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820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3859275U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接合本体、一接地金属片及一外屏蔽壳体。接合本体包括第一端子模块及一第二端子模块。第一端子模块具有一第一绝缘件及多个固定在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模块具有一组合于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绝缘件及多个固定在第二绝缘件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绝缘件具有向下面对于第二端子模块的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配合固定在第一绝缘件的第一固定机构的第二固定机构。

但是,上述金属片用于成型在绝缘体以加强绝缘体强度,在此类多模块组成绝缘体的结构中,模块间无定位结构易造成组装时出现偏移等误差或结合强度不够,从而影响产品整体精度。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有效定位固定金属加强件及绝缘本体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位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加强件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分别设置所述上下两排导电端子的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及包覆在所述上绝缘件和所述下绝缘件外部的绝缘块,所述金属加强件夹持在所述上绝缘件与下绝缘件之间,所述上绝缘件下表面凸设有第一凸包,所述下绝缘件上表面凸设第二凸包,所述金属加强件开设有通孔而令第一凸包向下突出固定在通孔内且第二凸包向上突出固定在通孔内,所述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之间具有被绝缘块填充的一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在对接方向上位于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包后端缘及两侧缘贴靠抵持在通孔内壁上,所述第二凸包前端缘及两侧缘贴靠抵持在通孔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位于前端的横断方向的宽度大于后端的横断方向的宽度而使得第一凸包沿对接方向延伸而第二凸包沿横断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上绝缘件具有第一舌板,所述下绝缘件具有第二舌板,所述第一凸包设置在第一舌板前端两侧,所述第二凸包设置在第二舌板前端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具有接触部、焊接部及位于所述接触部和焊接部之间的连接部,至少一个电源端子的焊接部设置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的连接部及焊接部的宽度较自身接触部宽度大,所述电源端子的连接部及焊接部的宽度较其他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宽度大。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设在遮蔽壳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具有贴靠在遮蔽壳体顶部的顶壁,所述顶壁两侧前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脚,所述第一固定脚夹持在遮蔽壳体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具有贴靠在上绝缘件的上表面的遮蔽部,所述遮蔽部具有自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脚及自后端两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固定脚,所述第二固定脚和第三固定脚分别夹持在绝缘本体的侧面及后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具有竖直延伸且连接顶壁和遮蔽部的连接桥,所述连接桥两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有第四固定脚,所述第四固定脚自后向前夹持在遮蔽壳体两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向对面上分别设置凸设进金属加强件通孔的凸包,并令凸包间隔一间隙以使得绝缘块包裹填充其间,以定位金属加强件和绝缘本体,防止偏移而造成误差,加强产品制造精度,制程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加强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绝缘件、下绝缘件、导电端子及金属加强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加强件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上绝缘件 11 第一基座 111

第一舌板 112 第一灌胶孔 113

凸出部 114 第一横梁 115

第一凸块 116 第一凸包 117

第一空缺部 118 下绝缘件 12

第二基座 121 第二舌板 122

第二灌胶孔 123 夹持部 124

第二横梁 125 第二凸块 126

第二凸包 127 第二空缺部 128

绝缘块 13 第三基座 131

第三舌板 132 扣持槽 133

导电端子 2 第一端子 21

第一接触部 211 第一连接部 212

第一焊接部 213 第一搭接部 214

第二端子 22 第二接触部 221

第二连接部 222 第二焊接部 223

电源端子 23 接地端子 24

金属加强件 3 通孔 30

第一支撑部 31 第二支撑部 32

卡持脚 33 遮蔽壳体 4

拱起部 40 主体部 41

定位脚 42 挡止壁 43

金属外壳 5 开口 50

顶壁 51 第一固定脚 511

遮蔽部 52 第二固定脚 521

第三固定脚 522 连接桥 53

第四固定脚 531 胶水墙 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2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对接方向、横断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断方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所述对接方向与横断方向所在面构成水平面。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和金属加强件3、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盖设在遮蔽壳体4外的金属外壳5及成型于绝缘本体1后端的胶水墙6。

