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276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Type C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导电端子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所述金属屏蔽片的两侧加厚设置形成加厚部,所述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侧缘向两侧加宽形成搭接至金属屏蔽片的加厚部的加宽部,然而通过增加金属屏蔽片的两侧厚度及使接地端子的侧缘向外侧加宽来保证与加厚部的接触效果会导致整个电连接器的高度和宽度加大而不利于连接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接地端子与金属屏蔽片接触稳定,结构简单小型化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排导电端子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定基座及自所述固定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裸露于所述对接舌板两相对表面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延伸出所述固定基座的焊接部,两排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位于外侧的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内侧的电源端子,所述金属壳体固定在固定基座且包围对接舌板,从而在金属壳体与对接舌板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外边缘均侧向延伸出一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搭接于所述金属屏蔽片的搭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搭接部之间呈阶梯状,所述主体部与金属屏蔽片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搭接部与接地端子的侧缘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搭接部包括自所述上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外边缘侧向延伸出的主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搭接部及自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外边缘侧向延伸出的主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搭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包括夹持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侧缘设有缺口,所述第一搭接部搭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且延伸至缺口的正上方及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且位于缺口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相互搭接的加宽设置的配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包括夹持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处设有让位口,所述让位口为所述上排端子的电源端子及下排端子的电源端子的配合部的搭接配合让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包括夹持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支撑部,所述金属屏蔽片为一片式设计且于本体部及支撑部的中间部位处进行打薄处理而形成薄型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的薄型区域上下对应于各排导电端子的一对电源端子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括呈环状的环部及自环部上下方向上向后延伸形成的弹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基座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一对向内凹设形成的凹口,所述金属环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金属环的环部环设贴靠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基座的前表面,所述金属环的弹片分别弹性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凹口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外侧边缘分别延伸出一主体部,该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与主体部成台阶状的搭接部,制造时无需通过增加主体部的宽度,可直接通过设定搭接部向前延伸的长度即可保证与金属屏蔽片的搭接效果,另,金属屏蔽片打薄设置可增加金属屏蔽片与导电端子上下方向上的安全距离,且电源端子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宽设置的配合部可保证上下电源端子搭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和金属环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去除塑胶件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绝缘本体 1 固定基座 101

对接舌板 102 上端座 11

第一基座 111 扣持孔 1111

第一舌板 112 卡持孔 1121

第一开口 1122 下端座 12

第二基座 121 扣持部 1211

第二舌板 122 卡持部 1221

第二开口 1222 绝缘件 13

第三基座 131 凹口 1311

第三舌板 132 导电端子 2

接触部 210 固持部 211

焊接部 212 上排端子 21

下排端子 22 接地端子 23

主体部 231 搭接部 232

第一搭接部 2321 第二搭接部 2322

电源端子 24 配合部 241

金属屏蔽片 3 本体部 31

让位口 311 缺口 312

支撑部 32 接地部 33

金属环 4 环部 41

弹片 42 金属壳体 5

收容空间 51 延展圈 52

遮蔽壳体 6 前盖体部 61

后盖体部 62 接合部 63

遮盖部 64 侧盖体部 65

固定部 66 防水胶板 7

防水圈 8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2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者反向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环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上的金属环4、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金属壳体5、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外的遮蔽壳体6、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后端的防水胶板7及环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前端的防水圈8。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排导电端子2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屏蔽片3。

请参照图3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固定基座101及自所述固定基座101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舌板10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端座11、下端座12及与所述上端座11和下端座12一体射出成型的绝缘件13。所述上端座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12,所述第一基座111的两侧设有一对扣持孔1111,所述第一舌板112的前端设置有卡持孔1121。所述第一舌板112的前端设有位于卡持孔1121两侧的第一开口1122。所述下端座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第二基座121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扣持部1211,所述第二舌板的前端设有第二开口1222及位于第二开口1222内的卡持部1221。所述绝缘件13包括第三基座13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32,所述第三基座131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一对向内凹设形成的凹口1311。所述第一基座111、第二基座121与第三基座131共同形成所述固定基座101。所述第一舌板112、第二舌板122与第三舌板132共同形成所述对接舌板102。

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接触部210、与所述接触部210相连的固持部211及自所述固持部211向后延伸形成的焊接部21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所述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的端子数量相同且左右反向对称排布,从而令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反向的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配合。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均包括位于外侧的接地端子23、位于接地端子23内侧的电源端子24及其它信号端子(未标号)。所述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的接地端子23的外边缘均侧向延伸出一主体部231及自主体部231向前延伸形成的搭接部232。具体的,所述上排端子21的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10的外边缘侧向延伸出的所述主体部231及自所述主体部2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搭接部2321,且所述主体部231与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之间呈阶梯状,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与接地端子23的侧缘间形成间隙;所述下排端子22的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10的外边缘侧向延伸出所述主体部231及自所述主体部2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搭接部2322,且所述主体部231与所述第二搭接部2322之间呈阶梯状,所述第二搭接部2322与接地端子23的侧缘间形成间隙。所述搭接部232包括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及所述第二搭接部2322,然,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搭接部232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所述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的电源端子24的接触部210的前端向前延伸且向内侧加宽设置而形成有配合部241。

