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032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一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在电子注入电极(阴极)和空穴注入电极(阳极)之间形成的有机膜上注入电子后,电子和空穴相互抵消的同时产生光,这样的元件具有较低的电压下可以驱动,且能耗较低的特点。

但是在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有机薄膜中从阳极中注入的空穴比从阴极注入的电子移动快,结构中发光区域为蓝色发光层内的前面部分即不在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的界面内形成,而是在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界面内形成。因此,可视光线区域内480nm的蓝光光谱和显示520nm的绿色光谱重叠发光,所以光谱无法精密,波长分布较广,导致只能得到赤色偏移的光谱,色坐标也只能得到天蓝色系列的色纯度。这样就使单蓝色屏不能显示蓝色本来的色纯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解决了现有的有机薄膜中从阳极中注入的空穴比从阴极注入的电子移动快,导致可视光线区域内光谱无法精密,波长分布较广,只能得到赤色偏移的光谱,色坐标也只能得到天蓝色系列的色纯度,这样就使单蓝色屏不能显示蓝色本来的色纯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透明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所述透明基板上形成条纹形的所述阳极,所述阳极上形成空穴关联层,且空穴关联层为所述空穴注入层和所述空穴传输层蒸镀形成,所述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阳极的上方,所述空穴注入层的上方设有所述空穴传输层,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的上方,所述电子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的上方,所述电子注入层的上方设有所述阴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450A。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光层内设有一定对象区域,且一定对象区域中设有空穴和电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原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电子传输层去除,并蒸镀发光层,使发光层加厚,使得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有机膜的叠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和电子关联层的界面一定距离的发光层内的一定对象区域内再结合,可以使其放出显示蓝色本来的色纯度的光。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结构图;

图2是多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能带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能带结构图;

图中:1、透明基板;2、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发光层;6、电子注入层;7、阴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透明基板1、阳极2、空穴注入层3、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注入层6和阴极7,透明基板1上形成条纹形的阳极2,阳极2上形成空穴关联层,且空穴关联层为空穴注入层3和空穴传输层4蒸镀形成,空穴注入层3设置在阳极2的上方,空穴注入层3的上方设有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设置在空穴传输层4的上方,电子注入层6设置在发光层5的上方,电子注入层6的上方设有阴极7。

发光层5的厚度为450A,便于将现有技术中的电子传输层取消,在发光层5内形成一定的对象区域,便于使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内的一定对象区域内再结合,这样发光层5不仅有发光功能而且有传输电子和空穴的功能。

发光层5内设有一定对象区域,且一定对象区域中设有空穴和电子,便于使电子和空穴在一定对象区域中相遇,并使其相结合,从而发出蓝色本来的色纯度的光。

具体的,在使用时,未标示的电压或电流供给源向阳极2和阴极7加压,使通过阴极7向电子注入层6注入电子直接向蓝色发光层5的传导带或最低空分子轨道移动;然后未标示的电压或电流供给源通过阳极2向空穴注入层3的价带注入的空穴,再通过空穴传输层4向蓝色发光层5移动,此时,电子是只通过电子注入层6直接向发光层5移动的原因,所以电子和空穴距发光层5和电子注入层6的界面一定距离的发光层5内一定对象区域内相遇再结合。

该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通过将原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电子传输层去除,并蒸镀发光层5,使发光层5加厚,使得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有机膜的叠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5和电子关联层的界面一定距离的发光层5内的一定对象区域内再结合,可以使其放出显示蓝色本来的色纯度的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