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82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Type C连接器具有上端座、下端座及成型于上端座及下端座外的绝缘件,然在上端座及下端座外注塑成型绝缘件时,绝缘材料仅包裹上端座及下端座的上下表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上端座、下端座及绝缘件三者的固持效果不稳定而出现相互剥离的现象,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端座、下端座及绝缘件相互稳定固持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设有上端座和下端座的绝缘本体及分别固持于所述上端座和下端座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上端座及下端座具有互配的配合面,所述两排导电端子包括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所述上端座及下端座互配的配合面凹设有向前贯通的容纳塑胶材料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头端表面露出于所述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包括注塑成型于上端座及下端座外的绝缘件,所述上端座包括第一基座及自所述第一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所述下端座包括第二基座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舌板的上表面与第二舌板的下表面分别露设有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及第二舌板的上表面分别自其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有所述凹槽,所述塑胶材料为成型所述绝缘件时填充入所述凹槽内的。

进一步地,设置于第一舌板内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及设置于第二舌板内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相对表面的头端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未在上下方向上凸伸出所述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互配的配合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及第二舌板的上表面在对应导电端子处设置的凹槽大于在导电端子旁侧处设置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端座的下表面及下端座的上表面均设有让位孔及凸部,所述上端座下表面的凸部对应抵持于所述下端座上表面的让位孔内,所述下端座上表面的凸部对应抵持于所述上端座下表面的让位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端座包括第一基座及自所述第一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所述下端座包括第二基座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基座的两侧设有自上而下贯穿所述第一基座上下表面的第一对位孔,所述第一基座的上表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对位孔连通的尺寸较大的第一凹孔,所述第二基座的两侧设有自下而上贯穿所述第二基座上下表面的第二对位孔,所述第二基座的下表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二对位孔连通的尺寸较大的第二凹孔,所述第一凹孔与所述第二凹孔在上下方向上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端座包括第一基座及自所述第一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所述下端座包括第二基座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的两侧设有呈半圆状的第一搭接块,所述第二舌板的上表面的两侧设有呈半圆状的第二搭接块,所述遮蔽片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一搭接块与所述第二搭接块分别穿过所述贯穿孔且彼此对应搭接成一整圆。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由液态防水胶液凝固形成的防水胶板,所述遮蔽壳体为前后贯通的具有收容空间的筒状壳体,所述舌板与所述收容空间之间构成一对接腔,所述遮蔽壳体较基座向后突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所述液态防水胶液凝固形成的防水胶板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内壁面设有引导所述防水胶液流入所述容置腔的导引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为金属粉末注射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座的下表面及下端座的上表面分别凹设有向前贯通的凹槽,通过注塑绝缘件时,部分塑胶材料填充入凹槽内来进一步加强上端座、下端座及绝缘件三者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绝缘件及定位柱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8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0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端座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下端座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及遮蔽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遮蔽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1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排布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前端面 111 基部 112

突伸部 113 舌板 12

上端座 13 第一基座 131

第一对位孔 1311 第一凹孔 1312

第一贯通槽 1313 第一基部 1314

第一突伸部 1315 第一舌板 132

第一凹槽 1321 第一让位孔 1322

第一凸部 1323 第一搭接块 1324

下端座 14 第二基座 141

第二对位孔 1411 第二凹孔 1412

第二贯通槽 1413 第二基部 1414

第二突伸部 1415 第二舌板 142

第二凹槽 1421 第二让位孔 1422

第二凸部 1423 第二搭接块 1424

绝缘件 15 第三基座 151

第三基部 1511 第三舌板 152

上排端子 2 第一接触部 21

第一固持部 22 第一加宽部 221

第二加宽部 222 第一焊接部 23

第一接地端子 241 第一延伸部 2411

抵靠部 2412 第一电源端子 242

第二电源端子 243 下排端子 3

第二接触部 31 第二固持部 32

第三加宽部 321 第四加宽部 322

第二焊接部 33 第二接地端子 341

第二延伸部 3411 抵接部 3412

第三电源端子 342 第四电源端子 343

遮蔽片 4 板体 41

凹口 411 贯穿孔 412

焊脚 42 定位柱 5

遮蔽壳体 6 收容空间 600

对接腔 601 容置腔 602

后端周壁 603 导引斜面 604

上板部 61 下板部 62

侧板部 63 开口 631

抵持片 64 固持脚 65

加强肋 66 防水胶板 7

金属支架 8 主体部 81

台阶部 82 焊接脚 83

接地脚 8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7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且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遮蔽壳体6、防水胶板7及金属支架8。

