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803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其具有能收纳端子零件的腔;以及前置止动体(以下,止动体),其以能相对于壳体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正式卡止位置上能防松脱地卡止端子零件。止动体具有卡止臂和卡止接受部,卡止臂能从前面壁向后方突出地挠曲变形,卡止接受部从卡止臂的顶端部向外侧突出。壳体分别在上面壁和下面壁上,在前后方向隔着间隔具有临时卡止部和共用卡止部。

当止动体配置于临时卡止位置时,卡止接受部与临时卡止部卡止,从而限制止动体从壳体脱出。在临时卡止位置中,前面壁从壳体的前表面向前方分开地配置。接着,前面壁从前方被按压,使得止动体从临时卡止位置朝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在移动中,卡止接受部与共用卡止部干渉而使卡止臂挠曲变形。当止动体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卡止臂弹性恢复而使卡止接受部与共用卡止部卡止,由此限制止动体向临时卡止位置的返回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2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未预料到的外力从前方作用到前面壁时,可能有卡止接受部和临时卡止部的卡止被解除,使得止动体不小心落入正式卡止位置的情况。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实情而做出的,其目的为防止止动体不小心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壳体主体,其具有腔,在该腔中插入端子零件;以及止动体,其以能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能防松脱地卡止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壳体主体具有临时卡止孔以及正式卡止孔,该临时卡止孔以及正式卡止孔从所述腔的内表面贯通到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并沿所述止动体的移动方向排列配置,所述止动体具有:卡止主体,其能向所述临时卡止孔以及正式卡止孔的贯通方向挠曲变形;以及卡止突起,其从所述卡止主体突出,配置成在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以及所述正式卡止位置分别从外侧插入到所述临时卡止孔以及所述正式卡止孔,在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上所述卡止突起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面对与正规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所述端子零件干渉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止动体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以卡止突起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面对与正规插入到腔中的端子零件干渉的位置的方式,卡止突起贯通临时卡止孔,因此卡止突起能以充分的卡止量卡止到临时卡止孔。其结果,卡止突起很难从临时卡止孔脱落,能防止止动体不小心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另一方面,卡止突起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与正规插入到腔中的端子零件干渉,而使卡止主体向外侧挠曲变形,从而使止动体变成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因此,在使止动体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不需要过大的操作力,由此作业负担被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止动体相对于壳体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端子零件正规地插入到腔中,而使止动体变成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止动体相对于壳体被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壳体主体的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止动体的后视图。

图7是止动体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所述卡止突起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以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能防止正规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所述端子零件脱落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不需要用于防止端子零件脱落的专用的防脱结构,所以能避免止动体的构成变得复杂。

所述连接器具有稳定器,该稳定器在所述端子零件处于正规的插入姿势时引导向所述腔的插入动作,在处于与正规相反朝向的插入姿势时限制向所述腔的插入动作,所述卡止突起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以能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防止所述稳定器脱落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稳定器来防止端子零件脱落,所以不需要与卡止突起卡止的专用的卡止结构,能避免端子零件的构成变得复杂。

所述壳体主体具有多个所述腔,所述腔具有所述临时卡止孔以及所述正式卡止孔,所述止动体分别与多个所述腔对应地具有所述卡止主体以及所述卡止突起。根据该结构,只要端子零件没有正规插入到所有的腔中,卡止突起能与临时卡止孔卡止的状态就被维持,由于止动体不变成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所以能防止忘记将端子零件插入到各腔中。

所述连接器在所述临时卡止孔的内表面中的与所述止动体向所述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一侧且所述腔的靠内表面的部位,具有沿所述贯通方向配置的移动限制部,在所述临时卡止孔的内表面中的与所述止动体向所述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一侧且所述壳体主体的靠外表面的部位,具有朝向外侧沿向所述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方向倾斜的引导部。根据该结构,能通过移动限制部得到限制止动体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的保持力,因此能通过引导部顺利地进行止动体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

<实施例1>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和止动体60,止动体60以能相对于壳体10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壳体10形成为能嵌合在未予图示的对方壳体。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前后方向,将开始嵌合时成为与对方壳体相对的一侧的图1-图3的右侧作为前侧。上下方向以除了图5以外的各图为基准。

