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291923阅读:来源:国知局
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
[0167]与实施例1中的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和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3在3个部位处进行点接触的压接装置60A相比(参照图5),压接装置60B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以及线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的部位更多,在抑制导体压接部30a的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更大,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
[0168]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在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的情况下,将其压入到下模61的支承槽611内,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Y上缩小直径而变形为大致椭圆形状(参照图6的(a)的双点划线)。
[0169]进而,通过将导体压接部30a较深地压入至到达支承槽611的底面部的位置,能够使其变形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那样的压接形状(参照图6的(b))。
[0170]因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准确地变形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这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使其更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6的(C))。
[0171]其结果,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因此能够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更可靠地进行压接连接。
[0172](实施例3)
[0173]此外,可以替代上述压接装置60A、60B,而使用图7所示的第3压接装置60C进行压接,使得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成为具有一对凹陷部44Cb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
[0174]上述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形成的。
[0175]该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由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成截面圆弧状的凸状突出部44Ca、和凸状突出部44Ca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朝向上表面侧呈凹状凹陷的凹陷部44Cb构成(参照图7的(c))。
[0176]图7是有关第3压接装置60C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7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7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7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l观察到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垂直截面放大图。
[0177]另外,压接装置60C中的下模61的后侧支承部61b和上模62的后侧加压部62b的结构在说明所述压接装置60A的结构时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178]在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上端部处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4,外周接触部61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0179]外周接触部614中的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接触的接触部位形成为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那样的平滑曲面。具体而言,形成为曲率半径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对应的圆弧面。
[0180]此外,外周接触部614形成为与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a的长度方向X对应的长度。
[0181]S卩,在压接导体压接部30a时,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0182]另一方面,上模62中的垂直设置于前侧加压部62a的突出部621B、和在突出部62IB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处形成的外周接触部624的结构在说明所述压接装置60B的结构时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183]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C,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的情况下,利用下模61和上模62保持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
[0184]此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外周接触部61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0185]接着,使上模62沿压接方向Z移动,从而使上模62中的前侧加压部62a的外周接触部624、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7的(a))。
[0186]接着,在使下模61和上模62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的线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面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24、624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0187]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0188]S卩,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0189]与实施例2中的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和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进行点接触的压接装置60B相比(参照图6),压接装置60C的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的接触面积更大,在抑制导体压接部30a的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更大,因此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
[0190]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7的(b))。
[0191]因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准确地变形为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使其更准确且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7的(C))。
[0192]其结果,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能够更积极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
[0193]此外,使具有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对应的曲率半径的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与该下侧外周面接触,因此压接时的导体压接部30a的稳定性更高,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
[0194](实施例4)
[0195]在上述实施例2中,说明了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的第2压接装置60B,但也可以使用图8所示的第4压接装置60D,将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在上表面侧具有突出部44Db、在下表面侧具有平坦部44Dd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
[0196]上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形成的。
[0197]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上方呈凸状突出的突出部44Da ;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向上方呈凸状突出的突出部44Db ;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凹陷部44Dc ;以及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与压接方向Z垂直且平坦的平坦部44Dd(参照图8的(C))。
[0198]将压接部30压接成为上述那样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第4压接装置60D由从上方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上模61D、和从下方对该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下模62D构成。
[0199]另外,上模61D和下模62D是将压接装置60B的下模61和上模62分别上下颠倒地翻转后的结构,对与压接装置60B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200]图8是有关第4压接装置60D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8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8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8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l观察到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a部放大剖视图。
[0201]上模61D中的前侧加压部61Da的支承槽611形成为允许下模62D中的前侧支承部62Da的突出部621B的垂直插入的槽宽和槽深。
[0202]在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下端侧内壁部处,分别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3,外周接触部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0203]在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端侧内周,使二山形状的突出部形成部612突出成朝下方凸的状态,突出部形成部612用于针对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形成上述突出部44Da。
[0204]在该突出部形成部612的下端部处,以成为二山形状的方式,沿宽度方向Y隔开规定间隔地在两个部位处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5,该外周接触部615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0205]下模62D中的前侧支承部62Da的突出部621B形成为比上述支承槽611的槽宽度窄,在该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处,分别形成了有棱角的形状的外周接触部624,该外周接触部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0206]在突出部621B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端部,形成了平坦部形成部626,平坦部形成部626用于针对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形成上述平坦部44Dd。
[0207]并且,由外周接触部624和平坦部形成部626构成了允许导体压接部30a的载置的托盘型的载置部627。
[0208]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D,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和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连接的情况下,从图中右边横向或左边横向地,针对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IB的载置部627水平供给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并与长度方向X平行地载置该导体压接部30a。
[0209]在载置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该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8的(a))。
[0210]接着,使上模61D下降到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与下模62D的突出部621B所载置的导体压接部30a相接触的高度位置。
[0211]使上模61D中的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该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8的(a))。
[0212]接着,在使上模61D和下模62D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上模61D的外周接触部613,613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下模62D的外周接触部624、624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24、624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0213]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0214]在利用上模61D和下模62D保持着上述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后,使上模61D和下模62D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将导体压接部30a压入到上模61D的支承槽611内,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Y上缩小直径而变形为大致椭圆形状(参照图8的(a)的双点划线)。
[0215]进而,在将导体压接部30a即将压入到支承槽611的上端部之前,使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两个部位左右对称地点接触、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线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02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