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206发布日期:2020-05-26 18:02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属于接插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typec公端连接器)通常包括舌板以及暴露在舌板表面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因为工艺等原因,导电端子的表面高于舌板的表面。这种结构在产品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堆积脏污,相邻的导电端子会因此产生微电流,容易产生短路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之间不易发生短路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舌板,所述舌板设有基部以及凸出所述基部的延伸部,其中所述基部与所述延伸部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同侧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同侧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第二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齐平,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平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舌片部,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舌片部的上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舌片部,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舌片部的下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所述延伸部包括所述第一舌片部与所述第二舌片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上的第三绝缘本体;所述延伸部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舌片部以及所述第二舌片部上的第三舌片部,所述第三舌片部设有相反设置的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其中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三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四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第二接触部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舌板设有覆盖在所述非对接区域上的覆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覆盖部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非对接区域上的第一覆盖部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非对接区域上的第二覆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平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舌片部,所述第一舌片部设有所述第一覆盖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舌片部,所述第二舌片部设有所述第二覆盖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的表面设置为不凸出于舌板的相应表面,避免因累积一定程度的污垢而造成导电端子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去除图1中遮蔽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且去除遮蔽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8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遮蔽壳体3。请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外壳体31、内壳体32以及后壳体3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typec插座连接器,其用以安装到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舌板11、成型在所述舌板11上的屏蔽罩12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屏蔽片13。所述舌板11设有基部111以及凸出所述基部111的延伸部112,其中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延伸部112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屏蔽罩12包裹在所述基部111上,以降低所述导电端子2的信号传输干扰。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112的表面低于基部111的相应表面,由此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

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延伸部112设有第一表面1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21相反的第二表面1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121为下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122为上表面。

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21同侧的第一接触部2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2同侧的第二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221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a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b。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第一表面11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之间的第二表面1122。具体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呈平板状且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呈平板状且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因相邻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存在凹槽而容易累积污垢,最终造成导电端子2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请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齐平,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齐平。如此设置,可以更好的避免因存在台阶面而容易累积污垢,最终造成导电端子2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低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低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如此设置,由于相邻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之间有凸起的绝缘部分进行区隔,也可以降低因累积污垢而造成导电端子2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端子模组4、第二端子模组5以及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4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5上的第三绝缘本体6。

所述第一端子模组4包括第一绝缘本体41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中的若干第一端子21。所述第一端子21设有第一接触部211以及第一焊接部21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第一舌片部411。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一舌片部411的上表面4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以避免影响第一接触部211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设有第一镂空部412。

所述第二端子模组5包括第二绝缘本体51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1中的若干第二端子22。所述第二端子22设有第二接触部221以及第二焊接部22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1设有固定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第二舌片部511。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二舌片部511的下表面5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以避免影响第二接触部221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1设有第二镂空部512。

所述第三绝缘本体6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舌片部411以及所述第二舌片部511上的第三舌片部611。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三舌片部611设有相反设置的第三表面6111以及第四表面6112,其中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三表面6111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四表面6112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有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涉及“不凸出”、“低于”等有关位置的描述是以舌板11的中间平面d-d(参图6所示)作为基准,即越靠近该中间平面d-d为越低、越不凸出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1以及所述第三绝缘本体6;所述舌板11的延伸部112包括所述第一舌片部411、所述第二舌片部511以及所述第三舌片部611;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所述第一端子2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22。

请参图2及图4所示,所述外壳体31设有与第一镂空部412以及第二镂空部512相连通的灌胶孔311;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自所述灌胶孔311注入所述第一镂空部412以及所述第二镂空部512中以实现密封的密封胶7,如此设置,提高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防水性能。此外,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套接在所述外壳体31上的密封圈8,以提高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的密封效果。

请参图7至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221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a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b,其中所述舌板11设有覆盖在所述非对接区域b上的覆盖部113。如此设置,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因累积污垢而造成导电端子2之间产生短路。

所述覆盖部113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非对接区域b上的第一覆盖部1131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非对接区域b上的第二覆盖部113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舌片部411设有所述第一覆盖部1131,所述第二舌片部511设有所述第二覆盖部1132。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覆盖部1131以及所述第二覆盖部1132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绝缘本体6上,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