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402241阅读:来源:国知局
卡止部19卡止在第I卡止部13,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第2端子17接合于第I端子9。因此,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I连接器构成体3的中途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防止第I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错误地进入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I圆筒状部23与第2圆筒状部25之间的空间45。
[0136]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第I被卡止部19由第I弹性臂37构成,第2被卡止部21由第2弹性臂39构成,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I连接器构成体3时,各弹性臂37、39弯曲或者复原。因此,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I连接器构成体3的中途的状态下,能够受到适当的阻力(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I连接器构成体3时的反作用力)。然后,在完成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I连接器构成体3时,上述阻力几乎消失。因此,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I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变得容易,能够容易判别完成了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I连接器构成体3的状态。
[0137]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第I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与连接器I的中心轴Cl平行延伸,中心轴Cl与第I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的距离L3、中心轴Cl与第2弹性臂39末端的外周端的距离L4互相相等。而且,第I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I抵接部27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因此,在为了将第2端子17接合到第I端子9而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I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第I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和第2弹性臂39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I圆筒状部35的切除部49的部位的内壁。其结果是,即使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I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中心轴Cl也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中心轴Cl 一致,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I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变得容易。
[0138]顺便提及,连接器I也可以被构成为:在进行在设置于缸头的第I连接器构成体3上设置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的组装作业时,进行图4一 11所说明的组装。
[0139]S卩,连接器I也可以被以如下的方式构成。
[0140]连接器I包括:第I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I端子、和设有第I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圆筒状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和第I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具有第I圆筒状部和第2圆筒状,其中,该第I圆筒状部设有第I抵接部,该第2圆筒状部与第I圆筒状部同轴,且在第I圆筒状部的内侧从第I圆筒状部分离,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0141]而且,为了从第I被卡止部与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I抵接部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将第2端子接合在第I端子,将连接器外装体接近第I连接器构成体。这样,首先,在保持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I抵接部的状态下,第I被卡止部抵接在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并在从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并从第I抵接部脱离,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形态。接下来,第I被卡止部在从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从第I抵接部脱离,在保持第I被卡止部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形态的状态下,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在从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被卡止部弹性变形并从第I抵接部脱离。接下来,第I被卡止部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2被卡止部在从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弹性变形,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I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复原而从第2抵接部脱离,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第I卡止部,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第2端子接合于第I端子。接下来,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圆筒状部进入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和卡止在第I卡止部的第I被卡止部、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第I卡止部且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状态。
[0142]工业上的实用性
[0143]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I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I端子和卡止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2端子和被卡止部,并在设置于第I连接器构成体时第2端子与第I连接器接合,其中,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下,第I连接器构成体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接合状态不容易解除,能够保证第I端子与第2端子的嵌合。
【主权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I连接器构成体,其包括第I端子、及设有第I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 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I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包括第I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所述第I筒状部设有第I抵接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I筒状部的内侧从所述第I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从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I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时,所述第I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I抵接部脱离,所述第I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状态, 接下来,所述第2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I抵接部脱离,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形态, 接下来,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 接下来,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复原,从所述第2抵接部脱离,所述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所述第2端子接合于所述第I端子, 接下来,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的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所述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所述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且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状态。2.—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I连接器构成体,其包括第I端子、及设有第I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 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I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包括第I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所述第I筒状部设有第I抵接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I筒状部的内侧从所述第I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从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I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时,所述第I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I抵接部脱离,所述第I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状态, 接下来,所述第2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I抵接部脱离, 接下来,所述第I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 接下来,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复原,从所述第2抵接部脱离,所述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所述第2端子接合于所述第I端子, 接下来,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的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所述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所述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I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I卡止部且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状态。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包括外径比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内径略小的筒状部, 所述第I被卡止部由第I弹性臂构成,该第I弹性臂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 所述第2被卡止部由第2弹性臂构成,该第2弹性臂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 所述第I弹性臂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大于所述第2弹性臂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弹性臂的末端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I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与之间的距离互相相等, 在所述第I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I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且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I连接器构成体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I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和所述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I筒状部的内壁。
【专利摘要】连接器(1)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3),其具有第1端子(9)、及设有第1卡止部(13)和第2卡止部(15)的筒状部(11);第2连接器构成体(5),其设有第2端子(17)、第1被卡止部(19)、及第2被卡止部(21);及连接器外装体(7),其具有第1筒状部(23)和第2筒状部(25),该第1筒状部(23)设有第1抵接部(27),该第2筒状部(25)设有第2抵接部(29)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31)。从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状态起,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从而进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接合。
【IPC分类】H01R13/64, H01R31/06, H01R13/639
【公开号】CN105122559
【申请号】CN201480020674
【发明人】关野哲也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4年4月9日
【公告号】WO2014171374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