请参照图6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上绝缘件11、下绝缘件12及包覆成型于上绝缘件11和下绝缘件12上的绝缘块13。所述上绝缘件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12。所述第一基座111具有开设在中部的第一灌胶孔113及设在第一灌胶孔113两侧的凸出部114。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设有沿横断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横梁115及间隔设置第一横梁115上的第一凸块116。所述第一舌板112下表面设有位于前端两侧的第一凸包117及与第一凸包117相邻设置的第一空缺部118。所述下绝缘件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第二基座121具有设在中部的第二灌胶孔123及凸设在两侧的夹持部124。所述夹持部124夹持在第一舌板112两侧并后端被凸出部114抵持。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设有沿横断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横梁125及间隔设置第二横梁125上的第二凸块126。所述第二舌板122上表面设有位于前端两侧的第二凸包127及与第二凸包127相邻设置的第二空缺部128。所述第一空缺部118和第二空缺部128可设置为凹槽结构或是开孔结构。所述绝缘块13具有第三基座13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32。所述第三舌板132两侧具有扣持槽133以使得对接连接器的扣持臂抵接固定。所述绝缘块13填充所述上绝缘件11和下绝缘件12结合时的空隙,上绝缘件11上的第一凸块116及下绝缘件12上的第二凸块126露出绝缘块13表面,以增强上绝缘件11、下绝缘件12及绝缘块13三者之间的结合力。所述第一基座111、第二基座121及第三基座131合称为基座,所述第一舌板112、第二舌板122及第三舌板132合称为舌板。

参阅图6至图10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上绝缘件11上的第一端子21及固持于下绝缘件12上的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露出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第一接触部211、第一连接部212及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基座111底部向外延伸出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露出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第二接触部221、第二连接部222及延伸出第二基座121后端面的第二焊接部223。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1为上下对应设置,而第一端子21的第一焊接部213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焊接部223分别成一排前后设置而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不管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接触部22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接触部正确且对位的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分别为八根且各自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电力端子和四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位于中部的两根电力端子位电源端子23,而位于两侧的两根电力端子为接地端子24。四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中包括位于中央的两根低速差分信号端子及分列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旁的两根控制用端子。所述电源端子23和接地端子24的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加粗且宽度大于其他导电端子2的宽度。所述第一端子21的电源端子23其中之一具有两个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二端子22电源端子23其中之一具有两个第二焊接部223,以通过较大电流从而加快充电速度。所述第一端子21中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24具有向外侧延伸出且低于第一接触部211的第一搭接部214,所述第二端子22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具有向外侧延伸出且高于第二接触部221的第二搭接部224。参阅图6所示,所述第一搭接部214和第二搭接部224上下贴合以增强导电端子2的接地功能。

参阅图6至图12所示,所述金属加强件3设置为两片且夹持于所述上绝缘件11和下绝缘件12之间。所述金属加强件3具有设在第一舌板112和第二舌板122之间的第一支撑部31、自第一支撑部31向后延伸并夹持于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21之间的第二支撑部32及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的卡持脚33。所述第一支撑部31前端开设有通孔30。参阅图12所示,所述上绝缘件11上的第一凸包117向下凸设固定在通孔30内且第一凸包117后端缘及两侧缘贴靠在通孔30内壁上,所述下绝缘件12上的第二凸包127向上凸设固定在通孔30内且第二凸包127前端缘及两侧缘贴靠在通孔30内壁上。所述通孔30具有在横断方向上的宽度且前端宽度大于后端宽度而使得第一凸包117沿对接方向延伸而第二凸包127沿横断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包117与第二凸包127在对接方向上具有一间隙,所述绝缘块13在包覆成型在所述上绝缘件11和下绝缘件12外部时填充所述间隙,以令上绝缘件11、下绝缘件12、绝缘块13及金属加强件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不易产生位移或偏差而引起功能失效或外观不整齐。

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筒形的主体部41及设在主体部41两侧的定位脚42。所述主体部41内部凸设有拱起部40以增强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手感。所述主体部41内环形设置有挡止壁43以将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三基座131挡止在后端,并令舌板进入挡止壁43前。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金属外壳5具有贴靠在遮蔽壳体4顶部的顶壁51、贴靠在第一基座111上表面的遮蔽部52及竖直延伸且连接顶壁51和遮蔽部52的连接桥53。所述顶壁51两侧前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脚511。所述遮蔽部52具有自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脚521及自后端两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固定脚522。所述连接桥53中间开设有开口50且两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有第四固定脚531。参阅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脚511夹持在遮蔽壳体4侧面,所述第二固定脚521和第三固定脚522分别夹持在绝缘本体1的基座侧面及后端面,所述第四固定脚531自后向前夹持在遮蔽壳体4两侧面以增强遮蔽壳体4和金属外壳5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