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88705阅读:来源:国知局
曲的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形成得比包含卷曲的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厚,因此以该外周侧部分为外侧而扁立地卷绕时,上述外周侧部与上述内周侧部的壁厚变得大致均等,从而不易在线圈外周侧部分的绝缘电线彼此之间产生间隙。
[0033]此外,本发明的扁平绝缘电线中,上述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壁厚形成得比上述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壁厚厚,因此当以该外周侧部分为外侧而扁立地卷绕时,该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壁厚不会变得比该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壁厚薄。因此,不会使线圈外周侧部分的绝缘性下降。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的截面的示意剖视图。
[0035]图2为扁立线圈的外观图。
[0036]图3为图2的线圈的X-Y剖视图。
[0037]图4为表示形成楔形间隙的加压辊的配置的概念图。
[0038]图5为表示通过电沉积法来制造绝缘电线的例子的概念图。
[0039]图6为现有扁平绝缘电线的剖视图。
[0040]图7为现有扁立线圈的外观图。
[0041]图8为图7的扁立线圈的X-Y剖视图。
[0042]图9为专利文献2的扁平绝缘电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将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的一例示于图1。将使用该扁平绝缘电线10的扁立线圈20的一例示于图2。俯视观察时,图2的扁立线圈20为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分别用半圆部分连结的跑道形状的例子。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的扁立线圈20的形状并不限于图2的形状。用于俯视观察时,四个角落的角部卷曲成圆弧状的矩形状或卷曲成圆形的形状等各种卷曲形状的扁立线圈。
[004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的一个侧部的壁厚LI形成得比另一个侧部的壁厚L2厚,如图2所示,该扁平绝缘电线10将壁厚较厚的一侧作为卷曲的外周侧部分10A,并将壁厚较薄的一侧作为卷曲的内周侧部分1B而扁立地卷绕(卷曲)。
[0045]图1所示的扁平绝缘电线10为,在具有被长边11、12和短边13、14包围的四边形截面的带状的细长导电性线材15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包覆16的、带状的细长绝缘电线。形成有导电性线材15的四边形截面的一对长边11、12朝着一侧的短边13相互靠近的、楔形的四边形截面,其中一个短边13的长度T2形成得比另一个短边14的长度Tl短。
[004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中,短边14侧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SI形成得比短边13侧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S2厚,包含导电性线材15及绝缘包覆16的绝缘电线的壁厚L1、L2形成为短边14侧的壁厚LI比短边13侧的壁厚L2大(LI > L2)。扁平绝缘电线10的短边14侧成为卷曲的外周侧部分10A,且短边13侧成为卷曲的内周侧部分10B。
[0047]通常使用的扁立线圈用扁平电线的宽度即长边11、12的长度大致为0.1?10mm,因此短边14侧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SI与短边13侧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S2的比率SI/S2优选为1.5倍以上,包含导电性线材15及绝缘包覆16的壁厚LI与壁厚L2的比率(LI/L2)优选为大致1.2?1.7倍。
[0048]若绝缘包覆的厚度的比率S1/S2小于1.5倍,则扁立地卷绕时,短边14侧的绝缘包覆16被拉伸,使得SI小于S2,因此不优选。该比率S1/S2优选为2.0倍以下,且更优选为1.7倍以上1.8倍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若包含导电性线材和绝缘包覆的壁厚的比率L1/L2小于1.2,则效果较小,另一方面,若该比率大于1.7倍,则扁立地卷绕时,容易以壁厚LI大于壁厚L2的状态残留,因此不优选。该比率L1/L2更优选为1.4倍以上1.5倍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
[0049]将沿着图2的X-Y线的线圈截面示于图3。如图所示,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的扁立线圈20中,其外周侧部分20A(10A)与内周侧部分20B(1B)的壁厚L1、L2通过卷曲而变得大致均等,且不易在扁平绝缘电线10彼此之间产生间隙。此外,外周侧部分20A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与内周侧部分20B的绝缘包覆16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良好地维持通过卷曲拉伸的外周侧部分20A的绝缘性。
[0050]将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10的方法的一例示于图4、图5中。具有用于该扁平绝缘电线10的楔形四边形截面的扁平导电性线材15能够通过利用形成有楔形截面的间隙的加压辊30,使铜线等导电性线材15通过该楔形截面的间隙,以一边对其加压一边拔出的方式来制造。
[0051]如图4所示,楔形截面的间隙例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利用辊面31从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倾斜的加压辊30,并使辊面31的倾斜以相互靠近的方式面对地设置加压辊30,由此在该辊面31、31之间形成楔形截面的间隙。
[0052]向上述楔形截面的间隙送入导电性线材15,一边加压一边拔出,由此形成具有长边11、12朝向一个短边13相互靠近的楔形的导电性线材截面的扁平导电性线材15。
[0053]如图5所示,将具有楔形截面的扁平导电性线材15送入电沉积槽40中。电沉积槽40中加入有溶解了绝缘包覆16的成分的电沉积液41。一边对该扁平导电性线材15通电一边使其通过电沉积液41,由此使绝缘包覆16的成分电沉积在该扁平导电性线材15的表面,并对电沉积的该绝缘包覆16的成分进行烧粘处理,以形成绝缘包覆16。
