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08857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汇流条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于马达、发电机等的绕组、且用于向该绕组供给电流的汇流条单元。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在马达等的定子中,为了自外部的端子部向各线圈的绕组供给电流,而使用汇流条单元。
[0003]在日本JP6 — 233483A中公开了一种汇流条单元,该汇流条单元包括与U相、V相、W相及作为中性点的N相对应的汇流条、以及将这些汇流条以沿定子的轴向分离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绝缘性树脂。
[0004]在上述以往的汇流条单元中,由于以沿定子的轴向排列的方式设有容纳各汇流条的四个层叠位置(层),因此汇流条单元的轴向尺寸变大,安装汇流条单元的马达的轴向尺寸变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轴向尺寸小型化的汇流条单元。
[0006]根据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汇流条单元,其包括供构成定子的多个线圈的绕组末端连接的多个汇流条,多个汇流条沿定子的轴向配置,其中,多个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汇流条包括:弯曲主体部,其跨越沿定子的轴向分离的第I层叠位置与第2层叠位置之间而弯曲延伸;圆弧状的第I主体部,其自弯曲主体部的一端延伸而成,并在第I层叠位置处在定子的周向上与不同的汇流条排列配置;以及圆弧状的第2主体部,其自弯曲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而成,并在第2层叠位置处在定子的周向上与不同的汇流条排列配置。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构成三相交流马达的定子的构造图。
[0008]图2是表示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0009]图3是表示第I?第4汇流条的立体图。
[0010]图4是表不第4汇流条的主视图。
[0011]图5是表示第4汇流条的侧视图。
[0012]图6是表不第2汇流条的主视图。
[0013]图7是表示第2汇流条的侧视图。
[0014]图8是表不第I汇流条的主视图。
[0015]图9是表示第I汇流条的侧视图。
[0016]图10是表不第3汇流条的主视图。
[0017]图11是表示第3汇流条的侧视图。
[0018]图12是表示层叠的第I?第4汇流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构成三相交流马达的定子100的结构图。
[0021]在保持于壳体101的圆环状的定子芯102处,以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齿部。在各齿部上形成有卷绕铜线而成的线圈111?114、121?124、131?134。
[0022]在定子芯102上沿定子100的周向呈环状配设有U相线圈111?114、V相线圈121?124、W相线圈131?134,共12个线圈。
[0023]第IU相线圈111以及相邻于第IU相线圈111的第2U相线圈112相对于第3U相线圈113以及相邻于第3U相线圈113的第4U相线圈114相对配置。而且,第IV相线圈121以及相邻于第IV相线圈121的第2V相线圈122相对于第3V相线圈123以及相邻于第3V相线圈123的第4V相线圈124相对配置。而且,第IW相线圈131以及相邻于第IW相线圈131的第2W相线圈132相对于第3W相线圈133以及相邻于第3W相线圈133的第4W相线圈134相对配置。
[0024]汇流条单元I将自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的电流分别经由作为外部端子的U相端子19、V相端子29、W相端子39(图2)供给到U相线圈111?114、V相线圈121?124、W相线圈131?134。各相线圈111?114、121?124、131?134分别借助各相线圈111?114、121?124、131?134的绕组末端117而与汇流条单元I连接。而且,各相的相邻的线圈彼此之间其绕组末端116相连接。
[0025]第IU相线圈111以及第4U相线圈114的一端借助汇流条10而连接于U相端子19。第IU相线圈111以及第4U相线圈11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2U相线圈112以及第3U相线圈113的一端。第2U相线圈112以及第3U相线圈113的另一端借助中性点用汇流条40而连接于中性点。
[0026]第IU相线圈111与第2U相线圈112彼此串联。第3U相线圈113与第4U相线圈114彼此串联。而且,第IU相线圈111以及第2U相线圈112与第3U相线圈113以及第4U相线圈114在U相端子19与中性点之间彼此并联。换言之,U相线圈111?114以两串联、两并联的方式连接。
[0027]同样,第IV相线圈121以及第4V相线圈124的一端借助汇流条20而连接于V相端子29。第IV相线圈121以及第4V相线圈12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2V相线圈122以及第3V相线圈123的一端。第2V相线圈122以及第3V相线圈123的另一端借助中性点用汇流条40而连接于中性点。
[0028]同样,第IW相线圈131以及第4W相线圈134的一端借助汇流条30而连接于W相端子39。第IW相线圈131以及第4W相线圈13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2W相线圈132以及第3W相线圈133的一端。第2W相线圈132以及第3W相线圈133的另一端借助中性点用汇流条40而连接于中性点。
[0029]汇流条单元I的U相端子19、V相端子29、W相端子39连接于与未图示的电源相连接的外部布线,并自该外部布线供给电力。另一方面,连接于中性点的各线圈112、113、122、123、132、133借助中性点用汇流条40而聚集于相同电位。
[0030]图2是表示汇流条单元I的立体图。
[0031]轴线O是汇流条单元I以及定子100的中心线。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的意思是轴线O延伸的方向,“径向”的意思是以轴线O为中心放射的方向,“周向”的意思是环绕轴线O的方向。
[0032]汇流条单元I以呈与定子100同心状的方式设于定子100的轴向端部。定子100配置于图2中的汇流条单元I的下侧。汇流条单元I包括与各相对应的汇流条10、20、30、将中性点电连接的中性点用的汇流条40、容纳这些全部汇流条10、20、30、40并且将各汇流条10、20、30、40之间电绝缘地保持于预定位置的绝缘性树脂体50。
[0033]各汇流条10、20、30、40与绝缘性树脂体50通过例如嵌入成形而一体成形。将自绝缘性树脂体50的外周突出的多个臂53卡合于位于定子100的外周的卡合部(未图示),从而将绝缘性树脂体50固定于定子100。
[0034]图3是表示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的立体图。
[0035]汇流条单元I包括:第I汇流条10,其连接于U相线圈111、114 ;第2汇流条20,其连接于V相线圈121、124 ;第3汇流条30,其连接于W相线圈131、134 ;以及中性点用的第4汇流条40,其连接于U相线圈112、113、V相线圈122、123以及W相线圈132、133。
[0036]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分别具有:主体部11、21、31、41,它们分别以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的方式沿周向延伸设置;多个突出部13、23、33、43,它们分别自主体部11、21、31、41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延伸设置部14、24、34、44,它们分别自突出部13、23、33、43弯折并沿轴向以及径向延伸设置;以及连接部18、28、38、48,它们分别设于延伸设置部14、24、34、44的延伸设置方向顶端,并连接于各相线圈111?114、121?124、131?134的绕组末端117。
[0037]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通过自平板状的导电材料冲切出预定的形状之后、使延伸设置部14、24、34、44自突出部13、23、33、43弯折并使连接部18、28、38、48自延伸设置部14、24、34、44弯折而形成。
[0038]延伸设置部14、24、34、44的冲切宽度设定为大于或等于突出部13、23、33、43的冲切宽度,从而充分地确保了导电材料的截面积。
[0039]主体部11、21、31、41以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的方式形成为沿周向延伸设置的圆弧状。换言之,主体部11、21、31、41的轴向的厚度为导电材料的板厚,径向的宽度为导电材料的冲切宽度。
[0040]与U相对应的第I汇流条10设有U相端子19,该U相端子19自主体部11沿轴向延伸设置至绝缘性树脂体50的外部并连接于外部布线。与V相对应的第2汇流条20同样地设有V相端子29。与W相对应的第3汇流条30同样地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