请参照图3至图15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两排导电端子、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遮蔽片4及定位柱5。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所述基座11包括基部112及自所述基部112向后突伸形成的突伸部113,所述基座11定义有前端面111。所述绝缘本体1进一步包括上端座13、下端座14及绝缘件15。所述上端座13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端座14的上表面为互配的配合面。所述上端座13包括第一基座13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32。所述第一基座131包括第一基部1314及自所述第一基部1314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突伸部1315。所述第一基座131的两侧设有自上而下贯穿所述第一基座131上下表面的第一对位孔1311,所述第一基座131的上表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对位孔1311连通的尺寸较大的第一凹孔1312而包围所述第一对位孔1311。所述第一突伸部1315在与所述第一基部1314相连处设有贯通第一突伸部1315上下表面的第一贯通槽1313。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下表面的头部凹设有向前贯通的若干第一凹槽1321。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下表面设有第一让位孔1322及第一凸部1323。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下表面的两侧设有呈半圆状的一对第一搭接块1324,此一对第一搭接块1324在第一舌板132的两侧前后方向上相向设置。所述下端座14包括第二基座14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14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42。所述第二基座141包括第二基部1414及自所述第二基部1414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突伸部1415。所述第二基座141的两侧设有自下而上贯穿所述第二基座141上下表面的第二对位孔1411,所述第二基座的下表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二对位孔1411连通的尺寸较大的第二凹孔1412而包围所述第二对位孔1411。所述第二突伸部1415在与所述第二基部1414相连处设有贯通第二突伸部1415上下表面的第二贯通槽1413。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上表面的头部凹设有向前贯通的若干第二凹槽1421。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让位孔1422及第二凸部1423。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上表面的两侧设有呈半圆状的一对第二搭接块1424,此一对第二搭接块1424在第二舌板142的两侧前后方向上相向设置。所述绝缘件15包括第三基座15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5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52。所述第三基座151包括第三基部1511。所述第一突伸部1315和第二突伸部1415共同组成所述突伸部113。所述第一基部1314、第二基部1414和第三基部1511共同形成所述基部112。所述第一基座131、第二基座141和第三基座151共同形成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舌板132、第二舌板142和第三舌板152共同形成所述舌板12。

所述两排导电端子包括呈反向对称设置且分别排列在舌板12的上下表面上的上排端子2及下排端子3。所述上排端子2包括第一接触部21、第一焊接部23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一焊接部23的第一固持部22。所述下排端子3包括第二接触部31、第二焊接部33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31和第二焊接部33的第二固持部32。所述第一接触部21及第二接触部31可统称为接触部,所述第一固持部22及第二固持部32可统称为固持部,所述第一焊接部23及第二焊接部33可统称为焊接部。

现有技术中的标准插座端子每排具有十二根且舌板12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对应各排十二根端子的端子位置。如图17所示,其中A1~A12为上排端子2自左向右的排布示意,B1~B12为下排端子3自右向左的排布示意。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1、A12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241、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4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242、位于A9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43及依序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5、A6、A7、A8的四个位置上的侦测端子、USB2.0正信号端子、USB2.0负信号端子及拓展端子。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2、A3、A10、A11的四个端子位置未设置任何端子。本实用新型下排端子3包括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1、B12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二接地端子341、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4位置上的第三电源端子342、位于B9位置上的第四电源端子343及依序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5、B6、B7、B8的四个位置上的侦测端子、USB2.0正信号端子、USB2.0负信号端子及拓展端子。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2、B3、B10、B11的四个端子位置未设置任何端子。所述上排端子2及下排端子3中的拓展端子均为按照需求设置其功能的端子。以上,第一接地端子241及第二接地端子341可统称为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242、第二电源端子243、第三电源端子342、第四电源端子343可统称为电源端子,侦测端子、USB2.0正信号端子、USB2.0负信号端子及拓展端子可统称为信号端子。由于A2、A3、A10、A11、B2、B3、B10、B11的上下八个端子位置未设置任何端子故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相邻设置。