[0054]如图5所示,上述电沉积法中,以靠近扁平导电性线材15的壁厚较厚的短边14 一侧的方式配置电极42,并使壁厚较薄的短边13侧远离电极42,利用电源43对该扁平导电性线材15与电极42通电。靠近电极42的短边14侧的电流密度比相反侧的短边13侧密,因此在短边14侧促进绝缘包覆成分的成膜,使得靠近电极42的短边14侧的绝缘包覆形成得比相反侧的短边13侧的绝缘包覆厚。除了电极的配置之外,按照制造一般的绝缘电线的电沉积条件进行电沉积即可。
[0055]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的上述制造方法中,以使包含上述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LI与包含上述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L2的比率L1/L2成为1.2?1.7倍,并且根据扁平导电性线材的楔形截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率,使上述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成为上述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的1.5倍以上的方式形成绝缘被膜即可。
[0056]并且,在含有绝缘包覆成分的涂料中浸泡具有楔形截面的扁平导电性线材15来形成绝缘包覆的浸泡法中,通过使短边13侧朝上且短边14侧朝下而进行浸泡干燥,由此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扁平绝缘电线(扁平绝缘包覆电线)10。
[005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58]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绝缘电线,卷曲时既不会使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变得比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薄,又能够维持良好的绝缘性。
[0059]符号说明
[0060]10-扁平绝缘电线,1A-外周侧部分,1B-内周侧部分,11、12-长边,13、14-短边,15-导电性线材,16-绝缘包覆,S1、S2-绝缘包覆的厚度,T1、T2-导电性线材15的壁厚,L1、L2-包含导电性线材15和绝缘包覆16的壁厚,20-扁立线圈,20A-外周侧部分,20B-内周侧部分,30-加压辊,31-辊面,40-电沉积槽,41-电沉积液,42-电极,43-电源,60-扁平绝缘电线,61-长边,62-短边,63-导电性线材,64-绝缘包覆,70-扁平电线,71、72_长边,73、74-短边,75-绝缘包覆。
【主权项】
1.一种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 卷曲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形成得比卷曲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厚,并且卷曲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形成得比卷曲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其中, 上述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为上述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的1.5倍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其中, 包含上述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相对于包含上述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为1.2?1.7倍。4.一种扁平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扁平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如下制造扁平绝缘电线,即将卷曲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形成得比卷曲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厚的带状的扁平导电性线材送入到加入了含有绝缘包覆成分的电沉积液的电沉积槽中,在该扁平导电性线材的壁厚较厚的上述外周侧部分的侧面配置电极,并使壁厚较薄的上述内周侧部分远离该电极,且对该扁平导电性线材通电,以使绝缘包覆成分电沉积在该扁平导电性线材表面,并对电沉积的该绝缘包覆成分进行烧粘处理,以制造出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形成得比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厚的扁平绝缘电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上述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形成为上述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的1.5倍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扁平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包含上述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上述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为1.2?1.7倍。
【专利摘要】本发明为一种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及其制造方法,该扁平绝缘电线的特征在于,卷曲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形成得比卷曲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的壁厚厚,并且卷曲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形成得比卷曲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厚,优选上述外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为上述内周侧部分的绝缘包覆的厚度的1.5倍以上,包含上述外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相对于包含上述内周侧部分的导电性线材及绝缘包覆的壁厚为1.2~1.7倍。
【IPC分类】H01B7/00, H01B13/16, H01F27/28, H01B7/02
【公开号】CN105551583
【申请号】CN201510670661
【发明人】饭田慎太郎, 樱井英章, 林井研, 芦田桂子
【申请人】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