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974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



背景技术:

绞线是以绞合单线绕绞线轴等角速度旋转和绞线匀速前进运动实现的。常用的有铜、铝两种,铜、铝线可以绞制成各种不同规格截面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线电缆的导线电芯。在生产绞线过程中会用到绞线机,绞线机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软/硬导体线(铜线、漆包线、镀锡线、铜包钢、铜包铝等)及电子线(如:电源线、耳机线、电话线、PVC线、网络线等)的绞合机械设备,使多根单支导体扭成一股,达到线材的工艺要求。

市面上的绞线机多为对绞机和管式绞线机,其生产的绞线大多只是对合股后的线缆进行夹持自转,进而使多根平行合股的单线在整体扭矩作用下呈麻花状相互绞合。这种结构的绞线绞合在形成绞线时是对合股后的线缆进行扭绞,因此所需扭矩大,另外就是强度弱,每根单线受到的都是相对其它单线的卷绕扭矩,自身内部不具备扭矩,所以即使在线缆两端都固定在受到反向扭矩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导致绞线散开。而设计出的一种能够使绞线中每根单线都能够与绞缠方向相反自转,从而使每根单线具备反向扭矩,在此过程中,由于每根单线都在自转的同时还会公转,因此如何在单线的线盘与绞合的线之间对单线进行引导,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其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绞线机在绞线过程中,合股的线缆中单根导线均只是与其它导线相互缠绕绞合,本身不具备扭矩,因此线缆在受到反向扭矩时容易散开,结构强度不够,另外合股的线缆在扭绞过程中所需的扭矩也大,造成所需的能量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新设计的一种能够使美感单线相对绞合的缆线中心轴线公转的同时反向自转,因此每根单线在放出过程中难以引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其包括旋转主轴以及转盘,所述转盘上围绕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的插设有至少可两个相对自转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旋转主轴平行,每个所述转轴的一端均固定有一U形安装架,每个所述U形安装架中均可拆卸的架设有一可相对转动的线盘,所述旋转主轴上与所述U形安装架对应的一端同轴连接有一主杆,所述主杆上呈轴向两层分布的设有数量均与所述转轴数量相同的第一滑轮以及二滑轮,且所述第一滑轮以及第二滑轮均围绕所述主杆呈环形阵列的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滑轮的环形阵列直径不超过所述第一滑轮的环形阵列直径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滑轮、第二滑轮以及转轴的径向分布方向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两个线盘上的单线均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滑轮及第二滑轮后相互绞合。

优选于:所述转盘固定于所述旋转主轴上,所述旋转主轴与一驱动电机联动,所述旋转主轴上同轴的套设有一固定环座,所述转盘位于所述固定环座中,所述固定环座的内环壁上设置有同轴的内齿圈,所述至少两根转轴上插入于所述固定环座中的一端上均固定安装有一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内齿圈相啮合,所述至少两根转轴上位于所述固定环座外的一端均对应的固定连接至所述U形安装架上的U形底部。

优选于:每个所述第一滑轮与第二滑轮分别通过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杆上,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杆上,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一呈U形的滑轮架,所述第一滑轮与第二滑轮分别一一对应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上的滑轮架中。

优选于:所述U形安装架上的U形口一侧固定设置有一悬臂,所述悬臂上对应U形口中的一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线盘上的单线穿过的引导环。

优选于:所述转盘包括一固定筒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筒两端的两个圆盘,所述固定筒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主轴上,所述固定筒的长度与所述固定环座的轴向长度相匹配,所述至少两根转轴上位于所述固定环座中的一端均轴向固定并可相对自转的穿设于两个所述圆盘上,每个所述转轴上的行星齿轮均位于所述两个圆盘之间。