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地端子241的第一固持部22均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411。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地端子241的第一固持部22包括向外突出的抵靠部2412。所述上排端子2中位于A4位置的第一电源端子242的第一固持部22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左延伸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411相对的第一加宽部221且第一固持部22向后延伸形成有两个相互分离的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3自其所述第一加宽部221向后延伸形成。所述上排端子2中位于A9位置的第二电源端子243的第一固持部22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右延伸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411相对的第二加宽部222。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地端子341的第二固持部32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411。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地端子341的第二固持部32包括向外突出的抵接部3412。所述下排端子3中位于B4位置的第三电源端子342的第二固持部32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右延伸的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411相对的第三加宽部321且第二固持部32向后延伸形成有两个相互分离的所述第二焊接部33且其中一个第二焊接部33自其第三加宽部321向后延伸形成。所述下排端子3中位于B9位置的第四电源端子343的第二固持部32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左延伸的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411相对的第四加宽部322。以上第一延伸部2411及第二延伸部3411可统称为延伸部,以上第一加宽部221、第二加宽部222、第三加宽部321及第四加宽部322可统称为加宽部。

本实施例中的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及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加宽部而令所述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及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均宽于信号端子的固持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的接地端子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而令接地端子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电源端子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加宽部而令电源端子能够传递较大的电流。另,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源端子242的第一固持部22和第三电源端子342的第二固持部32向后延伸有两根所述第一焊接部23和第二焊接部33可增强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未图示)的焊接效果并提高大电流流通时的安全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第一电源端子242及第三电源端子342看作为呈反向对称设置的第一组电源端子,将第二电源端子243及第四电源端子343看作为呈反向对称设置的第二组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组电源端子及第二组电源端子中的至少一组电源端子中的各电源端子均向后延伸有所述两个相互分离的焊接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端子可向后延伸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焊接部。

请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所述遮蔽片4为彼此分离的一对片状结构。所述遮蔽片4包括彼此分离且对称设置的两个板体41及自所述两个板体41后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42。所述遮蔽片4设有位于外侧的凹口411及位于前端的贯穿孔412。

请参照图3、图4及图15所示,所述遮蔽壳体6为金属粉末注射成型具有更好的刚度及强度。所述遮蔽壳体6为前后贯通的具有收容空间600的筒状壳体。所述遮蔽壳体6包括上板部61、与上板部61相对的下板部62及连接所述上板部61和下板部62的两侧板部63。所述上板部61、下板部62及两侧板部63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600。所述侧板部63的后端设有一对向内凹设形成的开口631。所述遮蔽壳体6进一步包括自其侧板部63向收容空间600内凸伸的抵持片64及自其侧板部63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固持脚65。所述固持脚65与所述侧板部63之间连接有三角型加强肋66结构以加强所述固持脚65的结构强度。

请参照图3至图4所示,所述防水胶板7由液态防水胶液凝固形成。

请参照图3至图4所示,所述金属支架8包括主体部81、自所述主体部81向后延伸形成的台阶部82、若干焊接脚83及若干接地脚84。所述焊接脚83位于所述主体部81及台阶部82的两侧。

请参照图1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提供固持有上排端子2的上端座13、固持有下排端子3的下端座14。

首先,将所述上排端子2与所述上端座13一体射出成型。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1向上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上表面。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固持部22固持于所述上端座13内且第一固持部22的下表面部分露出于所述上端座13的下表面。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焊接部23延伸出所述第一基座131的后端。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地端子241的下表面向下露出于所述上端座13的下表面。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1的头端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321并露出于所述第一凹槽1321且未在上下方向上凸伸出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下表面。令所述第一舌板132的下表面在对应上排端子2处设置的第一凹槽1321大于在上排端子2旁侧处设置的第一凹槽1321。