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所示,具备:壳体主体11;以及嵌合筒部12,其将壳体主体11的外周包围。未予图示的对方壳体的罩部能嵌合到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之间。壳体主体11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图示的情况为2个)腔13。端子零件90从后方插入到腔13。另外,腔13在其前部的内面下壁的左右中央部具有引导槽14,引导槽14沿前后方向延伸。

端子零件90为导电金属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有开口桶状的桶部91和位于桶部91的前方的大致方筒状的连接部92。桶部91压接连接到在电线100的终端部上通过去除包覆部101而露出的芯线102,并且压接连接到橡胶栓110,橡胶栓110外嵌于电线100的终端部的包覆部101。连接部92通过将装配于对方壳体的未予图示的对方端子零件的阳极片插入到连接部92的内侧而连接。

在连接部92向外侧突出地设有稳定器93。稳定器93通过使连接部92的下壁向下突出而形成,在前表面具有向突出端后倾的倾斜面94,在后表面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垂直面95。当端子零件90以正规的姿势插入到腔13中时,稳定器93嵌合插入到引导槽14,进行端子零件90相对于腔13的插入引导。另一方面,当端子零件90处于上下翻转等不正规的姿势时,稳定器93与后述的密封孔部15的前端部抵接,从而限制端子零件90相对于腔13的插入。因此,能避免端子零件90以不正规姿势的状态插入到腔13中。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中的腔13的后部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密封孔部15。密封孔部15形成为直径比腔13的前部大,在端子零件90正规插入到腔13中时,橡胶栓110以弹性地紧贴于密封孔部15的内周面的方式配置。密封孔部15的前端部形成为朝向腔13的前部逐渐缩径的锥形面16。另外,引导槽14以后端向锥形面16开口,前端在腔13的靠前端的位置封闭的方式配置。

如图5所示,壳体主体11具有与各腔13对应的塔部17。塔部17以将各腔13的前部包围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沿横向成对地配置。各塔部17的前表面的腔13的开口缘部设有朝向前方扩展的锥形的导向面18。对方端子零件的阳极片被导向面18引导而进入腔13。

如图2所示,各塔部17的腔13在内面上壁具有矛形件19,矛形件19向前方单臂状地突出。在端子零件90正规插入到腔13时,矛形件19的前端部进入到设于连接部92的上壁的矛形件承受部96并被卡止,从而使端子零件90变成在腔13中暂时防止脱落的状态。另外,矛形件19在配置止动体60之前的状态下,露出到塔部17的上表面。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各塔部17中的腔13的前部在引导槽14的槽底面开设有临时卡止孔21和正式卡止孔22。

临时卡止孔21沿上下方向贯通塔部17的下壁部分,上端向引导槽14的底面开口,下端向塔部17的外表面开口。临时卡止孔21的前侧内表面以沿上下方向陡立的方式配置,并封闭引导槽14的前端。如图1所示,临时卡止孔21的后侧内表面在腔13的靠内表面的上端部具有移动限制部23,移动限制部23以沿上下方向陡立的方式配置,在成为塔部17的靠外表面的下部的除了移动限制部23以外的部分具有锥形的引导部24,该引导部24以随着向下逐渐后退的方式倾斜。引导部24的上下长度比移动限制部23的上下长度长。

正式卡止孔22在临时卡止孔21的后方以与临时卡止孔21前后排列的方式配置。正式卡止孔22沿上下方向贯通塔部17的下壁部分,上端向引导槽14的底面开口,下端向塔部17的外表面开口。正式卡止孔22的前侧内表面以及后侧内表面均以沿上下方向陡立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各塔部17的前部配置于比嵌合筒部1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临时卡止孔21以及正式卡止孔22向塔部17的前部的下表面(外表面)开口,在配置止动体60之前的状态下,在嵌合筒部12的前方露出到外部。

