50、第四连接件55容置在所述容置管15内,且两端分别突出于所述安装座10地设置,从而实现与被安装座的内、外两侧的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50、第四连接件55的具体规格及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电连接即可。也即是,所述第三连接件50与所述第四连接件55的具体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50与所述第四连接件55的结构相同。

为了便利于实现所述安装座10的两端10a、10b的电连接,所述三连接件50和所述第四连接件55各自的第一连接部50a、55a延伸至所述安装座10上的所述第二插接腔19a内。所述第三连接件50和所述第四连接件55的第二连接部50b、55b延伸至所述安装座10上的所述第三插接腔19b内。为了便利于说明及彼此区分,在沿如图1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连接件50的第一连接部50a可以为第一连接上端部,所述第三连接件50的第二连接部50b可以为第一连接下端部。相应地,所述第四连接件55的第一连接部55a可以为第二连接上端部,所述第四连接件55的第二连接部50b可以为第二连接下端部。

为了进一步实现与被安装物之间绝缘密封性能,所述电连接器101还包括密封件60。所述密封件60具体形状根据对配形状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60大致为椭圆形圈。所述密封件60可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座10的一端上。

为了稳固的保持密封件60且提升密封性能,所述安装座10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17。部分所述密封件60容置在所述安装槽17内,即其余部分所述密封件60突出于所述安装槽17地设置。

为了便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1稳固地设置在被安装物上,所述安装座10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1。所述安装通孔11用于容置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11为四个,且沿矩形分布。为了进一步稳固保持下述衬套70,所述安装通孔11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台阶115。

为了提升所述安装座10与对应被安装物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电连接器101还包括衬套70。所述衬套70容置在所述安装通孔11内,不仅可以便利于实现紧固件的安装,还可以密封所述安装通孔11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所述安装通孔11为圆孔。所述衬套70大致为管状。所述密封件60及所述衬套70可均为橡胶圈。部分所述衬套70延伸至与所述台阶115阻挡配合地设置,以提升密封连接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3,为了进一步便利于制造及提升所述隔离部12的电绝缘性能,所述安装座10上设置有内陷部108。所述内陷部108沿所述安装座10的径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间隔设置。所述内陷部108可供用于保持第一连接件20及第二连接件30保持在预设位置的镶件在所述嵌入式注塑一体件成型过程中逐渐逃离所述安装座10。所述内陷部108的设置能够保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预设相对位置,且保证所述隔离部12的形成气密性良好的结构,从而提升电绝缘性能及良品率。进一步地,所述内陷部108为圆孔。所述内陷部108采用圆孔能够在注塑成型所述安装座10过程中,实现熔融塑剂的流通,进一步形成无空隙、气密性更加的所述隔离部12,并且使得所述隔离部12经过长时间使用而结构老化是仍然能够保持相应的气密性能,避免内陷部108处模流结合不佳而导致长时间使用后内陷部108处开裂引起气密性问题,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电连接器101及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所述电连接器101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密封件60与所述电路板密封接触。所述连接件可以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第二连接件30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50与第四连接件55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