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接地汇流条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13105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具有接地汇流条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其具有与接地触头共电位的接地汇流条。
【背景技术】
[0002]典型地,高速电连接器系统在两个电连接器彼此电接合的配合或接口区域内会遭受明显的电干扰,如串扰和谐振频率噪声。例如,在配合区域内,高速连接器可出现谐振尖峰,其削弱了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为了通过减少配合区域的电干扰来改善性能,一些已知的电连接器包括位于配合区域内或至少接近配合区域的接地系杆(tie bar)。接地系杆构造为电连接接地元件,如接地触头,其减少了跨越配合区域的谐振尖峰并将谐振频率增加至信号跨越配合区域传输范围以上的数值。
[0003]接地系杆典型地位于插头连接器上以机械地接合插头接地触头,和/或位于配合插座连接器上以机械地接合插座接地触头。然而,添加与插头和/或插座连接器的接地触头接口的附加部件通常会使控制插头和插座触头之间的对准以及在配合期间施加在触头之间的法向力更加复杂。例如,插座接地触头可以是杆触头(beam contact),其构造为接合相应的插头接地触头时向外偏转一特定的角度,但是封装在插座触头外部的插座上的接地系杆可在接合插座触头时对插座触头施加向内的力。因此,偏转的杆触头承受来自配合插头触头和接地系杆的相反的力,并且法向力的合力会使插头和插座接地触头偏离并且不利地影响连接器系统的电性能。设计连接器系统的插座和/或插头使其能够在接地系杆的次触头构造为位于(ride)主插座触头上(主插座触头转而接合主插头触头)时,在配合接口处控制对准和法向力是复杂且困难的。此外,一些连接器系统包括组装在插头连接器内而不是插座内的接地系杆,以便接地系杆的触头接合相应的插头接地触头。然而,插头接地触头可以是固定和不可偏转的,因此插头接地触头与接地系杆之间的不可脱离的接合会遭受腐蚀和破碎。此外,接地系杆与插头接地触头之间接口处的接触点会比预期更加远离插头触头与插座触头之间的配合接口,其限制了减少跨越配合区域的电干扰。
[0004]仍然需要在配合区域将接地触头共电位以减少电干扰,其避免了上面定义的连接器系统中的已知接地系杆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根据本发明,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前端和相对的后端的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前端限定插口,该插口构造为将配合连接器接收在其中。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沿着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被保持在壳体内。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跨壳体的宽度穿插布置。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延伸进入插口中,以与配合连接器相应的配合信号触头和配合接地触头分别配合。接地汇流条在插口的第一侧壁处联接至壳体。接地汇流条包括弹性触头,其延伸进入插口中并构造为接合配合连接器的相应配合接地触头以将配合接地触头共电位。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0007]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配合至电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的透视图。
[0008]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截面图。
[0009]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接地汇流条的透视图。
[0010]图5是接地汇流条的部分的放大图。
[0011]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包括电连接器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系统的部分的透视截面图。
[0012]图7是根据替代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配合至图1所示电连接器100的配合电连接器102的透视图。电连接器100、102构造为彼此配合以提供跨连接器100、102的电信号路径。连接器100、102限定连接器系统。电连接器100、102可以是高速连接器,其以25到50吉比特每秒(Gb/s)之间的速度、或者更高的速度传输数据信号。数据信号可以是经由导线传递的电信号。图1中所示的电连接器100是安装至电路板104(虚线所示)的直角型板安装连接器。电连接器100是直角连接器,因为电连接器100沿与电路板104的顶表面106平行的配合方向108接收配合连接器。可替代地,电连接器100可以是竖直板安装连接器,使得配合连接器沿倾斜于(如垂直于)电路板104的顶表面106的方向被接收。在替代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可以是线缆安装连接器等等。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2是收发型连接器,其构造为端接至一个或多个线缆,电路卡,或类似物(未示出)。电连接器100可以是包括插口 110的插座连接器,并且配合连接器102可以是插头连接器,其构造为当连接器100、102配合时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插口 110中。