优选于:所述U形安装架的中可拆卸的装设有一转轴,所述线盘包括卷线筒以及固定于所述卷线筒两端的轴限定位盘,所述卷线筒可相对转动的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优选于:所述旋转主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之间通过皮带轮与皮带联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至所述旋转主轴之间的皮带轮传动结构为减速增距的传动结构,所述驱动轴上的皮带轮直径不超过所述旋转主轴上的皮带轮直径的一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在所述固定环座内环壁上固定设置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使得所述行星齿轮在公转时同时自转,从而带动所述转轴、U形安装架相对自转,使至少两个所述线盘上放出的单线在所述转盘的旋转作用下相互绞缠的同时,每根单线自身具备扭矩,在相互绞缠过程中,在自身的扭矩作用下相互绞缠的单线能够主动相互缠绕,能够减小所述至少两根单线相互绞缠过程中所需的绞缠扭矩,并且每根单线自身具备与绞缠方向反向扭矩,因此线缆的绞缠结构更加稳定,不会因为受到与绞缠方向相反的扭矩便会松散,加强了绞线的结构;其次就是利用所述主杆上的两层滑轮引导对应一根单线输出,由于两层滑轮中的每个滑轮都是与对应的线盘同步公转,因此能够稳定的实现引导单线,不出现单线跳出轨迹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以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作更为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引导架的绞线机,其包括旋转主轴1以及转盘2,所述转盘2上围绕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的插设有至少可两个相对自转的转轴3,所述转轴3与旋转主轴1平行,每个所述转轴3的一端均固定有一U形安装架4,每个所述U形安装架4中均可拆卸的架设有一可相对转动的线盘5,所述旋转主轴1上与所述U形安装架4对应的一端同轴连接有一主杆6,所述主杆6上呈轴向两层分布的设有数量均与所述转轴3数量相同的第一滑轮7以及二滑轮8,且所述第一滑轮7以及第二滑轮8均围绕所述主杆6呈环形阵列的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滑轮8的环形阵列直径不超过所述第一滑轮7的环形阵列直径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滑轮7、第二滑轮8以及转轴3的径向分布方向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两个线盘5上的单线均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滑轮7及第二滑轮8后相互绞合。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旋转主轴1驱动所述转盘2转动,使得所述转盘2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线盘5围绕所述旋转主轴1公转,所述至少两个线盘5上放出的单线便会相互缠绕,由于单线会在所述第一滑轮7及第二滑轮8的引导下进行绞合,能够使相互绞合的缆线绞合更加紧密有序。

所述转盘2固定于所述旋转主轴1上,所述旋转主轴1与一驱动电机9联动,所述旋转主轴1上同轴的套设有一固定环座10,所述转盘2位于所述固定环座10中,所述固定环座10的内环壁上设置有同轴的内齿圈11,所述至少两根转轴3上插入于所述固定环座10中的一端上均固定安装有一行星齿轮12,所述行星齿轮12与所述内齿圈11相啮合,所述至少两根转轴3上位于所述固定环座10外的一端均对应的固定连接至所述U形安装架5上的U形底部。所述驱动电机9可联动所述旋转主轴1,进而驱动所述转盘2转动,由于每个所述线盘5均是通过所述转轴3相对转动的插接在所述转盘2上的,所述转轴3上的行星齿轮12与所述转盘2外围的内齿圈11相互啮合,进而所述转盘2自转过程中,所述行星齿轮12会带动所述转轴3以及线盘5相对自转,并且转动方向与所述转盘2的转动方向相反,使每根相互缠绕的单线均在自转过程中具备与绞缠方向相反的扭矩,相互缠绕的单线在缠绕过程中会如搓麻绳一般自动相互绞缠,即减小了绞线过程中所需的整体绞缠扭矩,并使得线缆的整体绞缠强度增加,不会因为受到与线缆的绞缠方向相反的扭矩而松散。

每个所述第一滑轮7与第二滑轮8分别通过第一支臂13与第二支臂14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杆6上,所述第一支臂13及第二支臂1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杆6上,所述第一支臂13与第二支臂14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一呈U形的滑轮架15,所述第一滑轮13与第二滑轮14分别一一对应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支臂13与第二支臂14上的滑轮架15中。

所述U形安装架4上的U形口一侧固定设置有一悬臂41,所述悬臂41上对应U形口中的一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线盘5上的单线穿过的引导环42,进而使所述线盘5放出的单线能够定向放出,并能够在进入所述第一滑轮7之前始终平稳的放出。

所述转盘2包括一固定筒21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筒21两端的两个圆盘22,所述固定筒21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主轴1上,所述固定筒21的长度与所述固定环座10的轴向长度相匹配,所述至少两根转轴3上位于所述固定环座10中的一端均轴向固定并可相对自转的穿设于两个所述圆盘22上,每个所述转轴3上的行星齿轮12均位于所述两个圆盘22之间,借助两个圆盘22使所述转轴3与行星齿轮12的结构更加稳固。

所述U形安装架4的中可拆卸的装设有一转轴43,所述线盘5包括卷线筒以及固定于所述卷线筒两端的轴限定位盘51,所述卷线筒可相对转动的套设在所述转轴43上。

所述旋转主轴1与所述驱动电机9的驱动轴9之间通过皮带轮与皮带联动,所述驱动电机9的驱动轴9至所述旋转主轴1之间的皮带轮传动结构为减速增距的传动结构,所述驱动轴上的皮带轮直径不超过所述旋转主轴1上的皮带轮直径的一半。

综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而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进行变换,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