如图1所示,壳体主体11具有从后部下表面突出的锁定臂25。锁定臂25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臂主体26,并形成为臂主体26能沿上下跷跷板状地挠曲变形。臂主体26通过将未予图示的对方壳体的锁定接受部弹性卡止,从而两个壳体被保持为嵌合状态。嵌合筒部12的下壁部分保留前端部而开放,能穿过开放的空间部分目视确认锁定臂25。另外,在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上,密封环130嵌装到锁定臂25的根部部分的前方。密封环130被弹性地夹持于对方壳体的罩部与壳体主体11之间,具有对两个壳体进行密封的作用。

接着对止动体60进行说明。止动体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6以及图7所示,形成为盖状,并外嵌于壳体主体11的前部。止动体60具有:前壁部61,其覆盖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以及筒状的周壁部62,其从前壁部61的外周向后方突出,并覆盖壳体主体11的前部的外周。在临时卡止位置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前壁部61在比壳体主体1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分开地配置,在正式卡止位置中,如图3所示,前壁部61以与壳体主体11的前端重叠的方式抵接配置。

如图6所示,周壁部6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椭圆形,以在整个圆周方向上无缝隙地连续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在正式卡止位置中,密封环130以能与周壁部62的后端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密封环130向前方脱出。另外,周壁部62不具有锁定结构等特别的形状部分。

如图6所示,前壁部61具有沿前后贯通的左右一对嵌合孔63。在嵌合孔63的内侧,以在正式卡止位置独立地嵌合的方式配置有各塔部17。在前壁部61的后表面中的各嵌合孔63的下缘部的左右中央部,向后方突出地设有一对卡止部64。

如图1-图3所示,卡止部64由卡止主体65和卡止突起66构成,卡止主体65从前壁部61的后表面向后方细长地延伸,卡止突起66从卡止主体65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卡止主体65形成为截面呈大致方形,并能以与前壁部61的后表面连续的基端侧为支点沿上下方向挠曲变形。

卡止突起66形成为其整体向上方直立,能通过嵌合孔63而从前方目视确认。卡止突起66的前表面以沿上下方向陡立的方式配置。如图1所示,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在突出方向的顶端部具有朝向上端逐渐前倾的锥形的抵接面67,在除了抵接面67以外的部分具有保持面68,保持面68以沿上下方向陡立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卡止突起66在临时卡止位置嵌合插入到临时卡止孔21中,如图3所示,在正式卡止位置嵌合插入到正式卡止孔22中。卡止突起66的突出尺寸超过临时卡止孔21以及正式卡止孔22各自的深度尺寸。因此,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以在卡止突起66插入到临时卡止孔21以及正式卡止孔22中的状态下突入到腔13的引导槽14的方式配置。

接着,对止动体60相对于壳体主体11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的保持结构和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至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机构进行说明。

在组装时,止动体60从前方组装到壳体主体11,并停留在临时卡止位置。在到达临时卡止位置的过程中,卡止突起66在塔部17的前部的下表面滑动,而使卡止主体65向下挠曲变形。当到达临时卡止位置时,卡止主体65弹性恢复,而使卡止突起66从下方插入到临时卡止孔21中。由此,卡止突起66的保持面68以能与临时卡止孔21的移动限制部23相对并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参照图1)。另外,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以能与临时卡止孔21的前侧内表面相对并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止动体60脱出。此外,在临时卡止位置中,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进入到腔13的引导槽14中,抵接面67在引导槽14内朝向后方配置。如此,在临时卡止位置中,卡止突起66在整个贯通方向上贯通临时卡止孔21,卡止突起66的保持面68能在临时卡止孔21的移动限制部23的整个长度上抵接,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能在临时卡止孔21的前侧内表面的整个长度上抵接,因此卡止突起66被牢固地保持于临时卡止孔21。

如上所述,在止动体60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端子零件90从后方插入到壳体主体11的腔13中。在插入端子零件90的过程中,稳定器93进入到腔13的引导槽14中,进行端子零件90的插入引导。当端子零件90正规插入到腔13中时,稳定器93的倾斜面94与卡止突起66的抵接面67抵接,卡止突起66被按压,从而使卡止主体65向下挠曲变形(参照图2)。由此,卡止突起66倾倒,卡止突起66的保持面68向从临时卡止孔21的移动限制部23离开的方向移位,从而使止动体60成为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另外,端子零件90随着正规地插入到腔13中而通过矛形件19首次防止松脱。