[0014]电连接器100具有壳体112以及保持在壳体112中的触头。例如,壳体112保持信号触头114和接地触头116。壳体112具有前端118和相对的后端120。壳体112还具有第一侧壁122和第二侧壁124。第一和第二侧壁122、124在前端118限定了插口 110。如本文所使用的,如“前”,“后”,“第一”,“第二”,“左”和“右”的相对或空间术语仅用于区分参照元件,而且不必要求电连接器100、10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相对于重力、相对于彼此、或相对于电连接器100、102周围环境的特定位置或定向。例如,在图1中壳体112是直角壳体。第一侧壁122布置在上方,并限定插口 110的顶端并且第二侧壁124布置在下方并限定插口 110的底端。在替代实施例中,取决于电连接器100的定向,第一侧壁122可布置在插口 110的左侧上,且第二侧壁124可布置在插口 110的右侧上。第一侧壁122从插口 110延伸至壳体112的顶部136,并且第二侧壁124从插口 110延伸至壳体112的底部138。壳体112的底部138邻接或至少面向电路板104的顶表面106,壳体112安装在所述电路板104上。壳体112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壁126、128,其在第一和第二侧壁122、124之间延伸。例如,第一端壁126限定插口 110的左端,并且第二端壁128限定插口 110的右端。
[0015]信号触头114和接地触头116沿着第一侧壁122或第二侧壁124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在壳体112中。在图1中,信号触头114和接地触头116沿着第一和第二侧壁122、124两者布置,使得触头114、116在沿第一侧壁122的第一行130中和沿第二侧壁124的第二行132中延伸。第一和第二行130、132延伸跨过壳体112的宽度。信号和接地触头114、116从限定插口110的顶端和底端的相应侧壁122、124至少部分延伸进插口 110中。例如,触头114、116的第一和第二行130、132可延伸第一和第二端壁126、128之间的插口 110的基本整个宽度。每一行130、132中的信号和接地触头114、116跨该宽度穿插布置(interspersed)。例如,信号和接地触头114、116可以以重复的顺序或样式布置。在一实施例中,信号触头114成对布置。每对信号触头114可限定构造为传递互补差分信号的差分对。每对信号触头114可通过接地触头116中的至少一个而与最近的一对信号触头114分隔。因此,在一实施例中,信号和接地触头114、116可以以重复的接地-信号-信号-接地-信号-信号的样式穿插布置。作为成对信号触头114之间有一个接地触头116的替代,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重复样式可以是接地-接地-信号-信号-接地-接地-信号-信号,使得两个接地触头116位于每一对信号触头114之间。触头114、116的第一行130不必具有与第二行132相同的重复样式。此外,可选地,第一行130中的触头114、116的类型、尺寸和/或形状可不同于第二行132中的触头114,116的类型、尺寸和/或形状。例如,第一行130可包括高速触头,而第二行包括用于传输功率和/或数据信号的非高速、辅助触头。
[0016]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联接至壳体112的接地汇流条134。在图1中,接地汇流条134联接至第一侧壁122。可替代地,接地汇流条134可联接至第二侧壁124。可选地,联接至第一侧壁122的接地汇流条134是第一接地汇流条134,并且第二接地汇流条联接至第二侧壁124,如图7所示。接地汇流条134包括延伸进入插口 110的弹性触头140。
[0017]图2中的配合连接器102包括保持器142。保持器142在跨保持器142宽度的至少一行中保持配合信号触头144和配合接地触头146。保持器142具有配合端148和相对的端接端149。端接端149构造为端接至一个或多个线缆、电路卡、或类似物。保持器142的接口区域150延伸至配合端148。在接口区域150,配合信号触头144和配合接地触头146沿着保持器142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布置并露出,用于接合电连接器100的相应信号触头114和接地触头116。例如,保持器142包括第一外表面152、和与第一外表面152相对的第二外表面154。第一外表面152可以是上表面,且第二外表面154可以是下表面。配合信号和接地触头144、146至少沿着第一外表面152布置。可选地,配合信号和接地触头144、146还沿着第二外表面154布置。因此,触头144、146的第一组156沿着第一外表面152延伸,并且第二组(未示出)沿着第二外表面154延伸。第一组156的配合信号和接地触头144、146沿着保持器142的宽度穿插布置。例如,触头144、146以重复的顺序或样式布置,其镜像了电连接器100的信号和接地触头114、116的重复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