然后,将所述下排端子3与所述下端座14一体射出成型。令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1向下露出于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下表面。令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固持部32固持于所述下端座14内且第二固持部32的上表面部分露出于所述下端座14的上表面。令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3延伸出所述第二基座141的后端。令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地端子341的上表面向上露出于所述下端座14的上表面。令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1的头端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421并露出于所述第二凹槽1421且未在上下方向上凸伸出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上表面。令所述第二舌板142的上表面在对应下排端子3处设置的第二凹槽1421大于在下排端子3旁侧处设置的第二凹槽1421。

第二步骤,首先,提供一对遮蔽片4。将所述遮蔽片4夹持于固持有上排端子2的上端座13及固持有下排端子3的下端座14之间。

令所述遮蔽片4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地端子241与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地端子341之间,令所述遮蔽片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41露出于所述上端座13的下表面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1露出于所述下端座14的上表面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接触。且一对所述遮蔽片4与所述电源端子在电连接器100的上下方向及与上下方向相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均不重叠,具体的:夹持于上端座13及下端座14左侧的遮蔽片4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411及第二延伸部3411接触且与所述第一加宽部221及第四加宽部322在电连接器100的上下方向及与上下方向相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均不重叠;夹持于上端座13及下端座14右侧的遮蔽片4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411及第二延伸部3411接触且与所述第二加宽部222及第三加宽部321在电连接器100的上下方向及与上下方向相垂直的横向方向上均不重叠。令所述上排端子2的第一接地端子241的抵靠部2412与所述下排端子3的第二接地端子341的抵接部3412穿过所述遮蔽片4的凹口411并相互抵压接触后进行焊接固定。令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舌板132上的第一搭接块1324与下端座14的第二舌板142上的第二搭接块1424分别穿过所述遮蔽片4的贯穿孔412且彼此对应搭接成一整圆。令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舌板132下表面的第一凸部1323对应抵持于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舌板142上表面的第二让位孔1422内,令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舌板142上表面的第二凸部1423对应抵持于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舌板132下表面的第一让位孔1322内。令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基座131的第一凹孔1312与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基座141的第二凹孔1412在上下方向上连通。

然后,提供绝缘件15。将塑胶材料注塑成型于所述上端座13及下端座14外而形成所述绝缘件15且部分塑胶材料填充入所述第一凹槽1321及第二凹槽1421内。此时,令各所述遮蔽片4的两个板体41分别向外延伸出所述舌板12的两侧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

最后,提供定位柱5,所述定位柱5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凹孔1312与所述第二凹孔1412内从而进一步固定所述上端座13及下端座14。

第三步骤,提供一遮蔽壳体6。将所述端子模组200套设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收容空间600内。所述舌板12与所述收容空间600之间构成一对接腔601。所述遮蔽壳体6较基座11向后突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腔602,且所述容置腔602的内壁面(未标号)设有导引斜面604,所述导引斜面604环绕收容空间600一圈。令所述遮蔽壳体6后端的开口631供所述基座11的突伸部113限位抵持。令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向前抵持于所述抵持片64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00向前移动。

第四步骤,提供一金属支架8。将所述金属支架8的主体部81和所述主体部81两侧的焊接脚83通过焊接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外表面。

第五步骤,提供液态防水胶液。令所述液态防水胶液沿着所述容置腔602设有的内壁面(未标号)的导引斜面604流入所述容置腔602内并凝固形成所述防水胶板7,导引斜面604的部分后端裸露于防水胶板7的后方。在填充液态防水胶液的过程中所述液态防水胶液于所述第一贯通槽1313及第二贯通槽1413内流动而均匀填充所述容置腔602。令所述防水胶板7封堵所述基座11与所述遮蔽壳体6之间的缝隙,以防止液体渗入电子设备(未图示)中。由于所述遮蔽壳体6本身未形成任何缝隙,故结合所述防水胶板7令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端座13的下表面及下端座14的上表面分别凹设有向前贯通的凹槽,通过注塑绝缘件15时,部分塑胶材料填充入凹槽内来进一步加强上端座13、下端座14及绝缘件15三者的固定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