接着,止动体60的前壁部61被手指等从前方按压。由此,止动体60朝向正式卡止位置后退。在止动体60开始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时,卡止突起66的抵接面67在临时卡止孔21的引导部24滑动,从而使卡止主体65进一步顺利地向下挠曲变形。另外,在止动体60朝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卡止突起66的突出端在塔部17的下表面滑动,从而维持卡止主体65的挠曲状态。

当止动体60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卡止主体65弹性恢复,卡止突起66从下方插入到正式卡止孔22中(参照图3)。由此,卡止突起66的保持面68以及后表面分别以能与正式卡止孔22的前侧内表面以及后侧内表面相对并抵接的方式配置,止动体60在正式卡止位置被保持为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另外,在正式卡止位置中,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进入到腔13的引导槽14中,从而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上部能以从后方与稳定器93的垂直面95相对并卡止的方式配置,端子零件90被双重地防止脱落地保持于腔13。此外,在正式卡止位置中,卡止突起66在深度方向的整个长度贯通正式卡止孔22,保持面68能在正式卡止孔22的后侧内表面的整个长度抵接,卡止突起66的后表面能在正式卡止孔22的前侧内表面的整个长度抵接,因此卡止突起66被牢固地保持于正式卡止孔22。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在止动体60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以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面对与正规插入到腔13中的端子零件90干渉的位置的方式,卡止突起66在深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贯通临时卡止孔21,因此卡止突起66变成能以充分的卡止量卡止到临时卡止孔21的状态。其结果,卡止突起66很难从临时卡止孔21脱落,能防止止动体60不小心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另一方面,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与正规插入到腔13中的端子零件90干渉,使卡止主体65向下侧(外侧)挠曲变形,从而止动体60变成能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状态。因此,在使止动体60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不需要过大的操作力,作业负担被减轻。另外,卡止突起66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在正式卡止位置上能与端子零件90在脱落方向相对并卡止,从而不需要用于防止端子零件90脱落的专用防脱结构,能避免止动体60的构成变得复杂。

此外,由于能利用端子零件90的稳定器93来防止端子零件90的脱落,所以不需要卡止于卡止突起66的专用卡止结构,能避免端子零件90的构成变得复杂。

此外,壳体主体11具有多个腔13,多个腔13具有临时卡止孔21以及正式卡止孔22,止动体60分别与多个腔13相对应地具有卡止主体65以及卡止突起66,因此只要所有的端子零件90没有正规地插入到腔13的话,止动体60就不能变成能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状态,由此能防止忘记在各腔13中插入端子零件90。

另外,在临时卡止孔21的内表面中的与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一侧且成为腔13的靠内表面的部位的后侧上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配置的移动限制部23;在临时卡止孔21的内表面中的与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相对的一侧且成为壳体主体11的靠外表面的部位的后侧下端部,具有朝向下侧(外侧)而向后方(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倾斜的引导部24,因此能通过移动限制部23得到对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保持力,能通过引导部24顺利地进行止动体60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

<其他实施例>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他实施例。

(1)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通过卡止突起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与端子零件的稳定器以外的部分干渉,从而能进行止动体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动。

(2)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在正式卡止位置上,卡止突起不卡止端子零件。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止动体上相对于卡止突起独立地设置能卡止端子零件的专用的卡止结构即可。

(3)临时卡止孔以及正式卡止孔也可以形成为向壳体主体(塔部)的外表面的上方或者侧方开口。在该情况下,卡止突起只要形成为以与向上方或者侧方开口的临时卡止孔以及正式卡止孔对应的方式从卡止主体向下方或者侧方突出即可。

(4)卡止突起也可以形成为从卡止主体的长度方向中途突出。

(5)止动体也可以是从侧方组装到壳体主体,从临时卡止位置朝向正式卡止位置沿侧面移动的侧面式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壳体主体的腔的内表面侧壁上排列配置临时卡止孔和正式卡止孔。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壳体主体

13…腔

14…引导槽

21…临时卡止孔

22…正式卡止孔

23…移动限制部

24…引导部

60…止动体

64…卡止部

65…卡止主体

66…卡止突起

90…端子零件

93…稳定器

100…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