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单元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08857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W相端子39。汇流条单元I将自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的电流分别经由作为外部端子的U相端子19、V相端子29、W相端子39而分配到各相线圈111?114、121?124、131?134。
[0041 ] 图4是第4汇流条40的主视图,图5是第4汇流条40的侧视图。
[0042]第4汇流条40的主体部41呈缺少圆环形状的一部分的圆弧状,自靠近第3U相线圈113的位置延伸至靠近第3V相线圈123的位置。在主体部41的圆环形状上的缺口部位配置有U相端子19、V相端子29、W相端子39。此外,并不局限于此,主体部41也可以是完整的圆环形状。
[0043]第4汇流条40的延伸设置部44形成为自突出部43呈曲柄形延伸的带状,并自突出部43向靠近定子100的方向弯折。延伸设置部44具有: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其沿轴向(靠近定子100的方向)延伸;径向延伸设置部46,其自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沿径向延伸;以及第2轴向延伸设置部47,其自径向延伸设置部46的与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相反一侧的端部沿与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平行的方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延伸设置。
[0044]在进行延伸设置部44的弯折加工时,将被夹具(未图示)夹持的延伸设置部44相对于被其他夹具(未图示)夹持的突出部43呈直角弯折。
[0045]在主体部41,沿延伸设置部44延伸的部位的外周41A具有比与其相邻的部位的外周41B小的外径,在延伸设置部44与主体部41的外周41A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在进行弯折加工时,避免夹持延伸设置部44的夹具干扰主体部41。
[0046]第2轴向延伸设置部47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与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45的轴向长度相等。由此,连接部48配置于轴向上与主体部41相同的位置。
[0047]6个连接部48沿第4汇流条40的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连接部48是自第2轴向延伸设置部47的径向顶端突出的部位,该部位被弯折成钩状。
[0048]图6是第2汇流条20的主视图,图7是第2汇流条20的侧视图。
[0049]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呈半圆弧状,自靠近第IV相线圈121的位置延伸至靠近第4W相线圈134的位置。
[0050]第2汇流条20的延伸设置部24形成为自突出部23呈曲柄形延伸的带状,延伸设置部24具有沿轴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延伸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25、以及自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25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设置部26。
[0051]第2汇流条20的沿延伸设置部24延伸的主体部21的外周21A具有比与其相邻的外周21B小的外径,在延伸设置部24与主体部21的外周21A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在进行弯折加工时,避免夹持延伸设置部24的夹具干扰主体部21。
[0052]相对于突出部23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弯折延伸设置部24,从而使连接部28向沿定子100的轴向远离主体部21的方向偏置。适当地设定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25的尺寸,从而将连接部28配置在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相同的轴向位置。适当地设定径向延伸设置部26的尺寸,从而将连接部28配置在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相同的径向位置。
[0053]两个连接部28配置于第2汇流条20的两端。连接部28是自径向延伸设置部26的径向顶端突出的部位,该部位被弯折成钩状。
[0054]图8是第I汇流条10的主视图,图9是第I汇流条10的侧视图。
[0055]第I汇流条10的主体部11呈半圆弧状,自靠近第4U相线圈114的位置延伸至靠近第IU相线圈111的位置。
[0056]第I汇流条10的延伸设置部14形成为自突出部13呈曲柄形延伸的带状,延伸设置部14具有沿轴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延伸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15、以及自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15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设置部16。
[0057]相对于突出部13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弯折延伸设置部14,从而使连接部18向沿定子100的轴向远离主体部11的方向偏置。适当地设定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15的尺寸,从而将连接部18配置在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相同的轴向位置。适当地设定径向延伸设置部16的尺寸,从而将连接部18配置在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相同的径向位置。
[0058]两个连接部18配置于主体部11的两端。连接部18是自径向延伸设置部16的径向顶端关出的部位,该部位被弯折成钩状。
[0059]图10是第3汇流条30的主视图,图11是第3汇流条30的侧视图。
[0060]第3汇流条30的主体部31呈欠缺一部分的圆弧状,自靠近第4U相线圈114的位置延伸至靠近第4W相线圈134的位置。
[0061]在主体部31的途中形成有弯曲主体部3ID。弯曲主体部3ID具有沿着沿径向延伸的线弯折的两个弯曲部31E、31F,其截面弯曲为曲柄形。
[0062]在主体部31形成有自弯曲主体部3ID沿周向(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的第I主体部31G、以及自弯曲主体部31D沿周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的第2主体部31H。
[0063]第I主体部31G在后述的第I层叠位置处在周向上与第I汇流条10排列配置(参照图12)。在第I主体部3IG的顶端配置有一个连接部38。
[0064]第2主体部31H在后述的第2层叠位置处在周向上与第2汇流条20排列配置(参照图12)。在第2主体部31H的途中配置有一个连接部38,在第2主体部31H的顶端配置有W相端子39。
[0065]两个延伸设置部34形成为自突出部33呈曲柄形延伸的带状,两个延伸设置部34具有沿轴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延伸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35、以及自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35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设置部36。
[0066]第2主体部31H的沿延伸设置部34延伸的部位的外周31A具有比与其相邻的部位的外周31B小的外径,在延伸设置部34与主体部31的外周31A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在进行弯折加工时,避免夹持延伸设置部34的夹具干扰主体部31。
[0067]相对于突出部33向远离定子100的方向弯折延伸设置部34,从而使连接部38向沿定子100的轴向远离主体部31的方向偏置。
[0068]将设于第I主体部31G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35的轴向上的尺寸Hl设定为小于设于第2主体部31H的第I轴向延伸设置部35的尺寸H2。两者的尺寸差(H2 — Hl)被设定为与第I层叠位置和第2层叠位置沿轴向分离的长度相等。由此,设于第I主体部31G的连接部38与设于第2主体部31H的连接部38配置于轴向上的相同位置。因此,各连接部38相对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配置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
[0069]连接部38是自径向延伸设置部36的径向顶端突出的部位,该部位被弯折成钩状。
[0070]适当地设定径向延伸设置部36的尺寸,从而将各连接部38相对于第4汇流条40的连接部48配置在径向上的相同位置。
[0071]此外,连接部18、28、38、48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弯折成钩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0072]图12是省略绝缘性树脂体50而表示将第I?第4汇流条10、20、30、40组装于各层叠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0073]在汇流条单元I处依次设有相对于定子100沿轴向分离的第I层叠位置、第2层叠位置、第3层叠位置。在离定子100最近的第I层叠位置配置第I汇流条10的主体部11。在离定子100第二近的第2层叠位置配置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第3汇流条30的主体部31跨越第I层叠位置与第2层叠位置之间而配置。在离定子100最远的第3层叠位置配置第4汇流条40的主体部41。
[0074]在第3汇流条30,呈曲柄状弯曲的弯曲主体部31D跨越第I层叠位置与第2层叠位置之间而配置。
[0075]自弯曲主体部3ID呈圆弧状延伸的第I主体部3IG在第I层叠位置处在周向上与第I汇流条10的主体部11排列配置。由于第I主体部31G沿周向与第I汇流条10的主体部11分离,因此两者保持为绝缘状态。
[0076]第I主体部3IG的一部分配置为与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重合。由于第I主体部31G沿轴向与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分离,因此两者保持为绝缘状态。
[0077]自弯曲主体部3ID呈圆弧状延伸的第2主体部3IH在第2层叠位置处在周向上与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排列配置。由于第2主体部31H沿周向与第2汇流条20的主体部21分离,因此两者保持为绝缘状态。
[0078]第2主体部3IH的一部分配置为与第I汇流条10的主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