所述金属屏蔽片3包括位于前端的本体部31、自本体部31向后延伸形成的支撑部32及自所述支撑部32的后端向下方方向延伸形成的接地部33。所述金属屏蔽片3为一片式设计且于本体部31及支撑部32的中间部位处进行打薄处理而形成薄型区域,所述本体部31的薄型区域的前端处设有让位口311。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的侧缘设有一对缺口312。

请参照图5至图8所示,所述金属环4包括呈环状的环部41及自环部41上下方向上向后延伸形成的弹片42。

请参照图3至图4所示,所述金属壳体5呈圆筒状而于内侧形成一收容空间51及金属壳体5的前端向外侧延展形成一延展圈52。

所述遮蔽壳体6包括前盖体部61、位于前盖体部61后侧下方的后盖体部62、连接前盖体部61及后盖体部62的接合部63、自后盖体部62向下方延伸形成的遮盖部64、自前盖体部61及后盖体部62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侧盖体部65及自遮盖部64的两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固定于所述侧盖体部65的后侧的固定部66。

所述防水胶板7由塑胶材料注塑成型。

所述防水圈8呈环状。

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制造时,所述上排端子21固持于所述上端座11,所述下排端子22固持于所述下端座12。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0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112的上表面及第二舌板122的下表面,所述固持部211固持于所述第一基座111及第二基座121内,所述焊接部212延伸出所述上端座11及下端座12的后端。所述主体部231及搭接部232侧向露出于所述上端座11及下端座12的侧端。所述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的电源端子24的配合部241分别显露于所述第一开口1122及第二开口1222内。

请参照图5至图6及图11至图12所示,将金属屏蔽片3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上端座11及下端座12之间。一对所述扣持部1211与一对所述扣持孔1111扣持,所述卡持部1221卡入所述卡持孔1121内。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夹持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0之间,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支撑部32夹持于所述上端座11的第一基座111和下端座12的第二基座121之间,所述接地部33延伸出所述上端座11及下端座12的后端。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薄型区域上下对应于各排导电端子2的一对电源端子24之间的区域。所述搭接部232搭接于所述金属屏蔽片3,具体的,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搭接于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的上表面且延伸至缺口312的正上方及所述第二搭接部2322搭接于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的下表面且位于缺口312的后端。所述第一搭接部2321、位于缺口312后侧的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的部分及第二搭接部2322形成台阶结构。所述主体部231与金属屏蔽片3之间设有间隙。于第一搭接部2321及第二搭接部2322与金属屏蔽片3的本体部31的搭接处进行焊接固定。所述上排端子21的电源端子24及下排端子22的电源端子24的配合部241在上下方向上于让位口311处搭接配合并进行焊接固定。

对拼接后的上端座11及下端座12进行二次注塑而组成所述绝缘本体1,在进行二次注塑的过程中形成所述绝缘件13。此时,所述主体部231及搭接部232埋设于所述绝缘件13内。所述绝缘材料封堵所述第一开口1122及第二开口1222而令所述配合部241埋设于所述绝缘件13内。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0裸露于所述对接舌板102两相对表面、所述固持部211固持于所述固定基座101及所述焊接部212自所述固持部211向后延伸出所述固定基座101。

请参照图3至图6及图11至图12所示,将所述金属环4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令所述金属环4的环部41环设贴靠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基座101的前表面,所述金属环4的弹片42分别弹性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凹口1311内。所述金属环4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可加强绝缘本体1的强度防止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时损坏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金属屏蔽片3。

请参照图3至图4及图11至图12所示,将固持有所述金属环4的绝缘本体1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内,所述金属壳体5固定在固定基座101且包围对接舌板102,从而在金属壳体5与对接舌板102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基座101的后端向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5。

将所述遮蔽壳体6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及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5的绝缘本体1的部分。所述前盖体部61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上表面,所述后盖体部62盖设于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5的绝缘本体1的部分的上表面,所述接合部63遮蔽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上半部分的后侧。所述侧盖体部65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及延伸出所述金属壳体5的绝缘本体1的部分的侧端。所述遮盖部64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

于遮蔽壳体6表面进行焊接从而进一步固定所述遮蔽壳体6与所述金属壳体5。

于金属壳体5的收容空间51的后端注塑成型有所述防水胶板7。

将所述防水圈8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延展圈52的后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的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10的外侧边缘分别延伸出一主体部231,该主体部23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与主体部231成台阶状的搭接部232,制造时无需通过增加主体部231的宽度,可直接通过设定搭接部232向前延伸的长度即可保证与金属屏蔽片3的搭接效果,另,金属屏蔽片3打薄设置可增加金属屏蔽片3与导电端子2上下方向上的安全距离,且电源端子24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宽设置的配合部241可保证上下电源端子24搭接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