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互联扇出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8382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双面互联扇出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面互联扇出工艺。
【背景技术】
[0003]目前,在半导体加工的扇出工艺中,通常采用单面层积的工艺进行加工,在用此种加工工艺,可以实现将单个芯片进行放大,或者实现多个芯片进行并排连接。但是,不能实现芯片的堆叠封装。

【发明内容】

[0004]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互联扇出工艺。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互联扇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在晶圆的顶面上开设多个盲孔;
在所述盲孔内形成第一导电柱,并且以倒置的方式安放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的焊垫上形成有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的顶部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的顶部均高于所述晶圆的顶面;
在所述晶圆的顶面上形成塑封层,所述塑封层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柱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的顶面;
在所述塑封层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柱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相连接的第一再布线金属层;
在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形成有暴露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的第一开口;
在所述第一开口处形成与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连接的上凸点;
对所述晶圆的底部进行减薄,直至露出所述第一导电柱的底面;
在减薄后的所述晶圆的底面形成第二钝化层,所述第二钝化层设置有暴露所述第一导电柱底面及所述芯片顶面的第二开口;
[0006]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形成背部接电结构。
[0007]采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芯片,在顶部和底部均形成了接电的结构,使得使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芯片可以进行芯片的堆叠封装。另外,在形成背部接电结构时,同时会在第二钝化层暴露芯片顶部的第二开口处形成金属层,该金属层可用于对芯片进行散热,降低热阻,特别是对于高功耗的芯片,其能更好的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08]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只是为了示出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000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互联扇出工艺的流程图。
[0010]图2a-图2ο为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互联扇出工艺各步骤所形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001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互联扇出工艺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互联扇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3]SlOl:在晶圆的顶面上开设多个盲孔;
[0014]S102:在所述盲孔内形成第一导电柱,并且以倒置的方式安放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的焊垫上形成有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的顶部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的顶部均高于所述晶圆的顶面;
[0015]S103:在所述晶圆的顶面上形成塑封层,所述塑封层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柱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的顶面;
[0016]S104:在所述塑封层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柱及所述第二导电柱相连接的第一再布线金属层;
[0017]S105:在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形成有暴露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的第一开口;
[0018]S106:在所述第一开口处形成与所述第一再布线金属层连接的上凸点;
[0019]S107:对所述晶圆的底部进行减薄,直至露出所述第一导电柱的底面;
[0020]S108:在减薄后的所述晶圆的底面形成第二钝化层,所述第二钝化层设置有暴露所述第一导电柱底面及所述芯片顶面的第二开口;
[0021]S109: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形成背部接电结构。
[0022]采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芯片,在顶部和底部均形成了接电的结构,使得使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芯片可以进行芯片的堆叠封装。另外,在形成背部接电结构时,同时会在第二钝化层暴露芯片顶部的第二开口处形成金属层,该金属层可用于对芯片进行散热,降低热阻,特别是对于高功耗的芯片,其能更好的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
[0023]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互联扇出工艺,具体地,如图2a所不,提供一晶圆I,在晶圆I的顶面镭射刻蚀标记。如图2b所示,在晶圆I的顶面上对应于刻蚀标记的位置处形成多个盲孔2。多个盲孔2可以通过刻蚀的方式加工。如图2c所示,在盲孔2内形成第一导电柱3,第一导电柱3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一导电柱3的顶部高于晶圆I的顶面。作为一种可实现方式,第一导电柱3可以采用铜柱。如图2d所示,在盲孔内以倒置的形式放置至少一个芯片,芯片位于第一导电柱之间。每个盲孔2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芯片4,芯片4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再将芯片放置于盲孔内之前,首先对芯片进行再造,也即在芯片的焊垫上形成第二导电柱,第二导电柱可以是铜柱。如图2e所示,在晶圆I的顶部形成塑封层5,塑封层5包覆第一导电柱3及芯片4上的第二导电柱6顶部。如图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